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定义及特点[精]

危机的定义及特点[精]
危机的定义及特点[精]

危机的定义和特点

一.危机的定义:

人们一直试图全面而确切地对危机下个定义,但是实际上危机事件的发生却有着千变万化的现实场景,很难一言以蔽之。有人认为,只有中国的汉字能圆满地表达出危机的内涵,即“危险与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我们来回顾一下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危机的理解判断:

赫尔曼:危机是指一种情境状态,在这种形势中,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且作出决策的反应时间很有限,其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之外。

福斯特:危机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即急需快速作出决策、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员工、相关物资资料紧缺、处理时间有限。

罗森塔尔: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性和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

巴顿: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伤害。

班克思:危机是对一个组织、公司及其产品或名声等产生潜在的

负面影响的事故。

里宾杰:对于企业未来的获利性、成长乃至生存发生潜在威胁的事件。他认为,一个事件发展发展为危机,必须具务以下3个特征:其一该事件对企业造成威胁,管理者确信该威胁会阻碍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二,如果企业没有采取行动,局面会恶化且无法挽回;其三,该事件具有突发性。

从不同的角度看,以上的定义或多或少都有些偏颇.我们可以把危机定义为一种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或面临严重损失威胁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在很短时间内波及很广的社会层面,对企业或品牌会产生恶劣影响。而且这种突发的紧急事件由于其不确定的前景造成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为使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限制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

1.危机与紧急事件、突发事件的比较:

紧急事件强调对事件处理的时间紧迫。而突发事件强调事件发生的不可预测性。这两者都不能等同于危机。保夏特米德罗夫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全说明之二者之间的区别:一个工厂里的水龙头坏了,如果仅仅导致会议时间被拖延,那就是事故;但如果由此造成工厂停产,基至引起倒闭,那就成为了危机.也就是说,事故影响较小,是对企业的局部破坏.而危机则影响较大,会对企业造成根本性的毁坏。

2.危机与风险的比较:

所谓风险,是指发生对组织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对风险防范不善,造成的危害达到较大的程度时,危机就会发生.也就是说,风险的存在是导致危机发生的前提.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管理,可以防范危机的发生.企业如果对各种风险熟视无睹,或者对于已经认识到的各种风险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今天的风险就会演变成明天的危机.因此危机与风险的区别可以概述为两点:

1)风险是危机的诱因

2)并非所有的风险都会引发危机,只有当风险所造成的危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演变为危机。

二.危机的四个特点:

1.意外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由于企业内部因素所导致的危机爆发前都会有一些征兆,但由于人为疏忽,对这些事件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因此危机的爆发经常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始料未及的。

1987年11月8日,晚上七点三十分左右,英国伦敦地铁站出口的电梯着火。但是人们都不相信会有火灾发生,都只是敷衍了事。一位经理级的雇员察看了一下火源,却未能启动灭火系统。而在场的乘客也表现得很无所谓,没有人大喊着火,更没有人奔跑逃命。七点五十分左右火势开始蔓延。直至凌晨四十二分,大火才被扑灭。官方统

计确认有三十人丧命,二十人严重受伤。

随后展开的调查表明,这次大火的火源是地铁站使用很久的木制结构的电梯。在过去的四十五年里,这种电梯已引发了18起火灾。而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失误,这种失误必须避免,否则危机还会发生。这次火灾后,有关部门提出了157条改善意见。如在电梯上安装热监测器,装置自动灭火器,拆除木制结构的电梯、让员工参加应急管理课程所培训等等。

而企业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危机,如2003年初的SARS和2004年初的禽流感,以及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另外如反倾销、经济制裁或国家政策调整等社会性因素所带来的损失,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不可控性。

2003年5月2日,美国五河电子发明公司、国际电子业兄弟会、国际电子产品、家具和通讯工会联合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对中国出口美国的普通彩电进行反倾销的申诉。

申诉方称,由于中国彩电出口美国数量巨大和速度剧增,不公平进口使美国国内出货量减少,许多工厂关闭,失业增加,产量降低。申诉方要求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以印度为替代国,由生产正常价值比较法得出倾销幅度为84.17%。

2004年5月14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宣布对中国彩电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至此,中国企业的反倾销应诉宣告失利。中国企业从此将失去前景广阔的美国彩电市场。据估计,美国数字电视观众将从2002年的800万增长到2006年的8700万,如果中国企业未能占领美国巨

大的数字高清彩电市场,将在全球新一代电视发展中陷入落后境地。中国彩电业超过5000万台的生产能力接近三分之一会闲置。

2.聚焦性:进入信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象大火借了东风一样。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时效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企业危机情境迅速公开化,成为公众聚集的中心,成为各种媒体热炒的素材。同时作为危机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仅仅关注危机本身的发展,而更关注企业对危机的处理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而社会公众有关危机的信息来源是各种形式的媒体,而媒体对危机报道的内容和对危机报道的态度影响着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和态度。有些企业在危机爆发后,由于不善于与媒体沟通,导致危机不断升级。

