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配餐课程现状及研究

营养配餐课程现状及研究
营养配餐课程现状及研究

“营养配餐”课程现状及研究

“营养配餐”是职业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营养配餐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项目,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完成“不同人群营养配餐"这一典型工作任务,最终实现学生能够从配餐调查的策划、不同人群食谱设计、食谱评价与调整、营养餐的制作以及食谱的总结归档这一完整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整个任务的同时,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培养其动手能力。

1 “营养配餐”课程特点鲜明

1.1综合性强

该课程涉及学科较多,需要很多前续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如“营养学" “生物化学" “食品安全与检测" “饮食文化";另外,“烹饪学" “中医学"和与管理相关课程也融会贯通,具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性质。

1.2实践性强

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相当的市场调查、食谱设计和菜品设计及制作能力,对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1.3应用性突出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而且配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市场对于营养配餐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每个单位、家庭及个人需求不同,要求营养食谱的设计要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用性极强。

“营养配餐"是营养学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且对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的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营养配餐方向的核心课程。

2教学现状

由于营养配餐方向开设时间不长,故对“营养配餐"课程的教学工作还处于不断开发完善过程。“营养配餐员"也是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之一,现有的职业资格理论考试参考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营养配餐员》,教材理论部分内容较多。其他参考教材编写侧重点各不相同,面向群体也不尽相同,教材与职业标准、岗位和实际工作不匹配。

限于国家、学院制度要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班级人数均比较多,大约45人左右,也为实践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

另外,因“营养配餐"课程综合性比较强,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营养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菜品设计和烹饪方面的知识,然而后者也是目前教师所缺乏的。

3改革思路

3.1进一步优化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

本课程共68课时,其中理论安排24学时、实践44学时。需要处理好前续课程与本课程的关系,加大实践比例。“营养配餐"前续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基础课程“食品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公共营养"、选修课程“饮食文化"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已涵盖“营养配餐"中食物营养元素的基础知识、不同区域饮食习惯特点、营养配餐基本理论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将前续课程“公共营养"中配餐部分的理论课时加大,在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将这几方面知识点一带而过,减少理论课时设置,加大实践课时设置。

3.2师生多方位提高

教师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学校要创造更多的条件使教师成长,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选派教师到一线深造,营养配餐中心、医院或社区保健所、餐饮业等实践场所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另外,针对教师对菜品设计、烹饪较弱环节,可以聘请专门的兼职教师对师生共同授课,还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给师生推荐关于配餐、中医药食理论的书籍,充分拓展师生课外知识。

3.3 “大小班"授课

针对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理论大班授课,实践小班授课的形式。在开课之前,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实践过程中人人能上手,保证实践的有效性。

3.4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营养配餐"课程是非常适合项目化的一门课程。教师可以以某一人群为服务对象,将此项目分配到小组;由小组长牵头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的是项目总监"的身份,在过程中予以指导;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

习的积极性。

(2)情景式教学法。班级5一6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其他同学扮演顾客提出需求。每个项目组分为业务接待、健康评估、资料整理、食谱设计、售后服务5个工作岗位,小组成员可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实践锻炼。小组成员组成的项目组,犹如一个真正的公司,运营过程中需要的工作场所、资料、电脑、配餐软件全部按照实际需求配备,配餐软件尽量选择专业的营养师执业软件,我院实训室膳食调查配备的是膳食分析与营养评价系统,营养配餐配备的是智能营养配餐系统,可以给学生提供配备齐全、真实的实训条件,专业的实训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树立员工意识。

(3)头脑风暴法的应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表达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先由教师提出命题,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充分讨论。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当一个同学提出新的想法,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想法,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消化不好的糖尿病人能不能大量吃红薯,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最后不但能够得出结论,还能够提出更多的建议。这种教学方法,把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不但能够掌握知识,更多的能够活跃思维,打破只有教师一个讲的困境,让学生“被迫"爱上学习。

