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引言:城镇化亦称为城市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逐渐迈入了向城镇化发展转型阶段。这是一个由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向工业型,服务业型为主社会转变过程。城镇化包括产业结构,人口职业,土地空间结构转变等等。

摘要: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农村体制

我国城镇化现状

到2012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7%,城镇人口7.2亿,处于城镇化中期水平。根据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率分别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起步晚,速度快。但从户籍人口数,人民受到的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服务而言,城镇化真实率只有35%左右,可见其程度低。这种城镇化是同小康社会一样是一种低水平,不全面的城镇化,但对于人口超级大国而言,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是非常不易的。

新时期,为了加快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党大的十八大报告适时明确提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标志着其成为正式规定。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不在于牺牲生态环境,而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包含四个协调: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大、中、小城市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集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相协调。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人口、政治制度、、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区域发展。农业人口的市民化,带来的是经济水平提高,政治文明的进步,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利用。

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的问题

1、城镇化质量较低。

我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历经百年的城市化历程,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巨大差异,显然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有关。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管理落后。三大产业中,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工农业生产大多沿用原始的粗放经营方式,尤其是传统的农耕生产,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发挥主导主用。这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不及劳动力为成本的产业生产模式已经被社会发展所淘汰,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地方政府由于追求片面经济效益,过度依赖土地经济来加快城镇化。导致了城镇单一的面积扩大和开发楼盘的增加,忽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力。

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城镇体系不完善。

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以2010年为例,东中西部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0%、45.4%、41.5%,由西向东呈现梯增趋势。横向来看,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近年来,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几乎是县下小城镇的两倍;城市间公共服务投入不均,地级以上城市在教育、文体、医疗服务是县级的2.5倍以上。区域之间的差距仍在进一步加大,前景令人堪忧。我国的城镇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为止,城市和建制镇数量增加到了658、19410

个。但是存在空间管治不合理,城镇规模等级序列出现断层,主体间联系不紧密,相互间职能分工不明确,区域间具有排他性。形成了内部松散散,外部分散的城镇结构体系。

3、农民的土地物权在征收时被侵害

土地是农民社会生产活动的唯一载体,一旦土地被征收,集体土地被转为国有土地,其不可逆转性就使得农民永远的丧失土地。根据现有法律,没有对农村集体土地平权制度规定,土地拥有者的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征收过程中,政府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农民的土地权利被弱化,法律所赋予的土地物权基本形同虚设,严重限制了农民通过土地物权来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的权利。过低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都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权益。

4、户籍制度让农民工被城市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也基本达到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空间也扩大了二至三倍。但空间城市化并不意味着人口的城镇化,由于户籍问题的存在,大多数农民工而被阻挡于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所以这种城镇化率是掺有水分的,被动的。

只有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这种现状才得以改变。

5、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在农村人口转移城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有利于土地集约经营、规模生产、产业发展。但在发展的起步阶段,相对也出现了种种不利因素。最根本就是土地流转身份权难以获取。这由我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经营法》对承包主体的严格限制相关。使得流转主体无法按照市场要求获得,造成了农业发展过程里资金链短缺和权利纠纷。

新型城镇化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人的城镇化

1、加大农村科教事业投入,提升总体人口综合素质

城乡一体化合并,必然要实现劳动力人口的转移。农村人口在转向城市的过程中,定会受到城市文明的冲击,加大科学文化教育,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水平的提高,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文化观念差异,使其逐渐顺利地融入城市。

2、强化产业支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保证

要真正做到人口城镇化,首先要把产业集聚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高度集约化的产

业集聚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为失地农民和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能为其提

供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使农民更有尊严地融入城镇化。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布局,也能更好的实现劳动力内部结构的优化利用,有效地参与社会分工与合作,带动区

域经济增长,实现人口集聚,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

3、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打造福利社会

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远不如发达国家。尤其是农村保障机制尤为空缺。国家财政应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投入,养老体系投入。为公民织造一张社会安全网,提高人民的信服指数。

二、转变和调整城镇产业结构

我国已经步入了城镇化中期发展阶段,必须改变原有的产业链模式,用新兴产业带来的强大经济活力来支撑迅速发展城镇化需要。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关键是中心城市起到带动小城镇的作用,建城区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相互联系,互帮互助,促进整个乡镇内产业结构的创新发展机制。其次,拓宽引进技术与资金流渠道,发挥市场经济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