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李尔王_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百度文库
2008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157
经 典 重 释
三位女性形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意义上。她们在 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与圣经中的夏娃形象或圣母形象有 着一种内涵上的暗合。 如果说作为亲生女儿的高纳里尔和里 根在李尔王 “让国” 之前的曲意迎逢, 献媚求恩并不能完全解 读为恶, 也可以解读为女儿对父亲的顺从和疼惜的话, 那么她 们在李尔王让国之后的所作所为就生动的阐释了 “恶” 。 夏娃这一形象与基督教的 “原罪” 相联系, 在圣经故事中, 作为人类祖先的她为毒蛇引诱偷吃禁果, 并且还诱使亚当犯 下同样的过错, 最终招致上帝的惩罚。如果我们对夏娃的形 象再做细分的话, 包含有三个不同的维度, 被引诱者, 作恶者, 引诱他人者。在作品中, 高纳里尔的形象与夏娃的形象是完 全吻合的。 她不仅是对父亲的迫害者, 作恶者, 也是引诱他人 者。 在父亲 “让国” 她就对里根说: 让我们同心合力, 后, “ 决定 一个方策; 要是我们的父亲顺着他这种脾气滥施威权起来, 这 一次的让国对于我们未必有什么好处。 后来, ” 她气走父亲后 又立刻给里根写信, 要妹妹也采取同样的态度不给父亲好脸 色。 这种做法无疑对里根心中的罪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 高纳里尔也是被引诱者, 在另一个野心家, 爱德蒙情欲 的引诱下毒死了自己的妹妹和 “战友” 里根。而里根则更多 , 的充当着 “帮凶” 的角色, 她的恶在被人怂恿后爆发出来, 丝毫 不逊于姐姐。 另外一方面, 考狄利亚的形象和圣经中的圣母形象颇有 几分共同之处。长久以来, 基督教相信,圣母玛利亚纯洁无 瑕, 不染原罪, 以处女之身产下救世主基督耶稣, 与耶稣一起 战斗, 拯救人类, 最后还战胜了死亡升入天国。 考狄利亚身为 公主, 心地单纯, 对世俗权力财富毫无欲望。 她在拒绝撒谎失 去父亲宠爱之前一直是李尔王最心爱的女儿,本想在她的看 “ 护之下, 终养我的天年。 她高贵而纯洁的灵魂不允许她说出 ” 任何违背自己心意的话。但在父亲受难之后, 她又毅然担当 起拯救者的角色, 说服法兰西国王, 率兵攻打两个姐姐。 虽然 考狄利亚最后死在阴谋之下, 但她的行为重新点燃了李尔王 心中的火焰, “忍受了这么久的时候” 让他 才安然死去。她的 死使得被阴谋家控制的国家重新由善良正直的人掌握, 公理 正义得以重现。 因而, 死亡对她不是结束, 而是超越。 显然莎 士比亚也在她身上加入了很多人文主义理想, 使得她身上无 处不体现着世俗人性的爱。 而考狄利亚的巨大勇气也正是由 于她心中有对他人, 对美德的巨大热情。 不论是类似夏娃, 还是类似圣母, 高纳里尔, 里根, 考狄 利亚都生活于世俗的现实生活中, 她们的 “善” “恶” 与 在互相 对比中鲜明起来。 四、夏娃” “ 的奸诈对比 “圣母” 的忠实 作为生活在世俗社会中的 “夏娃” 高纳里尔和里根最后都 爱上了野心家爱德蒙, 她们的主要个性气质也几乎是相同的。 为达到自己野心和欲望使用诡计欺骗他人是高纳里尔和里根 擅长的伎俩。她们明明不是真的爱自己的父亲, 却厚着脸皮 说出了违背自己心意的话。 里根接着高纳里尔虚情假意的话 说:在我的真心之中, “ 我觉得她刚才所说的话, 正是我爱您的 实际的情形, 可是她还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心理: 我厌弃一切凡 是敏锐的直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 只有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 福。 抛却她后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 ” 单是她对爱德蒙的所谓 “爱情” 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权力交给他, , 就足以说明对她而言 什么才是 “无上的幸福” 。高纳里尔后来也爱上了爱德蒙, 觉 得自己的丈夫奥本尼是 “不中用的懦夫” 心里想着 , “我的葛洛 斯特” 但是为了打败考狄利亚的军队她压抑了心中的欲望, 。 