1989年3月24日,美国埃克森公司一艘巨型油轮在美加交界的威廉王子湾附近触礁,原油大量泄出,在海面上形成一条宽约1千米,长达8千米的黑乎乎的漂油带,大量鱼类死亡,水产业蒙受了惨重的损失,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引起了环境保护组织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事故发生后,埃克森公司既不向当地政府道歉,也不彻查事故原因,更不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漂油带,致使事态恶化,引起当地政府、环保组织、界对其群起而攻之,发起了一场"反埃克森运动"。最后,迫于压力,埃克森公司仅清理油污就付出了几百万美元,加上赔偿、罚款,和客户的抵制总损失达几亿美元。而其社会形象更是一落千丈。

3.破坏性: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

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危机往往具有连带效应,引发一系列的冲击,从而扩大事态。对于企业来说,危机不仅会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更严重的是会破坏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威胁企业的未来发展。

日本雪印乳业公司是业界声誉卓著、信用可靠的一家公司。2000年6月27日,它生产的低脂牛奶发生饮用者食物中毒现象。事隔两天之后,雪印才公开承认有此事实,事情过了快一个月,雪印才在报纸以整版广告的形式向公众致歉。雪印公司由于危机处理迟缓,停产两周造成的直接损失就有110亿日元,而间接损失是雪印品牌形象一落千丈,丧失了公众的信任。

4.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而且由于危机的连锁反应以及的快速传播,如果给公众留下反应迟缓,漠视公众利益的形象,势必会失去公众的同情、理解和支持,损害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因此对于危机处理,可供做出正确决策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而也这正是对决策者最严峻的考验。

1978年,费尔斯通公司被卷入大量产品责任问题之中。该公司的主导产品、钢丝网子午线轮胎“费尔斯通500”遭遇了数千起交通事故,导致了100-200例伤残,34例死亡。美国议会监督与调查委

员会为此专门召集了听证会,与会代青指责费尔斯通公司在明知存在质量隐患的情况下向社会出售轮胎,却没有向经销商和用户说明潜在的风险。然而,即便在美国国会调查做出结论之后,费尔斯通公司依然不愿承认轮胎的质量问题,并召回这些轮胎。基实,在公众强烈抗议之前,这种轮胎保修期内的替换率已经高达17%,但公司管理层坚持认为是驾驶不当和环境因素导致了交通事故。

在公众越来越大的压力之下,费尔斯通公司于1978年自行召回了1450万费尔斯通500型轮胎,耗资1.6亿美元。这更加恶化了公司已经存在的财务危机。到1979年底,公司的部负债超过了10亿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70%以上。

危机理论概述

危机理论概述 (1)危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危机的概念是由凯普兰最先提出来的。[2] 凯普兰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也就是危机状态。简言之,危机意味着稳态的破坏。危机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期:危机前状态、易感期、重整期。 (2)危机的定义 什么是危机?迄今为止,对于危机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危机管理研究专家和实践者都基于危机的实例来阐述危机和危机管理的不同方面。[3] 1. 福特斯(Foster,1980)发现“危机有四个显著特征:急需快速作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员工、物质资源和时间”,并将此作为危机的定义。“紧急决策”、“人员严重缺乏”、“物质严重缺乏”、“时间严重缺乏”是危机情境的几个基本要点。 2. 罗森塔尔和皮内伯格(Rosenthal and Pijnenburg,1991)勾勒出更广泛的危机概念:“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 3. 巴顿(Barton,1993)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危机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巴顿还将危机影响的范围扩大到人和组织的名声,并由此认为沟通形象管理是必要的。 4. 格林(Green,1992)注意到危机管理的一个特征是“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他声称:“一旦发生危机,时间因素非常关键,减小损失将是主要任务。”格林认为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5. 米托夫和皮尔逊(Mitroff and Pearson,1993)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包括“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 以上关于危机与危机管理的阐述基本涵盖了危机的情境和危机管理的基本任务。我们可以将危机的定义为危及企业形象和生存的突发性、灾难性的事故或事件,这些事故或事件将给企业和公众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破坏企业形象,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生存。他的特点是:突发性、严重危害性和舆论的关注性。 (3)危机的类型 1. 人力资源危机 企业最经常面临的,而且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首要危机均是人力资源危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

危机的定义和特点(精)

危机的定义和特点 一.危机的定义: 人们一直试图全面而确切地对危机下个定义,但是实际上危机事件的发生却有着千变万化的现实场景,很难一言以蔽之。有人认为,只有中国的汉字能圆满地表达出危机的内涵,即“危险与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我们来回顾一下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危机的理解判断: 赫尔曼:危机是指一种情境状态,在这种形势中,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且作出决策的反应时间很有限,其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之外。 福斯特:危机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即急需快速作出决策、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员工、相关物资资料紧缺、处理时间有限。 罗森塔尔: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性和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 巴顿: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伤害。 班克思:危机是对一个组织、公司及其产品或名声等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的事故。

