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常见腹膜后含脂肪的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男,腰痛3天
你的诊断?
最为常见,约占55%。肿瘤由不同比例的成熟脂肪 组织和骨髓样造血组织构成,可伴有钙化或出血。 边界清楚以脂肪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内 夹杂以少量细网状、条索状、片状稍高密度的骨髓 样组织。 增强后骨髓样组织轻度强化。
突发右侧腹痛
•病理分型及CT表现: •I 型:高分化型:脂肪密度肿块,伴不规则分隔增厚; •II 型:粘液性:含粘液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网状、 片状、云雾状延迟强化; •III型:多形性:分化差,不含成熟脂肪组织,多表现为不 均匀软组织肿块,伴坏死,难以与软组织肿瘤鉴别; •IV 型:圆细胞性; • V 型:去分化型:体积大,周围组织压迫明显,可见假包 膜,去分化成分明显强化,成熟脂肪组织无强化。 •其中I、II型为低度恶性,后三型为高度恶性肿瘤,极易复 发和转移
【影像描述】左侧肾上腺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 缘光滑,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15HU,二期增强 扫描囊内未见明显强化,囊壁可见轻度强化。
【病理诊断】符合上皮性囊肿
1、 脂 肪瘤 : CT表现边界清楚,具有包膜的低密度 肿块,CT值低于-100Hu,与皮下脂肪密度相同。增强扫描 显示无强 2、脂肪堆积:无包膜的脂肪密度,少见。 3、脂肪肉瘤 。 4、髓样脂肪瘤:由脂肪组织和骨髓成分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常没有症状,位于肾上腺,体积常较小。 5、肾上腺腺瘤。 6、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肿瘤由 脂肪、血管和平滑肌3种成分组成,容易出血,病人常有 腰痛和血尿。 7、腹膜后畸胎瘤:含有脂肪、液体密度/信号及钙化、骨 化、牙齿影等多种成分的肿块是其特征;肿瘤血供较少。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医学影像-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1)
(4)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病
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潜 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软组织密度影,不要误认为淋巴结。
二,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诊断
腹膜后肿瘤常推压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使之 移位, 定位征象主要有: 1,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外移或前移,肾静 脉前移。 2,胰腺和脾静脉前移。 3,胰头和肠系膜上动静脉前移。 4,肾轴旋转、肾脏移位及腰大肌受压变形。 5,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前移及升结肠、 降结肠前移等。
下方,止于股骨小转子。
腰小肌仅30%的人出现,它起源于第12 胸椎至第5腰椎椎体的侧方,行于腰大肌的 前方,止于耻骨隆突。
CT图像上,腰大肌为腰椎旁成对的对称软 组织密度影,从上到下其形态由三角形渐变
为圆形,体积也变大,在第3—4腰椎水平 直径最大,周围为脂肪组织。
腰小肌位于腰大肌前方,表现为小圆形
肾水平以上的部分形成,均位于膈肌后间隙
内。
奇静脉常可显示,平扫呈小圆形的软组 织密度影,直径约6~7mm,半奇静脉显示 约25%~50%,较奇静脉细。不要把这些 结构误认为淋巴结,增强扫描及连续层面的
观察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3.腹膜后淋巴结的分布及CT表现 腹膜后淋巴结包括腰淋巴结、膈肌脚
后间隙淋巴
结及部分器官的淋巴结。
• 上述两层筋膜在降结肠后融合,形成侧锥 筋膜。这三层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 间隙。
(1)肾旁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后壁腹 膜之间,外侧止于侧锥筋膜、两侧的间隙 潜在相通,其内含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 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1.3、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 鞘瘤和神经节、副神经节瘤(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 胞瘤),通常位于脊柱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 组织肿块,密度可从水样到肌肉密度,增强实性部分 明显强化。
腹膜后肿瘤较为少见,发病率仅占全身肿瘤的0.32.0%,其中以间叶组织肿瘤多见,多为恶性(占80% 以上),以肉瘤多见。腹膜后肿瘤由于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困难,除 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已相当 大。
