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及其特性测试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及其特性测试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及其特性测试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及其特性

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

1.小华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C.振动停止以后,声音会慢慢消失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答案:D

解题思路:

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说法正确。

B: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例:固体发声——人说话;液体发声——流水声;气体振动发声——吹笛子。故B正确。

C:振动停止以后,由于声音会在介质中继续传播,所以声音会慢慢消失,而不是立即消失。故C的说法正确。

D:只要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但是我们要想听到声音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进入人耳引起听觉。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听不到声音,例如:太空中不能交流,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双耳失聪的人听不到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故D的说法错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2.下列关于声音的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C.声音只有在空气中才能传播

D.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一样

答案:B

解题思路: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固、液、气都可以传声;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的声速大于液体中的声速、大于气体中的声速。综上可知说法正确的只有B选项。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3.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B.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放大声音

C.人们听不到次声,是因为次声的振动幅度太小

D.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答案:A

解题思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声音还会在介质中继续传播,故声音不会立即消失,故A的说法正确;

B: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固体传声效果好,而不是放大了声音,故B的说法错误;

C:人们听不到次声,是因为次声波的频率太低,低于了人的听觉下限,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主要取决于介质的种类,同时受温度的影响,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没有关系,物体振动的快慢影响的是音调。故D说法错误。

综上说法正确的选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现象综合

4.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放在书包里的口琴

B.泉水叮咚响中流动的水

C.正在发出悦耳哨声的哨子

D.牛叫时的声带

答案:A

解题思路:

声源指的是正在发声的物体,而发声的物体必然都在振动。放在书包里的口琴,没有振动,没有发出声音不是声源。而流动的水、正在发声的哨子、牛叫时的声带都在振动发声,所以都是声源。综上不是声源的答案选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5.在小提琴演奏前,乐手会调节弦的松紧,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答案:A

解题思路:

弦乐器中弦的松紧影响的是音调;故选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6.乐队中各种乐器演奏同一曲调,听众不看乐队,只听音乐便能够分辨出乐队中有哪些乐器,关于这个现象,下面的各种解释中正确的是( )

A.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C.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

D.不同乐器振动的振幅不同

答案:B

解题思路:

人能根据乐器发出的声音辨别乐器的类型,主要是因为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故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7.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 )

A.放松琴弦

B.拉紧琴弦

C.增加部分弦线的长度

D.换些粗弦

答案:B

解题思路:

弦乐器音调的高低主要和弦的粗细、松紧、长短有关。弦越细、越紧、越短发出的音调越高。综上可知是音调变高的选项是B选项。故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8.水牛发出的声音低沉但能传得很远,蚊子“嗡嗡”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很刺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B.牛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蚊子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C.牛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些,响度大些

D.蚊子是由于双翼振动而发出“音”,这不是真正的声音

答案:A

解题思路:

水牛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所以声音低沉但是传播的远;文字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故听起来刺耳但是传播的近。综上可知答案选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9.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

答案:D

解题思路:

医用的B超是超声波,音调太高了;声波的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所以人听不到。故答案

选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10.下列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探究的现象或结论与实际相符合的是( )

A.甲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

B.乙图中,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逐渐变小

C.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丁图中,齿轮转动越快,卡片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答案:B

解题思路:

A:甲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影响的是钢尺发声的音调,伸出的长度越长,音调越低,故A与实际不符合。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乙图中,向外不断抽气,里面介质少了,会导致手机铃声逐渐变小,故B与实际相符。

C:丙图中,敲鼓时的力度影响的是鼓的响度,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说法与实际不符。

