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比较
相同点:都是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
不同点:中国是走农村包围城市,而俄国是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
苏(俄)中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异同
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刘金成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

它对包括旧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为新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由于两国过渡时期国际国内形势、领导人的策略等因素,两国又有许多差异。

相同点:
1.政治上:
①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

这为过渡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俄国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排除内忧外患,为过渡提供了安定的国内环境。

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英法美等国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为此,苏俄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基本排除内忧外患。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和外交孤立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另一方面,国民党残余势力严重威胁新政权。

中共通过追歼残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三反五反等措施巩固了新政权,为实现过渡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都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成果确立下来。

1936年苏共八大通过新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两部宪法成为两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2.经济上:
①都采取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过渡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苏俄在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中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50年至1952年底,中共中央使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1953至1957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采用初级、中级和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最终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改造。

②都开展有计划地国民经济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后盾。

从1928年起到二战前,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个计划,到1957年,第一个五个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③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苏联在1927年联共十五大上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到1936年,随着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从1953年到1956年,中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④都曾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形成。

它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这种体制是在苏联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财政困难,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把公粮、开支、税收、库存物资和公营企业的利润一律收归国库存,国营贸易物资由中央统一调用,初步确立了以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

这在当时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⑤都把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收归国家,由国家经营。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在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规定,把大企业全部收归国有;1921年新经济政策中规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国民经济,中共中央采取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上: 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依据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

中共不同意苏共领导人的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的经验。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点:
1.国际背景不同:
十月革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面临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基本上是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实现的。

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国际上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30年代起又面临德、日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左右威胁。

同时社会主义事业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并且没有外援。

新中国是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中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随后,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大阵营中一重要成员。

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得到苏联的援助。

2.过渡的时间相差较大。

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基本上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近20年的时间。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大致经历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两个时期,1949年仅用近7年的时间,与苏联相比,时间要短。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和平赎买”政策思想最早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还曾为此作过初步尝试,但马、恩只是设想,列宁也没能够在苏联实现。

我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允许资本家在企业利润中分取20%左右的利润。

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按资本家的股金发给股息,年息5%,共发给十年。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和平过渡,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

4.过渡中两国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不同:苏联比例失调,中国比例适合。

苏联在处理农、轻、重关系上,片面强调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致使国民经济各部门长期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不合理,带有准战时经济的特点。

这种情况造成商品严重短缺,市场供应紧张,货币贬值,人民迫切需要的日用品、粮食和各种农副产品得不到正常满足。

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虽然斯大林也曾强调加速轻工业和农业,但由于国际形势的紧张,战争威胁的不断严重,农轻重的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和农业的安排上,注意了搞好综合平衡,把重点建设与全面安排结合起来,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发展。

在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照顾到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两个方面的因素。

这使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5.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方式不同。

苏联在向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左”倾偏向,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了追求超计划地完成集体化,不顾主客观条件搞突击运动,很多地区用强迫方式,甚至用暴力手段迫使农民参加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原则,
引起农民的不满。

二是组织形式上片面追求大而公,大办“农业公社”,强迫农民把个人生产、生活资料归集体。

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特别是合作化高潮出现前实行的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实行自愿与互利,说服、示范和国家帮助相结合,边发展边整顿和巩固,既注意数量又注意质量,既反对放任自流,又反对急躁冒进等做法都是很成功的。

从1953年起,连续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

这同苏联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以后农业生产出现波动下降情况相比,是一个很大的成功。

1.不同:俄国是工人阶级武装首先夺取中心城市,革命势
力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取得全国胜利;中国是建立
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多
集中在大城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决策;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
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方空虚,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
(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方割据严重,农村成为
反动势力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
力量相对薄弱,但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
系,是革命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以城市为目标发动的
起义遇到挫折,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
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比较中俄两国革命的异同
同:1、领导: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指导: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范畴:都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4、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5、作用: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异:1、性质:俄国是无产阶级革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道路:俄国是城市中心论,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
3、作用:俄国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造成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两国的国情不同:
俄国在革命前是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较中国发达,工人阶级的队伍比中国强大,尤其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

而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无产阶级虽发展壮大,但相对于城市中的反动势力来说,力量较小。

中国的反动势力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反革命势力薄弱,特别是像井冈山那样处于三省交界的地区,各省的反动势力都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去对付。

所以,井冈山根据地才能存在和发展壮大
中俄两国为什么要走不同的革命道路?
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最本质的不同点在于俄国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城市领导乡村的革命道路,而中国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造成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两国的国情不同:
俄国在革命前是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较中国发达,工人阶级的队伍比中国强大,尤其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

而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无产阶级虽发展壮大,但相对于城市中的反动势力来说,力量较小。

中国的反动势力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反革命势力薄弱,特别是像井冈山那样处于三省交界的地区,各省的反动势力都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去对付。

所以,井冈山根据地才能存在和发展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