二、腹膜后间隙范围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 起隔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 隙,故亦称腹膜后间隙。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肉瘤
生殖细胞源性 良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内胚窦 瘤)、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精原 细胞瘤
淋巴组织 淋巴瘤(惰性)
恶性淋巴瘤、转移瘤
脂肪瘤、淋巴管瘤、纤 间叶组织 维瘤、血管外皮瘤、平 (占20-60%) 滑肌瘤、横纹肌瘤、间
(一)腹膜后间隙交通: 肾前、后筋膜及侧锥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解 剖区,即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 1、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侧锥筋膜 和肾前筋膜之间区域,内有胰腺、十二指肠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等器官。 ➢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的区 域,内有肾上腺、肾、肾脂肪囊和输尿管腹段等。
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潜在相通。 ➢ 5、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腹膜后三个间隙,直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患者,男,31月,因发现颈部肿物10余天,为求明确诊治入院。
影像科检查:如图1-6所示图1 轴位平扫1图2 轴位平扫2图3 动脉期1图4 动脉期2图5 门脉期图6 延迟期基础解剖影像:图7 CT门脉期胰腺水平图8 CT门脉期胰腺水平腹膜后彩色示意图图9 CT门脉期肾脏水平图10 CT门脉期肾脏水平腹膜后彩色示意图图11 CT门脉期肾门水平图12 CT门脉期肾门水平腹膜后彩色示意图图13 CT门脉期结肠水平图14 CT门脉期结肠水平腹膜后彩色示意图图7-14所示分别为正常成人腹部增强门脉期胰腺水平、肾脏水平、结肠水平轴位图像及腹膜后彩色示意图(节选自《CT与MRI断层解剖学袖珍图谱-心胸腹盆》),CT图像中因口服对比剂,胃肠道内可见高密度对比剂影,彩色示意图中黄色区域为腹膜后区域,包括胰腺、双肾等组织器官。
图7-8所示为胰腺水平,清楚显示肝脏(绿色箭头)、门静脉主干(蓝色箭头)、胰腺(棕色箭头)、脾脏(黄色箭头)。
图9-12所示肾脏水平,清楚显示双肾(白色箭头)。
图13-14所示升降结肠水平,右侧为升结肠、左侧为降结肠(黑色箭头)。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1-6所示腹部轴位:腹腔及腹膜后腹主动脉旁见多发团块状及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0.5-3.6cm,最大层面大小约7.5x7.2cm,部分病灶融合,边界欠清,其内可见点状及环形钙化影,增强可见病灶呈轻度强化,延迟期密度明显减低,中心大片状低强化区,病灶包绕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相邻组织结构受压移位。
左肾体积增大,密度不均。
左颈可见圆形软组织密度影(未给图),边界清晰,大小约2.5x2cm。
影像诊断:腹膜后占位病变,考虑神经母细胞瘤。
分析:知识点-腹膜后器官1、定义:腹膜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脏器表面的一侧薄而光滑的浆膜,呈半透明状。
分为壁腹膜及脏腹膜。
具有分泌、吸收、保护、支持、修复功能。
2、腹腔与腹膜腔:腹膜腔由壁腹膜和脏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以影像学为主的诊治技术使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甚至在出现肿瘤症状之前已能作出诊断提供瘤组织周围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术前检查和术后随访。
胃肠钡剂检查腹膜后肿瘤长大后可压迫累及胃肠道钡餐或钡剂灌肠可显示胃肠道受肿瘤压迫和移位征像也可采用侧位或斜位片来检查腹膜间位脏器如十二指肠升结肠、降结肠。
通过出现明显向前外侧移位来推测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如钡剂检查发现胃肠道粘膜破、充盈缺损、管壁僵硬或狭窄等改变证实肿瘤源于胃肠道可以与腹膜后肿瘤鉴别。
肾盂造影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适用于邻近肾脏或输尿管的腹膜后肿瘤诊断检出率6%~8%造影可见肾脏向前或向内移位肾门转向前转肾盂或输尿管积水。
恶性肿瘤可引起输尿管的扭曲、移位和梗阻良性肿瘤多见输尿管的移位扭曲和梗阻少见。
CT检查CT扫描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侵犯部位及提示肿瘤病变的性质。
肿瘤可使腰大肌显示不清肝右后叶旁脂肪线外移下腔静脉肾脾静脉升结肠十二指肠及胰头前移。
实质性肿瘤的密度较高CT值也较高。
假囊肿型肿瘤质地均匀密度低CT值也低。
混合性肿瘤质地不均匀部分密度增高脂肪瘤的密度均匀边界清晰锐利CT 值接近正常脂肪组织[1]。
脂肪肉瘤的密度欠均边界不清有侵蚀性CT值大于正常脂肪。
平滑肌肉瘤多数有低密度区系肿瘤坏死和出血。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因瘤内含有脂肪成分可呈多房性脂肪的块影有圆形、卵圆形及分叶状[]。