将考狄利亚的拯救父亲的行动描述为法军的侵略, 从而将本 分的奥本尼催上战马。她明明心里害怕里根和爱德蒙在一 起, 最后下毒杀死她, 但在打败法军之前, 她公然说: 我们只 “ 须同心合力, 打退敌人; 这些内部的纠纷不是现在所要讨论的 问题。可见, ” 高纳里尔确实是个时时事事有心计的奸诈之徒。 与她们形成对比, 考狄利亚在第一幕第一场中说及自己 “格外尊重的” 人格就是忠心与实诚。 她的实诚在整部悲剧开 幕的时候就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她掷地有声的说:我是个 “ 笨拙的人, 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角; 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 名分, 一分不多, 一分不少。她既忠于自己的心, ” 也忠实于 “爱 惜她, 厚待她” 的父亲。 她也敢于据理力争来维护自己的忠心 语言, 她说:我的姐姐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你, “ 那么她 们为什么要嫁人呢?” 说得在情在理, 只可惜混了头的李尔王 不但听不进去, 反而不仅剥夺了她应该继承的财富还要和她 断绝关系, 甚至阻止求婚者追求她, 可以说是要夺走她未来所 有的幸福。可她依然对父亲没有怨恨, 临走还不忘要姐姐们 好好照顾父亲。她为了被虐待的父亲向 “慈悲的神明” 祈祷, 为了父亲忘我作战。在法兰西国王因故离开后, 依然坚持笃 定, 直到自己被阴谋害死。 五、 夏娃” “ 的薄情自私对比 “圣母” 的重情 之所以薄情, 是因为自私。 高纳里尔和里根都非常薄情, 她们对自己的父亲, 姐妹, 丈夫都未曾有过真正的爱。 李尔王 将自己的所有权力财富都给了这两个女儿, 仅仅保留了一百 个骑士, 而她们却以父亲身边骑士不法为由, 拒绝收留父亲。 高纳里尔在半个月内就要裁掉李尔王五十个骑士, 里根不仅 不收留被姐姐气走的父亲, 还要求他向姐姐道歉并说: “单是 他一个人, 我倒也很愿意收留他, 可是他的那班跟随的人, 我 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她们在暴风雨到来之际要老葛洛斯特 “关上门” 将李尔王留在暴风雨中。 , 她们两姐妹貌似结成 “同 盟” 却为了野心家爱德蒙互相猜忌。 , 里根在死了对她为命是 从的丈夫康华尔后, 似乎没有什么悲痛, 马上就想到要和爱德 蒙在一起。高纳里尔移情别恋, 起因仅仅是因为 “十分爱” 她 的奥本尼不愿和她一起 “颠倒是非” 而爱德蒙却虚情假意的 , 说: “我愿意为您赴汤蹈火” 。高纳里尔和里根两姐妹都是心 中只装着自己欲望的人, 从不为他人设想, 也没有什么崇高的 爱, 在自私薄情这一点上, 她们不分伯仲。 与她们相反, 考狄利亚对父女之情的看重体现在整部作 品中, 她愿意为了父亲康复 “把我的身外的富贵一起送给他” 。 “我只是为了你, 被迫害的国王, 才感到悲伤” 她的重感情也 。 表现在对姐妹之情和夫妻之情的看重。在第一幕第一场中, 考狄利亚看破了姐姐们的奸诈内心, 她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却 没有直言指斥她们,用她自己的话说: “因为碍着姐妹的情 分。在她被捕后还对父亲说:我们要不要去见见这两个女儿 ” “ 和这两个姐姐?” 可见, 她对姐妹之情是一直抱有希望的, 或 许在她心中怎么也想不到姐姐们会要她的性命, 因为她的善 良内心永远无法像高纳里尔和里根一样冷血无情。 考狄利亚 对爱情的态度也是鲜明的, 她一开场就告诉父亲: “要是我有 一天出嫁了, 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 将要得到我的一 半的爱, 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 这可以看作考狄利亚的爱 ” 情宣言。当勃肻弟因为她失去财富而拒绝娶她时, 她说: “他
经 典 重 释
《李尔王》 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丁 珏
(湖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关键词 本文对 《李尔王》 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李尔王 女性形象
湖南・长沙
410082)
