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超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分析
【关键词】腹膜后占位B超诊断
我们在三年中经超声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13例,均经手术、CT检查、病检证实。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0~74岁,临床表现以腹部包块并疼痛6例,伴黄疸1例,外伤后腰痛2例,无症状4例。采用日本ALOKA ECHO CAMERA SSC-400B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2 典型病例
2.1 例1 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女,36岁。持续性左上腹痛10h,伴恶心呕吐入院。半年前被他人用脚重踢致腹痛,在他院行剖腹探查术未发现异常而关腹。入院查体:T36.3℃,P76次/min,BPl30/90mmHg。左上腹可触及拳大之包块,压痛明显。B超检查:胰尾区可见7.1cm×10.0cm异常回声区,与胰尾部关系密切,边界尚清有包膜,其内回声欠均匀,强弱不等呈分叶状,周边可见无回声带;彩色血流无信号。B超提示:①腹膜后包块;②不排除胰尾假性囊肿。术中:腹膜后胰尾区见20cm×15cm肿物,其内上2/3为囊性,质软,下1/3坚实感;前方于胃后壁及大网膜紧密粘连,后方紧贴腹后壁,行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病检:胰腺假性囊肿。
2.2 例2 肾上腺恶性嗜络细胞瘤。患者,男,38岁。因间断性头痛,心慌气短3年余,加重1周伴恶心呕吐入院。查体:T36℃,P次/min,BP1l6/80mmHg。B超检查:右侧肾上腺区显示
3.6cm×3.2cm类圆形低回声,包膜欠光滑,其内部为不规则斑片状低、强回声区。B超提示:右侧肾腺区占位,恶性可能。在他院手术一并切除肾上腺及肿瘤。病检:肾上腺恶性嗜络细胞瘤。
2.3 例3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女,43岁。左侧腰腹部疼痛1天入院。查体:T36.7℃,P66次/min,BP110/80mmHg。B超检查:左侧肾中上极实质内显
示:4.8cmx3.4cm类圆形低回声区,有包膜尚光滑,其内回声欠均匀,强弱不等。彩色血流示:周边可见条状血流信号。B超提示:左肾实质性占位。CT提示:左肾占位,考虑肾癌。行左侧肾癌根治术。病检:肾透明细胞癌。
2.4 例4 脓肾破溃并腹腔脓肿形成。患者,女,20岁。以持续高烧,左腰部疼痛伴包块入院。半个月前曾在他院B超检查:①左肾重度积水;②腹腔寒性包块。经抗炎、拔火罐等治疗处理无效。入院查体:左肾区可触及拳大之肿物,触痛明显。化验:血常规:WBC14.2×109/L,L0.10%,N0.89%,血沉68mm/L。B超检查:左紧大小约12.1cm×6.6cm×5.4cm,活动范围小,形态失常,轮廓膨隆饱满外突,肾实质回声完全消失,肾柱肾盂结构不清,呈非均质性低回声;肾下极被膜约2.0cm连续中断,向下延伸,并见约15.0cm×6.0cm及7.2cm×2.6cm 形态不规则低回声,轮廓模糊,其内显示点片状弱回声。B超提示:左侧脓肾破溃肾破溃并腹腔脓肿形成。经超声定位穿刺引流,抗生素等治疗4个月痊愈。B 超检查:左肾大小9.5cm×
3.7cm×
4.6cm,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腹腔内脓肿消失。
3 体会
腹膜后间隙为一填满器官和组织的巨大潜在腔隙,位于腹膜与横筋膜之间。不同的腹膜后肿瘤,由于解剖位置及形态的关系以及肿瘤起源部位,脏器和组织不同,声像图表现各有差异,但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一般具有:①距腹壁较远,位置较深。②形态常为多形性。③活动幅度较小,迟钝,用手不能推动,不随呼吸及体位而改变其所在位置[2]。④在腹壁与肿瘤之间常可见大网膜及肠系膜的中等回声和含气的肠腔强回声及肠蠕动。我们体会到,在2cm以内的肿块容易漏诊,尤其是肥胖病人或受胃肠道气体的妨碍,超声医师的经验以及检查手法都直接影响检出率。我们认为在检查前应嘱病人排空肠道粪便、空腹、必要时饮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体位反复动态观察。检查时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明确显示腹壁结构,腹腔及腹膜后各脏器的关系。②提供肿物前后缘距腹壁的深度,肿物的大小、形态、轮廓、内部结构及各自所占的比例等。③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间的关系,来自何组织器官,压迫程度,并确定浸润和转移情况。特别是明确判断腹膜后主要血管有无填塞、狭窄、推挤、扭曲等现象。除了对其自身疾病的诊断外,主要是用来对腹腔和腹膜后血管与疾病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为手术提供依据。④肝肾、脾肾分离征。在正常情况下,肝与右肾、脾与左肾有密切相邻的关系。位于肝、脾后方的腹后肿物可使肝脾受其推挤,甚至占据脾脏所处的空间。肾被推向腹侧、腹外侧或盆腔,形成介于之间的局面,检查时可通过与大血管的关系、呼吸运动时的动态关系以及境界、肿瘤结构等进行鉴别诊断。
⑤“越峰”征,形似乌云压顶,肿物可以从后腹壁向前伸展,较大的抵达前壁,使肠管推向两侧,但肿物后方无气体回声。
4 成因
腹膜后肿瘤的来源有脂肪组织、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静脉及淋巴组织等,多见于男性,发病率虽不高,但大多数(约70%)为恶性肿瘤[2]。近年来随着伪彩技术及彩色多普勒技术广泛用于腹膜后间隙的诊断以及介入性超声诊断在腹膜后病变的运用,不仅可动态监察腹膜后肿物的转归及术后疗效的判定,更重要的是把超声诊断提高到病理诊断水平,使超声对腹膜后病变的诊断技术更加完善[1]。
参考文献
[1] 鲁树坤,周启昌,现代超声诊断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605,600.
[2] 周启晶,郭万学,超声医学[M].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