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于主动脉、下腔静脉和胰腺周围呈分散或融合成块的肿大淋巴结影。
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将肠系膜上血管包埋其间成“三明治”征[]。
注射造影剂后的增强扫描可显示血管受肿瘤的压迫而移位。
MRI 检查MRI 检查可任意平扫有利于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大致判断肿瘤良、恶性判断肿瘤的侵润范围显示血管内瘤栓的有无及大小有助于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可评价一些术后病例。
瘤内出血时其信号强度增强T1加权像与脂肪组织混淆但T加权像出血信号较脂肪组织信号高。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CT/MRI: 1.不规则有分叶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可有不同程 度的坏死、囊变、出血。极少数可为完全囊性肿块。 2.早期肾周受压向外、向下移位,肾皮质完整。晚期肾 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3.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和细砂样钙化最常 见,也可为环状、块状或不规则钙化。 4.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 囊变区显示清楚。 5.肿瘤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结构,并包埋大血管,腹膜 后淋巴结广泛肿大。
平滑肌肉瘤
类同肌肉密度(信号),内多小 囊变,易累及邻近血管;弥散受 限明显;增强多呈中等程度渐进 性强化,易血行转移,淋巴结转 移少见
中老年女性,易复发,可远 处转移
神经母细胞瘤 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 90%以上发生于5岁以下,其
和细砂样钙化最常见
中2岁左右是高峰期,男性
稍多见
小结
腹膜后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 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测CT值约40Hu,动脉期测CT值约78Hu,静 脉期测CT值约123Hu,延迟期测CT值约121Hu,内可见小点片状低密度 无强化区,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移位。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MRI平扫呈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 号,DWI序列其内实性成分弥散明显受限,内可见小片状囊变 灶,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胰头受挤前移。
高度恶性,侵袭性高 75%患者中早期可转移至肺
LOGO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间隙分区
解剖
肾旁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向上延伸 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
腹膜炎、腹腔脓肿、腹膜腔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X线:腹腔脓肿在腹部平片上一般无明显改变,部分病例可显示脓腔气 影征象表现为较大的气-液腔、气团或多发性排列成串小气泡。
腹膜腔转移瘤 (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
概述
➢ 腹膜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腹膜腔肿瘤比较 少见,大多数为腹膜转移瘤。
➢ 腹膜转移瘤是最常见的腹膜腔肿瘤,是癌细胞经血行或直 接种植到腹膜、肠系膜和大网膜所致的肿瘤。
➢ 多继发于肝、胃、结肠、胰腺和卵巢的恶性肿瘤。 ➢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部肿块、腹腔积液及胃肠道功能
单房或多房囊性病灶, CT平扫囊内密度均 匀一致,呈等密度或 稍高于水样的密度, 囊壁多薄,或无法显 示,增强扫描病灶内 部无强化,囊壁不强 化或轻度强化
男,58岁 淋巴管瘤
治疗
通常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或较小时,多采用以广谱抗生素为主的 非手术治疗;若治疗数周后仍持续发热或脓腔逐渐增大,单纯药物 治疗效果不佳的,应及时行穿刺引流治疗;手术引流多适用于脓腔 大、多房性脓腔、穿刺引流不彻底或因穿刺风险较大者。
小结
➢ 腹腔脓肿按其发病部位有膈下脓肿、肠系膜肠曲间脓肿、盆腔 脓肿等
➢ CT主要表现为腹膜腔内低密度肿物,边缘模糊,密度介于软 组织肿物与积液之间,中央密度更低;增强扫描中心无强化, 边缘见环形强化;脓肿有时可见气体影。
➢ MRI: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脓腔弥散受限; 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肿腔不强化。
CT:腹腔脓肿一般循腹腔解剖间隙分布,但由于各解剖间隙之间的连 通性对腹腔积液及脓肿引流的影响,以及脓肿的局限化,因此腹腔脓 肿累及的范围与解剖间隙之间不一定一致。
腹膜后超声检查方法与内容
