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学上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六章 几何图形初步 角
6.3.1角的概念课时目标1.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培养抽象思维.2.了解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提升运算能力.3.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习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学习难点理解并掌握角的表示和角度的换算.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观察下面实物,你发现这些实物中有什么相同图形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探究1角的概念本节课我们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角作进一步的研究!问题1:时钟的时针与分针,圆规的两条脚,剪刀的两个刀刃,水壶的壶身和壶嘴等,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问题2:从上面的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解:两条射线.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角的概念: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追问:下面三个图形是角吗?解:下面三个图形都不是角.注:角必须有公共端点且必须是两条射线.探究2角的表示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70页的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注:教师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时,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问题3: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总结:角的表示方法: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BAD或∠DAB(注意必须把顶点字母放在中间);2.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A.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共用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如∠α;4.用单独一个数字表示,如∠1.问题4: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如下图,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直线时,形成什么角?继续旋转,当OB和OA重合时,又形成什么角?教师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解:分别形成平角、周角.探究3角的度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我们常用量角器量角,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如图,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作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作1秒的角,记作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结论: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练习:计算下列式子.(1)57.32°=°'″;(2)17°6'36″=°.学生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教师找学生代表上黑板进行演示计算,教师及时纠正计算步骤.解:(1)57.32°=57°+0.32×60'=57°+19.2'=57°19'+0.2×60″=57°19'12″.按1°=60',1'=60″,先把度化成分,再把分化成秒.(小数化整数)(2)17°6'36″=17°+6'=17°+6.6'=17°=17.11°.按1″=160',1'=160先把秒化成分,再把分化成度.(整数化小数)探究4方位角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A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分析:表示方向的角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中经常用到,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东25°”.解:以点O为顶点,表示正北方向的射线为角的一边,画40°的角,使它的另一边OB落在东与北之间.射线OB的方向就是北偏东40°,即客轮B所在的方向.同理,货轮C和海岛D所在方向也可画出.结果如下图所示.归纳:认识方位: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入手,从生活中的图形中提炼数学问题,从而强化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典例精讲例1时钟显示为10:10时,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度是多少?解:时针每小时旋转的夹角为360°÷12=30°,所以10分钟,时针旋转的角度为5°.所以10:10时,时针与分针所夹角度为4×30°-5°=115°.例2一艘轮船在P处向M处的海上巡逻艇呼叫救援,如图所示,巡逻艇从M 处去P处实施救援,若要航线最短,其航行的路线是怎样?解:如图所示,若要航线最短,其航行的路线为沿南偏西40°方向,航行30海里.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巩固训练1.在钟表上,1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的度数是(C)A.150°B.165°C.135°D.120°2.下列各角中,不可能是钝角的是(D)A.13周角B.23平角C.23钝角D.23直角3.如下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字表示的角,改用大写字母来表示,分别是∠ADE,∠BDE,∠CED,∠B,∠AED..第3题图第4题图4.将图中的角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填入下表:表示方法1∠1∠2∠3∠4∠5表示方法2∠BCE∠BCA∠BAC∠BAD∠ABC(或∠B)5=7.5'=450″;6000″=100'6.如下图,分别确定四个城市相对应的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形成角的度数.解:四个城市相对应的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的度数分别是30°,0°,120°,90°.7.如图,点B在点A的南偏西45°方向,点C在点A的南偏东15°方向,点C在点B的北偏东75°方向,则∠ACB的度数是多少?解:如答图所示,由题意,可得∠BAE=45°,∠CAE=15°,∠DBC=75°.因为点B在点A的南偏西45°方向,所以点A在点B的北偏东45°方向.所以∠DBA=45°.所以∠ABC=∠DBC-∠DBA=75°-45°=30°.因为∠BAE=45°,∠CAE=15°,所以∠BAC=∠BAE+∠CAE=45°+15°=60°.所以∠ACB=180°-∠ABC-∠BAC=180°-30°-60°=90°.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角,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总结:1.角的概念是什么?2.角的表示方法有哪些?3.角的度量与换算.4.方位角.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课堂8分钟.1.教材第172页练习第1,2,3,4题,第178页习题6.3第1,2(1)(2)(5),5,6题.2.七彩作业.6.3.1角的概念1.角的概念:①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②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2.角的表示方法:①用三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大写字母表示;②用一个数字加弧线表示;③用一个小写希腊字母加弧线表示.3.角的度量:度、分、秒.1°=60',1'=60″.4.方位角:教学反思6.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课时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2.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尺画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学习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的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问题:如何比较图中线段AB,BC,CA的长短?