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说课稿

毕加索说课稿
毕加索说课稿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13册中的第七课《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毕加索》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评述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通过对毕加索生平事迹的介绍和作品欣赏,使学生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在对西方现代艺术多元化大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

本课将以油画图片欣赏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科书的引导讲解为辅,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向他们提供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西方现代艺术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以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为突破口,多角度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

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

②.能力目标: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和文字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设置目的:通过对《格尔尼卡》这副作品的赏析,增长艺术知识,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感受西方现代艺术,使学生从艺术形式和现实意义上认识《格尔尼卡》的价值,并以此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尤其对于现代绘画中的立体主义是学生理解上最难掌握的。

设置目的:鉴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故而能够做到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这幅作品也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扇走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大

门,所以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幅作品里。

二、教法运用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做法如下:

1、情境再现法

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欣赏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像传统的欣赏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所以我运用了多次的情景模拟和再现,使学生能够在这样形象生动的过程中感受作品,在情感上达到和作品的共鸣。

2、德育渗透法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指出“各门课程之间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所以我在本课中,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和平主义的思德教育。

三、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圣陶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因此,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我的做法是:

1、自主探究学习法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总结,再讨论——再总结”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赏析。

2、合作交流法

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图片多、资料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近作品,从而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作品,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欣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在这节课上以“欣赏作品――描述作品――了解作品--评价作品”为主要教学环节来展开、深入课题。(一)《格尔尼卡》

1、欣赏作品表达感受

⑴由“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导入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⑵出示课题,展示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让学生欣赏并交流,用语言如实的表达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

⑶将自己不认同的感受如实地写在黑板上。(可能涉及丑、乱七八糟、不好看、恐怖等)

设置目的:从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下一步的描述和理解作品做好铺垫。

2、描述作品情感共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描述画面:牛,马,灯,抱着孩子的母亲,战士的尸体,跳楼的人等——一个战争场面。

情景模拟:请学生来模仿画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可自配台词。

设置目的: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使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作品,从与初步感性认识的反差中帮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了解作品体验风格

⑴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格尔尼卡》名字的由来,引出格尔尼卡事件。这幅作品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作品以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法西斯的战争罪行。

⑵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将讨论结论写下来进行发言:

①画种形式线条质感肌理(新闻排版的平行线条)

②色彩(黑白灰)为什么?

③.艺术形象寻找、发现、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性的形象。

情感教育:将二战时期的图片与画面局部对照欣赏

④流派立体主义

A、赏析书上《牛的变形过程》,加深学生的画面中变形形象的理解。

B、欣赏毕加索其他的立体主义绘画。

C、通过纸杯的变化过程(分割——打散——重组)体验立体主义绘画,使学生了解立体

主义的绘画特征。

设置目的:通过讨论与总结的方法使学生自主探究画面的奥妙所在,这个环节中立体主义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亲手绘制纸杯变形的过程,能让学生从认知上认同立体

主义的创作原理。

4、评价作品

⑴情景假设:曾经有一位德国法西斯军官指着《格尔尼卡》对毕加索问:"这是您的杰作"?

毕加索当即反驳:“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教师布置口头评论作业: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毕加索性格的哪个方面?设想一次与毕加索对话,以"Hi,picasso,......"或“德国法西斯军官……”选四至六名学生口头评论。

⑵宣布作业:在口头评论作业的基础上,加上画面的描述、介绍,写一段短评,作为日记。设置目的:情景假设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让学生以口头与书面的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上欣赏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

(二)毕加索

1、生平:毕加索是个天才的艺术家,自幼学习绘画,被称为“神童”。他如何从写实绘画到

创立立体主义这条路一步一步走过来?

2、不同时期的作品介绍:毕加索的绘画风格是丰富多样的,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

来形容毕加索的绘画风格的多变。

3、毕加索其他作品欣赏:油画雕塑版画陶瓷等。

4、谈一谈:你认为毕加索是怎样一个人?