莎士比亚 (1564-1616) 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有影响力 的作家, 其悲剧创作时期 (1601-1607) 亦是创作高峰时期。 这 一时期是伊丽莎白统治的晚期, 社会逐渐从繁荣昌盛和解的 盛世走向衰落和动荡。为了追逐各自私利, 不满女皇统治的 新旧贵族们开始策划实施种种宫廷阴谋。一时间, 整个社会 危机四伏, 处处透露出让人惴惴不安的阴郁气氛, 仿佛乌云蔽 日一般。 莎士比亚作为一位敏感的时代思考者, 一方面, 是人文主 义的积极倡导者, 其剧本中洋溢着对世俗社会和人性的巨大 热情; 另一方面, 作为刚刚走过漫长中世纪文化影响的欧洲民 众的一员, 又时时流露出对圣经文化的认同, 并且在其作品中 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出来。 文艺复兴思潮使得文学作品摆脱了 中世纪教会文学的枷锁, 给予作家在作品中展现世俗社会人 心的权利和源自古希腊罗马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莎士比亚 充分的使用这一时代的馈赠, 积极主动的利用文艺复兴时期 大写的 “人” 的智慧观察和思考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 并在作 品中巧妙影射。在莎士比亚这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 传统 文化的积淀和制约也不断显现出来, 这其中既包括古希腊古 罗马, 也包括圣经文化的影响。 四大悲剧之一 《李尔王》 取材于古代传说, , 讲述了老迈昏 聩的不列颠国王李尔根据三个女儿对他 “爱的表白” 分配财富 和国土, 由此引发一系列宫廷阴谋, 并最终导致他自己一无所 有, 颠沛流离, 痛失爱女的故事。剧中的三位主要女性, 李尔 王的三个女儿高纳里尔, 里根, 考狄利亚形象鲜明并蕴藏着复 杂, 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 形象分析 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实质是作者主观世界与客观外在 世界双向共建的过程, 既是客体的主体化, 又是主体的客体 化, 是从作者的观察思考角度出发的个性塑造, 这种个性既包 括了普遍的人类共性, 又包含了个体的差异性。具体到高纳 里尔, 里根, 考狄利亚这三个形象而言, 既不能说是简单的, 截 然的对立, 也不能忽视她们显而易见的差异。 应该说, 这三个 形象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她们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圣经文 化, 人文主义理想, 以及莎士比亚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在他的 主观构思世界里相互交错冲突的产物。 二、 共性——人性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期, 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精神的“人 性” 苏醒, 是鲜明的时代特征。 苏醒的人性在不同个性和社会 地位的人身上都得以体现。
《李尔王》 中的三位女性都生活于宫廷, 有着常人难以企 及的高贵身份, 因而极易陷入权力纷争, 也极易成为纷争的牺 牲品。这与莎士比亚时期的社会权力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 性, 是莎士比亚悲剧现实性的体现。这三位女性身上都透露 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张扬的人性, 她们目标明确, 思想独立, 果 敢善为。整部悲剧乍看是男性主人公李尔王, 但是在他每次 命运的转折中, 女儿们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或是卑劣的 制造父亲的悲剧, 或是勇敢无畏的拯救父亲。她们是情节的 有力推动者, 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充分的展现各自性格。是 文艺复兴时期作家所推崇的 “人性” 在女性身上的体现。 我们先来看高纳里尔和里根。 