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医学复习提纲

睡眠医学复习提纲
睡眠医学复习提纲

.1.睡眠的分期及生理功能

β—兴奋状态的脑电波

α—清醒状态的脑电波

θ—入睡状态的脑电波

δ深睡状态的脑电波

非快速眼动睡眠:0瞌睡期(:清醒向睡眠过渡)

1 入睡期(α波减少,出现低幅的β和Θ波)

2浅睡期(α波逐渐消失,Θ波增加,出现纺锤波)

3中度睡眠期(慢波睡眠期,慢波增多,频率减低而波幅增高δ波增多),

4深度睡眠期(弥漫性,高波幅δ波)(促进生长,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快速眼动睡眠:高频低幅的不同步脑电波,周期性快速眼动

(学习能力与记忆,使人体平和而迅速的从睡眠转入清醒,脑功能修复)

意义:在睡眠过程中,大脑和神经系统得到了修复整理,营养补充和能量储存

2.(1979)及(2002)对睡眠疾患的诊断分类方法

(1)睡眠起始和睡眠维持障碍或典型的失眠症,失眠()

(2)过度嗜睡症()

(3)睡眠醒觉周期紊乱()

(4)睡眠行为障碍()

睡眠障碍()

内源性:指与脑功能异常相关失眠

外源性:指外界干扰因素导致的睡眠紊乱

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睡眠行为障碍():在睡眠中不应发生的行为和躯体活动,常见于睡行症和梦魇。继发性睡眠障碍()

2(2002):

(1)失眠(2)与睡眠相关的呼吸疾患

(3)非呼吸睡眠障碍所致的过度睡眠(4)昼夜睡眠节律障碍

(5)异态睡眠(6)与运动相关的睡眠障碍

(7)单独症候群,正常变异和尚未定义的项目(8)其他.

3.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

一生物学原因(1)遗传因素(发作性睡病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2)体温变化。失眠症与人体生物钟对体温的调控等问题有关。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理解睡眠现象的基础。当生物节律被打乱时出现睡眠障碍。松果体腺→褪黑素→对生物钟的设置有很大作用,黑夜来临时由产生。(4)躯体疾病。任何躯体不适均可引起睡眠障碍。疾病本身可影响睡眠,同时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担心也会影响睡眠。

(5)精神疾病 1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 2焦虑障碍 3抑郁障碍

(6)药物原因 1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药物,如氨茶碱、阿托品等。

2安眠药或嗜酒者的戒断反应。长期服用安眠药者,突然停药常会产生入睡困难。 3酒、烟、咖啡、茶

(7)生物易感性。一个人睡眠浅或家族中有失眠症、发作性睡病等病史,这些因素最终可能造成睡眠障碍,这些因素称为易感条件。其本身不一定导致睡眠障碍,但可与其他因素一起干扰睡眠

二心理社会因素

1错误认知。患者对偶然发生的失眠现象的不合理理念是导致失眠长期存在的原因。不合理信念包括:对失眠结果扩大化和过度恐惧;对睡眠时间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失眠的错误归因。把睡眠过程中发生的精神活动误认为觉醒时出现的感觉,对睡眠状态感知不良。失眠者对其睡眠的时间期待不现实(8小时?);对失眠的后果考虑与现实不符(睡不好影响工作)。

2 内心冲突。失眠可由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冲突诱发。

3. 怕失眠心理。许多失眠者都有“失眠期待性焦虑”,由于某种原因一过性失眠,接下来晚上一旦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

4.梦有害心理。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

5.期待心理。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

6.自责心理。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

7.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

8.易感人格特征。个性特征因素也是重要的失眠原因。失眠症患者大多数对自身睡眠不满意,对失眠常夸大其辞,并对自我评估睡眠的意念坚信不移。通过研究发现失眠症患者的上述问题有明显的人格因素。如经常“内化心理冲突”造成慢性焦虑、抑郁情绪反应;过度疲劳或紧张、敏感、急躁,或对健康过度关心、躯体转化症状较多的疑病特质;内向、多思虑、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且睡眠量少等易感人格特征。

9.情绪问题(抑郁,焦虑)

10.不良睡眠习惯

11.其他心身障碍。(1)慢性疼痛。(2)慢性疲劳综合症():以无明显诱因的长期慢性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三应激与环境

1.生活应激。急性应激是引起短期失眠的最常见原因。

其他心理障碍

2. 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变化主要包括:睡眠环境突然改变(走亲访友等);强光;噪音;温度异常(28℃以上或4℃以下即不宜

3. 生活行为原因。(1)不良生活习惯

(2)良好睡眠习惯没有养成

四引起短期性失眠的生活事件

1. 躯体因素如疼痛、心脏疾病;

2. 生理因素如时差、倒班、强光、噪音等;

3. 心理因素如应激、生活事件等;

4. 精神障碍因素如抑郁、神经症、创伤后应激等;

5. 药理因素如咖啡因、酒精等;

6.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

4.睡眠效率的计算方法

睡眠效率=实际入睡时间/床上时间×100%。

睡眠质量分为0-5级:

0级示睡眠质量佳,睡眠率>80%;

1级示睡眠尚可,睡眠率7080%;

2级示睡眠困难,睡眠率6070%;

3级示轻度睡眠障碍,睡眠率5060%;

4级示中度睡眠障碍,睡眠率4050%;

5级示重度睡眠障碍,睡眠率<40%。

5.良好睡眠的标准

睡眠质量高标准:

⑴入睡快,一般在10分钟内入睡;

⑵睡眠深,呼吸深长而不易被惊醒;

⑶无起夜或很少起夜,无惊梦现象,醒后很快忘记梦境;

⑷起床快,早晨起床后精神状态良好;

⑸白天头脑清醒,工作效率高,不困倦

6.10对非器质性失眠的定义

如失眠、睡行症、梦魇、昼夜睡眠周期节律紊乱。

A.有入睡困难、保持睡眠障碍或睡眠后没有恢复感

B. 至少每周3次并持续至少1个月

C. 睡眠障碍导致明显的不适或影响了日常生活

D. 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系统疾病、使用精神药物或其他药物等因素导致失眠

7.慢性失眠的发生机制(模型)

使一过性失眠演变为慢性失眠的原因,除去客观环境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心理因素:1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和态度2非功能性的睡眠行为3夜间情绪焦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的不良暗示是失眠长久不愈的重要心理因素。