(4)开展社会服务,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通过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的延伸拓展性学习和运用的开展,逐渐被学校所重视。“营养配餐"属于应用型课程,同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人们对其接受度比较高。学习最终目的还是要应用到实际中。学院与呼和浩特市几个社区进行联合,在社区开展营养配餐宣传,现场设计食谱,解决社区人员关于健康膳食的疑问。学生通过实践,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的不足,锻炼自己,不仅在知识方面,更多的是与社会接轨,增加自己实际工作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3.5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

目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学生最终成绩构成包括4个部分,总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30%+实践成绩20%+期末成绩40%。其中,期中考试一般采取开卷考试形式,大多教师是将前半学期教学知识在卷面上做一个总结,所起作用不大,此次改革将改变原来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能力、考核方式单一的情况。

由于课程性质需要理论基础扎实,教师也不能放弃对理论的考核。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将考核分为2个部分,即学习过程性考核70%、结果性考核30%。

学习过程评价包括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3个方面,分别占比为20%,30%,50%。学生互评主要针对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责任心、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等方面;社会评价包括被服务对象对本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

结果性考核以理论考核为主,可以采用闭卷的形式或答辩的形式进行。答辩考核形式中,答辩委员由2一3名教师组成。首先,每位同学阐述关于不同人群配餐的核心、步骤,根据其阐述内容,答辩委员进行理论知识提问,目前已开展1届,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的效果

较好。

4结语

营养配餐"课程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和不断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调整、改进考核办法,加强社会服务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将社会对于营养配餐实际需求融人到“营养配餐"课程中来,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更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项目组织能力,通过该课程改革为职业院校应用型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

小学课改现状分析

南义城中心小学 课改现状分析 我校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和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明确把“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在课程和课堂教学方面大胆改革,力求突破。回首历程,我校在茫然中探索,在困惑中前进,在思考中升华,从感悟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全校教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课改之花。学校在课改中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教师在课改中得到专业发展,学生在课改中得到健康成长。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课改活动已初见成效,课堂已呈现新的景观。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好学自悟、文明合作、勇探创新”的良好学风。现就我校的课改工作分析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课改机构 为加强我校课改工作,在学校校长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教育副校长的课改领导小组。课改领导小组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第一要务,经常性召开会议研究课改工作,给课改工作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妥甸小学课改方案》,同时成立学科课改实验小组、后勤保障组。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培训、课堂教学实验等研讨活动,并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校本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组织师资培训,开发校本课程,加强课堂教学与管理,提供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后勤保障。 二、反复宣传,引导参与,营造课改氛围 在课改初期,我校反复召开教师大会,有计划地宣传课程改革内容;把课改的精神、理念、目标、要求让每个相关人员明白,利用家长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使教师、学生和家长与课

改同行,坦然面对课改,支持课改,形成良好的课改氛围。 三、加强培训,抓好队伍建设 学校课改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校两只队伍的素质是否达到课改的要求。原有的应试教育,在老师、学生、家长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与此相适应的教师素质也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师素质。为了尽快适应我们的素质教育的课改工作,我们在抓队伍建设上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更新教育观念,立足培训提素质 学校强调“课改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学习者、研究者”,要求直面课改,全员培训,全体参与。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扎实开展培训工作,以求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近两年来,我校派部分教师到外面学习培训、听课,远程网络培训等。每培训一人,带动一遍。为了起好示范作用,校长亲自主讲培训教师,促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挖掘校本培训资源,让骨干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通过开设讲座或公开课的形式,传递课改信息,传播课改理念,指导课改活动。学校还利用教职工大会和教研活动时间专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全体教师集体收看专家讲座,新课程理念教学光碟,要求每位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培训、学习、感悟、实践、体验、反思、交流、升华、总结等一系列过程,目前,教师已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大胆投身于课改实验。 (二)实施目标定位,大胆实施“三卡五步三环节”课改模式 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我校“三卡五步三环节”课改模式。 每位教师通过对该课改模式的执行,要达到九个目标:一是课堂教学有新变化;二是学习方式有新转变;三是备课要有新思路;四是评价改革有新突破;五是课题研究有新成果;六是信息技术运用推广有新举措;七是理论学习不间断;八是教研活动求实效;九是课改不