学生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得出适当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演示用圆规比较AB、BC、CA三条线段长短的过程.结论:AB>AC>BC.那么我们如何比较图中∠A、∠B、∠C的大小呢?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入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探究1角的大小比较问题1:如何比较图中∠A、∠B、∠C的大小呢?学生小组交流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给予肯定评价,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给出结论:∠C>∠B>∠A.追问:比较线段的长短可以使用叠合法,那么比较角的大小也可以使用叠合法吗?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他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然后观看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活动过程,打开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顶点与一条边重合,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边的同侧,观察这两边的位置关系,就能得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探究2角的和差问题2:类比两条线段的和与差,说明什么是两个角的和与差?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讲解小组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图中各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如下图).解:各角之间的和差关系:∠AOC是∠AOB和∠BOC的和,记作∠AOC=∠AOB+∠BOC.∠AOB是∠AOC与∠BOC的差,记作∠AOB=∠AOC-∠BOC.类似地,∠AOC-∠AOB=∠BOC.探究3借助三角尺画特殊角问题3:你们能用一副三角尺拼出哪些特殊角?小组交流后说出这些角的度数,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评价学生的结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补充.探究4角的平分线我们知道,线段的中点把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那么,类比线段的中点,角是否有相似的性质呢?在半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观察老师的演示过程,并思考下面问题.问题4:∠AOC被折痕OB分成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解:在图中,∠AOC被折痕OB分成的两个角相等,即∠AOB=∠BOC.追问1:那∠AOC和∠BOC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射线OB 叫作什么?解:∠AOC是∠BOC的2倍,即∠AOC=2∠BOC.教师归纳:一般地,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作这个角的平分线.追问2:观察下图,以此类推,若∠AOB=∠BOC=∠DOC,射线OB,OC叫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归纳:一般地,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三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作这个角的三等分线.思考:在纸上画一个角,如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学生活动: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角平分线的画法并画图.解:方法一:在半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沿折痕画线即可.方法二:①先用量角器测量∠AOC的大小;②计算∠AOB=∠BOC=12∠AOC的度数;③在∠AOC内部以OA(或OC)为始边,用量角器量12∠AOC的度数,画线即可.教师活动:对学生总结出的画法进行评价,并演示画图过程.归纳:(1)借助量角器画图:以已知角的顶点为顶点,已知角的一边为边,在已知角的内部画一个度数等于已知角的度数的一半的角,则这个角的另一边就是已知角的平分线.(2)用折叠方法:把角沿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沿折痕在角的内部画一条射线,即为已知角的平分线.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入手,从生活中的图形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而强化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典例精讲例1如下图,已知OB平分∠AOC,OD平分∠COE,∠AOC=80°,∠DOE=30°.求(1)∠AOB的度数;(2)∠COD的度数;(3)∠BOD的度数.解:(1)因为OB平分∠AOC,∠AOC=80°,所以∠AOB=∠BOC=12∠AOC=12×80°=40°.(2)因为OD平分∠COE,∠DOE=30°,所以∠COD=∠DOE=30°.(3)因为∠BOC=40°,∠COD=30°,所以∠BOD=∠BOC+∠COD=40°+30°=70°.例2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AOC=53°17',求∠BOC的度数.分析:AB是直线,∠AOB是直角,∠BOC与∠AOC的和是∠AOB.解:由题意可知,∠AOB是平角,∠AOB=∠AOC+∠BOC,所以∠BOC=∠AOB-∠AOC=180°-53°17'=126°43'.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巩固训练1.如图,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C)A.3个B.4个C.5个D.6个2.比较大小:20.24°<20°24'(填“>”“<”或“=”).3.如图,用“>”“<”或“=”填空:(1)∠AOC=∠AOB+∠BOC;(2)∠AOC>∠AOB;(3)∠BOD-∠BOC=∠DOC;(4)∠AOD<∠AOC+∠BOD.4.如图,OC平分∠AOB,OD平分∠AOC,则图中相等的角有∠AOC=∠BOC,∠AOD=∠COD,∠AOD=12∠AOC=14∠AOB.5.如下图,已知∠AOC=60°,∠BOD=90°,∠AOB是∠DOC的3倍,求∠AOB的度数.解:设∠AOD的度数为x,因为∠AOC=60°,所以∠COD=∠AOC-∠AOD=60°-x.因为∠AOB是∠DOC的3倍,所以∠AOB=3∠DOC=3(60°-x).又因为∠AOB=∠AOD+∠BOD=x+90°,所以x+90°=3(60°-x).解得x=22.5°.所以∠AOB=x+90°=22.5°+90°=112.5°.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小结1.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2.角的和与差的运算.3.角平分线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课堂8分钟.1.教材第175页练习第1,2,3题,第178页习题6.3第3,8,10题,第185页复习题6第11题.2.七彩作业.6.3.2角的比较与运算1.角的比较.2.角的和与差.3.角平分线的定义.教学反思6.3.3余角和补角课时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发展空间观念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学习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学习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教师拿出2个一样的含30°角(或含45°角)的三角板,请同学们拼一拼,看看可以发现什么?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探究新知探究1互为余角的定义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一副三角尺,我们知道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剩下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呢?解:相加为90°(30°+60°=90°,45°+45°=90°).教师总结归纳:一般地,如图,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这两个角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练习:图中给出的各角,哪些互为余角?解:因为10°+80°=90°,所以10°和80°的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因为25°+65°=90°,所以25°和65°的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因为44°+46°=90°,所以44°和46°的这两个角互为余角.探究2互为补角的定义问题2:用一副三角尺的两个直角能组成一个什么角?动手摆一摆.学生回答:相加为180°,能摆成一个平角.