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 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教学重点
(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内
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
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光合色素
[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97图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
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
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光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
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
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光合作用色素
A. 色素分布:色素分布在内囊体的薄膜上,
色素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B. 色素种类:叶绿素a(3/4)(蓝绿色)
叶绿素(3/4)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b(1/4)(黄绿色)
上的色素红光、篮紫光
叶黄素(2/3)(黄色)
学生通过
实验总结
类胡萝卜素(1/4)
胡萝卜素(1/3)(橙黄色)
蓝紫光
问题探讨
1.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因为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是光谱中的蓝紫光和红光。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
2.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不使用绿色的塑料薄膜或补充绿色光源。
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
特点。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
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
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
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
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
称之为叶绿体。
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光合
作用原理在农业二、叶绿体的结构
结合P99图示讲解叶绿体的结构,教师归纳:
外膜
叶绿体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和
酶
基质:含酶
[资料分析]叶绿体的功能。结合P100 恩格尔曼的实验讨论
下列问题;
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资料分析
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提示: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
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没有空
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
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临时
装片暴露在光下的实验再一次验证实验结果,等等。
3.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对恩格尔
曼的两个
实验进行
讨论,并进
行表达交
流
光合作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
用的探究历程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
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
走向的实验教师列表呈现相关内容,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年代科学家实验结论思考
1771
年
英国的
普利斯
特利
将点燃的蜡烛与绿
色植物一起放在密
闭的玻璃罩内,蜡
烛不容易熄灭;将
小鼠与绿色植物一
起放在玻璃罩内,
小鼠也不易窒息而
亡。
结论?
为什么有
人认为植
物也能使
空气变污
浊?
1779
后
荷兰的
英格豪
斯
将普利斯特利所做
的实验装置分别放
在光下和黑暗中做
结论?
与前人相
比,实验
做了什么
改进?
1864
年
德国的
萨克斯
结论?
1、为什么
要把绿叶
先在暗处
放置几小
时?2、谁
是实验
组,谁是
对照组?
1880
年
美国的
恩格尔
曼
上一节课已讲
1939
年
美国的
鲁宾和
卡门
采用同位素标记法
分别标记H2O和
CO2,进行两组光合
作用的实验。第一
组向绿色植物提供
H218O和CO2;第二组
提供H2O和C18O2。
结论?
二位科学
家采用了
什么研究
手段?
20世美国的用14C标记14CO2,供
学生思考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