她们在父亲面前甜言蜜语 时, 是这样描述对父亲的爱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 “ 整个 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 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 不亚于赋有淑德, 健康, 美貌和荣誉的生命; 不曾有一个儿女 这样爱过他的父亲, 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女儿所爱; 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无能为力, 辩才失去效用。。 我们且不 。” 论内容是否代表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真实的情感, 单就这番煽 情的表白所使用的名词来看: 眼睛, 自由, 财富, 美德, 健康, 美 貌, 荣誉, 这些都是最为世俗人性所珍视的, 也是古希腊古罗 马文化所推崇的。从高纳里尔的表白里, 我们没有寻见一丝 宗教意识, 完全是世俗人性化的。而就高纳里尔和里根的种 种行为来看,她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追逐自己所以为的幸 福--财富, 权力, 情人, 不择手段, 从未有过一丝犹豫, 又让人 联想起了古希腊著名悲剧-《美狄亚》 对女性追逐幸福的肯定, 对过激甚至是残忍行为的同情与宽容。 另外一位女性考狄利 亚也是有着鲜明自我意识的女性。 她明知老父亲要的是甜言 蜜语, 却不愿有一丝退让, 而是凭着自己的个性,尊重自己的 “ 人格” 一味恪守自己 , “不讲唯心语言” 的原则, 即使了解姐姐 们 “是怎样的人” 看见 , “深藏的奸诈” 。从她临走一再叮嘱姐 姐们 “好好的对待父亲” 或许也能看出她对父亲的担忧。但 , 面对身为君王的父亲的 “愤怒” “威胁” 面对失去父亲的欢 和 , 心, 财产, 甚至有可能是婚姻和未来的幸福的情形也不愿改 口, 而是据理力争。 当她知道老父亲遭到姐姐们的虐待时, 又 不顾自己的安危, 不计前嫌, 施以援手。 那种坚守原则的精神 让人联想到因为荣誉而不顾战争胜败, 毅然退出战斗的阿基 琉斯, 而她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也丝毫不逊于这位征战的英雄。 三个女性身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同样鲜明的人性奠定 了她们彼此差异对立的基础。 三、 差异——道德品质
2008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157
经 典 重 释
三位女性形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意义上。她们在 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与圣经中的夏娃形象或圣母形象有 着一种内涵上的暗合。 如果说作为亲生女儿的高纳里尔和里 根在李尔王 “让国” 之前的曲意迎逢, 献媚求恩并不能完全解 读为恶, 也可以解读为女儿对父亲的顺从和疼惜的话, 那么她 们在李尔王让国之后的所作所为就生动的阐释了 “恶” 。 夏娃这一形象与基督教的 “原罪” 相联系, 在圣经故事中, 作为人类祖先的她为毒蛇引诱偷吃禁果, 并且还诱使亚当犯 下同样的过错, 最终招致上帝的惩罚。如果我们对夏娃的形 象再做细分的话, 包含有三个不同的维度, 被引诱者, 作恶者, 引诱他人者。在作品中, 高纳里尔的形象与夏娃的形象是完 全吻合的。 她不仅是对父亲的迫害者, 作恶者, 也是引诱他人 者。 在父亲 “让国” 她就对里根说: 让我们同心合力, 后, “ 决定 一个方策; 要是我们的父亲顺着他这种脾气滥施威权起来, 这 一次的让国对于我们未必有什么好处。 后来, ” 她气走父亲后 又立刻给里根写信, 要妹妹也采取同样的态度不给父亲好脸 色。 这种做法无疑对里根心中的罪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 高纳里尔也是被引诱者, 在另一个野心家, 爱德蒙情欲 的引诱下毒死了自己的妹妹和 “战友” 里根。而里根则更多 , 的充当着 “帮凶” 的角色, 她的恶在被人怂恿后爆发出来, 丝毫 不逊于姐姐。 另外一方面, 考狄利亚的形象和圣经中的圣母形象颇有 几分共同之处。长久以来, 基督教相信,圣母玛利亚纯洁无 瑕, 不染原罪, 以处女之身产下救世主基督耶稣, 与耶稣一起 战斗, 拯救人类, 最后还战胜了死亡升入天国。 考狄利亚身为 公主, 心地单纯, 对世俗权力财富毫无欲望。 她在拒绝撒谎失 去父亲宠爱之前一直是李尔王最心爱的女儿,本想在她的看 “ 护之下, 终养我的天年。 她高贵而纯洁的灵魂不允许她说出 ” 任何违背自己心意的话。