教师总结归纳:如图,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这两个角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练习:图中给出的各角,哪些互为补角?解:因为10°+170°=180°,所以10°和170°的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因为30°+150°=180°,所以30°和150°的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因为60°+120°=180°,所以60°和120°的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因为80°+100°=180°,所以80°和100°的这两个角互为补角.探究3余角、补角的性质问题3:如图,∠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教师操作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2=∠4.总结:余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教师向学生说明,除了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解:因为∠1+∠2=90°,∠3+∠4=90°,所以∠2=90°-∠1,∠4=90°-∠3.因为∠1=∠3,所以90°-∠1=90°-∠3,即∠2=∠4.追问:类似地,补角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问题4:如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教师操作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2=∠4.总结:补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教师向学生说明,除了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解:因为∠1+∠2=180°,∠3+∠4=180°,所以∠2=180°-∠1,∠4=180°-∠3.因为∠1=∠3,所以180°-∠1=180°-∠3,即∠2=∠4.探究4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两个角相加的和为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已知一个角,那么能不能求出另一个角的度数呢?如果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呢?请带着你的想法完成表格.∠a∠a的余角∠a的补角5°32°45°77°62°23'x°解:填表如下.∠a∠a的余角∠a的补角5°85°175°32°58°148°45°45°135°77°13°103°62°23'27°37'117°37'x°90°-x°180°-x°认真观察表格,你有什么重要的发现?结论: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重要提醒:1.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锐角∠α的余角是(90°-∠α),∠α的补角是(180°-∠α).2.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设计意图:运用类比思想,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得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典例精讲例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的度数是x°,则它的补角是(180-x)°,余角是(90-x)°.根据题意,得180-x=4(90-x).解得x=60.答:这个角的度数是60°.例2如图,∠AOB=90°,∠COD=∠EOD=90°,点C,O,E在同一条直线上,且∠2=∠4,请说出∠1与∠3之间的关系,并试着说明理由.解:∠1=∠3.理由如下:因为∠1+∠2=∠COD=90°,∠3+∠2=∠AOB=90°,所以∠1=∠3(同角的余角相等).例3如图,点O为直线AB上一点,∠BOC=130°,OM平分∠AOC.(1)求∠AOM的度数;(2)作射线OP,若∠BOP与∠AOM互余,求∠COP的度数.解:(1)因为∠AOB=180°,∠BOC=130°,所以∠AOC=∠AOB-∠BOC=180°-130°=50°.因为OM平分∠AOC,所以∠AOM=∠COM=12∠AOC=12×50°=25°.(2)因为∠BOP与∠AOM互余,∠AOM=25°,所以∠BOP=90°-∠AOM=90°-25°=65°.当射线OP在∠BOC内部时,如答图1,∠COP=∠BOC-∠BOP=130°-65°=65°;当射线OP在∠BOC外部时,如答图2,∠AOP=180°-∠BOP=180°-65°=115°,∠COP=∠AOP+∠AOC=115°+50°=165°.综上所述,∠COP的度数为65°或165°.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巩固训练1.如图,点O在直线AB上,∠COB=∠EOD=9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1与∠2相等B.∠AOE与∠2互余C.∠AOD与∠1互补D.∠AOD与∠COD互补2.如图,∠ACB=90°,∠BDC=∠ADC=9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ACD与∠CBD相等B.∠BCD与∠CBD互余C.∠BCD与∠ACD互余D.∠A与∠BCD互余3.已知∠1+∠2=90°,∠1=65°,则∠2的度数为(A)A.25°B.35°C.115°D.125°4.(1)70°的余角是20°,补角是110°.(2)∠α(∠α<90°)的余角是90°-∠α,它的补角是180°-∠α.5.一个角的补角减去10°后,等于这个角的余角的2倍,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则它的补角为180°-x,它的余角为90°-x.根据题意,得180°-x-10°=2(90°-x).解得x=10°.所以这个角的度数为10°.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小结1.余角、补角的定义.2.余角、补角的性质.3.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课堂8分钟.1.教材第177页练习第1,2,3,4题,第178页习题6.3第2(3)(4),4,7,11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第六章教学(上)一、单项选择题1.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C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
A.唯一工作 B.中心工作C.必要工作 D.重要工作B3.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 )。
A.直接经验 B.科学实验C.社会实践 D.间接经验D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B5.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B.教学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6.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D7.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
A.卢梭B.洛克C.赫尔巴特D.斯宾塞B8.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C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A1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
A.孔子B.昆体良C.杜威D.夸美纽斯A11.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 )。
A.引导性 B.间接性C.简捷性 D.交往性12.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昆体良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D13.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A二、填空题1.在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______是学习的主体,______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学生/教师2.学校工作(课程计划)必须坚持“ ______ 、全面安排”的原则。
以教学为主3.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______的统一过程。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上)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学(上)题库一、选择题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3.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
A.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4.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