3模型:1 易感性因素( )如唤醒能力、认知风格

《生理性唤醒增高:如失眠者的基础心率和体温,代谢率,对应激的心率反应性等均增高;情绪性唤醒:焦虑、抑郁水平较高;睡眠驱动力不足:即使夜间睡眠少,白天也不困》

2 诱发性因素( )如各类应激事件

3 维持性因素( )如不良睡眠习惯、错误睡眠认知等

《行为因素: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夜间不睡就开着电视、玩游戏、上网、吃夜宵等;白天大量饮咖啡提神,为补偿睡眠午睡、早早卧床或早晨醒后“赖床”)认知因素:对睡眠的过度担心和关注,对不能睡着的恐惧会提高日间和晚上的唤醒;一些患者一旦失眠,就可能固着于自己的睡眠,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考虑晚上能否睡好、怎样才能睡好等》

睡眠微观分析模型:1过度唤醒《言语(认知一情感)?肌肉运动(或行为)?生理(中央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过高》

2歪曲认知《?促进睡眠的错误信念?不现实的预期?对失眠的错误归因?夸大失眠的后果》

3不良行为习惯《为了应对失眠,人们可能会形成不适宜的睡眠习惯》

首先,失眠治疗应该聚焦于改变其维持条件,改变不良睡眠习惯以及易使人失眠的睡眠条件;其次,教育失眠者直接控制睡眠会起反作用,因此训练他们控制促进睡眠的环境、行为、认知因素可能更可取。

睡眠干扰和睡眠解释过程相互作用模型失眠的形成和维持:一部分是睡眠干扰(创伤事件、应激性事件、情绪冲突)聚焦于情绪冲突、创伤性事件、消极调节或其他引起唤醒的过程;另一部分是睡眠解释过程(自我睡眠质量和数量的认知评价及其归因、睡眠变化的解释)聚焦于调整相关信念和归因

失眠维持认知模型:

过度担忧睡眠及后果——焦虑状态——选择性注意——高估睡眠缺失的严重程度——进一步激发了消极认知——保护性行为和错误信念——失眠加重

8.失眠治疗的目标?

首先1 是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和正确地睡眠认知功能;

2 教育患者学会控制与纠正各种影响睡眠的行为与认知因素;

3 改变与消除导致睡眠紊乱慢性化的持续性因素。

其次1 是帮助患者重建较“正常”的睡眠模式;

2 恢复的睡眠结构

3 摆脱失眠的困扰。

9.失眠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心理因素:约占失眠原因的35%~44%

怕失眠心理

梦有害心理

自责心理

期待心理

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

手足无措心理

易感人格特征

情绪问题

失眠的慢性化

10.失眠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

1 放松疗法

2认知疗法。认知治疗以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观念和态度为目标(a) 对失眠成因的错误观念(b) 控制和预期睡眠的感知能力下降

(c) 不切实际的睡眠期望(d) 夸大和错误估计失眠的后果

(e) 对促进睡眠的行为的错误认识

3睡眠限制疗法

4睡眠卫生宣教( 0.1 睡眠环境、 0.2昼夜节奏的维持《维持固定的起床时间白天多照阳光维持固定的上床时间》 0.3增强晚间的睡眠欲望《避免午睡或白天小睡尽量减少卧床时间白天运动夜晚按摩睡前冲温水澡》 0.4先解决脑海中的问题再上床睡觉注意饮食调节避免咖啡因避免尼古丁避免酒)

5刺激控制疗法

6催眠疗法

11.失眠的行为治疗有哪些?

(一)睡眠限制疗法:具体步骤

卧床总体时间控制在不低于6小时

当睡眠效率提高至90%以上,则允许每天增加15卧床时间

当睡眠效率低于80%,应减少15卧床时间

睡眠效率在80%~90%之间则保持卧床时间不变

(二)刺激控制疗法。

(三)放松疗法。

包括1认知或冥想放松法>> 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于心的意念及快乐舒适的情境或想像自己正处于邀游的情境中

2腹式呼吸放松法>>相对于生气紧张时以胸式呼吸为主,腹式呼吸是与放松有关。

3渐进性肌肉放松法》紧张你的肌肉,注意这种紧张感3~5s,然后放松10~15s,最后,体验放松肌肉的感觉

4自我暗示法>>

5生物反馈法。通过现代电子仪器,把患者体内的电生理变化描记下来,并同时转换为声、光或屏幕图像等直观的反馈信号。患者根据不断显现的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的生理功能,使生理功能恢复到或保持在一个适合的水平,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2.试述刺激控制疗法

这是治疗失眠的方法中研究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剌激控制疗法基本目标是恢复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功能,并减弱它和睡眠不相容活动的联系,减少对睡眠内源性唤醒的刺激,使患者易于入睡。激控制疗法率在80%~90%之间则保持卧床时间不变。

主要步骤:睡眠教育自我监测睡眠卫生特殊指导

具体步骤如下:①只在出现睡意时再上床;

②不要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如阅读、看电视、吃东西或想烦心的事情;以上两条原则的目的在于加强床与迅速入睡之间的联系;

③如果卧床20仍不能入睡,就起床去另一个房间做些平静的活动,直到产生睡意时再回到卧室睡觉;

④如果在短期内仍然不能入睡,请重复第3点,必要时在夜间不厌其烦地重复。若在半夜醒来而且不能在10内入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⑤每天早晨把闹钟调到同一时间,它一响就起床,不要考虑晚上睡了多少时间或白天将会有多累;

⑥白天不要打瞌睡或午睡。

第5和第6步有助于逐步确立稳定的自然睡眠节律。

注意:应让患者有心理准备,在第1周时睡眠可能会变得更糟,但只要坚持,最终是能够逐步建立正常睡眠觉醒节律。

13.睡眠限制疗法的操作方法以及适应症

主要用于慢性心理生理性失眠

原理: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5h),提高睡眠效率

具体步骤

卧床总体时间控制在不低于6小时

当睡眠效率提高至90%以上,则允许每天增加15卧床时间

当睡眠效率低于80%,应减少15卧床时间

睡眠效率在80%~90%之间则保持卧床时间不变

14.发作性睡病的定义

发作性睡病是指于白天出现不可克制的发作性短暂性睡眠,临床常伴有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和入睡前幻觉

15.发作性睡病的诊断P240

一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1脑电图 2脑脊液细胞检查 3 和脑活检

4 多导睡眠图《1》睡眠潜伏期短于10分钟《2》睡眠潜伏期短于20分钟《3》证实平均睡眠潜伏期少于五分钟《4》出现2次或者2次以上的睡眠始发的睡眠二诊断标准至少包括2,3项或者1 4