腹膜后超声检查方法与内容腹膜后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膜后区域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它通过超声波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膜后区域的器官、组织和血管等结构,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腹膜后超声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患者准备:检查前需要患者空腹,以避免肠道气体的干扰。
患者需要解开腹部服装,保持身体舒适放松。
2. 检查仪器:医生会用一台超声仪器进行检查,该仪器由一个探头和一个显示屏组成。
探头是一个手持式装置,可以通过涂抹凝胶来与患者的皮肤接触,通过超声波和人体组织的反射来获取图像。
3. 检查姿势:患者通常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检查需求和病变部位,要求患者改变体位,如侧卧位、俯卧位等。
4. 探头移动:医生会将涂有凝胶的探头缓慢移动在患者的腹部,从上腹部逐渐向下腹部进行检查。
医生可以通过调整探头的角度和深度,以及改变患者的体位来获取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图像。
5. 检查内容:腹膜后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腹膜后区域的多个器官和结构,包括肾脏、肾上腺、胰腺、腹主动脉和腹腔淋巴结等。
医生可以观察这些结构的大小、形态、密度和血流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病变,如肿块、积液、结石等。
6. 结果分析:医生会根据腹膜后超声图像的特点和所观察到的结构变化,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他们可以评估病变的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腹膜后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无创伤、无辐射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和体质的患者。
它具有操作简便、价格相对较低、无副作用等优点,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腹部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然而,腹膜后超声检查也有一些局限性。
由于超声波在通过骨骼和肺部时会发生散射和吸收,所以腹膜后超声检查对于深部结构的显示受到一定限制。
此外,患者的肥胖程度和气体积聚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到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总的来说,腹膜后超声检查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临床辅助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了解腹膜后区域的情况。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2、平滑肌肉瘤
• 起源于腹膜的平滑肌组织,包括血管平滑肌、腹 膜后潜在间隙平滑肌、胚胎残余平滑肌等。
• 影像学表现:瘤体较大,呈混合密度,形态欠规 则,并向周围器官侵犯,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 病变中心多有广泛和不规则的坏死或囊变,增强 呈中等以上不均匀强化。肿瘤内通常不出现钙化。
• “腹膜后肿物、左肾、脾、胰尾切除标本”:符合 平滑肌肉瘤复发,肿块与脾、肾、胰纤维性粘连, 肿瘤压迫胰尾组织引起部分胰腺组织坏死及炎性 反应,脾脏、肾脏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 扫描显示肿块基 沿神经走行分布,肿块呈卵圆形或梭形、边 缘清晰;神经鞘瘤密度多不均匀,瘤内可含有 脂类成分,密度低于肌肉密度,瘤体大者可见 坏死、囊变区,偶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 轻度或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发生囊变时 呈环形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腹膜后神经鞘瘤。a) 轴面CT 示圆形肿块(长箭) , 内见液化坏死灶(箭) ,囊壁轻度强化; b) CT 冠状面 重组示囊性肿块,压迫推移门静脉(箭) 。
定性诊断
• ①神经源性肿瘤位置偏向于中线脊柱两侧, 密度较均匀。
• ② 肿瘤出现大片范围坏死呈囊样密度,且 不伴钙化,见于平滑肌肉瘤.。
• ③肿瘤中出现不均匀的脂肪密度。增强后 低密度的脂肪影不强化,倾向于脂肪肉瘤。 若脂肪密度均匀,CT值始终为负值,则诊 断为脂肪瘤。④婴幼儿和儿童腹膜后肿块, 伴有钙化的为神经母细胞瘤机会大(应与肾 母细胞瘤鉴别,肾母细胞瘤无钙化)。
学习园地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定义
• 腹膜后肿瘤包括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腹膜 后淋巴瘤和转移瘤。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 间质内的脂肪、肌肉、纤维、淋巴、神经 等组织的肿瘤,不包括腹膜后各器官所产 生的肿瘤。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肠系膜纤维瘤病
CT特征
• 肠系膜较大软组织肿块.包裹肠管.可穿透肠管,致肿块内积气 • 边界较清晰,可局部浸润生长 • 平扫密度均匀,可因与肠管穿通出现坏死,原发囊变少 • 增强扫描轻或中度强化,内散在明显强化区 • 侵犯肠管穿孔,合并感染时,呈复杂囊实性改变,边界模糊,囊壁明