A.基础地位B.中心地位C.主要地位D.重要地位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孔子B.杜威C.昆体良D.思孟学派8.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9.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10.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B.基本内容C.基本途径D.基本阶段11.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生的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1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材料和()。
A.熟悉教材B.分析教材C.巩固知识D.理解教材13.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
A.获得直接经验B.进行科学实验C.进行社会实践D.学习间接经验1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15.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第六章 教学:培养人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三)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原则 1.注意科学性,遵循一定程序,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 2.发挥语言直观的作用,适当运 用教具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四)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原则
1.教学要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 2.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 3.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最成功的不是最聪明 的,为什么? 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 个人成功值=EQ×专业技能值 成功的心理基础=智力(IQ)×情绪智力(EQ) ×行为能力(BQ) 智商160的人给智商100的人打工是常有的事。 西方企业界流行:“智商使你被录用,情商使 你被提升”。
第六章 教学:培养人 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一、什么是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 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 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 的思想道德。——《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教学的实质:教学即发展,教学即交往,教 学即过程。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三)我国常用 的教学方法
语言法
直观法
技能训练法
讲授法
演示法
参观法
练习法
谈话法
实验法
讨论法
实习作业法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八)启发性原则 1.深刻理解“启 发”的意义 2.善于控制和掌 握时机
七、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
(一)分组制 1.依据能力分组 (1)能力分组 (2)不分级制 2.依据学科上课时间分组 (1)特朗普制 (2)活动课时制 3.依据个别差异分组 (1)个别教学 (2)小队教学
七、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教育学 第六章 教学 (1、2、3节)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教学的三个特点:(1)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2)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
(3)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尽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是传承人类文化,传递社会经验,延续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通过教学可以将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财富,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促进社会发展,延续人类文明。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既传授给学生科技文化知识,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健康全面发展。
(三)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进行个性发展。
教学工作任务艰巨,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应该在教学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培养人的目标。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第六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案第六章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一、教学目的1、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理论和功能,以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价值。
2、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解读人际密码。
3、了解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人际问题的调适方法。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3课时授课序号:S16-S18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人际关系的理论、功能和影响因素,人际交往的技巧与人际问题的调适方法。
教学难点:人际问题的调试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五、参考教材六、教学过程(一)S16:人际关系概述1.案例引入宿舍那点事521宿舍有4名成员:佳琪、晶晶、木兰和小奇。
佳琪的这3位室友各有特点:晶晶是幸运的宠儿,可谓才貌双全,骨子里的优越感无形中与人拉开了距离;木兰是文学青年一枚,人如其名,沉静大气;小奇则性格直率,为人热情,爱八卦。
开学初话剧社要招新,佳琪、晶晶、木兰、小奇都报名了,面试环节让大家即兴表演一个桥段,佳琪的感性和投入让她很快入戏,当场被录取;而木兰因为其出色的文笔被选到编剧部。
不巧的是因录取名额有限,最后只能在晶晶和小奇中选一位留下,竟然还让两人写一段自我陈述来说明为什么录用自己。
自以为成功在握的晶晶竟然落选了。
每次大家在宿舍谈论话剧社的事情,晶晶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慢慢好像形成了一种默契,有晶晶在时,话剧社的话题就成为禁忌。
有一天晶晶从外面回来,快走到门口就听见大家聊得很热闹,可是自己推门进去后,大家的谈话却戛然而止,好像有意回避自己似的,不知道她们在背后会怎么想自己呢。
从此,晶晶早出晚归,尽量少在宿舍呆。
慢慢地,晶晶成了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一天晶晶在图书馆上网,无意闯到“人际交往”主题的百度贴吧,看到了这样一篇“求助帖——换还是不换”,引发了她对于自己的思考。
换还是不换?我想也许我是那种天生就不合群的人,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因此朋友很少。
进入大学我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我曾经很努力地要融入大家。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概念: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P426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P104三、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这是教学的本质。
特点如下: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四、教学的作用和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五、基本任务(主要目的)……简答题1.(首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第六章体育课堂教学