里宾杰:对于企业未来的获利性、成长乃至生存发生潜在威胁的事件。他认为,一个事件发展发展为危机,必须具务以下3个特征:其一该事件对企业造成威胁,管理者确信该威胁会阻碍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二,如果企业没有采取行动,局面会恶化且无法挽回;其三,该事件具有突发性。 从不同的角度看,以上的定义或多或少都有些偏颇.我们可以把危机定义为一种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或面临严重损失威胁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在很短时间内波及很广的社会层面,对企业或品牌会产生恶劣影响。而且这种突发的紧急事件由于其不确定的前景造成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为使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限制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 1.危机与紧急事件、突发事件的比较: 紧急事件强调对事件处理的时间紧迫。而突发事件强调事件发生的不可预测性。这两者都不能等同于危机。保夏特米德罗夫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全说明之二者之间的区别:一个工厂里的水龙头坏了,如果仅仅导致会议时间被拖延,那就是事故;但如果由此造成工厂停产,基至引起倒闭,那就成为了危机.也就是说,事故影响较小,是对企业的局部破坏.而危机则影响较大,会对企业造成根本性的毁坏。

危机决策的界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危机决策的界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 危机决策的界定及特点 近几年作为决策中最难以估算和评定的危机决策,因危机事故频发,已渐渐被国内外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所关注,从而成为了决策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危机决策可视为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等条件下作出判断和迅速行为的过程。从决策的不同分类角度来看,危机决策属于不确定性决策、非例行性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所以不能通过估算概率值得出各种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而且危机决策是一种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可以用来借鉴的决策,这就要求决策者在面对突发的紧急事件时只能随着事态的发展程度,作出与之相对应的选择。总之相较于常规决策,危机决策者可利用的资源和时间均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觉察到危机的来源,进而使个体很难作出理性的决策。 危机决策相较于风险决策的显著特点为: 1.1 时间的紧迫性 危机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所变化,需要个体在事发后在最

短时间内迅速地作出相应的决策来避免更严重的负面结果产生。 1.2 潜在的消极性 不管是公共危机决策或是个体危机决策,其潜在的结果都存在一定的消极性,会对组织或个人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造成重大损失。 1.3 资源的有限性 由于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的突然性和急剧性,决策过程所能够利用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了个体在时间压力下进行决策时限制了对各种资源的获得,因此所考虑到的信息往往都不完备。 1.4 高风险性 因危机事件结果的消极性,个体在对危机事件进行决策时所面临的风险水平要更高,并且这一风险水平只能预估,不能完全避免。 1.5 高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超出人的预想且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是不可预知的,而危机决策又无法按照已有的常规程序和规则来进行判断,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P5简:如何理解危机的定义,从哪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危机的发生有一个量变的过程。 其次,危机是指即将发生质变和质变已经发生但未稳定的状态,而不是指事务稳定运行的状态,说明剧烈的变化是危机的表现。 再次,危机是指那些给当事人带来严重损失的质变,并非所有的质变。 最后,危机是从人的角度来定义的。 P6论:如何正确认识危机管理中的危机和机会? (一)危机与机会联系在一起的合理性 1.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可能给人们只带来坏处而没好处。 2.将危机与机会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思想。 3.人们在接受危机造成损失和带来痛苦的同事,也应该看到危机中存在的机会,并好好的利用机会。 (二)正确看待危机中的机会 1.危机毕竟不是人们愿意发生的事,过分强调机

会会使人们忽视对危机的警觉性,疏于对危机的防范。 2.危机中的确存在机会,但这些机会不一定需要通过危机来获得,组织或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变革来获得这些机会。 3.危机中的机会是付出很大代价才获得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人希望通过危机来获得这些机会。 4.危机中把握机会的难度很大。 5.危机中,人们将大量的精力投入于危机处理,危机中出现的机会容易被忽略掉。 (三)从不同视角看待危机中的机会 1.从面临危机的组织或个人来看。 2.从其他组织或个人来看。 P8名:风险: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事件是否发生无法确定,发生时间不确定,发生状况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后果或严重程度不确定。 P8 简:危机与风险的主要区别在于哪里? 1.危机必须造成严重的损失,而风险不一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只要有可能造成可感知的损失就可以认为存在风险。 2.危机一般是事务质变的的结果,而风险不一定

福利国家定义及特点

一、福利国家定义 要给福利国家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不同的学者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指出:“福利国家”概念的关键在于将“国家”与福利联系了起来,它不仅强调社会福利的状态,而且强调国家主体形态的变化 英语中“福利国家”为“welfare State”,“Welfare”作定语对后面的“State”进行限定,从这来看,该词的重心也是在“State”即“国家”上。因此,福利国家应理解为一种社会形态,它不仅指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也指国家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诸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 从狭义上讲,福利国家是指国家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福利,例如受教育的权利和生存权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的状况;从广义上来说它也指一种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国家不仅对公民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福利实施全而的保障,而且为达到这个目标,在社会产品的分配,甚至生产关系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艾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一书中运用非商品化和分层化两个评判工具对主要的福利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类型: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 《牛津政治学大辞典》代表了最广泛的“教科书”定义: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在福利国家中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承担主要的福利供给责任,为其国民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和社会保障,因此社会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 英国学者阿萨·布瑞格斯认为,“福利国家”是国家利用权力通过政治和行政的方式努力调节市场的作用完成三个目标,即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个人和家庭有能力应付能给他们带来危机的意外事件;保证各阶级的全体公民都能以可以达到的最佳标准获得服务。尼古拉斯·巴尔将“福利国家”定义为:有政府参与的现金津贴;卫生保健;教育以及食品、住房待遇和其他一些福利服务。哈里·格维茨又将其简明扼要的总结为“福利国家是社会在基本需求方面为其成员的福祉承担法定的,因此是正式的和明确的责任的制度表征”。周弘认为:“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也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汇总。”