D:丁图中,齿轮转动越快,卡片振动越快,发生的音调越高,故D说法与实际不符。

综上与实际相符的答案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现象综合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意图: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明确目标 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做”中学。 3、预期效果 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陈凌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 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 二、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 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 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新人教版八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并明确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中华民族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难点:声音的传播机理(声音靠介质传播)以及声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教学过程: 一、用谈话法引入新课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声音,大多数动物也离不开声音,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而且又是非常直观的现象。美妙的音乐声、朗朗的读书声、嘈杂的吵闹声、机器的磨损声……,声音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对声现象进行研究,我国从战国时期以来,就对声学有很大的研究。例如“编钟”、“天坛的回音壁”等;今天,声现象在许多的领域都有应用,例如: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探伤等等。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些简单的声现象。 [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进行新课 提问:在七年纪的科学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ppt演示实验: (1)在鼓面上洒一些米粒; (2)拨动橡皮筋 用一只手将橡皮筋撑开,以另一只手的手指拨动橡皮筋,你听见橡皮筋发出的声 音吗? (3)以小槌敲击音叉,将音叉靠近耳边,你是否听到音叉发出声音?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km/h)。 (4)速度的单位换算:1m/s=3.6km/h 2.预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的特性。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能够用耳朵听到很多的声音。如小鸟的鸣叫、优美的音乐、公路上的汽车鸣笛、课堂上学生的朗朗读书声。 【提问】这些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来的呢? 【结果】小鸟、乐器、汽车、学生。 那么这些物体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我们是如何听到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知识。考点/易错点1 声音的产生 利用我们身边的物体,使它们发出声音,看看谁发出的声音多,谁的发音的方法多。 【提问】当我们拍桌子发出声音时,能观察到它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提问】那当我们拍桌子发出声音时,我们来触摸一下,能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吗? 【结果】在振动。 【提问】我们说话时会有声音,那么我们现在把手放在我们的咽喉处再次发出声音,大家来感觉一下,会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有振动的感觉。 【提问】大家再想一想,当我们在弹琴时,琴弦是不是在振动呢? 【学生回答】是。 【思考】发出声音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果】都在振动。 【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思考】有些物体振动我们看不到,只是能够触摸到,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看到它们在振动呢? 【结果】用轻小物体与其接触,观察轻小物体的运动情况。 生活中我们能够听到很多种声音,这些声音都是哪些物体在振动呢?例如,人的说话声,是由于声带在振动而产生的,风吹树叶莎莎声,是树叶在振动。海浪声,是由于海水在振动,【想一想】我们听到吹笛子的声音是什么在振动呢? 【结果】空气柱。 敲鼓的时候会有鼓声,如果我们将手压在发出声音的鼓面上,会怎样呢? 【结果】声音消失。 【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也停止。考点/易错点2 声音的传播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声音,上面的学习告诉我们,要感觉到声音的产生,我们要去触摸发生体。但是发音体并没不与我们的耳朵相接触,那么我们的耳朵是通过什么听到的声音呢?发音体与人耳之间有什么东西吗? 【学生抢答】空气。 【思考】那么是不是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呢?有没有不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况呢? 【结果】有,小学时做的土电话。 我们发现人耳在听到发音体发出的声音时,它们中间总要有物体存在。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我们常看到在河边钓鱼的老爷爷会让近处玩耍的小朋友们离的远一些,怕把鱼吓跑了。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鱼是怎样听到的声音呢? 【讨论回答】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水传播到鱼的耳朵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教学目的: 1 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声音得速度大约是340 s/m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具: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你能制造却无法看到,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这是什么东西?对,这就是声音。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现象我们接触得很多但却了解得很少,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科研中都广泛应用了声学技术,如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是声学知识应用的杰出典范。现代的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的设计中,也都要考虑到声学效果,海军用声学技术——声纳来测量海深,探测敌舰等等。而人们赖以欣赏音乐的乐器、音响设备,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声现象的研究成果和与电子技术的巧妙结合。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得意思是牛不懂音乐,可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经常给奶牛、母鸡放优美的音乐,它们可以多产奶、多生蛋;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爬藤植物的两侧一定距离各放一台录音机放音乐,过一段时间,藤子向柔和的声音爬去;鱼类也又他们喜欢听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丰富多彩,课本通过图3-1―――3-4中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我们先看看这4副图,一起来谈谈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课本图1中是水和水的相互撞击,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2是琴弦和弓相互摩擦引起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图3是飞机的发动机在工作,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4是电锯和木材相互磨擦,引起电锯和木材的振动发出声音。 你知道人和其他动物是怎么发生的吗? 1 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 讲述自然界一些动物是如何人发声的:织了(只有雄蝉才会鸣叫)、蟋蟀、蜜蜂等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者摩擦来发声的,长颈鹿很安静,那是因为它没有声带。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 例如“笑树是怎么发出笑声的?”(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我们发现,声音似乎和物体的振动有关。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一下,发音是否真的和振动有关? 实验探究: 音叉:(1)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2)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激起水花。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请同学们在举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例子。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 教案 课题: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通过对各种发声现象的了解,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通过对各种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知道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教学难点 能从众多实验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食品袋、水、橡皮筋、直尺、小鼓、黄豆粒、矿泉水瓶、食盐、音钹、音叉音箱、水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拂晓公鸡打鸣,盛夏蝉鸣,上课下课响起的铃声,鼓励时响起的掌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如何让物体发声? ?学生探究:让装着水的食品袋发出声音有那些方法?(弹、挤、摇)