5 7 项

(1)主诉过度睡眠或突然肌无力

(2)日间反复发作不可克制的瞌睡或睡眠,至少持续三个月

(3)猝倒发作(与强烈情绪相关的双侧姿位性肌张力突然丧失)

(4)相关特征《1》睡眠麻痹《2》入睡前幻觉《3》自动行为《4》主要睡眠时段被打断

(5)多导睡眠图存在以下一项或多项:

①睡眠潜伏期短于10;

②睡眠潜伏期短于20;

③证实平均睡眠潜伏期少于10;

④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睡眠始发的睡眠。

(6)分型证实1*0602或2阳性;

(7)临床症状不能用躯体或精神疾病来解释;

(8)可以同时并存其他类型睡眠障碍,如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或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但不是引起以上症状的主要原因。

鉴别诊断: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发作性睡病白天都存在警觉性低的现象,但发作性睡病患者在短暂打盹后,会变得清晰,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打盹后,病情会加重。此外,猝倒发作也仅见于发作性睡病。

2特发性过度睡眠。特发性过度睡眠常部分缺乏睡眠相关性表现,如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入睡前幻觉和多次小睡潜伏期测定所见的两次或两次以上睡眠始发的

睡眠等特征。

此外,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入睡持续时间比较长,日夜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睡眠程度也比较深,觉醒困难,醒后无清晰感。

3癫痫发作。发作性睡病患者可出现自动行为和遗忘,易被误诊为复杂部分性癫痫。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不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及猝倒发作等症状,而且发作性睡病的自动行为多为患者熟知的日常活动,更具有目的指向,脑电图结果有助于鉴别。猝倒发作有时易与癫痫失张力或肌阵挛发作混淆,此时的脑电图结果更有鉴别意义。

16.发作性睡病的四联症表现

1发作性短暂睡眠。(白天过度睡眠:)白天不能克制的睡意和睡眠发作,在阅读、看电视、骑车或驾车、听课、吃饭或行走时均可现,一段小睡(常10-30分钟)可使精神振作。

2猝倒发作。常由于强烈情感刺激诱发,表现躯体肌张力突然丧失但意识清楚,无记忆障碍,不影响呼吸,恢复完全,通常发作持续数秒,亦可持续数十分钟而进入明显的睡眠发作。

3睡眠麻痹。是发作性睡病患者从睡眠中(通常是从梦中)醒来时发生的一过性的全身不能活动或不能讲话,仅呼吸和眼球运动不受控制。(俗称:鬼压床) 4入睡前幻觉。可发生于从觉醒向睡眠转换(入睡前幻觉)或睡眠向觉醒转换时(醒后幻觉)为视、听、触或运动性幻觉,多为生动的不愉快感觉体验。

17.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睡眠期间出现

睡眠行为障碍:

定义:期发作性疾病,以肌肉弛缓障碍、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复杂运动为特征. 病因:增龄;某些药物、酒应用或撤药;疾病有关,40%与、等有关机制:毁损猫蓝斑核有关,患者中未证实,推测有皮质下中枢过度兴奋

临床表现 :60-70岁常见,入睡90后,期发生肢体异常行为(爆发粗暴猛烈)伴梦语(与梦境有关)未完全觉醒,不能记忆,频繁发作影响睡眠,1/3自伤伤人,可伴有神经系统疾病和其它睡眠障碍。

诊断标准:诊断至少应包括以下第2、3项:

(1)主诉睡眠期间出现暴力或伤害性行为;

(2)肢体或躯干的运动与梦境有关;

(3)至少发生下列情况之一:①存在有害的或有潜在危险的睡眠行为;②梦境好像被演示出来;③睡眠期的行为破坏了睡眠的连续性;

(4)多导睡眠图在睡眠期至少显示下列情况之一:①颏肌肌电图显示肌肉紧张性过度增加;②肌体肌电图出现大量动作电位;③不存在癫痫性电活动;(5)无神经障碍,但可伴有神经系统某些疾病;

(6)可存在其他类型睡眠障碍,但不可引起本病的原因。

睡眠行为障碍可伴发睡行症或睡惊症,称为睡眠期行为障碍重叠症,可视为本病的一种变异病。

18.详述遗尿症的心理治疗

遗尿症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缺乏良好排尿训练、家长的责骂、亲人变故、父母离婚、母子长期隔离或黑夜受惊等均可导致孩子遗尿

启发教育治疗:

1由于遗尿可使患儿害羞及畏缩,因此安慰和鼓励是十分重要的;

2 鼓励儿童在治疗项目中承担责任,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对不尿床给予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教育患儿晚间减少液体的摄入;

3 需长时间坚持,最好与其他治疗联合,如警铃系统。

条件反射治疗:这个系统包括一个警铃和对湿敏感的传感器,当放在生殖器附近传感器电极变湿时,触发警铃唤醒患儿终止排尿。

膀胱容量训练:目的:增加功能性的膀胱容量,改善对小便的控制

方法:每天在排尿前尽可能长时间的保留小便,在排尿过程中反复开始和停止小便

19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夜间7小时的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达30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5

20反复发作性过度睡眠又称周期性过度睡眠,克莱恩-莱文综合症,

青少年周期性嗜睡症。是指表现为周期性过度睡眠、强迫性快速大量进食、性欲亢进和精神紊乱等症状的综合征。

21 内源性睡眠障碍。内源性睡眠障碍主要是指源于体内或与躯体某些因素相关的睡眠疾病。“内源性”意指引起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为躯体内部生理性变化或病理性异常。

22 睡行症。是指起始于夜眠前1/3阶段中睡眠期的一系列复杂行为,以患者在睡眠中行走为基本临床特征。俗称梦游症或夜游症。

23睡惊症:突然从睡眠中觉醒,尖叫呼喊,极端恐惧,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和行为表现。

病因:发热、睡眠剥夺和抑制剂、睡眠不规则、过度疲劳、情绪紧张以及心理创伤等可使发作变频:

24 梦魇:定义:指恐怖或焦虑为特征的梦境体验

病因:人格特征、童年艰难境遇、人际关系不良及抑制剂等戒断、精神因素,恐怖色彩事件,睡姿不当或躯体不适可诱发

25夜间发作性肌张力障碍: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动作(缓慢扭转不自主)和姿势异常为特征运动障碍疾病