危机管理的概述

危机管理的概述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矿业公司危机管理问题与解决措施 【第一章】:矿业企业危机管理优化研究绪论 【2.1】:危机的概念、类型及处理原则 【2.2】:危机管理的概述 【2.3】:危机管理理论的概述 【第三章】:新常态下矿业企业危机管理的新要求 【第四章】:新常态下A钨企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五章】:新常态下矿业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矿业公司危机处理机制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2.2危机管理的概述 2.2.1危机管理的涵义 20世纪60年代初,危机管理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最初是被运用于外交、政治及军事领域,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决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经济全球化,企业的危机越来越复杂多样,危机管理问题处理不当致使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现实情况日益严峻,这使得国外学者对危机管理学科有了浓厚兴趣。Dave Hall指出,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业务层开展客观、系统的研究,以确定企业发生危机的类型[[59].在欧美发达国家,关于危机的

论着中,危机管理一般被称为危机沟通管理,这是因为由于加强信息流通和大众的信赖,寻求大众的理解和原谅是危机管理的基本方法。 国外对这一课题研究比较早,所以大部分的企业有形成一定的危机管理意识。考虑危机本身的复杂多样性等特点,为构建更加完善的企业危机管理模式,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反复验证,才能得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所以学者或管理学者们不会停止对这一热点课题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历史悠远的中国古代就己有非常丰富的危机思想。“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危机观念和意识。居安思危,要保持平时的高警惕性,这是一个有效的国家治理方法,古代中国人是古代祖先留下的智慧。 特别是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危机感与时刻保持警惕性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们必须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而不是束手无策的去应对,道理说明了危机管理的必要性。虽然当时没有提出形成专门的学术名称,但古人的智慧己经告诉我们,危机管理是很重要并且十分必要的。树立好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不至于面临危机时而不知所措,这样也能把危机带来的危害程度降到更低,更好的使企业渡过危机。

危机和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研究

危机和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研究 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但事实上由于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尖锐对抗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在被普遍视为首次具有核战争危险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国际危机管理理论在与冲突和战争密切相关的军事、安全领域蓬勃兴起。“古巴导弹危机”之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向国会作证时就严肃的指出:“今后军事战略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随着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不同学者提出了危机管理的不同概念和定义,对危机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作为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对研究对象和范围必需有个科学和准确的界定,如果先验的对所研究的对象下定义或简单的重复其他学者的研究,将无益于学科进步和知识的获得。 一、什么是危机? 对危机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是危机管理理论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危机及其管理体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罗森塔尔 (Rosenthal)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的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①,并且罗森塔尔还指出,危机事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度不确定性;二是事件演变迅速;三是事件的独特性使得无法照章办事;四是信息不全,小道消息流行。”特别在危机情景下,突发事件以及不确定性前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为使组织在危机当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 巴顿(Barton, 1993)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②。巴顿这个定义包括了潜在危机与危机,并且指出危机不仅会对组织造成有形的伤害,也会造成无形的伤害。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危机影响的范畴己经扩大到了人和组织的名声,由此凸现公共沟通的重要性。 ①[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第18-19页 ②[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第18-19页