?学生交流。 ?学生探究: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 ?学生交流。 2、物体发声时都有哪些共同的现象? 学生实验1 观察橡皮筋在没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静止)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橡皮筋在振动) 学生实验2 把直尺一端压在桌子上,没有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静止)弹拨直尺的另一端,让直尺发声,看到什么现象?(振动) 教师演示实验1 把黄豆粒放在小鼓鼓面上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黄豆粒是静止的)敲击鼓面让鼓发出声音,看到什么现象?(黄豆粒在跳动) 学生实验3 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吹放有盐粒的空矿泉水瓶的瓶口,使其发出声音,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盐粒在跳动)教师演示实验2 敲击音箱上的音叉使其发声,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里的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水在跳动)问:水槽里的水为什么会跳动呢?(音叉振动时使水跳动)把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还会跳动吗?(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实验3 敲击音钹,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明同学用手轻轻按住音钹,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振动)捏住音钹,使其停止发声,又有什么感觉?(音钹不再振动)?个人实践:请每个同学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有什么感觉?终止发音后,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

声音的特性 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特性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1.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高声”呼喊才能让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 A. 音调 B. 音色 C. 频率 D. 响度 2. 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 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 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B. 响度与物体 振动幅度的关系 C. 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 播 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3. 赵丽同学根据声音的物理知识总结吉他的四个特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B. 弹奏时按压琴弦的目的是改变响度 C. 琴弦振动越快,频率越大声调越高 D. 吉他和钢琴弹同一曲子的音色不同 4. 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分别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 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 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B. 声音是靠物体振 动产生 C. 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 播 D.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下列做法可以改变音调的是() A. 老师用扩音器讲课 B. 医生带着听诊器检查病人的身体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 D. 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水瓶 6. 如图是几个相同的瓶子,在瓶内装入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口时,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发声体是瓶内的空气 B. 发声体是瓶子和瓶内的水 C. 从左至右音调逐渐升高 D. 从左至右音调保持不变 7. “妈妈,妈妈,外婆来电话了…”小花接听电话喊道.小花主要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判定是外婆打来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悦耳动听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8. 有两个发声体,第一次由甲单独发声,测得为88dB.第二次由乙单独发声,由固定在同一地方的仪器测得为56dB.下面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甲发声体振动快快 B. 乙发声体距仪器可能远 C. 甲发声距仪器可能远 D. 乙发声体振幅一定大 9.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09?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是340m/s B.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 传播的慢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 围的声音 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8.根据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物体的振动和传播的物质,就一定能得到声音 B.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物体 C.在声的传播中,声源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波动 D.声音是在生物的听觉范围内所能感觉到的一种振动 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在真空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B.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D.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物体停止了振动,我们也能听到很弱的声音 C.骨传导方式可以让一部分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 D.耳朵才是接受声音的,牙齿不能传导声音 1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快 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凡是人听不到的声音都是频率很低的声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A.听小骨损坏B.听觉神经损坏C.鼓膜被震破D.以上都不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

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及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预习: 要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如:早期的机械唱片等。 要点诠释: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要点三、声速 回声 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2、影响声速的因素: 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气液固V V >>V ;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 要点诠释: 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 。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 。 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 要点三、音调的高低——频率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3)单位:赫兹(Hz ) 3. 影响音调大小的因素: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振动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4.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般人的听力范围:20Hz —20000Hz ,振动频率低于20Hz 的叫次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 的叫超声波。 要点四、声音的强弱——响度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1)振幅;(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要点诠释:声音在介质中传播能量会衰减,传播距离越远,声音的能量减小得越多,响度越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音调并不改变,即介质不会改变声音的频率。 要点五、音色 1.声音的特色叫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也不同。 2.影响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发声体有变化,音色也将变化。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1 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3 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重点突破: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 教具:音叉、小锤。 教学过程:引入: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 问: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答: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问: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出: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sound source )。 过渡: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 学生发言: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_818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篇一: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

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08?莆田)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2010?湘西州)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 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 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 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3、(2010?厦门)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4、(2010?苏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5、(2010?六盘水)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B、 C、D、 6、(2010?乐山)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7、(2010?哈尔滨)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5声音的产生 实验教案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

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意图: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明确目标 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做”中学。 3、预期效果 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声音的产生于传播知识点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思辅导 一、声音的基本概念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30图2.1-8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