26 周期性肢动症:患者在非快动眼睡眠期反复发作肢体间歇性、刻板性、重复性骨骼肌痉挛,主要累及下肢,故该病也称为睡眠中周期性腿动症。

27节律性运动障碍:定义:睡眠期间发生的一组肌肉反复刻板性运动,最常见是头颈部运动。病因不详。多数为正常儿童,在精神发育迟滞、孤独和情感紊乱的孩子中较明显

28 睡眠惊跳:定义:在睡眠开始时,躯体一侧或两侧突然短促的抽动发作(肌阵挛样动作)

睡眠障碍评估及分类最新进展_5a58236c_eb67_469b_b1fb_1e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bd781621.html, 参考文献 [1] 常致德,张明良,孙永华,等主编.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M]. 第二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70272. [2] 杨之骏,许伟石,史济湘,等主编.烧伤治疗[M].第二版.上海:上 海科技出版社,1986.70273. [3] 张明良,曹大鑫,常致德,等.皮肤微粒播散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 床应用[J ].中华外科杂志,1986,24(4):2192221. [4] 张明良,曹大鑫,常致德,等.微粒皮肤移植在大面积烧伤病人中 的应用[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7,2(3):1002103. [5] 芩瑛,刘晓雪,于蓉,等.油纱皮浆法救治特重烧伤[J ].华西医学, 1999,14(3):3562357. [6] 陈晓武,万里,廖旭锋,等.用自体焦痂作微粒皮移植覆盖物修复 重度烧伤创面的临床观察[J ].中华烧伤外科杂志.2005,21(2): 1112113. [7] 冯广德,扬长青,何建民,等.自体皮肤细胞直接移植的实验研究 及临床初步试用[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7,3(4):2902292. [8] 冯广德,赵春安,张树堂,等.异体真皮耕耘播种自体皮肤细胞覆 盖切痂创面的观察[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9,5(3):1612 163. [9] 赵春安,司全兴,李树仁,等.自体皮肤细胞播种移植治疗大面积 烧伤[J ].中华创伤杂志,1992,8(60):3722373. [10] 孙永华,李迟,韩行义,等.一种新的皮肤移植方法—自体上皮异 体真皮混合皮浆移植治疗Ⅲ度烧伤[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88,4(3):1612163. [11] 陈璧,汤朝武,龚熙,等.复合皮移植的实验研究[J ].中华实验外 科杂志,1990,7:29230. [12] 孙永华,李迟,王春元,等.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片移植的 研究与应用[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14(5):3702373. [13] 姜笃银,陈璧,徐明达,等.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作和临床应 用观察.中华烧伤外科杂志[J ].2002,18(10):15218. [14] Dantzer E ,Braye FM.Reconstructive surgery using an artificial derm is (Integra ):results with 39grafts[J ].Br J Plast Surg ,2001,54:6592664. [15] 陈璧,贾赤宇主编.复合皮移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 社,2004.4219.  睡眠障碍评估及分类最新进展 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M ontefiore 医学中心、睡眠 —觉醒障碍中心主任M ichael Thorpy 教授首先介绍了睡眠障碍的最新进展,他指出睡眠障碍不仅会引起夜间睡眠困难,而且会导致白天的疲乏无力和困倦,或是在夜间会发生异常事件。睡眠障碍对警觉性、注意力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可能导致损伤和医学不良后果。有警觉性损害的人不一定有过度睡眠,但有过度睡眠的人都会有警觉性损害。警觉性损害的临床表现为多样性,包括疲乏、精力不足、懒惰、淡漠、瞌睡、记忆减退、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下降、烦躁不安、工作、学习表现差、自主性行为、频繁的意外、精神不振、发作性思睡等。 评估方法包括:①临床会谈,直接观察;②个体的主观感受:爱泼沃斯睡量表(E pw orth )、视觉类比量表(VAS )、日记、疲劳严重度量表(FSS );③客观的评估(生理/行为):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 LT );清醒状态维持试验(MWT );活动记录检查(Actigra 2phy );④临床表现:精神运动警戒性试验(PVT )、数字符号替代试验(DSS )、Walter 2Reed 加减法测验(WRAST )。 分类:概括而言睡眠障碍分五大类:①内科疾病;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③精神障碍;④药物;⑤原发性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失眠、睡眠不足、倒班工作等。目前常用的分类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 D 210);美国精神病学会-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 M -I V );美国睡眠医学研究院-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 D 22)。下面对这些分类法进行简单介绍。1 国际疾病分类(ICD 210) F51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F51.0 非器质性失眠F51.1 非器质性过度睡眠F51.2 非器质性睡眠-觉醒障碍F51.3 睡行症(梦游症)F51.4 夜惊F51.5 梦魇 F51.8 其他非器质性睡眠障碍F51.9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待分类G 47 睡眠障碍 G 47.0 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失眠) G 47.1 过度睡眠障碍(嗜睡)G 47.2 睡眠—觉醒周期障碍G 47.3 睡眠—呼吸暂停G 47.4 发作性睡病和猝倒症G 47.8 其他睡眠障碍G 47.9 睡眠障碍,待分类 2 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 2IV )2.1 原发性睡眠障碍 ①睡眠失调 ②原发性失眠③原发性睡眠过度④发作性睡病⑤睡眠相关呼吸障碍⑥昼夜睡眠节律障碍⑦睡眠失调,待分类2.2 异态睡眠(睡眠倒错) ①梦魇障碍②夜惊障碍③睡行障碍④异态睡眠,待分类与其他精神障碍相关睡眠障碍●因轴3疾病(躯体疾病)而导致的睡眠障碍●物质依赖所致睡眠障碍3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 22) ①失眠②与睡眠相关的呼吸障碍③非呼吸睡眠障碍所致过度睡眠④昼夜睡眠节律障碍⑤异态睡眠⑥与运动相关的睡眠障碍⑦单独症侯群,正常变异和尚未定义的项目⑧其他睡眠障碍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年9月8日28版 ? 223?河南医学研究 第14卷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从中医睡眠的保健养生谈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及不同类型 失眠病人如何从各方面克服睡眠障碍,从而提高睡睡眠质量,达 到身心健康。 睡眠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保健 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眠,则只 能活4天。充足的睡眠加上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及平和的心 态成为保证人体健康的四大要素。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有资料统计,我国的失眠者为总 的人口的20%-30%,其中老年人约占70%。充足而高质量的睡 眠乃是人类的必需。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白天 会产生种种不适的感觉,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警觉性差、情绪不佳等。要是被长期严重的失眠困扰,更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80多种严重的疾病。美国的一位著名专家廉 德门特指出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目前,睡眠医学 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备受人们的瞩目。 睡眠障碍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失眠。它既由精神因素诱发,也可因机体疾病引起,且与工作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习惯、年龄 的大小、受程度,均有密切关系。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早醒,或 睡而易醒,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中医学称之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睡”等, 《难经》始称“不寐”[1]。