修订预防近视龋齿肥胖和营养不良防治工作总结

预防近视、龋齿、肥胖和营养不良防治工作总结 一、建立工作网络,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预防近视、龋齿、肥胖和营养不良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防治工作顺利、有序、全面推进,我校成立了以于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各年级组长任副组长和组员的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于校长了解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政策法规,熟悉学校卫生状况及近视、龋齿、肥胖和营养不良的防治工作。学校卫生工作有制度、有计划、有总结,平时都能把卫生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学校领导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学校有兼职保健医生1人,该同志既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又有常见病的防治经验,胜任学校卫生工作,这就有利于做好“六病”的防治工作。 二、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抓好近视、龋齿、肥胖和营养不良防治工作。 对近视、龋齿、肥胖和营养不良的防治工作主要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对于近视病的防治。学校关心学生的视力,教室采光照明符合标准,黑板为毛玻璃黑板,无裂缝,不反光,无眩光,课桌、坐凳符合标准,坚持做视力保健操。所以,近视病的新发病率控制在5%以内。 3、另外,对学生“营养不良”与“肥胖”、“碘缺乏病”等都注重了防治与监测。 三、做好学校卫生的监督检查

在这项工作中,我校将重点抓好教学和体育卫生的检查监督、学生的个人卫生的检查监督、眼保健操的检查监督、学生饮用水卫生的检查监督等几项工作。教学卫生和体育卫生监督以主任和兼职保健教师听课为主,及时指出和解决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学生个人卫生监督,抽查学生的指甲、脸、脖子、头发、衣服、鞋帽等。眼保健操的监督,抽查各班学生的做操情况,穴位是否准确,力度是否适中,老师是否到位等。学生饮用水的卫生监督,保证学生饮用水的干净和消毒,积极听取师生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校食堂卫生也是定期严格检查,并有检查记录。 四、重视健康教育。 学校坚持开设健康教育课,教师由卫生保健医生担任。每班间周上一节课,制订有教学计划,须写好教案,按课程表上好每一节课。本学年,根据新课程标准规定,我们将定期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掌握了青春期卫生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讲究卫生的自觉性。 五、开展健康服务,提高总体水平 在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基础上,学校还会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有目的、有重点地为师生提供基本的健康服务,保障并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1.认真做好师生的体质检测及检测后的统计工作 我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对全体学生的体质检测是一年一次。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我们将做好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利用广播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体质监测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课程改革情况分析

课程改革情况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贯穿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创新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反思现行的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权”为本,权威至上 我们现在的部分学校管理者最为缺乏的就是思想。学校成了权力至上和崇尚权威的温床。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参、教科书是权威。对权威的崇尚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创性和创造性,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斥退了教师的个性。 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目前不少学校在规章制度上大做文章,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规章制度的本质扭曲,领导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管理变成了检查,

教师和学生成了严管的对象,从而使教学本性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学无定向。 三,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我们都知道,分数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分数不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可悲的是,在我们现行的不少学校管理中,分数被绝对化了,教师和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 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呼唤学校管理的全面创新。学校管理创新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务、服从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当前乃至今后,实施校本管理,探索学校管理新机制,应摆在重要位置。 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自主管理的办学模式取代政府包揽办学的模式,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并以独立法人资格对学校发展承担责任。简单地讲,就是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 为有效实施校本管理,就必须做到: 一、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让校长真正掌握财权、人权,做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实体,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首要条件; 二、积极探索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最新资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走向社区服务、走向独立探究等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为归宿。但不难发现,在小学生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里?原因何在?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解决?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现状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被当做可有可无的副科,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 笔者走访了本县相关学校,发现一些学校只开设信息技术课、劳动技术课。这两个模块都有专职教师,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有课表的安排,却没有专职教师。这节课,有的学校是学生自习,有的学校安排语数英老师上课,美其名曰:语数英的研究性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校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也没有抓好,常常被主科老师捡去上。这样,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 2.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学科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性质是“综合”与“实践”,它和学科课程的知识化学习有本质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独立的教材要求,探究的内容可以来自学生,因此,这样的课程应该是真正体现生本要求的。但某些老师在教学中偏偏把它们当做学科内容一样讲解,这其实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性质理解不到位的体现。 3.综合实践活动课各自为政。 专业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缺乏,导致某些学校把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外的综合实践课分配给其他学科教师。由于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有的老师很受学生欢迎,但他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积极的推广;有的老师一到综合实践课就不知所措,干脆占用来补主科课程,也没有受到学校管理的限制。这样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很大,教育效果差别也很大。 4.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空白。

