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与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 2006 年 3 月
~2015 年 12 月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的 腹 膜 后 Baidu Nhomakorabea 神
作者简介:刘辉(1986-) ,男,湖 南衡阳 人,大学本 科,住 院医师, 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
通信作者:龙德云 副主任医师 E-mail:dragnody_2000 @163. com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年第 26 卷第 11 期 J Med Imaging Vol.26 No.11 2016
图 1 ~5 均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病例。 图 1a CT 平扫示腹主动脉左前方、左肾门区类圆形肿块( 箭头) ,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最大截面约 6.2cm ×8.5cm。 图 1b CT 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瘤体( 箭头) 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呈破网状,内见分隔,瘤体实质部分及间隔明显 强化。 图 2a CT 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腹主动脉右前方巨大类椭圆形肿块( 箭头) ,最大截面约 14.3cm ×18.7cm,瘤体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 呈破网状,瘤体实质部分及间隔明显强化,低密度坏死囊变区不强化。 图 2b CT 增强门静脉期示瘤体( 箭头) 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 图 3a CT 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腹主动脉右侧、肝脏后下方巨大类椭圆形肿块( 箭头) ,最大截面约 9.7cm ×13.0cm,瘤体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坏 死形态呈星芒状,瘤内见迂曲强化的血管影,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低密度坏死囊变区不强化。 图 3b CT 增强扫描门静脉期示瘤体( 箭 头) 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 图 4a CT 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腹主动脉左侧、左肾前下方分叶状肿块( 箭头) ,最大截面约 5.6cm ×7.2cm,瘤体中 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呈破网状,瘤体实质部分及间隔明显强化,低密度坏死囊变区不强化。 图 4b 矢状位 MPR 重建更好的显示 瘤体( 箭头) 的破网状坏死形态。 图 5 CT 增 强 扫 描 动 脉 期 示 腹 主 动 脉 左 旁、 左 肾 前 下 方 类 椭 圆 形 肿 块, 边 缘 光 滑, 最 大 截 面 约 7.7cm × 9畅2 cm,瘤 体 完 全 坏 死 呈 厚 壁 囊 状 ,瘤 体 实 质 部 分 中 度 强 化
23 例病灶中,22 例中央及边缘同时出现坏死, 其中 10 例坏死广泛呈大小不一的网状,内见分隔 (图 4),5 例坏死呈星芒状,1 例完全坏死呈厚壁囊 状(图 5)。 仅 1 例病灶无坏死。 2.4 瘤体钙化及良恶性
23 例病灶中,5 例有钙化,表现为少量斑点状、 条状钙化。 2 例病灶病理诊断为恶性,其中 1 例肝 脏转移。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年第 26 卷第 11 期 J Med Imaging Vol.26 No.11 2016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 CT 诊断
刘 辉1 ,龙德云2
( 1 .浙 江 省 嘉 兴 市 妇 幼 保 健 院 放 射 科 浙 江 嘉 兴 314000 ;2 .武 警 浙 江 省 总 队 医 院 放 射 科 浙 江 嘉 兴 314000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腹膜后神经嵴细 胞的 肿 瘤, 发 病 率 低, 约 占 腹 膜 后 肿 瘤 的 1% ~ 3%[1] 。 本病术前大多不易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 缺乏特异临床症状的患者多因邻近脏器出现压迫症 状或腹部查体发现病变而就诊,临床难以明确诊断。 笔者回顾分析 23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 经节瘤的 CT 表现,总结其特点,以提高其术前诊断 正确性。
CT diagnosis of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 LIU Hui1 , LONG Deyun2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Jiaxing Marte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Jiaxing 314000, P.R.China 2.Department of Radiology, Zhejiang Provincial Corps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Jiaxing 314000, P.R.Chi- na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 CT 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3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节 瘤的 CT 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腹主动脉周围。 17 例病灶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8 例病 灶最大径大于 5cm。 21 例 CT 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且门静脉期持续强化。 22 例病灶中央及边缘同时 出现坏死,其中 10 例病灶坏死形态呈破网状。 结论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 CT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 检查有助于腹膜 后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关键词】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739.43;R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2016)11-2035-03
