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摘要: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现代化扫清了道路。

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词:辛亥革命,现代化,转折点
发生于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对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扫清了障碍,并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从今天来看,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仍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辛亥革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

鸦片战争让清政府见识了西方的船坚炮利,同时也彻底瓦解了清政府的天朝体系。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领土失去了完整,司法失去了主权,国防受到了威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科技,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积极意义所在,是侵略充当了”历史不自觉工具”的结果。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造成了中华民族严重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通过赔款、
割地、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开放通商口岸等使得封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摧残,随之旧式生产关系被破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无止境的掠夺也深深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略加统计已达7亿1千多万两白银,而通过侵略战争抢劫勒索的白银总量更在14亿两以上,更为严重的是赔款要向欧美各国借款,赔款又以贷款形式返回中国。

这些加剧了中国的经济衰退与半殖民地化,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此情况下,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了三种应变态度。

第一条是人民群众所走的武装斗争的道路。

在鸦片战争及其后来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像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后来的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农民运动和农民战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和革命的对象,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但是,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甚至不能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和宗教的羁绊,因而在斗争中根本无法提出先进且符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改造方案。

历史证明,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他们无法担此大任。

第二条是地主阶级改革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所走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和平改良的道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立宪运动均是按照这一思想的轨迹进行下去的。

以魏源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从习西方之长技,尽成中国之长技入手,最早启开现代化的大门。

他们主要以开办实业的形式,试图从
器物层面上改变传统社会:设立译局,培养通晓夷情的人才;设造船厂、火器局,聘请法、美等国技师传授技术;选派中国能工巧匠、精兵强将学习操作驾驶和制作技术、学习西方列强养兵、练兵之长,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

这种东施效颦式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引导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也没有解决中国的工业化问题。

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以维护落后的封建秩序为出发点,不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以小生产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不能容纳现代机器生产所带来的种种变迁。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竭力扶持光绪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但终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变法以和平形式出现,以流血败局告终。

这是因为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根本利益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道路也行不通。

第三条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顽固守旧分子所走的道路。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守旧派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尽善尽美,不需做任何变革,并且具有相当强大的思想政治势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对于列强的人侵则初怀”天朝上国”的虚骄心态,闭关锁国而自以为是天下之中心,把赔款、割地、通商一概视为”控制而羁糜之”的手段。

但是,清末顽固当权派在绞杀了维新运动之后,迫于现实需要,反过来继承了洋务派、维新派的事业,实行清末新政。

新政的本意是王朝自我救赎,但终究是朽木不可雕,反而从内部加速其解体过程。

客观上说,这三种道路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每次努力都是对前一阶段的超越,都将中国社会推进一步,也正是因为失败的改良
将中国推上了革命的道路,革命派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于是,在各种道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辛亥革命成为最后的选择。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发动和领导了这次伟大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开始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阶段,带来了人民精神思想上的空前大解放,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觉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所以说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加速了近代历史前进的步伐,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二、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由以前被动理解接受现代化的观念和理论转变为依据中国国情去
主动探索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现实道路上来。

而且,辛亥革命还对中国现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

第一,政治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扫清了道路。

辛亥革命在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从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现代化。

首先,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l月1日,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上,发表宣言书,强调提出”服务尽责”的观念。

一扫中国近代史上专制时
代君主以国民为奴仆、臣民之旧俗,第一次树立了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国家元首其地位为公仆的现代形象。

其次,成立临时参议院。

孙中山仿效欧美各国的议会和”三权分立”组织原则,设立参议院为立法机关。

它对南京临时政府不殉私情的监督,表明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政策和行政处置进行了有效的制约。

最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法典,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树立了民主共和的合法性,建立了单一的、世俗的、全国的政治权威。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壮举,是对封建主义最有力的批判。

第二,经济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经济上实施了一系列财政经济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彻底改造封建的经济结构。

一方面,为经济的现代化准备了必要的”硬件”。

民主共和国的形式使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极大提高。

革命党人掌握了南京临时政府的领导权力,不少资产阶级头面人物担任要职,并且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

这些政策法令把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不仅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法律保障,而且为民族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还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软件”。

民国成立后,革命派很多人开始重商轻政,甚至干脆弃政从商,投身兴办实业的热潮。

这样,几乎一切进步阶级、阶层包括在其挟带下的部分军阀、
政客,共同挥舞起”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强大潮流,渗透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第三,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有别于封建专制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道德新风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向封建社会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习惯开战,在此基础上,中国国民的思想和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现代国家观念初步形成。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政治文化由以家族为中心到现代国家观念的初步转变。

辛亥革命后对国家利益为重观念的大力宣传和培养,冲击了家庭社会的基本观念,深化了人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把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结到一起,爱国意识油然而生。

其次,自我实现意识开始萌生。

专制统治所需要的是愚民、顺民,甚至完全泯灭自我意识的人,由此所派生出来的就是抛弃自我意识的文化心理。

辛亥革命使国民第一次真切地听到近代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声音,第一次实在地感受到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种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中,一批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爱国文化人涌现出来了。

他们开始探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前途和命运。

正是他们的努力和探寻,才为中华民族觅到一条光明的前途。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不能否定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意义。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政治制度,以及实现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贡
献。

相比于西方,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开始较晚,但是经过100多年的艰苦磨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正日渐深入,与发达国家距离缩短。

从这点来说,辛亥革命正是今天现代化成功实践的开端。

参考文献:
[1]解杨.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j].哈尔滨学院学
报,2010.
[2]严昌洪.20世纪90年代辛亥革命研究综述[j].理论月
刊,2001.
[3]袁咏红.略论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社会进步[j].鄂州大学学
报,2005
[4]耶佩芬.毛泽东评辛亥革命[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5]马忠英.浅析辛亥革命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j].甘
肃高师学报,2005
[6]王虎.试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7]李重华.辛亥革命成败新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
[8]韩小林.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改造与转型[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
作者简介:高运坦,男(1987.08--)山东省济宁市人,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执政理
论与实践;刘小琴,女(1984--)陕西汉中人,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