高校大学生膳食营养配餐系统

《高校大学生膳食营养》 配餐系统开发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 院系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软件 姓名孔云 指导教师冯玉婷

高校大学生膳食营养配餐系统开发 摘要 随着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的发展,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消费者缺乏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平衡经常被打破,导致疾病不断滋生,如三高,营养不良等。 本人体饮食健康系统采用C/S结构,主要对用户的饮食信息以及营养摄入情况进行管理,方便用户建立一个完善的、强大的饮食信息数据库。本文详细介绍了人体饮食健康系统的实现原理及所用到的技术方案,最终实现动态跟踪消费者的饮食习惯,进行营养评估和营养配餐,帮助消费者建立起健康的饮食方案。 关键词:人体饮食健康系统饮食习惯营养评估C/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food industry, the kinds of food became rich . At the same time, the pace of Modern people's life was becoming fast and people had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nutrition and health, so that diet structure was irrational , nutritional balance was often broken up and there were many diseases, such as high blood sugar, high blood lipids, hypertension, malnutrition and so on. The C/S structure is used to The human diet health system , It facilitates the users to establish a perfect and powerful diet information database,mainly on the user's diet and nutri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uman diet health system principle and use of technology solutions, realizes the dynamic tracking about eating habits of consumers, and conducts nutritional assessment and nutrition recipe, in order to help consumers establish a healthy diet program.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如何保证经济、资源、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人心,这些也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现代地理教育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加强学生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观,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外的许多成功经验,应当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了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根本转变。一方面体现在对地理课程科学的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载体——课程目标与教材上,再一方面体现在教学的组织、实施和师生角色的转变上。这次新课程改革与原地理课程相比,此次地理新课改呈现出以下特点: 1、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已大大减少,更注重能力与知识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强调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倡导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和分析、判断,并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要求学生学会与别人交流和交往。这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突出强化学生的地理技能学习。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除课本外,还包括从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媒体获取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等方面的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3、强调地理的生活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地理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新教材更切合学生实际,新教材强调地理思想,将人们在长期的地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意识作为教材的主线。注重问题探究,“活动式”教材内容的设计,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在“做”中学,使学生改变了对地理课死记硬背的现象。新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以小见大,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地理无时不有”的特点。另外,新教材在语言上,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追求平实、生动的风格,在表达方式上追求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力求增加趣味性。 4、突出地理学习的趣味性。

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历城二中2015年下学期督导工作总结 2015年12月 第一部分基础评价 一、教育水平 1、基本情况 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门招生计划和要求,圆满完成招生任务,学生入学率及巩固率接近100%。学校班额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 2、普及效果 我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至少1小时的活动时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毽球特色运动;学生配餐营养合理,科学搭配。各项措施保障了学生有规律地生活和学习,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均达较高水平,制度健全,档案规范。 3、校级均衡水平。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规模配备各学科教学仪器、器材,艺术、体育、卫生及心理咨询室所需器材,达到《标准》要求,并及时补充。实验室及其他专用教室以及公共教学用房配备了专用固定设施,水、电、通风设施完善。各功能室有专职教师进行指导,使用频繁,利用率高,活动记录全面。 学校图书资料数量充足、分类比例合理,且每年按计划更新;藏书244994册的图书馆、阅览室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学工具书、参考书及报刊、杂志等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所有图书均实行开放式借阅,并通过电子管理,实现对书籍的快速查找和综合管理。 二、规范办学水平 1、学校不折不扣地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开放的、动态的教育环境,