分析本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笔者总结腹膜 后副神经节瘤的 CT 表现特点如下。 3.2.1 发病部位 腹膜后副神经节组织沿交感神 经链分布,主要位于主动脉旁、肾门周围及肠系膜上 下动脉起始处,所以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也以这些部 位多见,本组 23 例病灶均位于腹主动脉周围,自隔 下至髂嵴水平,与文献报道相符。 3.2.2 肿瘤大小和形态 瘤体通常较大,本组病灶 最大径 >5cm 共 18 例,占 78.3%(18 /23),最大径 >10cm 共 8 例,占 34.8%(8 /23)。 肿瘤边界一般 清楚,形态较规则,本组 17 例病灶呈类圆形或类椭 圆形( 占 73.9%,17 /23 ),6 例 病 灶 呈 分 叶 状 ( 占 26畅1%,6 /23)。 本组 7 例最大径 >10cm 的病灶沿 人体长轴纵向生长,笔者分析可能与腹膜后潜在腔 隙较大,瘤体因重力作用向下生长有关。 3.2.3 CT 增强表现 副神经节瘤为富血供肿瘤, 本组有 21 例病灶动脉期较平扫 CT 值增高 >40HU, 即表现为明显强化,占 91.3%(21 /23)。 23 例病灶 中 15 例门静脉期较动脉期进一步强化,8 例门静脉 期较动脉期强化稍减低。 黄小全等[5] 认为 CT 增强 后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延迟后继续强化 是副神经节瘤最具特征的影像学表现。 病理基础可 能与副神经节瘤内血窦丰富,瘤细胞周围的基质有 丰富的血管,使对比剂延迟廓清所致原因有关[6] 。 5 例病灶于瘤内或瘤周可见迂曲强化的血管影( 占 21.7%,5 /23) 也更加说明了副神经节瘤为富血供 肿瘤。 3.2.4 肿瘤的坏死囊变 查阅国内外文献,肿瘤坏 死是副神经节瘤的常见表现,本组 22 例病灶中央及 边缘同时出现坏死,占 95.7%(22 /23),其中 10 例 病灶坏死广泛呈大小不一的网状,内见分隔,笔者将 此坏死形态形象地称为“ 破网状坏死”,并将此征象 称为“破网征”。 笔者认为,与大多数肿瘤坏死发生 于瘤体中央不同,瘤体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坏 死形态呈破网状( 即“ 破网征”) 是腹膜后副神经节 瘤的特征性表现,有待更多文献报道证实。 3.3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鉴别诊断
万方数据
经节瘤 23 例,其中男性 8 例,女性 15 例,年龄 19 ~ 68 岁,平均年龄 48.7 岁。 临床有阵发性高血压症 状 6 例,表现为头痛、心悸、多汗等。 无高血压者 17 例,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腰痛 9 例,腹部包 块 3 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 7 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 Siemens 4 层 螺 旋 CT 或 GE Light Speed Ultra 16 层螺旋 CT 机,采用仰卧位。 扫描参数:电 源 120kV,电流 220mA,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 5mm。 所用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 /ml),采用高压注射 器于肘前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 3.0 ~3.5ml /s,剂 量为 80ml,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 期增强扫描。 1.3 影像分析
或因局部压迫引起疼痛。 恶性副神经节瘤很少见, 发生率约占全部副神经节瘤的 2.4% ~14.0%[2] , 本组 2 例为恶性副神经节瘤( 占 8.7%,2 /23),其中 1 例发生肝脏转移。 副神经节瘤对放疗、化疗均不 敏感[3] ,一期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首选且最有效的 治疗方法[4] 。 3.2 CT 表现特征
由 2 位有经验的高年资 CT 诊断医师分析腹膜 后副神经节瘤的 CT 表现特点。 观察内容包括病灶
2035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年第 26 卷第 11 期 J Med Imaging Vol.26 No.11 2016
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是否存在钙化、是否 有坏死囊变、强化程度及特点、邻近结构有无受压浸 润等。 CT 值的测量方法为将肿瘤放大,取肿瘤实质 部分,避开囊变坏死区和肿瘤血管。
3 讨论
3.1 概述 副神经节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或异位
嗜铬细胞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主要 分布在自颅底至盆腔中线附近存在副神经节组织的 部位。 临床上根据肿瘤是否分泌儿茶酚胺及有无相 应临床症状,将副神经节瘤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 功能性肿 瘤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为 阵 发 性 或 持 续 性 高 血 压、头晕、多汗和心悸等,常可被早期发现。 非功能 性肿瘤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常为无意中或体检发现, 2036 万方数据
23 例病灶平扫 CT 值 34 ~51HU,平均 41HU;动 脉期 CT 值 71 ~145HU,平均 84HU;门静脉期 CT 值 72 ~126HU,平均 89HU。 21 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 化, CT 值较平扫增高 >40HU( 图 1),15 例病灶门 静脉期较动脉期进一步强化,CT 值增高 6 ~54HU (图 2,3),8 例病灶门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减低,CT 值降低约 5 ~36HU。 5 例病灶于瘤内或瘤周见迂曲 强化的血管影。 2.3 瘤体坏死形态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T characteristics of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 .Methods The CT data of 23 ca- ses with surgery and pathology -proved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Results All of the tumors were of single lesion and located around the abdominal aorta .17 lesions were oval or round .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18 lesions was larger than 5 cm.The solid components of 21 tumor were markedly enhanced in arterial phase and persistently enhanced in portal venous phase .The central and edge of 22 lesions showed necrosis , 10 lesions showed necrosis like tattered net .Conclusion CT findings of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 have a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CT study is helpful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locating of the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 . 【Key words】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2 结果
2.1 瘤体数目、位置、形态及大小 23 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均位于腹膜后腹主动
脉周围,自隔下至髂嵴水平,位于腹主动脉左侧 10 个,右侧 13 个。 17 例病灶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6 例病灶呈分叶状。 病灶最大者为 14.3cm ×17.5cm ×18.7mm,最小者为 2.7cm ×2.8cm ×3.0mm,其中 病灶最大径 <5cm 共 5 例,病灶最大径 5 ~10cm 共 10 例,病灶最大径 >10cm 共 8 例。 7 例最大径 > 10cm 的病灶沿人体长轴纵向生长,即最大径与人体 长轴一致。 2.2 瘤体密度及强化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