第六章体育课堂教学第六章体育课堂教学第⼀讲体育教学本质、特征与⼯作计划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标的基本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的学的统⼀活动。
⼀、体育教学的过程与特征体育教学是在学⽣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的、有计划的体育认识、⾝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
体育教学是师⽣双边活动,并对学⽣进⾏教育和技能传授的过程。
⼆、体育教学的特点1.⾝体直接参与学⽣直接从事各种⾝体练习,并进⾏⾝体运动。
2.体⼒与智⼒活动相结合⾝体活动外观上是⼀种体⼒活动,实际上,⾝体活动过程是⼈的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的外显。
各种⾝体练习、运动活动的完成,都是体⼒活动与智⼒情感意志活动相统⼀的过程与结果。
3.⾝体承受⼀定的运动负荷学⽣在进⾏各种⾝体练习的过程中,机体各器官系统,尤其是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管系统等积极参与活动,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体疲劳也随之产⽣。
三、体育教学⼯作计划1.概念根据相应的《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科学系统地安排整个教学⼯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件,是体育教师进⾏教学的依据。
体育教学⼯作计划⼀般包括:全年或学期教学⼯作计划、体育教学进度、单项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要求要制定好各种体育教学计划,必须遵循下列要求:第⼀,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第⼆,要从学⽣的实际出发;第三,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第四,尽可能与《国家学⽣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第五,要考虑整个学校体育⼯作的安排。
3.全年或学期教学⼯作计划将课程标准中建议的教学内容和时数,合理地分配到每⼀个学年的两个学期中;学期教学⼯作计划就是再把两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时数分配、落实到每⼀周中。
第⼀步: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确定本学年每个学期实际上课时数。
⼀般全年教学周数以32周为宜,也有36周的安排,每周3学时体育课。
第⼆步:确定每学期的教学重点,在计划中优先考虑。
⼀般以3-6项为宜。
第三步:把选择的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安排好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
知识点2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第六章 教学(上)
5
知识点2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在近代西方,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两派: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四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以杜威为代表的“五步法”(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
“四段论”强调思辩的理论知识教学,主张以教师为中心;而“五步法”强调 实际领域的知识,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二者从不同的侧面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分 析,但由于历史和世界观的局限,这些理论还不够完善与科学。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第六章 教学(上)
11
知识点2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六、检查学习效果
• 检查学习效果是根据一定标准对教学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测试评估的过 程。
• 检查的方式可以是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与 技能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 进度;也可以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一节课、一 课题、一单元)之后专门检查。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第六章 教学(上)
13
本知识点小结
教育学原理
知识点2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01 教学过程的内涵 02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03 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第六章 教学(上)
14
论思
知识点2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第六章 教基本阶段
五、运用知识
• 运用知识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完成作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 过知识的运用,可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运用 知识,如完成各种口头或书面作业、实验、实 习作业。此外,还要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 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会调查、创作活动等。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六章 几何图形初步几何图形
6.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2.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学习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学习难点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观察以下图片,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形、正方体、圆锥等.教师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入手,设计情境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探究新知探究1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师展示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图片,如魔方,快递盒,足球,饮料罐,沙堆等.问题1: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形象?请同学们从图片中找到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小组交流讨论,最后教师指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解:从这些图片中可以找到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图形.问题2:请观察这些几何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探究2平面图形的概念教师展示幻灯片.问题3: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图形?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解: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问题4:观察这些几何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探究3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与区别观察下面两组图片,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所找到的图形.解:如图所示.追问:观察这两组图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归纳:虽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很多立体图形中的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例如,长方体的侧面是长方形.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通过类比的方法区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理解定义.