危机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危机管理的定义

危机定义1(刘彦军、朱红整理日期:2003-7-19 SARS社会学研究网) 一般意义上讲,危机是指严重的危害到成败生死的关头。在具体的领域,危机有其具体特定和明确的含义。如在社会领域,经济危机、旱情、水灾、疫情等都属于危机的范畴。 危机有三个基本要素,也即其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严重性—可能造成重大的直接或间接后果。二是时限性—在特定的时空迅速达成重大的后果。三是突发性—来势凶猛,出乎意料。 危机管理,对危机的预警、防范、化解和善后的全过程。其核心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危机的进程,把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危机定义2(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杨明杰凤凰卫视大讲堂) 第一危机首先是一个重大事态。第二方面,这个危机应该说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或者它的基本价值观念构成一定冲击的。第三个,我觉得危机一般来讲它有一个决策的压力,对决策者来讲,危机看决策,决策者也是想,这个危机有一个时间的压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必须作出决定。第四个,我觉得危机它有一个升级的危险。 国际危机应该是这样几类,它首先发生在国外,我是把它理解为国外,不包括我们国内的危机。我们研究国外危机是为国内的危机管理提供一个借鉴,同时它要有一定的国际性,就是说有可能产生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有可能产生某一国国力的变化,甚至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变化,这才叫国际危机。这就是概念的层次。 美国人对危机的定义3 欧文·杨认为:"国际政治中的危机是一个被看作发生高度紧张事件的互动过程,其特征为:正常的政治流程被突然打断、持续时间短、发生暴力的可能性上升,以及对国际政治中的某些系统(或关系样式)的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位美国学者提出:"国际危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的一场对抗,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其间,参与国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被认为大大增加。" 关于"危机管理"的解释,一种观点将危机管理等同于和平地解决冲突,认为它的成功完全取决于能否避免战争。这一学派主要代表人是考拉·贝尔。认为危机本身是真正的敌人,并主张由于核武器具有的大规模毁灭能力,因此在核大国之间,必须避免高度的冒险;任何一方在采取新的行动前须权衡是否由此可能导致战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应该选择较少危险的行动;各参与方在消除战争危险和使事态恢复正常的任务方面有共同利益,实际上是伙伴。 第二种观点学派将危机管理看作是争取赢的过程,其目标是迫使对手让步,并在国际上进一步推进己方的利益。这一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欧文·杨,其代表作是《实力政治:超级大国危机期间的讨价还价》。他认为,危机是增进己方利益的机遇,敌对国家而不是危机本身是敌人。他主张,一方在采取新的行动前必须先以能否迫使对手屈服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而需要采取更大的冒险行动,就应该这样做;危机管理的作用是怎样迫使对手做出最大的让步,而己方只做出最小的让步。 第三观点取中间路线,把危机管理定义为"赢得一场危机,同时将危险和冒险限制在双方所能忍受的范围内。"并提出,危机管理是"达成一个能为双方所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诉诸武力。"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金特纳、大卫·斯瓦兹和莱斯利·利普森等,代表作是威廉·金特纳和大卫·斯瓦兹1965年发表的著作《危机管理研究》他们强调,在一场危机中,双方既想达到各自的目的,又将减少危险和避免灾难作为优先考虑,因而危机管理的实质是平衡和调和上述多种因素。其原因是,核大国避免使它们之间发生的危机升级为核冲突是其共同利益所在,而且即使它们因某个问题而发生危机,但在其他领域也有许多利益交汇点。

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作者:贾先涛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也是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的数量增长迅速,高校作为社会网络的重要节点也难置身事外。与高校相关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如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学生坠楼、校园安全等。这些事件的影响很大,如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后果严重。如某高校教师论文造假事件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严重损害了该高校的形象,致其陷入信任危机,公众对该校的科研提出质疑,各种言论充斥于媒体。事件的责任承担者,该高校选择了沉默。“沉默”的危机传播方式,不但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加深了公众的质疑。国内高校缺乏完善的危机传播管理模式,未有成熟的危机传播机制。危机事件出现,责任主体便陷入了舆论漩涡,疲于应付。高校危机传播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能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信息发布迟缓、信息量少,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获知需求。二是高校在危机传播过程中,未能与媒体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害怕”和“被动”情势明显,忽视了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三是公关意识淡薄。没有成熟的危机传播策略,没有通过大众传媒维护和修复组织形象。非常时期组织的信息传播,我们称为危机传播。危机传播对于维护组织形象、媒体公关、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以及营造教育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组织而言,面对危机传播的种种弊端,如何建立良性的危机传播机制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危机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是事件,也有学者认为是状态。危机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但无论是事件说还是状态说,都认可危机是与不确定的负面事实有关联,会给当事者带来某方面的损害。危机传播是组织管理的核心程序,即指组织面对危及自身生存发展的突发性事件或灾难性事件,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我们认为,危机传播是指在组织出现危机事件或陷入危机状态时,组织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控制、影响信息传播的活动。 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引起了传播学者的关注。[1]如“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引起了学者对于传播效果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也日益细化,危机传播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以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遭遇泰诺胶囊事件引起大众对危机传播的关注为标志。此后,危机传播逐步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在众多学者的参与下,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危机传播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传播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不长,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众多的研究者由于学科背景及研究重点的不同,产生了一些影响力强、侧重点各异的危机传播理论,如企业辩护理论、阶段分析理论、卓越理论、形象修复理论等。其中,卓越理论的影响力较大。卓越理论从公共关系的视角,研究危机传播,其理论建构了四个信息的传播模型。如表1所示。在大众传媒时代,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促使信息传播方式增多、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信息传播大环

旅游危机的定义

旅游危机的定义 旅游危机的定义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旅游危机的定义还不多。旅游危机最早是被作为安全问题来进行研究的。1974年,在世界旅游业尤其是发达国家遭受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旅行研究协会开始关注危机,该协会的年度会议的主题为“旅行研究在危机年代中的贡 献”。旅游研究者们在这次会议上探讨了旅行和旅游在灾难和危机时刻的脆弱性,这是旅游业在危机管理方面的首次共同的努力。尽管这次会议的报告集中于对某类危机影响的描述和汇报,但还是在旅游科学和实践中率先引人了关于危机的重要研究课题。 此后,旅游研究者在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各个不同的方面展开了越来越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英国的口蹄疫、美伊战争、印尼的巴厘岛爆炸案、美国的9.11"事件、印尼的巴厘岛爆炸案、“非典”疫情等危机事件对旅游业产生的巨大冲击,从而促使了旅游业对于危机的大范围讨论和研究。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虽然迅速,但对旅游危机的关注却不多。从1998年到2002年公开出版的文献来看,我国旅游学术领域对旅游危机管理意识相对淡漠,关注较少。直到2003年的“非典”危机对中国旅游业造成沉重打击后,才认识到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的迫切性,相关的研究也开始增多。特别是“9.11"事件、印度洋地震、海啸、禽流感以及2009年的“h1n1甲型流感”等对中国旅