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为学生全面成长搭台,构建了适合学情和校情的校本课程资源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如科技创新教育、陶艺教育和毽球运动等一体化全员必修的特色校本课程。根据爱好特长,形成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的活动校本课程,学校一直坚持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以活动为载体,成功组建了近100多个学生社团。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我校在课程规划、学生选课走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和实践。 2、作为寄宿制学校,布置作业适中,符合学情。作息时间科学有效,晚自习为自主学习时间。 3、学校严格按照省厅要求和规定教学用书目录选定教材,教材教辅管理符合要求。 4、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等文件,教师签订责任书,历城二中教职工以敬业乐业、勤勉奋进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师德教风建设常抓不懈。立足学校实际,组织了各类师德教风和师德素养学习活动,将党的方针政策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在提高政治觉悟的基础上,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定期印发学习材料,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号召全体教职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行为的发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争当“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全体教师在拒绝有偿家教目标责任书上签名,纷纷表示以实际行动投身本职工作,拒绝有偿家教。学校组织了首届校园十佳师德标兵评选活动,85位老师经过自主申报,民主测评,个人述职,结果公示等程序,最终有10位老师当选。学校推选师德标兵,就是要弘扬、传递正能量,让“德”字内化于教师之心,通过榜样辐射带动和引领,真正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业、以德养格。 三、教学水平与质量 1、教学管理机制

案例——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来源: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与评价研究,谢幼如.刘铁英,高瑞利,尹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 究所,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一、研究概述 (1)研究目的 ①分析目前网络课程研究的现状,了解这一领域的特征情况。 ②分析网络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参考与决策依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 (3)研究内容 通过对教育技术类主要期刊中有关网络课程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分析网络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网络课程研究的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过程 为分析网络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通过查阅 1999-2004年与网络课程有密切关系的教育技术类期刊,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中相关网络课程文章114篇,剔除与本研究内容相关度不大的文章,确定83篇有关网络课程的文章作为内容分析的样本,有关研究样本的 详细情况如表5-4所示。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建立如表1所示的内容分析类目表,表中的分析类目分为“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等五类,每一类又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成不同的子类目。本研究活动中,分析单元为“篇”。根据需要,组成3人研究小组,进行分析评判。

表1 内容分析研究样本详细情况 (二)研究数据与情况分析 通过内容分析,可得如表5-6所示的研究数据。为分析四年来网络课程研究的总体情况,在表5-5的基础上,以不同年度和各种类别进行统计,得表3,在表3的基础上,绘制出图1和图2 。关于网络课程研究的总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表2 内容分析类目表格与分析结果

2013助产班《老年护理》课程标准

2013助产班《老年护理》课程标准2013助产班《老年护理》 课程信息 30594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老年护理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B类)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2 2 总学时学分 24 8 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专业核心课程普通专业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 精品课程校级执业资格考试课程是课程改革立项课程否主要授课方式 项目模拟,发言与提问 闭卷,开卷,实操,笔多媒体教室主要授课地点主要考试考核方式试与实操结合,单向技一体化教室能与综合技能结合课程简介 《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和老年社会为研究对象,研究、处理老年人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以现代护理理论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基本工作模式,主要体现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的理念、范畴、工作任务、方法等,是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老年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设置的临床护理课程;是按照“校(学院)企(医院)共建、工学结合”模式建设的课程。本课程以老年护理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组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强调工学结合,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老年日常生活护理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充分利用学校和医院、社

区及养老院“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育人平台,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老年护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老年护理作为定位点,本着“理论知识涵盖证书要求,情景案例取材临床实际,任务设置符合能力培养”的原则,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与护理技能对老年的健康问题、疾病问题提供服务。具体包括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1 专业知识目标 正确阐述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衰退性变化及评估的方法;掌握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的各项技能;掌握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及常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掌握老年人临终护理的基础知识。 2职业能力目标 运用老年护理知识、专科护理技术,沟通技能对老年日常生活、老年常见疾病及临终老人进行护理与健康指导。 3 职业素质目标 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学会关心、爱护、尊重病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综合 职业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校(学院)企(医院、社区、老年院)合作共建”模式,以《护理行业职业标准》为基准与护理行业发展、学生学情、老年护理岗位胜任力、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执业(职业)考试大纲、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等多元对接,紧紧围绕老年护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以职业认知能力培养为重点,与医院、养老院合作设计

