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国发动立沃尼亚战争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俄国发动立沃尼亚战争的原因
作者:许璐
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7期
摘要:立沃尼亚战争是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进行的争夺出海口的战争,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俄国发动立沃尼亚战争的原因并不简单,它是伊凡四世在权衡了国内外诸多因素之后做出的决定,这些因素包括地缘对外交的影响、立沃尼亚对俄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伊凡四世的决策等。
关键词:俄国;立沃尼亚战争;原因
1558-1583年,沙皇伊凡四世政府先后对立沃尼亚骑士团及瑞典、波兰和立陶宛进行战争,由于矛头先指向立沃尼亚,史称“立沃尼亚战争”。
这是彼得一世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之前,俄国争夺波罗的海地区利益的一次重要战争。
虽然最后俄国以失败告终,但俄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仍值得探讨。
一、地缘外交的影响
拿破仑曾指出:“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就懂得了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一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会受到地理环境和周围人文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外交政策,特别是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波罗的海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西部方向是俄罗斯外交工作的重点,伊凡四世时代,基于此前的扩张,在取得领土的同时,俄国周围显现出强国林立的态势,瑞典、波兰、立陶宛等国对于俄国的扩张野心早已洞悉。
而伊凡四世在发动战争之前,也同样充分考虑了国际上的有利条件:俄国与瑞典之间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瑞典与丹麦的矛盾激化,波兰与立陶宛的争端也加剧,使这四个国家都不能及时而有力地干预俄国在立沃尼亚的行动。
美国著名学者汉斯.J.摩根索曾指出:“领土广阔是巨大力量的永久源泉。
”这一点对外交也不例外。
一般说来,一国的领土面积越大,其外交弹性越大,因为领土面积的大小不仅意味着其可以借助资源的多寡,还决定着其所依托空间的大小。
伊凡四世想要发动对立沃尼亚的战争,由于其国土面积尚不足以与周边强国对抗,因此他才需要借助于各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制衡。
同时,十六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城市兴盛,航海业发达,手工工场日益增多,从波罗的海获取各种原料产品具有重要意義。
在西欧市场上,波兰和立沃尼亚的谷物,丹麦的畜产品,瑞典的钢、铁、碱,挪威的木材和鱼类,俄国的麻、麻布、毛皮等物,都有广阔的销路。
波罗的海经济地位提高,引起围绕波罗的海列强矛盾的激化,为争夺波罗的海进行着复杂尖锐的斗争。
特别是由于立沃尼亚战略地位重要,军事力量薄弱,于是各国在勾心斗角的同时,也都在觊觎立沃尼亚,而俄国也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控制立沃尼亚。
二、立沃尼亚的重要性
俄国控制立沃尼亚的具体原因,一个方面在于立沃尼亚本身——当时立沃尼亚国内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使这个国家分崩离析。
分裂的态势使得军事力量薄弱,对外不能团结一致,给外敌可趁之机。
教会王公和源源不断地得到德意志移民补充的德意志骑士团,统治着已经沦为农奴的土著居民——立维人、拉脱维亚人和爱沙尼亚人,遂导致民怨沸腾,国内矛盾十分突出。
而立沃尼亚同盟缺乏政治上的统一:骑士团、主教、各城市经常互相为敌。
宗教改革加剧了各自为政的状态,骑士团而后主教投入了天主教的怀抱,因而丧失了原有的威信,新教成了贵族和市民信奉的宗教。
另一方面,俄国在这场战争中追求着自己的特殊目的。
自英国人于1553年来到白海之后,俄国就与英国建立起经常的贸易往来。
但严酷的自然条件大大地限制了白海的贸易发展,波罗的海是最宜于贸易发展的地方。
在立沃尼亚战争前夕,俄国已攫取了芬兰湾沿岸的大片土地,即整个涅瓦河流域,这里便是古代的瓦希商路。
纳罗瓦河右岸也归属了俄国,当时纳罗瓦河口是许多欧洲国家船只的必经门户,莫斯科政府于1557年在纳罗瓦河口建立了海港。
沙皇诏令禁止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的商人在纳尔瓦和列维尔等立沃尼亚城市经商。
从此他们只能在本国等候“德意志人”。
但这种试图通过纳罗瓦河口与西欧建立海上贸易的努力未获成效,纳罗瓦河上的船舶“避难所”已经建成,而外国商人却照旧把船舶驶向德意志的纳尔瓦。
富庶的立沃尼亚,自古以来就在俄国和西欧的贸易中起着枢纽的作用。