游业均遭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一系列危机的出现才使中国旅游业如何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问题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焦点。目前,这种研究状态逐渐呈上升趋势,应该说目前我国对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开始逐渐重视,尚在研究的初级阶段。 直至今日,对于公认的旅游危机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已经出现的定义也通常是在上下文中间为解释特定的危机现象而下的。如尤和科希纳(stafferd yu and kohina)提出:“旅游危机是指影响旅游者信心、妨碍旅游业正常运转的各种不曾预见的事件。其中包括那些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远甚于对基础设施的影响的诸如洪水、飓风、火灾或者火山爆发等事件,也包括将对目的地的旅游地吸引力产生影响的国内动荡、感外事故、犯罪、疾病等事件,甚至也包括诸如汇率的剧烈波动等经济因素。世界旅游组织(wto)把旅游亚危机用述为:“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这类事 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许多年中不断发生。” 旅游危机的特征:(一)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导致旅游危机诱发因素的广泛性 旅游经济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其发展需要依托宏观社会环境,如政治、经济、军事、政策法律、社会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的协调和良性发展。而旅游产品与其他工业性产品不同,它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服务性产品,涵盖了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其任何一方面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就可能带来危机。从宏观上看,任何社会的、经济的、自然的、法律和政策上的危机都可能对旅游企业造成冲击。从微观上看,

网络舆情危机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e10708453.html, 网络舆情危机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 作者:孙玲芳周加波徐会侯志鲁许锋 来源:《现代情报》2014年第11期 [摘要]针对学界对网络舆情危机概念研究模糊不清的现状,本文在总结与探讨舆情、网络舆情的概念的基础上,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提炼出网络舆情危机的概念,并指出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不确定性、破坏性、紧迫性、连带性、相对性和波及面广等特点。初步建立了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的指标体系,为网络真情危机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网络舆情危机;概念辨析;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11-0025-04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们现实的利益冲突、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以及社情民意都更为集中地在网络上反映出来,相对于传统传播环境,网络时代更容易爆发舆情危机。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自由性、渗透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再加上缺乏法律和伦理的强有力约束,互联网可能成为谣言和偏激声音传播的温床。一些事情,无论大小,只要具有某种敏感特质,通过“蝴蝶效应”和“滚雪球”效应均会迅速形成网络舆情,进而产生巨大的舆情影响力,某些网友曾放言,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危及国家安全。随着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几率的走高和危害程度的加深,近年来网络舆情危机引起了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但是略显遗憾的是,人们很容易跳过网络舆情危机本身,而直接进入网络舆情危机的应用研究(如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检测、跟踪、预警、治理策略等)。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在短期内促进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表面繁荣,但长此以往,却会带来认识和研究上的混乱。例如有的学者将网络舆情危机理解为负面网络舆情,有的简单将其理解为网络危机,有的还称其为网络领域内的公共危机或舆情危机。在“网络舆情危机是什么”都没搞清楚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到“怎么办”的层面,得出来的结论难免会有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之嫌。因此,有必要界定网络舆情危机的概念和内涵,提炼相关变量和指标。 1、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1.1 舆情基本概念界定 “舆情”一词古而有之,它是古汉语中由“舆”和“情”两字构成的一个偏正词组。据最新考证,从词源学首见书证的角度“舆情”一词最早应出自《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之句。此后,虽然在古代文献中“舆情”一词出现的频率逐渐增高,但古代学者并没有对“舆情”的内涵进行系统研究,仅仅作为一个词汇在使用,因此不能称之为概念。作为一个研究范畴的舆情概念的确立只有10多年的时间。目前对于“舆情”的定义多达10几种,比较有权威和代表性是王来华、刘毅以及张元龙的观点。2003年王来华在其主编的《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舆情”的概念,他认为舆情是

危机管理作业

危机管理作业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9题) 课堂讨论题 1、什么是危机?从个人成长角度谈谈你对危机的理解与感受。 2、什么是公共危机?其特征是什么?“紧急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公共危机有何联系与区别? 3、公共危机的类型有哪些?公共危机的发生对社会运行的影响有哪些?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危机及其特点。 2.试分析个人危机、家庭危机、家族危机的联系与区别。 3.试述灾害、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联系与区别。 4.联系实际谈谈应如何把握公共危机的特征。 5.讲述一件你认为的公共危机案件,试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指出其发展过程的关键环节。 6.试分析组织危机、社会危机、公共危机的联系与区别。 二、公共危机管理(9题) 课堂讨论题 1、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其必要性是什么? 2、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有哪些?如何认识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划分? 3、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使命?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有哪些?如何实现?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风险的内涵? 2.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性划分有哪些? 3.公共危机管理的使命和原则应如何理解和把握? 4.如何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特征?