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为了真实地了解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分析目前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为调研对象,得出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结论:虽然教师的整体学术素质较高、教学规范性较强、也体现出一定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色。但是,研究生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与教师的评价还有差距、对公共课教学有效性评价不高;认为专业课程考试还没有达到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认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还不够,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研究生对课程实践性的强烈需求还有差距。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质量现状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现状,分析目前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进行“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及建设研究”,师范类工作委员会承担了课题任务,并对18所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矛盾奠定调研基础。本文仅讨论对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总体规模已经超过本科生。在新的形势下,全面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现有的国内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研究大多数是属于现象描述型的,或者主要侧重于介绍国外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手段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文献主要进行了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的调研[1]、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教学效果调研[2]、对某所高校整体培养质量的调研[3],文献[4]虽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进行了问卷调研,但其调研指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教风)相对较笼统、分析方法也较简单。 本研究在已有的描述性及实证研究基础上,力图应用更加严格、科学的实证方法,对北京师范大学11个学科的硕士生和研究生任课教师进行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抽样问卷调查和分析,以期既能反映出全校的全局性问题,又能甄别出不同背景(性别、年级、职称、学科、学历、授课类型等)下的研究生和教师对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不同评价,从而能够更加具体、有效地诊断目前北师大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解决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矛盾奠定调研基础、为有针对性制定相关课程政策和教学改革措施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论及总体评价和不同学科背景下研究生和教师对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评价。 2.调查学科 本研究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的11个一级学科的硕士生和研究生任课教师进

当前实施新课改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前实施新课改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界,课程变革不但成为中国课程学着难以割舍的话题,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显露出来,仍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根本,本文就实施新课改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现状;对策; 1实施新课改的现状 1.1思想意识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 当前,课改中教师的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安于现状,各项工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第二,观念落后,不接受或者难以接受新课改的思想和理念,第三,改革依赖别人,缺乏创新精神,照旧硬搬理论。新课改要求教学由原来的单一知识传授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和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求知者①。教师的思想观念在课改中还是带有传统填鸭子式的教学,再者,在现行的教师队伍管理上和科研文化上还存在问题,教师的思想意识比较安于现状,不从自身开始改变,就难以成为新课改的先驱力量, 1.2教师师资不足、素质不高经费不足 教师在新课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教师在如今的社会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培养教师,激发人民对教师的热爱;现在教师缺编,队伍不稳定,导致了新课改的实施落实不到实处;教师任务重,压力大,还有的教师所教科目与自己所学专业有不对口,并且对课程内容和知识不熟悉,特别是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仍然在老师的身上。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是需要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对教师要求更高,备课更难,教师备课量大,不宜带多头、周课时不能多;要求小班化,这些都要求学校增加老师,另一方面,现在学校编制是以前在规模较小,教师带多头,周课时较多的背景下核定的。在经费方面,教师培训和教师备课要调研。要资料。要上网。教学活动要器材和材料、带学生参观、现场教学要外出,这些都将增加学校的开支,信息化设备也要大量投入,行政部门安排的推广新课程的专项经费相对太少,对众多学校是杯水车薪②。 1.3教师的传统理念和新课改的理念不同 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也是课改的中的现实困难,新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教师们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万万不自觉滴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而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在现实中,教师要达到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还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这需要教师在认知教育理念下去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 1.4新教材和老师的知识体系矛盾 教师面对洗难道教材,总是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只是量不够大,新课

