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启蒙课《在路上》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页 共4页
人,写一个时代,写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我们是群体中的“这一个”。这就是诗人的使命,是一 个诗人应关照的对象,应培植的情怀。最后点明这节课的用意,以“在路上”为题,写一首诗, 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
三张照片内容如下: 第一张,中学生春游。队伍散乱,表情木然,说明学生对此次出游可能缺少认识。这是典型 的精神“不在路上”的状态。第二张,农民工刚从车站出来,扛着大包小包。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这与我有关吗?其实是有关的。有一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是“评价他人的生活”,引导学生从关 注自我转向关注他人,思考他人与自我的关系。第三张,变形的车挤在马路上。应提醒学生注意: 尽管你可能不开车,但当车子挤满了城市的马路,你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每一个陌生人, 近处的,远处的,都和我有关。
第2页 共4页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小巷 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墙上的马 布衣 一匹马 被水墨钉在墙上 它的思念飘零 它的肉体和啸声 薄成一张宣纸 我了解它的饥渴和焦虑 所以,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代替它 在城市的水泥地上 奔跑,苦苦寻找 一棵鲜嫩的草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春天 斯泰纳尔(冰岛) 两只黄褐色的鸟 飞过浅蓝色的水面 两朵娇嫩的花 从黑色的泥土 抖颤着探出橘黄色的脑袋 两个苍白的穷孩子 手拉手沿着贫瘠的海岸行走 在轻轻拍打的光中 惊讶得低声细语: 春天,春天! 第三环节:认读三张“在路上”的照片,引导学生明白:每一个人看似独立,其实大家的生 死都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出示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学生认识 到:万事万物都是相关相连,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看上去在写自己,其实也是在写他
语言文字报/2019 年/11 月/15 日/第 002 版 教学·探索
诗歌写.学习六首诗,初步认识现代诗的特点(联想与想象、抒情言志、认识时代与认识自我)。 2.学习六首关于“在路上”的诗,研读八张“在路上”的照片,认识“在路上”的人生内涵, 唤醒生命意识。 3.认识自我与时代、社会、民族的密切关联,尝试写一首“在路上”的诗,完成诗歌写作启 蒙。 教学重点: 讲读六首诗、认读八张照片。 教学难点: 认识自己的人生,唤醒生命意识,认识诗歌与人生的关系(理解古人为什么也是一种“在路 上”的状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观看照片,讲读诗歌,引导学生进入“在路上”的主题。 1.观看“和谐号”列车照片,先看外观,提醒学生注意看形状,发挥想象,想象“和谐号” 飞了起来,像什么?从而学习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再注意看内部,看车厢里人们的表情, 看每个人的状态,体会坐车的心情,揣摩“在路上”的心理。 2.老师讲读自己创作的一首诗《在京广高铁上》,着重强调:通过写一列高速奔走的列车,描 述当下中国人走在路上的状态——经济快速发展,人心或有失衡,或许某种危险就深藏其中,对 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 在京广高铁上 何郁 绿色的原野 被白色的泡沫、站台、楼群 切割 一个个巨大的车间 一条高速奔走的松毛虫 珠江、长江、黄河 洞庭湖、东湖、白洋淀 黄鹤楼、魏都、殷墟 呼啸声单调而又喧响 太阳侧照一方 左边窗户烫手 右边窗户冰凉 黑压压的人都在假睡 手脚像眼睛那样警醒 时尚杂志盖在脸上
第1页 共4页
叶子,这是一个无聊的下午 如果时间的黑暗,骤然来临 这个世界 这个松毛虫 会不会突然改变模样 第一环节结束时总结:在路上,既是一种人生状态,也是生命的重新塑造,每一个人都是如 此。引导学生初步认知生命,认识“在路上”的内涵。 第二环节:讲读五首诗,引导学生认识三点问题。第一,国家、民族自始至终都走在路上, 特别是在重大历史时刻,都面临着“在路上”的问题,都面临着重新选择道路的问题,自古至今, 都是如此。作为一个诗人,应将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以个人感受传达社会 感受,以小我写大我,只有这样,一个诗人才能成为“大写的人”。第二,古人、现当代人,中 国人、外国人,都走在路上,无一例外。古人为什么也走“在路上”呢?估计学生不好理解,因 此,在讲到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时,要详细讲解一下,这是一个小难点。可以启发学生:孔 子离世两千多年,他的精神、思想、思维方式,甚至话语方式,哪一样不在我们的血液里留存? 苏轼这首诗,本身就反映了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他离开我们也已经一千多年了,但他的作品 还“活着”,我们还在读着他的诗,感受着他的情感,对他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这说明尽管古 人的肉身已经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生命的符号,他们的精神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还“在路上”。 第三,老师一方面讲读诗歌,引导学生认识诗歌特点,比如,诗歌要尽可能直观、形象,写出来 的句子要充满事物的质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看照片,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借此培养想象力。 本环节的“手推车”“小巷”“苏轼自画像”三张照片要利用好,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 下文是按照讲课顺序依次出示的讲读诗歌,先是三首现当代诗歌,然后是一首古代诗歌,最 后是一首外国诗歌。以此强化三句话:今人无不在路上,古人无不在路上,外国人也一直在路上;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活着的、死去的都是如此;每一个活着的生命,都应该想一 想,怎样过自己的一生。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第4页 共4页
