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审美与大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审美与大众文化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审美文化与现代文化,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了解什么是审美自律以及它与现代文化关系,其次了解审美文化的内在矛盾。在此,了解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关系,以及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第一节:审美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审美领域的确立

人类很早就有美的观念和意识,我们在很多原始的遗迹中便可以发现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但是究竟什么是美呢?(同学们自己发表看法)

其实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是在启蒙时代。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成果之一,就是美学从其它社会实践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律的专门领域。马克斯·韦伯指出,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专业化的历史过程,艺术世界也是作为社会专业化普遍过程的一个部分从其它专业里面分离出来。霍克海姆也指出:

在历史上的许多时期,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其它部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造型艺术都被专用于世俗的和宗教的日常用品生产。然而,在现代,雕刻和绘画与市镇和建筑分离了,这些艺术作品的尺寸缩小了,缩小到适合各种室内装饰的程度。在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中,美感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地位,异同恐惧、畏惧、激情、威严和愉快等情感分离开,变为纯粹的东西。1

具体而言,根据韦伯的分化理论,在从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观日趋解体,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三个大的专门领域:现代科学(代表实践、真)、道德(代表善)和艺术观念(代表美)。现代科学、道德和艺术观念的形成都是现代社会分化的产物,它们在分化过程中各自摆脱了宗教的控制,获得了合法地位,共同塑造了整个现代文化。由此可见,审美在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按照韦伯的看法,艺术在分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那就是艺术存在的根据不再从艺术之外寻找,而是在艺术自身。另外,审美本身就是世俗化和理性化的产物,但是它的目的却是要超越于日常生活,它甚至被看成是取代原先的宗教位置,承担着救赎功能。

据黑格尔的《美学》我们知道,美学成为一门科学大概是在18世纪,在德国沃尔夫学派之中,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沃尔夫的学生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了《美学》一书,首先使用了美学一词。从此,人们开始对美这门学科开始了探讨,1790年,康德出版了《判断力批判》,在这门书中,他确立了审美自律的原则,在康德看来,审美不同于善、快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功利性”,美在于它自己,不含任何功利色彩。黑格尔是美学学科发展的极大成者,在他的三卷本《美学》中,他详细地讨论了美学问题,黑格尔对美学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美学不仅是一种审美的感觉,而且是一种理念。美学的价值在于通过感性的显现,来“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徐悲鸿通过《田原

五百壮士》把自己的心灵渗透到所画艺术作品之中,曹雪芹通过写《红楼梦》,表达对女性和大家族衰落的哀叹等等。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人们对于审美和艺术有以下几方面一些共同看法:

第一,艺术是自律的,它属于个人王国。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康德提出审美的自律,指出艺术的特点应该是纯粹性和无功利性。你画一幅画,如果你是将它当艺术,就不应该太在乎它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一旦这个画和经济价值关联起来那就不能称为艺术了,当然,我们实际上知道,很多画的艺术价值和它的实际货币价值密切。霍克海姆说:“纯粹的美感是主体的个人反应,它是个体从流行的社会标准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判断。把美定义为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愉快存在,也植根于这种关系。……个性——艺术创作和判断中的真正要素,不仅存在于特有的风格和奇特的构想中,俄茄存在于能经得起对现行经济制度的整形外科手术的力量中,这种制度八所有的人都雕刻成一个模式。”

第二,艺术具有创造性和反叛性,它拒绝日常生活平庸。和艺术的观点一样,日常生活被发现也是现代以来的事情,但是与艺术相反,日常生活往往意味着平庸乏味,这种日常生活常常使人变得琐碎无聊,譬如说家庭、单位和机关中,各种各样的琐碎事情,使人变得麻木、平庸和刻板,变得毫无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艺术就是对平庸的日常生活的反思和超越,它弥补了生活的缺憾和不足,用黑格尔的话说,人在艺术世界中,才能摆脱“有限事物的纠缠”。总之,艺术和日常生活是对立的。艺术需要创造,但是绝大部分民众是安于现实,所以,艺术往往只能属于少数不安于现状,具有创造型的天才身上。

第三,艺术具有宗教般的救赎功能。“现代社会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宗教的衰落,二是价值领域的分化和独立。”2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曾经统治西方社会数千年的宗教衰落了,而取代宗教,拯救世俗社会的东西便是审美和艺术。黑格尔就把艺术看成是一种宗教,不过,前提是艺术要表现最高的心灵世界。“只有靠它的这种自由性,美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艺术,只有在它和宗教与哲学处在同一境界,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早职责。在艺术作品各民族留下了他们的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而且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3

第二节:艺术与大众文化

审美的内在冲突

审美领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艺术自律的观念一直得到推崇,但是审美领域从它独立开始就存在着内在矛盾:

第一,对于审美是个性的产物这一说法,早就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康德就对艺术的个性化发出了疑问,他责问,“审美判断,在这种判断中主体的情感被人了解,怎么能变成为一个共同的或‘共有’的判断?科学拒绝以情感作为证据,那人们怎么能解释由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情感上的一致性?在民众中流行的情感的确易于解释;它们一直是社会动力机构造成的结果。但艺术所要求的这种潜藏于每个个体中的能力究竟是什么?艺术不顾相互矛盾的经验而多次倚重的正确的情感是什么?”4

第二,关于艺术的“无功利性”观点。对于艺术“无功利”的观念,又许多人表示了不同看法,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品,可能正是出于某种需要或者功利而创作。黑格尔曾经这样解释康德的“无功利性”观念。他说康德的无功利是指“这种满足首先要没有任何利益念头(兴趣,这就是说,没有对欲念功能的关系)。例如我们如果有好奇这样一个利益

2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第页,第156页。

3(德国)黑格尔:《美学·第三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