5.现代危机管理是如何发展和演进的? 6.试分析危机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三、公共危机管理体制(9题) 课堂讨论题 1、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立这一体制应遵循哪些原则? 2、何谓公共事务管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特点和问题是什么? 3、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有哪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复习思考题 1.何谓体制?何谓机制?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2.何谓危机管理体制?应如何理解其基本理念? 3.何谓横向碎片化?何谓纵向碎片化? 4.美国的危机管理体制有哪些特点? 5.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和弊端有哪些? 6.试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优缺点。 四、风险管理研究(9题) 课堂讨论题 1、何谓风险?风险社会的风险特征主要有哪些? 2、何谓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何谓风险减缓?如何做到风险的减缓?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风险?风险社会的风险有哪些特征? 2.简述风险管理的流程。 3.何谓风险减缓?风险减缓的意义是什么? 4.试述风险减缓的步骤与工具。

公共安全危机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1 安全的定义 1、安全的基本定义 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的危害的隐患。 2、安全的广义与狭义 狭义的安全,就是人类的个体与周围的环境的相容性!相容性很好的话,表明生存环境非常宽容!人们幸福安康娱乐休闲富足! 广义的安全则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的生态安全!包括来自宇宙的多种复杂的天文危险隐患的识别! 3、安全的通俗理解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 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状态。 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机具及人和机具构成的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 4、安全的高度理解 人们可以理解为国家安全、民族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际安全、区域安全,还有常见的企业安全等。 公共危机特指一种突发事件,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的生成与演进机制是渐变与突变,从实践上看,危机不可能完全消灭,但通过积极的管理,可以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危害程度,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从危机的属性来看,危机具有双重属性。危机造成损失的同时,还有正向性,提高社会免疫力,也就是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因此,社会公共危机是可以进行管理的。 危机管理就是政府组织相关力量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和协调处理,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减少损失的过程。 我国已经进入了公共安全危机多发时期,连带性是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能有效抑制危机的连带和扩散,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置危机.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扩散性、连带性特征,找出目前在公共安全危机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如奶粉事件,及前些年的非典,等等事件严重的反应了该问题的特征。 危机的含义(从管理的角度) 急需快速作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与时间。 ——FOSTER 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 ——ROSENTHAL 会引起潜在的负面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

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脉络_特点及成因分析

第25卷第5期2012年9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ol.25No.5 September ,2012 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脉络、特点及成因分析 聂 琳 (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100084) 摘要:危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在现代 危机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以《易经》为起点,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逐渐成熟。它在小农 式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受到专制统治的政治因素和宗法制的社会因素影响,并存于儒家“天人感应”的文 化内核之中。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与政治文化、吉祥文化以及物质符号密不可分。关键词:危机文化;危机管理;吉祥文化;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D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204(2012)05-0025-04收稿日期:2012-05-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91024031) 作者简介:聂琳(1988—),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危机管理. A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risis Culture Nie Lin (Center for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 Abstract :In the long histroy dealing with crisis ,people form stable thinking model and behavior mode ,which is cri-sis culture.Crisis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risis management.Chinese traditional crisis culture star-ted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developed along with traditional society.It is based on natural economy ,and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despotic rule and patriarch system.Chinese traditional crisis culture exists in Confucianism and shares the core principle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political culture ,auspicious culture and material signs. Key words :crisis culture ;crisis management ;auspicious culture ;political culture 一、引言 危机是相对于社会常规生活的非常规状态,具 有“威胁、不确定、紧迫”的特征。危机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针对危机事件,尽可能减少其危害的管理过程。 广义上,危机文化包括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行为;狭义上它仅指危机意识。在内容上,危机文化包含两部分:一是政府管理者和普通民众在政治生活上的危机文化,这属于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危机文化,这属于公民社会和文化学研究的一部分。 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危机文化,对现代危机管理有引导作用。 二、传统危机文化的发展脉络 (一)传统危机文化的起点《易经》是研究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起点。周 文王撰写 《易经》的目的是“教化”,但商周是人民极为迷信的时代,帝王必须通过“占卜”的形式把《易 经》推向民间,加之《易经》中不乏“吉” 、“凶”、“悔”、“吝”等爻辞,《易经》自然地成为了人们占卜 命运和未来的工具。所谓“占卜”,其目的是帮助人 们反观自己现在的处境, 并尽可能避开障碍,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中国最古老的危机思想“趋吉避 凶”就是从此产生的。《易经》的神秘源于人们对未 来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正是风险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的由来。 《易经》包含了中华文化中经典的危机思想:一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 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①,这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

水的危机 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水的危机_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1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0%,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3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的危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的水源。”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而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1分)_水的危机__ 2、短文中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呢?请你也用这种说明方法写一句话。(3分) 列数字 3、常用最多的是哪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列数字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1)“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这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4、请简要列出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若干原因。(3分) (1)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总水量比例太小;(2)人口和经济增长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3)废水直排造成水源污染 5、第一段划线句用了数字进行说明,请分析其作用。(2分) 运用数字准确说明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总水量比例太小。 6、请概括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3分) (1)总量大而人均占有量低;(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3)水体污染严重。 7、文中对“水资源”有两种定义,请指出它们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2分)