俄罗斯出于自身的经济需要,必须与西欧各先进国家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
但立沃尼亚和立陶宛横断在中间,骑士团和德国商贾阻挠了俄国贸易的发展,使沙俄同西方的交通隔绝,阻止了西欧有技巧的工匠与技师来为沙皇俄国服役。
从波兰国王西吉孟特二世在战争时期写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信中,也能够从侧面佐证立沃尼亚对沙俄的重要意义,他这样写道:“莫斯科君主由于取得从纳尔瓦运来的物资而每日都在增强力量。
因为从那里运来的不仅是商品,并且还有他们一直不知道的武器;不仅有工艺品,还有技术人才。
他们由此可以取得战胜一切的手段……到现在为止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它仅是因为它还没有文化,不懂技术。
如果纳尔瓦的航行仍然继续,则后果不堪设想。
”
三、伊凡四世的决断
“俄罗斯成为统一的国家,助长了其对外扩张的野心”。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以后,莫斯科公国变成了沙皇俄国。
至此沙皇伊凡成了“莫斯科即第三罗马”理论的实践者。
对内沙皇伊凡四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
对外为了建立强大的俄罗斯国家,扩张成了伊凡四世的第一要务,这种扩张也是俄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当时有一种说法“伊凡三世治理公国之初,欧洲人还未知道夹在靼鞑人和立陶宛人之中还有一个莫斯科国家”,近代早期俄国地处东欧内陆,长期与外界隔绝,封闭的地理环境,极大的限制了俄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与文化交往,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伊凡四世于1547年握有一些对莫斯科国外交政策的控制权时,莫斯科受到了来自立陶宛和克里米亚两方面的威胁。
但是立陶宛的君主并不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得留意贵族精英阶层施拉赫塔的建议,他们向这个阶层授予的权利和特权是史无前例的。
所以,当立陶宛的大公们变弱时,莫斯科公国的独裁政府的权力在伊凡四世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伊凡四世在他统治的头十年期间,与其顾问们慢慢地转而接受了伊凡三世早已认识到为把莫斯科国的外交政策维持下去所必要的定则。
在完成了1552年历史性的征服后,伊凡更是积极策划新的侵略活动。
在矛头指向哪里的问题上,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
老的世袭贵族妄想夺取南方肥美的黑土,主张南下进攻克里木汗国;伊凡四世及
服役贵族、商人等则主张向西北夺占立沃尼亚。
这首先也是想取得“北欧的粮仓”,满足服役贵族的土地要求。
根据马克思对俄国16、17世纪扩张活动的判断,俄国早期的扩张活动,属于“大陆吞食体系”或者“地域蚕食体系”,可以这样说,它主要是基于封建农奴制经济基础上的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封建主对土地和劳动力的需要,领土扩张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在伊凡四世看来,此前的征战是其致力于与中欧的直接联系前,取得了对东方侧翼的安全的合理保证。
由此可见,伊凡四世发动立沃尼亚战争,虽然在目的上是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但是原因却涉及到俄国在外交上的斡旋和地位,俄国的内外经济发展以及国内统治阶级的利益分配问题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沙皇的扩张政策,实际上是得到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大力支持,俄国的商业资本一开始就和封建国家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商人们需要依靠从封建国家得到垄断特权而存在和发展,对此,马克思曾指出:“占主要地位的商业资本,到处都代表一种掠夺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旧时代的商业民族中的发展,是和暴力掠夺、海盗行径、绑架奴隶、征服殖民地结合在一起的。
”
参考文献:
[1][俄]恰达耶夫.哲学书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3][苏联]斯克伦尼科夫.伊凡雷帝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赵士国.杨可.俄国沙皇传略[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法]克洛德·德尔.欧洲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8.
[7]孙成木,刘祖熙,李建.俄国通史简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1547-1917)[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许璐(1989-),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