但在父亲受难之后, 她又毅然担当 起拯救者的角色, 说服法兰西国王, 率兵攻打两个姐姐。 虽然 考狄利亚最后死在阴谋之下, 但她的行为重新点燃了李尔王 心中的火焰, “忍受了这么久的时候” 让他 才安然死去。她的 死使得被阴谋家控制的国家重新由善良正直的人掌握, 公理 正义得以重现。 因而, 死亡对她不是结束, 而是超越。 显然莎 士比亚也在她身上加入了很多人文主义理想, 使得她身上无 处不体现着世俗人性的爱。 而考狄利亚的巨大勇气也正是由 于她心中有对他人, 对美德的巨大热情。 不论是类似夏娃, 还是类似圣母, 高纳里尔, 里根, 考狄 利亚都生活于世俗的现实生活中, 她们的 “善” “恶” 与 在互相 对比中鲜明起来。 四、夏娃” “ 的奸诈对比 “圣母” 的忠实 作为生活在世俗社会中的 “夏娃” 高纳里尔和里根最后都 爱上了野心家爱德蒙, 她们的主要个性气质也几乎是相同的。 为达到自己野心和欲望使用诡计欺骗他人是高纳里尔和里根 擅长的伎俩。她们明明不是真的爱自己的父亲, 却厚着脸皮 说出了违背自己心意的话。 里根接着高纳里尔虚情假意的话 说:在我的真心之中, “ 我觉得她刚才所说的话, 正是我爱您的 实际的情形, 可是她还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心理: 我厌弃一切凡 是敏锐的直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 只有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 福。 抛却她后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 ” 单是她对爱德蒙的所谓 “爱情” 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权力交给他, , 就足以说明对她而言 什么才是 “无上的幸福” 。高纳里尔后来也爱上了爱德蒙, 觉 得自己的丈夫奥本尼是 “不中用的懦夫” 心里想着 , “我的葛洛 斯特” 但是为了打败考狄利亚的军队她压抑了心中的欲望, 。 将考狄利亚的拯救父亲的行动描述为法军的侵略, 从而将本 分的奥本尼催上战马。她明明心里害怕里根和爱德蒙在一 起, 最后下毒杀死她, 但在打败法军之前, 她公然说: 我们只 “ 须同心合力, 打退敌人; 这些内部的纠纷不是现在所要讨论的 问题。可见, ” 高纳里尔确实是个时时事事有心计的奸诈之徒。 与她们形成对比, 考狄利亚在第一幕第一场中说及自己 “格外尊重的” 人格就是忠心与实诚。 她的实诚在整部悲剧开 幕的时候就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她掷地有声的说:我是个 “ 笨拙的人, 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角; 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 名分, 一分不多, 一分不少。她既忠于自己的心, ” 也忠实于 “爱 惜她, 厚待她” 的父亲。 她也敢于据理力争来维护自己的忠心 语言, 她说:我的姐姐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你, “ 那么她 们为什么要嫁人呢?” 说得在情在理, 只可惜混了头的李尔王 不但听不进去, 反而不仅剥夺了她应该继承的财富还要和她 断绝关系, 甚至阻止求婚者追求她, 可以说是要夺走她未来所 有的幸福。可她依然对父亲没有怨恨, 临走还不忘要姐姐们 好好照顾父亲。她为了被虐待的父亲向 “慈悲的神明” 祈祷, 为了父亲忘我作战。在法兰西国王因故离开后, 依然坚持笃 定, 直到自己被阴谋害死。 五、 夏娃” “ 的薄情自私对比 “圣母” 的重情 之所以薄情, 是因为自私。 高纳里尔和里根都非常薄情, 她们对自己的父亲, 姐妹, 丈夫都未曾有过真正的爱。 李尔王 将自己的所有权力财富都给了这两个女儿, 仅仅保留了一百 个骑士, 而她们却以父亲身边骑士不法为由, 拒绝收留父亲。 高纳里尔在半个月内就要裁掉李尔王五十个骑士, 里根不仅 不收留被姐姐气走的父亲, 还要求他向姐姐道歉并说: “单是 他一个人, 我倒也很愿意收留他, 可是他的那班跟随的人, 我 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她们在暴风雨到来之际要老葛洛斯特 “关上门” 将李尔王留在暴风雨中。 , 她们两姐妹貌似结成 “同 盟” 却为了野心家爱德蒙互相猜忌。 , 里根在死了对她为命是 从的丈夫康华尔后, 似乎没有什么悲痛, 马上就想到要和爱德 蒙在一起。