典例精讲例1把下列物体与其对应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解:连线如图所示.例2如图所示,下列图形都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的?解:图①由圆组成;图②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图③由四边形组成;图④由四棱锥和长方体组成;图⑤由圆锥和圆柱组成;图⑥由三棱柱和长方体组成.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巩固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以及灵活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训练1.下列物体中,给我们以“圆柱”形象的是(C)2.如图所示,陀螺是由下面哪两个几何体组合而成的?(D)A.长方体和圆锥B.长方形和三角形C.圆和三角形D.圆柱和圆锥3.如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学习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与同伴交流.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复述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课堂8分钟.1.教材第152页练习第2题,第157页习题6.1第1,2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第2课时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课时目标1.初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能识别简单物体从前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发展空间想象力.2.知道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发展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3.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几何意识.学习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学习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这是为什么呢?谁说的对?设计意图:设计情境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探究新知探究1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教师要求各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若干个正方体小木块,教师也拿出相应小木块,首先教师展示,用小木块摆成如图所示的图形:教师安排几名学生上讲台观察,注意安排的位置:一名同学从前面看,一名同学从上面看,一名同学从左面看.然后让这三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可以多安排几名学生从相同位置观察.学生观察比较,这三位同学所画图形是否相同,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分组活动,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块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每个同学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以便有更深的体会.师生共同归纳: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探究2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你还记得长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吗?下图是一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用它们能围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呢?把它们画在一张硬纸片上,剪出来,折叠、粘贴,看看得到的图形和你想象的是否相同.学生先提出猜想,小组合作验证猜想.追问: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教师归纳: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展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探究,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典例精讲例1如图是由若干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前面看、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分别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尝试画一画.解:例2下列几何体,从前面看、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分别是怎样的呢?解:(1)圆柱:(2)圆锥:(3)球:例3你能画出下列几何体的展开图吗?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棱柱的是(D)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下列图形中,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是(A)3.如下图所示,每个图形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C)4.桌面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图1),请说出下列三幅图(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解:分别是从左面、上面和前面看到的.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前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到的平面图形.解:如图所示.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课堂8分钟.1.教材第154练习第1,2,3题,第157页习题6.1第4,6,7,8,9题.2.七彩作业.第2课时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展开图1.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2.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巧记正方体的展开图口诀:正方体盒巧展开,六个面儿七刀裁,十一类图记分明;一四一呈6种,二三一有3种,二二二与三三各1种;对面相隔不相连,识图巧排“凹”和“田”.3.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教学反思6.1.2点、线、面、体课时目标1.了解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是点、线、面、体并了解其关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2.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3.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学习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学习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课时活动设计问题引入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个点?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各小组派学生代表回答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探究得出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立体图形,使学生回忆之前学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探究新知探究1几何体的概念和面的分类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问题1: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后回答: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圆柱体的上下底面都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教师归纳: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探究2点、线、面、体的关系观察长方体、圆柱、棱锥等熟悉的几何体模型,结合下列问题,小组合作探究:(1)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2)线和线相交的地方又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结论.