中医学关于失眠的成因,主要观点有二。一为阴阳说,《灵枢·口问》认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2]。二为神主说,即如《景岳全书·不寐》所日:“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而中医学又认为人体生命的活动,全靠人身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来推动,而从中医纠其根源,失眠之阴阳说与神主说实则相通也。现从中医睡眠机制、辩证用药及心理调节等方面谈睡眠的保健养生。 1提高睡眠质量是关键 1.1睡子午觉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人的睡眠并非是越多越好.一般每日睡6~8小时。便能满足生理需求.而中老年人就更少些,夜间能睡5小时就可以。中午再午睡40分钟到l小时,即可保持精力充沛。 1.2睡前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听舒缓的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1.3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从中医理论上讲,失眠的发生是涉及多个脏腑的,如心、肝、脾胃、肾等,但主要的病变在心,因为心藏神,心神的安定与否,与睡眠是直接相关的,故不论“心”自身疾病,还是脾胃、肝胆、肾、肺其它脏器疾病影响于心,均可引起失眠。

睡眠医学英语编整版

Actigraph活动记录器 测量活动量之仪器。见actigraphy。 Actigraphy (actometry) 活动记录检查 由于「睡眠-清醒」周期(sleep-wakefulness cycle) 和「休息-活动」周期(rest-activity cycle) 有近乎一对一的相关性,且活动量变化和各睡眠分期(sleep stage) 中的肌肉张力(muscle tone) 变化也有相关,研究者因而发展出一些测量活动量的方法以间接测量「睡眠-清醒」状态。其中之一较为广泛应用的技术为活动记录,其以加速度传感器感应动作变化,进而量化并储存该项数据。具感测、量化处理、储存等三部份装置的活动记录器(actigraph) 体积大小相当于一只男用手表,其配装表带后可以配带于手腕。活动记录器所记录储存的数据可达数天至数周甚至数月,因此比以脑波测量为主的多频道睡眠记录仪(polysomnograph) 更适宜长期监测「休息-活动」周期之用。 参考文献: Kripke DF et al. Wrist actigraph measures of sleep and rhythms. 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 1978;44:674-8. 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 「活化─整合」假说、「活化─合成」假说 由美国睡眠研究学者J. A. Hobson及R. W. McCarley于公元1977年所提出之理论,用以解释梦的形成。根据「活化─整合」假说,梦的出现与特征是快速动眼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 REM sleep) 状态时生理运作的产物。当快速动眼睡眠由桥脑(pons) 活化所启动时,和意识有关的大脑网络接受桥脑刺激讯号也呈现活化状态,因而大脑将这些由下而上的刺激讯号混合整理后即为梦的展现。由于此时大脑的活化是处于被动型式且讯息来源为随机、封闭(由桥脑产生) ,因此缺乏清醒状态时的自觉及反省,展现于梦境内容也因而有怪异、不合逻辑的特性。 参考文献 Hobson JA, McCarley RW. The brain as a dream state generator: An 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 of the dream process. Am J Psychiat 1977;134:1335-48. Active sleep 动态睡眠 由于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波活动不成熟,且缺乏成年人在清醒及睡眠状态的脑波特征,因此胎儿和新生儿的似快速动眼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 REM sleep) 状态,以此称之。 Adjustment Sleep Disorder 适应性睡眠障碍 因短期的压力事件、情境冲突、或者环境改变造成暂时性的睡眠困扰,又称为暂时性失眠(transient insomnia)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将此睡眠障碍编排在睡眠异常(dyssomnias) 类─外因性睡眠障碍(extrinsic sleep disorders) 项目下。 Advanced sleep phase syndrome睡眠相位前移症候群、睡眠时间前移症候群、睡眠期提前症候群、提前睡眠期症候群 实际入睡时间及醒来时间分别比期望的上床时间及起床时间为早的睡眠障碍。国际睡眠障碍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将此睡眠障碍编排在睡眠异常(dyssomnias) 类─日夜节律睡眠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s) 项目下。 Alertness 警觉度 (1) 个体对于外界刺激持续注意以便立即反应的程度。同vigilance。 (2) 维持清醒的程度,和嗜睡度(sleepiness) 有高度的负相关性,然而俩者是否为同一向度的两端或为两不同的向度目前并不清楚。睡眠实验室常以清醒度维持测试(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t) 进行清醒度的测量。 Alpha-delta sleep alpha-delta睡眠 Alpha波指脑波中8-13 Hz (次/秒) 的波动,一般于闭眼、放松的清醒状态及初入睡阶段时的脑波会呈现有较多的alpha波。当个体处于Delta睡眠时,脑波呈现较多频率范围在0.5-2 Hz且波幅超过75mV的波动,此睡眠期又称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是较为深沉的睡眠状态。一般在深沉的慢波睡眠中,脑

中医学睡眠概念的特征

中医学睡眠概念的特征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1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关于加快睡眠医学专业医师培养的若干建议