高纳里尔移情别恋, 起因仅仅是因为 “十分爱” 她 的奥本尼不愿和她一起 “颠倒是非” 而爱德蒙却虚情假意的 , 说: “我愿意为您赴汤蹈火” 。高纳里尔和里根两姐妹都是心 中只装着自己欲望的人, 从不为他人设想, 也没有什么崇高的 爱, 在自私薄情这一点上, 她们不分伯仲。 与她们相反, 考狄利亚对父女之情的看重体现在整部作 品中, 她愿意为了父亲康复 “把我的身外的富贵一起送给他” 。 “我只是为了你, 被迫害的国王, 才感到悲伤” 她的重感情也 。 表现在对姐妹之情和夫妻之情的看重。在第一幕第一场中, 考狄利亚看破了姐姐们的奸诈内心, 她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却 没有直言指斥她们,用她自己的话说: “因为碍着姐妹的情 分。在她被捕后还对父亲说:我们要不要去见见这两个女儿 ” “ 和这两个姐姐?” 可见, 她对姐妹之情是一直抱有希望的, 或 许在她心中怎么也想不到姐姐们会要她的性命, 因为她的善 良内心永远无法像高纳里尔和里根一样冷血无情。 考狄利亚 对爱情的态度也是鲜明的, 她一开场就告诉父亲: “要是我有 一天出嫁了, 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 将要得到我的一 半的爱, 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 这可以看作考狄利亚的爱 ” 情宣言。当勃肻弟因为她失去财富而拒绝娶她时, 她说: “他
经 典 重 释
《李尔王》 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丁 珏
(湖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关键词 本文对 《李尔王》 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李尔王 女性形象
湖南・长沙
410082)
莎士比亚 (1564-1616) 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有影响力 的作家, 其悲剧创作时期 (1601-1607) 亦是创作高峰时期。 这 一时期是伊丽莎白统治的晚期, 社会逐渐从繁荣昌盛和解的 盛世走向衰落和动荡。为了追逐各自私利, 不满女皇统治的 新旧贵族们开始策划实施种种宫廷阴谋。一时间, 整个社会 危机四伏, 处处透露出让人惴惴不安的阴郁气氛, 仿佛乌云蔽 日一般。 莎士比亚作为一位敏感的时代思考者, 一方面, 是人文主 义的积极倡导者, 其剧本中洋溢着对世俗社会和人性的巨大 热情; 另一方面, 作为刚刚走过漫长中世纪文化影响的欧洲民 众的一员, 又时时流露出对圣经文化的认同, 并且在其作品中 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出来。 文艺复兴思潮使得文学作品摆脱了 中世纪教会文学的枷锁, 给予作家在作品中展现世俗社会人 心的权利和源自古希腊罗马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莎士比亚 充分的使用这一时代的馈赠, 积极主动的利用文艺复兴时期 大写的 “人” 的智慧观察和思考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 并在作 品中巧妙影射。在莎士比亚这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 传统 文化的积淀和制约也不断显现出来, 这其中既包括古希腊古 罗马, 也包括圣经文化的影响。 四大悲剧之一 《李尔王》 取材于古代传说, , 讲述了老迈昏 聩的不列颠国王李尔根据三个女儿对他 “爱的表白” 分配财富 和国土, 由此引发一系列宫廷阴谋, 并最终导致他自己一无所 有, 颠沛流离, 痛失爱女的故事。剧中的三位主要女性, 李尔 王的三个女儿高纳里尔, 里根, 考狄利亚形象鲜明并蕴藏着复 杂, 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 形象分析 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实质是作者主观世界与客观外在 世界双向共建的过程, 既是客体的主体化, 又是主体的客体 化, 是从作者的观察思考角度出发的个性塑造, 这种个性既包 括了普遍的人类共性, 又包含了个体的差异性。具体到高纳 里尔, 里根, 考狄利亚这三个形象而言, 既不能说是简单的, 截 然的对立, 也不能忽视她们显而易见的差异。 