设置目的:从作品到画家,从画家到他的艺术创作,再从绘画到其他艺术门类,使学生对整个西方现代美术有初步的认识,也为下个环节的课题延伸打下基础。

(三)课题延伸

1、讨论总结:谈一谈毕加索作品对你的启发

2、艺术多元化教育——“怎么样”或“好不好”

3、总结:艺术的美不在于外表的漂亮,而在于是否能引起我们内心的某种感动。

设置目的:以学生自主探究的结论出发,从作品《格尔尼卡》延伸到西方现代艺术,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板书设计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格尔尼卡毕加索

画种生平

色彩作品种类

艺术形象

流派————————立体主义————————→作品风格

情感表达———————世界和平—————————→人格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教学材料)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毕加索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此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格尔尼卡》

《第一次圣餐》 《祭坛男孩》 《酒馆的“四只猫广告”》

《等待比赛开始的斗牛士和公牛》 《手里捧着鸽子的孩子》《小丑》

(完整版)世界最著名的32张摄影作品

世界最著名的32张摄影作品 1、《受伤的女子》——这幅照片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个受伤而只绑绷带裸睡的女子,是那幺安详而不带一丝猬亵。显示了布拉弗观察事物的智能:摄影是人们经历多年的努力结果,并且会继续开拓下去--摄影必须朝改善人的形象和生于斯的环境而努力。人和环境是多样性,且经常会改变的,我们要把观点放在上面,才有可能使影像表现永保丰富。 2 、《枪》——在纽约105街区,一个小流氓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

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3、《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4、《她叫玛格丽特马瑟》——这幅坐姿人体使韦斯顿的人体摄影达到巅峰状态,也是人体摄影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抽象的人体艺术.

5 、《奥马伊拉的痛苦》——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

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6 、《裸跑者》——在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体型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歇尔.奥.布瑞恩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 ,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1、《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2、《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

(免费)毕加索传记

现代派艺术的领袖—毕加索 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西班牙画家。在他的一生中,毕加索献身艺术近80年,与整个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相伴而行,并为现代艺术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他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为后世留下了几万件作品,其中包括油画、雕塑、陶瓷作品、铜版画、石版画、素描等等,被人誉为“美术界的爱因斯坦”。这位艺术家有着非凡的独创力和想象力,他一生都在追求,先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现实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是现代派艺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同时这位感情丰富、具有一双“忧郁、锐利”眼睛的西班牙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故事。 靠雪茄复活的天才 这位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变幻无常、最具诱惑力和最神圣的艺术家”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夜里诞生在西班牙南部美丽的海滨城市马拉加。 然而,天才的毕加索却是以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的。10月25日夜11时15分,精疲力竭的唐娜·玛丽亚·毕加索·德·路兹产下了一个男婴。但这个男婴没有放声大哭。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将婴儿倒提,抖了几下;又翻过来拍他的屁股;再掰婴儿的小嘴,但都无济于事,婴儿仍没发出一点响声。大家都以为是个死婴,婴儿的父亲唐·何塞·路兹难过得直叹气,唐·何塞的弟弟是个医生,他抽着雪茄,俯身看着婴儿的脸,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大口雪茄,对着婴儿的小鼻孔吹了进去。奇迹出现了,婴儿的手和脚都动了起来,嘴里哇的一声就发出了公牛般的怒吼。路兹一家欣喜若狂。多年以后,当人们对毕加索的神奇艺术津津乐道之时,他的叔叔总是骄傲地告诉大家这是他的雪茄烟雾创造的。 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可能是毕加索遗传父亲的基因较多,他从小就表现出美术方面的非凡才能。据毕加索的母亲回忆,他咿呀学语时的第一个字就是“北”(铅笔在他的儿语里就成了北),他喊着要“北,北”,于是母亲就给了他一支铅笔,毕加索就在纸上画了一些螺旋形的东西,意思是要一个长长的螺旋形的热甜饼,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竟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简直是奇迹。 于是,毕加索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纸和铅笔,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正如毕加索自己说的“7岁时就可以画学院式的素描,而且巨细靡遗,颇为精确” 。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的画可以放到博物馆展出了。 1891,毕加索全家搬到了科鲁那,他的父亲应聘到那里的一家美术学校工作。毕加索就被安排在父亲的班上开始了正规的艺术学习,很短的时间内,毕加索就掌握了素描的基本技巧,并显示出了惊人的观察力。这时期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相信作者如此之年幼。作为教师的父亲最清楚不过的事,就是他的班上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与一位巴塞罗那的美术教师对换了工作,全家又迁到了巴塞罗那。毕加索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那里的美术学校,使人吃惊的事,他只用一天的时间就画完了按规定允许画一个月的考试作业。 1897年,毕加索创作了油画《科学与仁爱》,参加当年“马德里全国画展”,后来又在“马加拉什美展”上获金奖。画中“科学”的化身是那位正给垂危妇人诊脉的医生,是以他的父亲为模特所作的。“仁爱”的化身是修女抱孩送水,病妇的模特是街上的乞女。这幅画采用严谨的写实技法创作,是少年时代毕加索的代表作。 同年秋天,毕加索考入了西班牙最高的美术学府——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因袭保守的教学方式使他感到厌倦,他常去普拉多博物馆临摹大师的作品。1898年毕加索因患