关于加快睡眠医学专业医师培养的建议 刘艳骄1,2,汪卫东2 1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处北京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医学科北京100053 睡眠医学专业已经成为国外专业医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国内关于睡眠医学专业医师的培养还没有得到重视,睡眠医学科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存在行政上的政策壁垒,也缺少专业医师证书的确定机构,学术研究进展缓慢,急需建立睡眠医学科,以满足人们对日益增加的睡眠障碍的求诊需求。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睡眠医学的学科定义和范畴 睡眠医学是研究睡眠与睡眠障碍的学科,是神经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睡眠医学的专业分支有睡眠生物学、睡眠生理学、睡眠药理学、睡眠工程学、临床睡眠医学、睡眠精神医学、睡眠心理学、儿童睡眠医学、PSG及专业技师等。 中医睡眠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睡眠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睡眠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保健的科学。 中医睡眠医学包括:中医睡眠医学文献学、中医睡眠生理学、中医睡眠病因学、中医睡眠病理学、中医睡眠障碍诊断学、中医睡眠医学方法学、中医睡眠药理学、中医睡眠养生学等诸多分支。是现代中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与现代睡眠科学与睡眠医学息息相关。 二、睡眠医学专业医师的诊治范围 按照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提出睡眠障碍89种疾病,睡眠医学专业医师的诊治范围基本上是可以确定。CCD-10中也提出了一些睡眠障碍的疾病,这些都属于睡眠医学专业医师的诊疗范围。其学科基础是建立在内科学基础上的横断学科。 三、建立睡眠医学科准入制度 不是所有单位都可以建立睡眠医学科,要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首先在三级甲等医院中建立睡眠医学科,规范现有的睡眠医学专业科室,统一睡眠医学科的设置称号,建立睡眠医学科的准入制度。 四、建立睡眠医学专业医师的培训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睡眠医学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可参考发达国家睡眠医学专业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病例总结并文献综述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9), 2053-2060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d781621.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d781621.html,/10.12677/acm.2020.109308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病例总结并文献综述 程涵蓉*,魏永莉,杨汉芸,林少芳,温申萍,郑水霞,唐玉鸣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睡眠医学中心,广东深圳 收稿日期:2020年8月31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15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22日 摘要 目的:美国医师学会(ACP)将认知行为疗法(CBT-I)确定为治疗失眠的一线疗法。探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应用现状。方法:对深圳市人民医院呼研所睡眠医学中心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60例失眠患者行CBTI,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综述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获取途径和利用率。结果:60例患者中55名失眠患者睡眠效率提高,总睡眠时间延长,ISI评分显著下降,其中5例患者中途退出CBTI治疗。结论:尽管CBT-I改善了睡眠质量并降低了安眠药依赖的风险,但目前患者很少接受这种治疗。在常规医疗环境中提供CBTI 的三种不同类别的障碍。首先,系统障碍导致接触CBT-I和行为睡眠医学(BSM)提供者的机会有限。其次,由于缺乏知识、治疗信念以及缺乏评估和治疗失眠的动机,普通医护人员没有充分筛查睡眠问题并适当转诊。最后,患者的问题:由于缺乏知识、治疗信念以及获取CBTI的途径有限,患者参与CBT-I受限。 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增加失眠患者应用CBT-I需要一个成熟的、系统的研究计划,在多个层次上开发和尝试实施干预措施。 关键词 失眠,实施,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 Summary of Insomnia CBTI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Hanrong Cheng, Yongli Wei, Hanyun Yang, Shaofang Lin, Shenping Wen, Shuixia Zheng, Yuming Tang Sleep Medicine Center,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ine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Received: Aug. 31st, 2020; accepted: Sep. 15th, 2020; published: Sep. 22nd, 2020 *通讯作者。

失眠的中医认识 (2)

睡眠问题的中医认识 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的两个重要状态是睡眠和觉醒,即寤寐,这是两个看似相反却是一体两面的状态,正如阴阳的关系一样。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他病症一样,不仅仅是人体形质上的问题,而是心身共同失常的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人的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的认识。 阳不入阴 《道德经》“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它阐释了“朴”与“器”的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是各种形器的根本。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的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对失眠的认识亦然。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阳入于阴:眠 阳动于阴:梦 阳出于阴:醒 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是终究不能“用”,它的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的各种体现。这些虽然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的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 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他们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必需维持的基本生命节律。从生理上看,卫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的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是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应的。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的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的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灵枢.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的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这是从整体上看卫气行于阴阳的走行。具体到夜里人的睡眠时段即“阴受气”的阶段则是“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这些生理上的阐述对临床治疗是有指导作用的。后文中会单独分析。 至于失眠的病理,《灵枢.邪客》有详细的描述,并叙述了失眠的治则。 “卫气出其悍气之慓疾。。。。。。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

世界睡眠医学的发展现状

世界睡眠医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睡眠障碍性疾病;睡眠医学; 边缘交叉学科 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近 年来,无论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学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2007年是睡眠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美国内科医师考试委员会设立了睡眠医学专业考试,标志睡眠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一个独立的专业。 1 睡眠医学——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像进食、饮水一样,睡眠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命活动之一。睡得好是健康的标志,而睡眠障碍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睡眠障碍性疾病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医疗及公共卫生问题而得到人们的 关注。根椐2005年出版的国际睡眠疾病分

类,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疾病达90余种,其中最常见者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国人中的患病率均很高。一些少见睡眠疾患如发作性睡病等也逐渐被认识。在国际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睡眠医学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临床睡眠医学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脑电活动特别是睡眠脑电图的认识。1953年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快动眼睡眠建立了独立的认证体系,特别是在美国,睡眠医师及技师资格考试已成为必需,将于2007年,出台更为宽松的考试政策,2003年底2004年初通过认证的专业医师已达2 500人;专业学会通过认证、制定诊断及治疗指南形成了规范的诊疗体系;建立了完整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制度,2003年底2004年初AASM认可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达50个。美国胸科学会还发表了有关呼吸科医师从事睡眠专业的培训及技能纲要。除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特设培训课程外,医学院的教科书如希氏内科学等均有专门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科讲解。除睡眠中