试论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特点

试论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特点、分期及处理的基本原则 中文系2010级3班张洁 2010010308 摘要:危机无处不在,危机无时不有,作为“紧急的或困难的关头”的危机,是一种生命常态,处理和化解危机事件历来是组织形象管理、信誉管理、公众关系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很好地处理和化解危机事件,首先要对危机事件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本文就将从特点、分期、基本原则等三个方面阐述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加以事例说明,希望能够加深对我们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认识。 关键词:危机事件特点分期基本原则 《韦伯词典》对危机的定义为:“危机是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期”,系统论认为危机是一种改变或破坏的系统平衡状态的现象,可以视为系统的失衡状态。简言之,危机是指危及政府(企业)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故或事件,处理和化解危机事件,历来是政府(企业)形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将就特点、分期、基本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机事件的特点 我们强调组织危机具有三大特点:普遍性、突发性和严重性。(一)危机事件的普遍性 危机的普遍性是指任何能出错的都会出错,这就是危机的法则。据调查,百分之八十九的企业领导人为:“企业发生危机如同死亡和税收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也有人说,危机是趁你不注意是积累的灾难。因此危机普遍性的特点告诫人们必须防患于未然,要做好危机

预防、危机预警、做到居安思危。 比如自10月18日开始,中国海军集结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三大舰队的参演兵力,在西太平洋海域举行代号为“机动-5号”的远海实兵对抗演习。虽然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仍然要具备危机意识,随时预防,大力发展海军和进行海上军演,是为了我们的长期发展计划,而不是针对短期形势。 (二)危机事件的突发性 危机的突发性是指危机的发生在时间上和征象上往往是不可预见的,或不可完全预见的。如有的组织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知道消费者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问题,但究竟何时何地何人会发生,却不得而知,不可预见,可谓“已知的未知”。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充分说明了危机事件的突发性这一点,因为地震的发生是毫无征兆也不可预防的,地震来临的时候人们毫无准备,很多人因此被掩埋在废墟之下。 (三)危机事件的严重性 危机的严重性是指出现危机对组织的形象、信誉和公共关系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根据美国学者的调查表面,每有一名通过口头或书面直接向公司提出投诉的顾客,就有约26名保持沉默的感到不满意的客人。这26名顾客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对另外10名亲朋好友造成消极影响,而这10名亲朋好友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有可能再把这个化消息传给另外20个人。一个小小的媒体投诉,就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危机隐含的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浅谈危机沟通

管理沟通论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8 年12 月26 日

浅谈危机沟通 摘要:人们的社会活动大量是在危机当中度过的。尽管研究者对危机下了很多定义,危机本身是一个情景性很强的概念,很难用传统的定义加以概括,从不同学者界定上我们可以看出些共同特征。危机往往会给组织的形象和声誉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组织应通过媒体加强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以化解危机,但如何有效进行沟通却成为组织危机应对的难点。根据这样一些对危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危机有几个明显的特征,爆发性、公众性、危害性、紧迫性、动态性。危机一旦发生,就具有较强的爆发力,而且会在根短的时间内传播。对企业产生损害。危机沟通是指以沟通为手段、以解决危机为目的所进行的连申化解危机与避免危机的行为和过程。危机沟通可以降低企业危机的冲击,并存在化危机为转机甚至商机的可能。危机往往会给组织的形象和声誉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组织应通过媒体加强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以化解危机,但如何有效进行沟通却成为组织危机应对的难点。 关键词:危机;危机沟通;组织;媒体 一、危机 危机是对突然发生的、能对组织形象以及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的事故、事件的感知[1]。在危机管理中,危机往往意味着灾难或紧急情况。不同学者对危机的认识和其关注点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有些学者比较关注危机事件本身的特征,例如,Hermann曾提出一个关于危机的经典定义,即以威胁,意外突发和短响应时间为特征的事件。Booth认为,危机是指个人、团体或组织所面临的,采用惯常方式无法应对的,突然变化所造成的压力情境。有些学者关注的是危机对组织的负面影响,例如,FearnBanks认为,危机是对组织、公司、行业以及品牌、产品或服务具有潜在负面后果的重大事件,有时可能会威胁到组织的生存。Coombs认为,危机是对不可预测事件的感知,这些事件对利益相关者的重要预期产生威胁,并可能对组织绩效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类定义往往以组织为中心,关注的是危机对组织声誉及生存、发展的负面影响。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仅仅意味着威胁,也意味着机会,秉持危机内涵的双面观点。例如,Bronn 和Olson 将危机定义为可能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问题所产生的威胁或机会。Health 也强调危机不仅意味着风险、不确定性、威胁、冲突、事故和不稳定,还包括机会。Olsson 认为,危机从社会层面来理解的话,不能仅被认为是威胁,而且也可以是社区、组织和个人提升复原能力,以及提高声誉和合法性的机会。总之,危机意味着威胁,是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的压力事件或情境;危机不仅仅会对组织、社会或个人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一种增进学习和信任的机会。 二、危机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