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精选+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精选+简介)

1 杨似玉 男 52岁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传统手工技艺

2杨梅松 男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1948年2月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无简介)

今年53岁的杨似玉是三江侗族自治

县林溪乡人,他接触风雨桥已经整整40

个年头了,“我爷爷、父亲均为木工,

是当地建风雨桥的老把式。从小我就对

木工特别感兴趣,还经常到当地学校帮

修桌椅板凳……”最初以几间侗族杆栏

式木楼加以改建和补充,杨似玉逐渐开

始接触鼓楼和风雨桥。由于深得祖传技

艺,加之勤奋有悟性,他的技术日益精

湛。

“我只上过小学一年级。”就是这

位只读过小学一年级的农民把侗族木柱

文化的建筑精华尽收于大脑之中。鼓楼、

花桥、寨门楼、侗戏台、水车、杆栏式

木结构民居建筑,均系挑梁穿榫,不用

一钉一铆建造而成,其间没有任何图纸,

他完全靠脑子记。一旦做起工来就能依

地形、山势,迅速在心中构出“图纸”。

在很多村寨、景点、纪念场馆留下了风雨桥、鼓楼、民间木楼、戏台等建筑作品和大量风雨桥、鼓楼模型。 而最让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1983年翻修的程阳风雨桥了。一场大雨把当时的风雨桥摧毁大半,一支由桥梁专家组成的工程队很快来到这里准备重修。他们将廊桥的部件标记后逐个拆下,但想把这些梁柱组装上去时却遇到了麻烦,风雨桥大小部件有万余个,拆下的木头堆成了小山,专家个个挠头发愁,最后慕名找到杨似玉和他父亲杨善仁求援。

根本不画图纸,杨似玉和工匠们只用10天时间,就将建桥用料全部备齐。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算,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一丝不差。“等到风雨桥恢复原貌时,专家的重建图纸还没画好呢。”杨似玉因此而名声大震。

杨似玉

主要作品:三江风雨桥

三江风雨桥横跨在三江县城浔江河上,总长368米,桥宽16米。

桥基部分为月牙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桥上部分为侗族特色风雨桥木质建筑。用了1800多立方米木材。

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率领上百著名工匠承建。

三江县风雨桥与不远处的世界第一鼓楼——三江鼓楼、世界首座木质结构竞技场――侗乡“鸟巢”交相辉映,共同成为三江县城具有侗族建筑特色的标志

性建筑,构成三江县城精美绝伦的侗族特色景观,使三江县城侗族建筑元素凸显。

侗族“三宝”风雨桥、鼓楼、侗族大歌一应俱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侗寨”,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等宝贵旅游资源。

三江县风雨桥的建成,又为素有“世界桥楼之乡”、“世界木构建筑生态博

物馆”、“世界民族歌舞之乡”的三江县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侗乡

一个新的旅游品牌。

目前,制造风雨桥模型出售,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3 李人帡(píng,〔~幪〕古代称帐幕之类覆盖用的东西。)男汉广西壮

族自治区钦州市陶器烧制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传统技艺

创新设计硕果累累

今年60多岁的李人帡是钦州市坭兴陶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也是我区

目前惟一的身兼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双重资格的技艺拔

尖人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承人,他37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投入坭兴陶的探索和创作中,为千年坭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

钦州坭兴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李人帡深入发

掘坭兴的历史沿袭与文化内涵,先后撰写发表了20多万字的专业论文,其中《坭兴陶简史》填补了中国坭兴陶理论研究的空白,其他论文也使坭兴陶生产

由工匠的言传身教提升到专家的理性思辨上来。他提出,工艺类坭兴陶设计志

在“充分展现材质美”,日用类坭兴陶创新志在“实现艺术、功能、工艺、市

场的综合”,鲜明的观点得到海内外同行和名家的认同。

李人帡的成就更多地体现在他设计创作的诸多坭兴精品。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创作,李人帡成功地创作设计出600余件作品,其中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和国家级金银大奖作品60余件,坭兴陶珍品“紫陶牛角”、“海石花缸”馆

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志在千里”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三足宝鼎”、“高鼓花樽”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清华大学艺术馆;还有不少作品被

意大利、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德国等10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藏。近年来,

他设计的“壮乡石榴瓶”、“壮魂花缸”、“双环龙凤纹瓶”、“壮乡硕果”、“2008北京奥运陶钟”等多件作品获全国工艺美术“金凤凰”设计大赛金、银奖;作品《硕果》入选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金奖和国礼首选珍品。

紫陶牛角

文化传承孜孜不倦

李人帡对坭兴陶的生产工艺流程、各种操作技巧都了如指掌。但是,他从

不满足,经常带领技术骨干开展创新研究,“牙塑模心在陶瓷上的应用”、

“黑色无光釉试制和应用”及“锦彩朱泥陶工艺的推广”和“坭兴陶窑变技艺

探索”等10多个科研项目的成功攻关,使坭兴陶艺这棵“老树”不断生发

“新枝”。

李人帡深知,现代社会,坭兴陶的前途系于市场。在设计坭兴陶日用品工

作中,他坚持“实用、经济、美观”原则,与企业领导一起进行市场调查,与

工人师傅一起研究、设计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他主持设计、开发的坭兴陶电汤

盆、坭兴陶电饭锅内胆、各式茶具,美观、耐用、环保、卫生,深受顾客欢迎,长年供外贸出口,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高鼓花樽

李人帡为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可谓呕心沥血。从2007年起,李人帡一

直担任钦州市科技特派员,负责指导全市多家重点坭兴陶企业,进而辐射到全

市整个陶业,从技艺研发、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促使整个坭兴陶

行业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逐步走上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道路。

李人帡的心血和智慧,为古老的坭兴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让祖国南疆的

传统工艺走向了世界。

4谭三岗男毛南族毛南族肥套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5毛南族肥套谭益庆男 1954年8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无简介)

今年68岁的谭三岗是下南乡堂八村谭家师公班第13代传承人,19岁时跟

父辈学唱“肥套”歌、跳木面舞活动,现为环江县师公班里最能体现跳木面舞、唱山歌、打击乐、演傩戏内涵的技艺傩师。谭三岗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生

活快节奏影响下,如今毛南人在举行傩俗还愿仪式时,只重宗教祭祀过程,不

重歌、舞、戏、乐。

师公头戴傩面具,身穿戏服,持打神鞭,在打击乐伴奏下起舞,时而足尖

用力,时而腾空旋转,时而躬身打坐……这是中国毛南族人还愿傩祭时的场景。在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还愿傩祭是当

地的古老风俗之一,当地民众用这种古朴神秘的方式祈求人丁兴旺、合家平安。

位于广西北部与贵州交界的环江县,有6万毛南族人口,占中国毛南族人

口的六成。还愿傩祭毛南语称之为“肥套”,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其融合了

毛南族口头文学、民间山歌、舞乐、戏剧、傩面具雕刻等内容,并形成相对独

立的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和傩木面艺术等表现形式,是毛南族民

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