显强化
精品课件
• 部位:右侧多见(隔下负压及右结肠旁沟)
• 增厚处可见强化,与正常腹膜强化不同
• 可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胃低分化腺癌腹腔转移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转移性腹水(卵巢癌)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腹水,网膜饼)
腹膜转移(孤立腹膜结节)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性粘液腺癌
精品课件
50
精品课件
30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
• 发生于胃肠道外网膜、系膜韧带等处 • 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表型相同 •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大差异 • 多以腹痛、腹胀包块就诊
精品课件
胃肠道外间质瘤
CT表现 • 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易坏死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 • 强化明显,多呈不均,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等引起 • 系膜任何部位、以小肠系膜多见 • 病理学分为:浆液性;乳糜性;良性间皮性;被覆其他成分
精品课件
肠系膜间皮囊肿
肠系膜间皮囊肿
精品课件
肠重复畸形
• 病因不明,与胚胎期肠管发育异常有关 • 临床分为4型:
✓ 肠壁囊肿型 ✓ 肠外囊肿型 ✓ 肠外管状型 ✓ 憩室型
精品课件
80
肠重复畸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鉴别诊断 结核性腹膜炎:仅凭影像鉴别诊断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 腹水包裹相对常见。
鉴别诊断 肠系膜脂膜炎: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发生于肠系膜根部,从 轻度的脂肪密度增高到软组织肿块,肠系膜血管周围“脂肪环 征” 。
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腹膜自身的影像表现与腹膜转移瘤近似,无其它恶性肿 瘤病史或影像表现,卵巢不大或呈表面强化。
鉴别诊断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劈裂征,肾外型者存在肾皮 质缺损。
鉴别诊断 肾上腺髓脂瘤:局限于肾上腺区,病变巨大时鉴别困 难。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囊性、实性、囊实性,实性部分可见A、B区,强 化 不一,A区显著强化。 神经纤维瘤: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可见A、B区, 强化不一,A区显著强化。 节细胞神经瘤: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质软,可形成 伪足,密度较低,MRT2WI信号较高,轻度均匀强化或絮片 状强化。 副神经节细胞瘤:实性或囊实性,可有钙化,一般显著强化。
腹膜假性粘液瘤
主要继发于阑尾或卵巢的粘液肿瘤,腹腔内大量粘液 胶冻样腹水,影像表现类似腹腔积液,但在CT上密度 高于一般积液,MR可显示其内的分隔,部分能见到软 组织成分,肝脾表面扇贝样压迹。
腹膜后间隙
正常表现:可观察器官及大血管,后腹膜本身仍基本不可见。
腹膜后占位性病变: 1、脂肪肉瘤 2、神经源性肿瘤 3、淋巴瘤 4、其他间叶组织肉瘤 ……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浆膜组织,由单层间皮细胞及间 皮下结缔组织组成,分为壁腹膜及脏腹 膜。 腹膜腔:脏层腹膜与壁层腹膜形成的潜 在腔隙,腹膜反褶形成韧带、皱襞、系 膜等。 腹膜后间隙:腹膜壁层后部分与腹后壁 腹横筋膜之间的间隙,除疏松结缔组织 筋膜外,还包含一些脏器及大血管,此 外还包括腹膜外间隙。
腹膜转移瘤
最常见的腹膜实性肿瘤,原发肿瘤常见于卵巢或消化系统恶性 肿瘤,也见于其他晚期恶性肿瘤。
转移途径可以是沿腹膜结构蔓延,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及种 植转移。
通常表现腹水,腹膜条片状或结节样增厚,大网膜增厚呈饼状, 不同程度强化,终末期可出现系膜挛缩及肠梗阻。
局限:微小病灶不可见,对脏层腹膜病变敏感性相对较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腹膜后其他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纤维肉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恶纤组……
体积往往较大,形态不规则,密度/信号不均匀,坏死、囊变、 出血、钙化,不均匀强化,邻近器官、大血管受侵,转移等, 影像一般不具备特征性,判断侵犯及转移临床意义更大。
小结
1、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种类繁多,部分疾病具备较明显 影像特征,部分病变鉴别困难。 2、CT与MR各有所长,综合应用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3、大部分病变可以准确定位,部分巨大病变可能定位困难。 4、判断病变范围、周围重要结构是否侵犯、局部和远处是否 转移,以及判断良恶性的临床意义,大于具体疾病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