烹饪营养基础课程标准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 《烹饪营养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烹饪基础》和《烹饪原料知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传授给学生烹饪营养基础知识,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为后续《营养烹调技术》、《营养配餐技术》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48学时,9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营养配餐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对接职业标准,结合当前餐饮业发展趋势,体现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 3.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设计教学单元,将相应的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教学单元,以能力提升、兴趣培养、视野拓展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烹饪营养基础知识,具备营养素计算、营养菜单编制等能力。 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1.了解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各类营养素、不同人群营养需求等基础知识; 2.能利用所学营养基础知识,为烹饪过程及生活中的基础营养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3.能掌握热能计算、营养素评价、营养餐菜单组配等方法; 4.具有认真细致、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或协作解决营养配餐的常见问题;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合理烹饪与平衡膳食的意识。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doc资料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现状 在西方,研究性学习的根源可以追随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它步步紧逼的探问方式。但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是形式上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并没有严格的探究意义。真正直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诞生的是20世纪以来,美国几名教育专家对学习理论的探讨。如: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施瓦布的“探究性教学思想”等,他们关于教学实践的思想是研究性学习丰富的思想源泉。 目前,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践行的途径也有差异,但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 (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 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是在广大中小学进行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有的学者认为回顾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大体经历了课外活动、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活动和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三个阶段。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中小学设置了活动课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国最早的萌芽;从1995年起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1998年,上海市启动了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构建包括基础性、发展性、研究性三个学习力的新学习观,研究型课程成为上海二期课改中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00年1月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版)》中,首次把“研究性学习”列入高中的必修课;2001年4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颁布,标志着研究性学习全面推进展开。 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海市西中学的“告中自研式活动课程”;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等等侧。 目前,从我国各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在高中阶段进行,初中阶段实施的很少;实施渠道上,大多是把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专设课程形式,即“研究性学习课程”来实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即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方面的实施较少,并且大多的研究成果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课程的形式而取得的。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误区,如:山功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学校片面追求名声,热衷于产生轰动效应,急于推出成果,有意无意把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扩大化等等。自精英主义倾向:不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个别优生的培养,随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和目标,课题选择上往往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现实情趣和生活气息,过于偏重于科学前沿的所谓“高精尖”的“科学话题”等等。

营养配餐与食谱编制课程标准

《营养配餐与食谱编制》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营养配餐与食谱编制》课程是烹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厨师和营养师的主要技能之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本课程配合烹饪营养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相关技能,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完成配餐工作。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设计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营养配餐实物操作为核心、项目课程为主体”,整个课程分为五个模块,他们分别是合理烹调与平衡膳食、食谱编制理论和方法、健康个体和群体的食谱编制、营养失衡和相关代谢疾病人群的膳食管理、疾病人群膳食制备和营养调理。各模块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独立性是指各模块设计案例、组织教学、突出重点时应该相互独立,学生应该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掌握其知识点;关联性是指各模块间存在相互关系,在重难点设计上应该加以配合,如对营养失衡人群的膳食配制时应参照健康个体的参数来进行膳食配制的。 《营养配餐与食谱编制》课程是一门理论为辅、技能为主的技能型课程,通过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食谱编制的方法、过程,能够对食谱进行评价和改善。 (三)、课程框架结构、学分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采用模块教学的方法,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类型。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最终达到课程总任务目标。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具体的框架结构、学分和学时分配如下: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掌握不同的人群膳食营养需求和膳食原则,能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的食谱编制和膳食评价。 1、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衡膳食宝塔内容 (2)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3)知道食谱编制理论和方法 (4)掌握食谱编制的基本原则 (5)理解食谱编制的步骤 (6)掌握健康个体和群体的食谱编制原则、方法和步骤 (7)能对营养失衡和代谢疾病人群建立营养食谱 (8)了解疾病人群的膳食制备和营养调理 2、技能教学目标 (1)能对婴幼儿和儿童进行食谱编制 (2)能对孕妇乳母进行食谱编制和膳食评价 (3)能对成人和老年人进行食谱编制和膳食评价 (4)能对集体用餐如幼儿园、学生食堂、职工食堂进行食谱编制和膳食评价 (5)能对肥胖者和消瘦人群进行食谱编制和膳食调理 (6)能对特殊营养人群如苯丙酮尿症、骨质疏松症、缺铁性贫血等进行膳食调整 (7)能对代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膳食调理(8)了解不同疾病人群的膳食制备和营养调理,重点是胃肠道疾病、肝胆胰疾病、肾脏疾病、呼吸疾病等疾病的膳食调理。 3、素质教学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二、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