新型镇静催眠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镇静催眠药物的研究进展 潘集阳1,王雀良1,常青2 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中心(广州510630);2广东省广州市精神病医院(510370) 失眠是极常见的临床主诉,对个体及社会构成明显的卫 生负担[1]。失眠既可以是一种原发疾病,也可能是其他疾病 的一种临床症状,镇静催眠药物(sedatives and hypnotics)是 目前治疗失眠的主要临床手段。美国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的 药物有:(1)苯二氮艹卓受体激动剂类镇静催眠药物;(2)非苯 二氮艹卓受体激动剂类催眠药物;(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类催 眠药物;(4)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以及抗抽搐药物等[2]。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作为最常见的镇静 催眠药仍在国内临床上广泛使用,但因其残留效应、呼吸抑 制和耐药性、成瘾性等问题,国外临床医生已渐少用于治疗 失眠。近年来,涌现出众多的非苯二氮艹卓受体激动剂类催眠 药物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类催眠药物等新型镇静催眠药物。 其中许多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或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失眠。一些与H 1 受体亲和力较强 镇静作用明显的药物治疗失眠的疗效也越来越为临床医生 所关注。因这些新型催眠药物有起效快、疗效明显、作用时 间短、“宿醉作用”少、不良反应少、无耐药性及成瘾性较低等 特点,正逐渐成为欧美临床医生治疗失眠的主要手段。现简 要介绍新型催眠药物如下,以期对国内临床医生治疗失眠和 科研人员寻求新的镇静催眠药提供一定帮助。 1非苯二氮艹卓类催眠药物 非苯二氮艹卓类催眠药物已成为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 此类药物不影响健康人的正常睡眠生理结构,甚至可以纠正 失眠患者的睡眠紊乱结构,而且次晨无残留效应,不易产生 耐药性和药物成瘾性,无反跳性失眠。目前国内临床常使用 的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有唑吡坦、艾司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均 为选择性GABAA-苯二氮艹卓类受体复合物激动剂,与Ⅰ型 (α 1、β 2 、γ 2 )受体有相对强的结合特异性。 1.1唑吡坦(zolpidem)唑吡坦系咪唑吡啶类化合物,吸收快速,由于首关效应,口服20mg时,生物利用度约为67%。其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为1.6h,总蛋白结合率近92%,饱食后其吸收稍有下降。唑吡坦代谢产物无生物活性,主要经肾脏排泄。 唑吡坦具有快速起效的特点,可维持患者夜间睡眠稳态,减少夜间觉醒。唑吡坦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失眠,耐受性良好。唑吡坦缓释片是唑吡坦的新剂型。唑吡坦缓释制剂分为两层:一层为速效释放的唑吡坦,另一层则提供缓慢释放的唑吡坦,以维持体内唑吡坦的血药浓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失眠患者研究发现,唑吡坦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并且对日间及夜间呼吸功能、警觉度、身体功能等无明显影响[3]。有研究[4-5]发现,间断地服用唑吡坦对失眠亦有良好疗效,且其效果和持续用药疗效相当。 长期服用治疗剂量唑吡坦,临床未见耐受现象与撤药不适。老年人服药后活动能力不受影响,自评镇静量表无明显受损,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嗜睡和头昏。但有一些研究[6-7]发现,唑吡坦可能增加睡眠异常行为发生的风险,如睡行症、梦驾症或在明显睡眠状态下的其他潜在危险行为,包括准备食物、进食、打电话和性交等。因此,美国FDA 及澳大利亚治疗商品管理局(TGA)均发布信息要求含唑吡坦的药品说明书中加入了黑框警告,提示唑吡坦可能与危险复杂的睡眠行为相关,并建议唑吡坦限于短期使用,在严密医疗监护下最长可使用4周。最近也有台湾地区学者观察到,孕期服用唑吡坦分娩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及先天畸形儿的风险较未服用者高[8]。 1.2艾司佐匹克隆(eszopiclone)艾司佐匹克隆属三环吡咯酮类化合物,口服后0.5 2h血药浓度达峰值。生物利用度近80%,脂溶性强,首关效应少,能快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蛋白结合率约45%,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和肺排泄。 艾司佐匹克隆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艾司佐匹克隆可依据治疗目的不同而使用剂量略有改变。若用于诱导快速入睡,剂量一般为1 2mg,而用于维持睡眠则多使用3mg。原发性失眠患者服用艾司佐匹克隆治疗后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维持能力提高,睡眠中觉醒次数减少,次日精神状况良好[9]。为期超过6个月的持续性观察发现,每夜服用艾司佐匹克隆患者睡眠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次数和时间较安慰剂组均有持续且显著的改善[10]。抗抑郁药联用艾司佐匹克隆治疗重度抑郁症伴失眠症状的患者,兼有改善失眠及抑郁症状的明显疗效[11]。 艾司佐匹克隆次晨残留效应少,患者服药后次日工作能力、警觉性以及健康感的月度评级明显改善,且无耐药性的报道。艾司佐匹克隆有弱的肌松作用,对呼吸有一定抑制作用,可增加有严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或其他严重呼吸疾病患者呼吸紊乱的危险,临床上应慎用。艾司佐匹克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味觉不适和头痛[12]。由于患者服用艾司佐匹克隆后可出现口中异味,主要为口苦等味觉不适,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扎来普隆(zaleplon)扎来普隆为吡唑嘧啶类药物,口服快速吸收,1h即可达血药峰值,消除半衰期约为1h,蛋白结合率约60%。扎来普隆可快速代谢成无活性形式,其代谢物约71%在尿中重吸收,17%在肠道重吸收。 扎来普隆是一种超短效药物,可作为入睡困难者的首选药物。扎来普隆有睡眠初期加速催眠作用,可缩短睡眠潜伏期,但并不增加总睡眠时间。一些相关研究[13]发现,扎来普隆可缩短入睡潜伏期,明显改善睡眠质量,不影响正常睡眠结构,次日少宿醉现象,成瘾性、停药后戒断反应和反弹性失眠均较少。扎来普隆作用持续时间短,患者可在入睡醒来后再次服药而次日的残留效应仍小,但推荐至少在晨醒前4h 服药,以免可能出现记忆困难。扎来普隆不良反应与剂量有

简论中医学睡眠理论的特色(一)

简论中医学睡眠理论的特色(一) 论文关键词:睡眠理论;睡眠障碍;心神;营卫 论文摘要: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睡眠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睡眠理论的内容,相关论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症分类以及症状描述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阴阳睡眠理论、营卫睡眠理论和五脏睡眠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1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机,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冈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

睡眠机制研究进展

睡眠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产生睡眠的机制虽未有定论,但已有多种学说。睡眠时脑电图表现可分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其机理不同。在低位脑干存在着调节睡眠和觉醒的重要结构。睡眠肽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硷可促进睡眠。睡眠-觉醒周期是受生物钟控制的。 关键词:睡眠机制;神经睡眠 睡眠是重要的生理活动,然而为什么会产生睡眠?自古以来不少学者进行过探索,尽管至今仍未有定论,但近几十年来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很快,其前景是可观的。 1 古代和近代睡眠生理学的研究 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灵枢、口问篇》中就叙述了“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它最早地应用朴素唯物辨证的阴阳学说阐明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清·林佩琴《类证治载不寐论治》中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进一步认识到人的睡眠和觉醒转化的机理是阴阳之间自然而有规律转化的结果。 公元前,古希腊对睡眠也有了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睡眠是为了冷却头脑中的蒸汽”,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当体液失去平衡,使脑不正常热、冷、潮湿或干燥时则引起失眠。13世纪,海梦特(Helmont)认为引起睡眠的冲动来自胃。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Descartes)认为动物灵气较少有力时引起睡眠,反之则引起觉醒。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已开始应用睡眠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睡眠生理,但存在一定的困难。60年代以前,哈勒(Harler)、达尔文(Darwin)等提出了睡眠的充血学说。70年代,杜哈姆(Durham)等又趋向睡眠的贫血学说。其后,泊汀(Btrtin)等的实验结果否认了大脑血液循环对睡眠的影响,另有些学者提出了睡眠化学学说(如CO2、乳酸、疲劳毒素等),但都不能解释由觉醒迅速进入睡眠的机理。华西德(Waschide)提出它不能解释连体孪生儿非同时睡眠的现象,因为这种连体孪生儿有共同的循环,但神经系统是各自分离的,他们的觉醒-睡眠周期是互不影响的。包特金氏(BOTKUH 1874)在分析一例病理性睡眠时,大胆地提出了特殊睡眠中枢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关于特殊睡眠中枢的假设(莫斯里Mauthner、福雷儿Forel、瓦特Vagt等)。 2 现代睡眠生理学的研究 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脑电图的应用为睡眠生理学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规范多导睡眠监测技术操作及临床应用,促进我国睡眠医学发展(全文)