应该说, 这三个 形象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她们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圣经文 化, 人文主义理想, 以及莎士比亚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在他的 主观构思世界里相互交错冲突的产物。 二、 共性——人性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期, 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精神的“人 性” 苏醒, 是鲜明的时代特征。 苏醒的人性在不同个性和社会 地位的人身上都得以体现。
《李尔王》 中的三位女性都生活于宫廷, 有着常人难以企 及的高贵身份, 因而极易陷入权力纷争, 也极易成为纷争的牺 牲品。这与莎士比亚时期的社会权力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 性, 是莎士比亚悲剧现实性的体现。这三位女性身上都透露 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张扬的人性, 她们目标明确, 思想独立, 果 敢善为。整部悲剧乍看是男性主人公李尔王, 但是在他每次 命运的转折中, 女儿们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或是卑劣的 制造父亲的悲剧, 或是勇敢无畏的拯救父亲。她们是情节的 有力推动者, 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充分的展现各自性格。是 文艺复兴时期作家所推崇的 “人性” 在女性身上的体现。 我们先来看高纳里尔和里根。 她们在父亲面前甜言蜜语 时, 是这样描述对父亲的爱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 “ 整个 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 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 不亚于赋有淑德, 健康, 美貌和荣誉的生命; 不曾有一个儿女 这样爱过他的父亲, 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女儿所爱; 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无能为力, 辩才失去效用。。 我们且不 。” 论内容是否代表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真实的情感, 单就这番煽 情的表白所使用的名词来看: 眼睛, 自由, 财富, 美德, 健康, 美 貌, 荣誉, 这些都是最为世俗人性所珍视的, 也是古希腊古罗 马文化所推崇的。从高纳里尔的表白里, 我们没有寻见一丝 宗教意识, 完全是世俗人性化的。而就高纳里尔和里根的种 种行为来看,她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追逐自己所以为的幸 福--财富, 权力, 情人, 不择手段, 从未有过一丝犹豫, 又让人 联想起了古希腊著名悲剧-《美狄亚》 对女性追逐幸福的肯定, 对过激甚至是残忍行为的同情与宽容。 另外一位女性考狄利 亚也是有着鲜明自我意识的女性。 她明知老父亲要的是甜言 蜜语, 却不愿有一丝退让, 而是凭着自己的个性,尊重自己的 “ 人格” 一味恪守自己 , “不讲唯心语言” 的原则, 即使了解姐姐 们 “是怎样的人” 看见 , “深藏的奸诈” 。从她临走一再叮嘱姐 姐们 “好好的对待父亲” 或许也能看出她对父亲的担忧。但 , 面对身为君王的父亲的 “愤怒” “威胁” 面对失去父亲的欢 和 , 心, 财产, 甚至有可能是婚姻和未来的幸福的情形也不愿改 口, 而是据理力争。 当她知道老父亲遭到姐姐们的虐待时, 又 不顾自己的安危, 不计前嫌, 施以援手。 那种坚守原则的精神 让人联想到因为荣誉而不顾战争胜败, 毅然退出战斗的阿基 琉斯, 而她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也丝毫不逊于这位征战的英雄。 三个女性身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同样鲜明的人性奠定 了她们彼此差异对立的基础。 三、 差异——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