人,写一个时代,写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我们是群体中的“这一个”。这就是诗人的使命,是一 个诗人应关照的对象,应培植的情怀。最后点明这节课的用意,以“在路上”为题,写一首诗, 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
三张照片内容如下: 第一张,中学生春游。队伍散乱,表情木然,说明学生对此次出游可能缺少认识。这是典型 的精神“不在路上”的状态。第二张,农民工刚从车站出来,扛着大包小包。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这与我有关吗?其实是有关的。有一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是“评价他人的生活”,引导学生从关 注自我转向关注他人,思考他人与自我的关系。第三张,变形的车挤在马路上。应提醒学生注意: 尽管你可能不开车,但当车子挤满了城市的马路,你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每一个陌生人, 近处的,远处的,都和我有关。
第2页 共4页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小巷 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墙上的马 布衣 一匹马 被水墨钉在墙上 它的思念飘零 它的肉体和啸声 薄成一张宣纸 我了解它的饥渴和焦虑 所以,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代替它 在城市的水泥地上 奔跑,苦苦寻找 一棵鲜嫩的草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春天 斯泰纳尔(冰岛) 两只黄褐色的鸟 飞过浅蓝色的水面 两朵娇嫩的花 从黑色的泥土 抖颤着探出橘黄色的脑袋 两个苍白的穷孩子 手拉手沿着贫瘠的海岸行走 在轻轻拍打的光中 惊讶得低声细语: 春天,春天! 第三环节:认读三张“在路上”的照片,引导学生明白:每一个人看似独立,其实大家的生 死都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出示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学生认识 到:万事万物都是相关相连,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看上去在写自己,其实也是在写他
语言文字报/2019 年/11 月/15 日/第 002 版 教学·探索
诗歌写.学习六首诗,初步认识现代诗的特点(联想与想象、抒情言志、认识时代与认识自我)。 2.学习六首关于“在路上”的诗,研读八张“在路上”的照片,认识“在路上”的人生内涵, 唤醒生命意识。 3.认识自我与时代、社会、民族的密切关联,尝试写一首“在路上”的诗,完成诗歌写作启 蒙。 教学重点: 讲读六首诗、认读八张照片。 教学难点: 认识自己的人生,唤醒生命意识,认识诗歌与人生的关系(理解古人为什么也是一种“在路 上”的状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观看照片,讲读诗歌,引导学生进入“在路上”的主题。 1.观看“和谐号”列车照片,先看外观,提醒学生注意看形状,发挥想象,想象“和谐号” 飞了起来,像什么?从而学习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再注意看内部,看车厢里人们的表情, 看每个人的状态,体会坐车的心情,揣摩“在路上”的心理。 2.老师讲读自己创作的一首诗《在京广高铁上》,着重强调:通过写一列高速奔走的列车,描 述当下中国人走在路上的状态——经济快速发展,人心或有失衡,或许某种危险就深藏其中,对 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 在京广高铁上 何郁 绿色的原野 被白色的泡沫、站台、楼群 切割 一个个巨大的车间 一条高速奔走的松毛虫 珠江、长江、黄河 洞庭湖、东湖、白洋淀 黄鹤楼、魏都、殷墟 呼啸声单调而又喧响 太阳侧照一方 左边窗户烫手 右边窗户冰凉 黑压压的人都在假睡 手脚像眼睛那样警醒 时尚杂志盖在脸上
第1页 共4页
叶子,这是一个无聊的下午 如果时间的黑暗,骤然来临 这个世界 这个松毛虫 会不会突然改变模样 第一环节结束时总结:在路上,既是一种人生状态,也是生命的重新塑造,每一个人都是如 此。引导学生初步认知生命,认识“在路上”的内涵。 第二环节:讲读五首诗,引导学生认识三点问题。第一,国家、民族自始至终都走在路上, 特别是在重大历史时刻,都面临着“在路上”的问题,都面临着重新选择道路的问题,自古至今, 都是如此。作为一个诗人,应将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以个人感受传达社会 感受,以小我写大我,只有这样,一个诗人才能成为“大写的人”。第二,古人、现当代人,中 国人、外国人,都走在路上,无一例外。古人为什么也走“在路上”呢?估计学生不好理解,因 此,在讲到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时,要详细讲解一下,这是一个小难点。可以启发学生:孔 子离世两千多年,他的精神、思想、思维方式,甚至话语方式,哪一样不在我们的血液里留存? 苏轼这首诗,本身就反映了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他离开我们也已经一千多年了,但他的作品 还“活着”,我们还在读着他的诗,感受着他的情感,对他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这说明尽管古 人的肉身已经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生命的符号,他们的精神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还“在路上”。 第三,老师一方面讲读诗歌,引导学生认识诗歌特点,比如,诗歌要尽可能直观、形象,写出来 的句子要充满事物的质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看照片,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借此培养想象力。 本环节的“手推车”“小巷”“苏轼自画像”三张照片要利用好,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 下文是按照讲课顺序依次出示的讲读诗歌,先是三首现当代诗歌,然后是一首古代诗歌,最 后是一首外国诗歌。以此强化三句话:今人无不在路上,古人无不在路上,外国人也一直在路上;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活着的、死去的都是如此;每一个活着的生命,都应该想一 想,怎样过自己的一生。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