规范多导睡眠监测技术操作及临床应用,促进我国睡眠医学发展(全文)一、睡眠分期的意义及睡眠分期标准的发展 对睡眠过程中脑电活动的认识是多导睡眠监测技术研究的起点。1929年,Hans Berger最先报道了通过在头皮上安放电极以描记自发脑电活动的研究,并首次观察到睡眠状态同觉醒状态下脑电节律存在一定差异。20世纪50年代,Aserinsky与Kleitman以及Dement与Kleitman 较为完整地描述了REM睡眠期的特征表现,同时还发现在整夜睡眠过程中NREM睡眠和REM睡眠存在循环交替的周期过程。这些研究奠定了睡眠分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也开始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入睡后机体并非处于完全均一、恒定不变的“关闭”状态,睡眠过程是大脑活跃的、“主动的”功能状态。 此后,许多研究者尝试依据脑电频率和节律的变化对睡眠不同阶段进行人为的分期,提出了一些研究标准。1968年,Allan Rechtschaffen和Anthony Kales主持制定出版了相对统一的规范化睡眠记录和分期方法,即Rechtschaffen and Kales(R&K)睡眠分期规则。此后,睡眠工作者不断对R&K睡眠分期规则进行修改和完善。2007年,美国睡眠医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AASM)组织成立专门委员会,总结编写了《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分期及其相关事件判读手册:规则、

术语和技术规范》。这项全新的标准,除了重新界定睡眠分期的名称外,还包括了对唤醒、呼吸事件、睡眠相关的运动异常等睡眠期的生理和病理事件的定义,是目前国际上睡眠分期的主要参考标准。 二、多导睡眠监测技术规范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笔者在近年来的工作过程中发现,国内各家睡眠中心提供的多导睡眠监测报告格式和内容都存在很大差别,各种名词、术语的使用也存在差异,如对于睡眠潜伏期以及不同睡眠期各自潜伏期的界定存在不同的理解,对于唤醒(arousal)一词也有很多不同的中文表达等。缺少统一的工作语言,给学术交流和讨论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时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大多数三级医院已经开展多导睡眠监测工作,各类学习班规范化培训的进行也使得认识逐渐一致,因此,建立我国统一的多导睡眠监测技术规范时机成熟。 睡眠是脑的一项高级功能,神经、呼吸、循环等机体的不同系统都协同参与这项复杂的生理活动。临床上睡眠相关疾病众多,分布在神经科、呼吸内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以及精神科等不同的临床科室。与之相应,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设置中,多导睡眠监测室被归属于不同的临床科室,进而其临床检查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神经系统疾患,常需要重点观察睡眠期的异常活动和伴随的脑电、肌电活动等,而对于以睡眠呼吸异

中国科协中医睡眠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艳骄教授:还睡眠障碍患者一个宁静的夜晚

中国科协中医睡眠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艳骄教授:还睡 眠障碍患者一个宁静的夜晚 科协身边事2017-11-17 18:35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科协中医睡眠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艳骄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于大家关心的睡眠障碍相关问题,刘教授做了解答:▲刘艳骄问:咱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睡眠障碍有哪些呢?常见的睡眠障碍,实际上来讲,它包括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主要是睡眠问题。睡眠问题所有人都经历过,比如说明天要考试了,今天晚上肯定有点睡不好。或者是明天要准备什么事情,可能晚上有点睡的不踏实。这个只是睡眠问题;第二个层次就是睡眠紊乱,现在睡眠紊乱,相对来讲比较多一点;还有严重一点,就是睡眠疾病。达到这个层次的,比如像睡眠呼吸暂停,等等。▲睡眠障碍的三个层次问:睡眠呼吸暂停的表现是什么呢?睡眠呼吸暂停,它实际上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睡觉时突然间不喘气了,它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均匀性的,我们管它叫做原发性的睡眠,就是打鼾。另外来讲,睡眠中有呼吸暂停的,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它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还有一类就是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的睡眠呼吸暂停;另外有一种是混合型的睡眠呼吸暂停。▲睡眠障碍的分类问:除

了睡眠呼吸暂停,还有哪些睡眠障碍是经常困扰大家的?这些睡眠障碍是怎样分类的?睡眠障碍主要有这么几大类:第一大类主要是睡眠呼吸疾病,比如像周期性呼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还有高原性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另外一大类就是跟睡眠神经相关的,比如说睡眠相关性的头疼,像睡眠癫痫,像炸头症,以及中枢性的睡眠呼吸暂停;还有一类就是睡眠运动障碍,睡眠运动障碍主要包括不宁腿综合征,夜间周期性腿动,夜间的下肢的腓肠肌痉挛,还有睡眠磨牙,也属于睡眠运动障碍;另外一类就是睡眠本身,像异态睡眠,比如说梦游,睡眠中的喊叫、睡语、梦呓等等,都是属于异态睡眠。▲刘艳骄问:咱们一般会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睡眠障碍的类别呢,患者能不能自己判定?所有的睡眠障碍,它要通过几种方法加以评估:第一种,就是仪器监测的方法。在医院里睡眠中心躺一宿,看看晚上的睡眠结构怎么样,看看他是不是真正的睡觉,看看他夜间是不是做梦等等,这叫多导睡眠监测,在很多医院的睡眠中心里都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睡眠量表的方法,要让患者填写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的积分来判断他的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有的病人,我们还要给他做一些睡眠日记,让他写日记,画勾。确定他每天晚上几点上床睡觉,几点起床,判断他的睡眠规律,根据他的规律来提出具体的解决治疗方案。从中医来讲主要是望闻问切,一个睡眠不好的人,他的面色是不好的,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