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苓桂剂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发现--苓桂剂秘密
重大发现苓桂剂
男,82岁,主诉毎坐起头晕、恶心呕吐,不敢睁眼,数分钟后减轻,门诊大夫予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之类一周,未减轻。
病人不想再吃中药,9天前遂住院,因为发病不敢睁眼,考虑大脑后循环椎基底动脉供血问题,拜阿、西比灵、颈椎牵引、活血化瘀、营养神经治疗观察。
昨天再次见患者,言未再呕吐,还是晕。
告诉他给你开个专治起则头眩的方,患者同意,茯苓30g 桂枝15g 苍白术各10g 炙甘草6g 五味子6g,今日又见患者,患者说昨天下午吃了中药,今天没一点事儿了。
要是早几天吃你的中药就好了,少受多少天罪呀。
疗效本在意料之中,但还是给我一丝别样的欣慰,到阜外医院进修心内之后,关注心血管新进展多了,对中药关注的少了,对桂苓剂(苓桂术甘、苓桂姜甘、苓桂枣甘、苓桂五味甘)关注是很久以前了,头脑中支离破碎,不系统。
至于用方指征,仲景明言,看看仲景书就知道了,
重大发现:1、桂苓配伍来源可查到辅行决----泻肾汤。
这是仲景用药的依据。
升阳之方,黄芪为主,指的是大阳旦汤黄芪配桂枝,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指的是泻肾汤(小泻肾汤合小补肝汤变化),茯苓配桂枝优于黄芪配桂枝治疗阳虚之甚阴气
逆升。
阳虚复伤于寒则阳虚甚,用泻肾汤最好,这是伤寒论的理念之一。
-------------------(治阳虚阴逆不只在桂枝补肝,更需要茯苓泻肾)--(水太过而木不及)
2、一样的道理,依据汤液经法图这个元素周期表,回顾五脏泻方脏器互乘,每挟滞实,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之法,推论
泻心汤的黄连黄芩配人参治痞,-----(治阳实之痞不只在人参补脾,更需要黄连泻心)--(火太过土不及)
3、泻肺葶苈子大黄配生地治燥,--------(治迷妄之燥不只在生地补肾,更需要葶苈泻肺)--(金太过水不及)
4、泻脾附子干姜配麦冬治滞-------------(治阴实之滞不只在麦冬补肺,更需要附子泻脾)--(土太过金不及)
5、泻肝枳实芍药配丹皮治烦-------------(治气虚之烦不只在丹皮补心,更需要枳实泻肝)--(木太过火不及)
2、3、4、5需要病案来丰满。
随感而发,诸位以为如何?
金匮中
仲景言
在脏腑经络先后病---甘入脾。
脾(特指土中水茯苓)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特指水中火黄连)不行,则(心气盛,丹皮)心火气(特指火中金气葶苈子)盛,则伤肺(因
肺苦被火中金葶苈子克气上逆);肺被伤,则金气(特指金
中木气枳实)不行;金气(特指金中木气)不行,则(肝不苦急而)肝气盛。
故实脾(指用土中水茯苓益脾泻肾),则
肝(虚)自愈。
这是张仲景对泻肾汤茯苓的理解,所以他爱用桂苓剂治疗为寒所伤。
---这段话使仲景对茯苓的理解。
-----先---为水太过
---先用茯苓泻肾。
-----后----为木不及---后用桂枝补肝
搜了一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疗治方法:采用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随证略事加减:茯苓20g,桂枝40g,焦白术15g,甘草10g。
加减:
湿邪偏胜者加泽泻30g,恶心者加半夏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迟早分2次温服,病情较重者,每日3剂。
苓桂术甘汤为仲景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16条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伤寒论》第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则起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主要对于中阳不足,浊阴上犯的眩晕而设,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多属此类患者。
运用本方,正所谓“方证相附”,取得
桴鼓之效,当在常情道理之中。
此贴不错!
回复yangxiq
没必要搞那么麻烦,五行生克地搞了一大堆,其实看仲景原文就可以了。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
吕鸣发表于2011-8-6 21:01 说的是,为说明此帖
最近搞个这图,辅行诀汤液经法图改进图
研读至真要大论,晕,简直浪费青春
送鲜花实际上就是
1、标明了25药精的具体位置
2、指出体的含义为阴、为泻--阴退为泻
指出用的含义为阳、为补---阳进为补
3、把图中五除,五味的次序做了调整,这样五脏泻方前四位味药集中在对角线2侧,第5味是3、4味作垂线最远的1味了。
五脏小补方,小泻方药味也一目了然。
4、以肝脏为例,例如肝,辛补之,酸泻之,甘以缓之,用何具体药物也一目了然。
把流传错误没用的经法图,变成了一个实用的经法图
把苓桂剂除逆,泻火剂除痞等做了更好的排列,
使之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纯是务虚。
杨氏五角.jpg (450.05
KB)
下载次数:3
2011-8-9 00:43
对于这个病案,有几点想法,不揣浅陋,就教于各位方家。
1、苓桂剂的应用范围问题,其症状指怔伤寒论即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和发展,但透过这些症状的表面是不是还可以准确归纳出属于中医“证”范畴的东西,如寒饮不化、浊阴上犯等,而根据传统中药功能描述,苓桂剂所针对也恰恰是这些“证”,所以不能停留一些表面症状指怔,还要分析归纳出其内在的“证”,依证用药,则百措必无一失也。
2、案中或类似病人的脉象怎样,是否皆为沉紧,吻合于“证”,如确实如此,则脉象可为主要参考。
3、阴阳五行只是中医的思维工具,帮助辩证,指示临证制方用药,而不可实体化,至于胶柱鼓瑟则失之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