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实践活动 让语文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实践活动让语文活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活跃学生思维,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了语文实验课的尝试,总结为“三结合原则”,即随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开放性与序列性相结合以及趣味性与竞赛性相结合,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阐述。
标签: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三结合原则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困难。教者深感其难,学者亦乏兴趣,知识传授、成绩提高可谓是“少慢费差”,语文非常不幸地面临着一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局面。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活跃学生思维,那么语文课堂将会多姿多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在此教学形势下,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如何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会对语文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摸索,不断学习,反复改进,在语文实验课的开展上,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也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总结为“三结合原则”。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阐述。
一、随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生活中无处不是语文,教师应该打破小语文的狭隘意识,树立大语文观念,学生的语文学习“场”是十分广大的,只要生活中做个有心人,那真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教师应该抓住生活中的语文,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但是,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仅仅是开展语文活动的第一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可以随机有意识参与到活动中来,此时,实践活动的操作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个操作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宏观指导、学生的密切配合与具体操作。比如结合小说教学,我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一般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预习和排练任务,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照剧情相应地把小说分成几场,每个小组依据抽签的结果接受表演任务。为了便于组织,我任命课代表为总策划,各组长为每场的策划组织者,并且召集这些组织者,进行“分场小组讨论会”,会上我明确每场的编导演出均由他们具体负责,要求民主集中,量才而用、各取所长,务必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还和他们共同讨论具体的组织办法、排练时间安排,并且确定每组间的竞争评比标准和优秀演员的评选方法。然后,一周内的具体编导排练过程就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就餐时、课间十分钟、来去教室的路上等等边角时间都得到了充分利用,真是随时随地见缝插针。有一次,学生推选课代表找到我,要求在晨读时候到操场集中彩排,我当时非常高兴,欣然应允,并且亲临现场,为每组作了具体指导。学生自己有高涨的热情,而且在组织上追求严密,效果上追求完美,这说明他们不是为了老师做,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做,而是为了自己的能力提高和自己的集体荣誉而积极主动地去做,也许这比什么都重要。每一次实验课,在组织时,我都特别重视随机性和操作性的结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视操作性可以使过程有条不紊严密有序,从而保障每次活动的实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只图好看、好玩、好热闹。每次实验课结束作总结时,总结汇报的学生都有很多的心得体会,而每一次他们都会说到的一点就是,组织者的精心组织和全体同学的密切配合是成功的关键。因为在实践过程中,每个人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几乎都是在大家共同的探讨中达成共识,从每次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步认识到了共同协作
反复探讨的重要性,体验到了探求过程中不断进步的乐趣。而鉴于高中生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他们不可能有大段的时间来完成每次实践活动,随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重视点滴积累,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寓教寓学于他们的主动之中,学生有兴趣有热情,课余时间探讨实践课题,他们不但不觉得累,反倒觉得是学习生活的一种调节。在繁重的课业中,他们并不认为这种任务是负担压力,因为他们自己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机性的学习实践,化难为易,化整为零,趣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开放性与序列性相结合
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辅加各种条条框框,必须留有足够的开放空间,保障学生能够自由创造。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受体载体。教师必须树立这种观念:学生是他们自己学习实践的主人,他们自己可以决定方式方法,自己可以探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己可以确定最终达到的目标,自己可以评价衡量自己的成绩效果。而且教师也必须要帮助学生树立这种自主学习的观念:每一次实践活动,无论何种形式,无论规模大小,从初始策划、实际操作到最后效果评价,学生都应该是自己的主人。如果一节实验课是一部戏,那么主角是学生,导演编剧是学生,剧务观众还是学生,而教师则是制片人。有开放,才有创造。每一次实践活动应当力求给学生最为自由的开放空间。这就好比放风筝,线拉得越紧,风筝越飞不高,相反,风筝则不仅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还可以作出一些精彩的动作,让你为之赞叹。当然,凡事有度,如果风筝没有了悬系在手的那根线,最终也只有跌落尘埃。因此,微观上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而宏观上的序列性则是保障达到最终目的的那根线。这根线,必须牢牢地掌握在放飞风筝的教师手中。有序列,才有实效。开展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活跃思维激发创造,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多方面语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我的实验课,每个学年将要采取几次,分别采用什么形式,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都作了安排。每一次的实验课,都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更是整个实验课中的一个有机体。就像我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这种实验课,就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先学习编剧,作文课上让学生把情节比较完整的小说改编成剧本,然后观看相应的电影,评价表演与改编的得失,和名家的改编比较,取长补短,学习剧本的创作。第二步改编演出小场的课本剧,培养编导演的骨干力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今后大规模开展创造条件。第三步编演大型的多幕剧、话剧(如《项链》、《茶馆》之类),以少数带动多数,学生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树立团队精神,培养沟通交际能力,全员齐上阵,一个都不少。第四步则抛开依托,无所凭借,学生自己取材、选材、组材,个性塑造,才艺展现,完全独立创作,真正的原创原版,是个人才华与集体智慧的创造结晶。其他类型的实验课也同样要有序列,甚至有的要打持久战,在这两个常规步骤进行的同时,就课堂教学中有争议的、有意义的问题,经常性地设计讨论课,或即席讨论,或分组讨论后再推选代表陈述观点理由,进行汇报型辩论(比如讨论《荷塘月色》的感情,《药》的主人公主题等)。到了高二第二学期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进行第三步,组织比较大型的辩论赛。而即使是一场辩论赛,在组织过程中,按照合理的步骤来做,也是事半功倍的。三、趣味性与竞赛性相结合
严峻的高考形势带来了难以减轻的、繁重的课业负担,但是,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可能泯灭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猎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