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考研热”真正热起来
近年来,“考研热”逐渐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自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超过百万以来,考研大军逐步壮大,2005年120万,2006年127.5万,在经历了2007、2008、2009的三年下降之后,从2010年起,考研人数强势反弹,2010年140万,2011年151万,2012年更是达到史无前历的165.6万,考研人数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考研热”高烧不退,硕士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年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05年起,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而且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两年均不及本科生。

此一现象的原因不妨从两方面来找,一是考生自身心态方面。

职业发展不明朗,对自身的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单纯为回避就业压力、提高文凭或是满足虚荣心等而考研,结果两三年研究生读下来,走出校门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已换了新天地。

在择业时,没有本科毕业生年龄优势和闯劲,又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昔日的天之骄子最终沦落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夹心层”。

看着昔日的同窗经过两三年的打拼已略有小成,看着同出校门的本科小弟们生龙活虎地在一个个待遇“低得不能忍受”的招聘摊位杀进杀出,不禁感叹,“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二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方面。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的课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还是30年前定的,当年的硕士培养定位很高,而且是以学术型为主。

抛开所培养出的研究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不论,也就是说从各高校出来的研究生主要是学术研究型人才,社会应用性不足。

因此,除非是都去搞
学术研究,否则要找到一件称心如意的工作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样看来,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不高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虽然近年来社会上的“考研热”现象有不少批判的声音,说“考研热”只是一种虚热或过热,是就业难现象的另一种反应,但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数量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绝对是少了,“考研热”永远不会过热。

然而,“考研热”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方面,考生要理性对待考研,认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不能盲目跟风;另一方面,国家要对现有的研究制度进行改革,对研究生的课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调整,推进校企联合、产学联合,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职业型转型转变。

只有这样,“考研热”才能成为考生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福祉。

也只有这样,“考研热”才能真正热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