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9个时期。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集!!!惊呆了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集!!!惊呆了... 中国最大的水彩艺术平台·最受欢迎水彩图文公号点击题目上方蓝字关注中国水彩 来源网络,中国水彩整理编辑。 坐着的女子(奥尔加) 坐着的裸女 画室 游泳者和沙滩排球 海滩游戏和救援 坐在红色沙发上的裸女 镜前少女 镜前少女 躺着的裸女 读书的女子 躺着的女子 躺着的女子坐着的裸女 入睡的裸女 背对着镜子入睡的裸女 女子 戴帽子的女子 女子

水手 受伤的弥诺陶洛斯(牛头人)和裸女 坐着的弥诺陶洛斯(牛头人)玛丽·泰蕾兹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女子和公鸡 华丽背景下草帽的女子 梳妆台前的女子 裸露胸部的女子逮住小鸟的猫 孩子和鸽子 女子半身像 蹒跚学步 女子头像 桌上的头骨、海胆和灯 加泰罗尼亚自助餐 鲜花 穿绿色衣服的女子 玻璃杯和水壶 灯 西红柿 洗脚的女子 在海滩上玩耍的儿童(贝壳) 坐着的女子 影子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杰奎琳和鲜花 双手交叉抱腿而坐的杰奎琳·罗克 西尔维特·大卫 坐在绿色椅子上的西尔维特·大卫 躺着的女子 盲人的早餐 一位盲人坐在桌前,眼窝深陷,毫无生气,枯瘦如柴的手摸索着桌上的水壶和面包。在巴塞罗那期间,毕加索画了一系列关于盲人的作品。盲者最能体现人类的困境——盲目的,不仅是看不到光明,而且根本就没有光明的概念。沉于黑暗的深渊,它的尽头依然是黑暗。爱情是盲目的,幸福是盲目的,只有苦难永远睁大着狞厉的眼睛。 小提琴、玻璃杯、烟斗和墨水瓶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餐馆 马克瓶、玻璃杯和报纸 马克瓶、玻璃瓶、吉他和报纸 单簧管和小提琴 单簧管,低音瓶,报纸,俱乐部的王牌 吉他底座 朱安雷宾风景

弹曼陀林的男子 皮埃罗和小丑 在咖啡馆的阳台上的皮埃罗和小丑 弹吉他的小丑 “普钦内拉”场景设计 老盲人和男孩 阿尔及利亚女子 阿尔及利亚女子(德拉克洛瓦) 斗牛场面(被掀起的骑马斗牛士) 斗牛场面(被掀起的斗牛士) 穿土耳其服装的杰奎琳 梳妆台上的静物 索勒一家 喝苦艾酒的人(安吉尔·费尔南德斯·德索托)拥抱 年老的盲人吉他手 热汤 悲剧(穷人们) 粗茶淡饭 演员 盲人和女孩 切莱斯蒂纳

毕加索作品赏析

毕加索《坐着的玛丽??泰雷兹》 这是毕加索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人物外形柔和,当然是毕加索式的柔和,线条却又梗又硬,具有希腊式面孔的女人,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正面和侧面的缝合体。 构图简单、有趣、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明快。人物富于表现力。 毕加索《格尔尼卡》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格尔尼卡(5张)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画家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抗议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

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 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毕加索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 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