解:(1)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长方体6个面两两相交得到的12条棱(线)是直的;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得到的圆(封闭曲线)是曲的;棱锥的侧面和底面相交得到的线是直的.(2)线和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点.它们没有什么不同.探究3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问题2: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解: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线.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追问:你可以举出点动成线的实例吗?解:流星,雨帘等.问题3:汽车的雨刷可以看作是什么几何图形?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的路线形成了什么几何图形?解:汽车的雨刷可以看作线段,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的路线形成扇面.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线动成面.追问:你可以举出线动成面的实例吗?解:清洁玻璃时,刮窗器在玻璃上形成一个面.问题4:长方形硬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解:长方形硬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圆柱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面动成体.追问1:你能说出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形成的立体图形吗?学生讨论,选派学生代表回答.解:梯形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会形成圆台;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圆锥;半圆绕它的直径旋转一周,会形成球.追问2:你能说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实例吗?解:宾馆的旋转门绕着轴转动形成圆柱体.教师归纳总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就能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设计意图:利用生活情境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典例精讲例长为4cm,宽为2cm的长方形以其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几何体.(1)这个几何体是什么?(2)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3)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解:(1)圆柱.(2)当长方形绕它的长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时,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为S=2×π×22+2×π×2×4=8π+16π=24π(cm2);当长方形绕它的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时,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为S=2×π×42+2×π×4×2=32π+16π=48π(cm2);综上所述,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是24πcm2或48πcm2.(3)当长方形绕它的长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时,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V=π×22×4=16π(cm3);当长方形绕它的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时,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V=π×42×2=32π(cm3).综上所述,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16πcm3或32πcm3.设计意图:通过对习题的解答,加强学生对面动成体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巩固训练1.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B)2.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线,这说明了点动成线的数学原理.3.下图中的棱柱、圆锥分别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面还是曲面?解:棱柱是由五个面围成的,都是平面;圆锥是由两个面围成的,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4.如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用线连起来.解:如图所示.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小结1.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有哪些?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本节课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课堂8分钟.1.教材第156页练习第1,2,3题,第157页习题6.1第3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
第六章-非战争军事行动教学教材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的基本内涵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的特点
第四节 抢险救灾行动
• 军人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特点 • 军队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主要样式 • 军人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地位及作用
军人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特点
军队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主要样式
军人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地位及作用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第六章-非战争军事行动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
非战争军事行动登上历史舞台的动因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抓住关键环节,增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本领
第二节 反恐怖行动
• 反恐怖行动的内涵 • 反恐怖行动的特征 • 反恐怖行动的样式
反恐怖行动的内涵
反恐怖行动的特征
反恐怖行动的样式
第三节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
•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的基本内涵 •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的特点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5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5篇】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
⒈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中: ⑴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 ⑵适当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或直观教学,使学
生获取直接经验。
⒉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⑴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⑵能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
进程及其广度和深度; ⑶知识不等于能力
4 .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
学科知识具有教育性
? 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师具有教育示范性
?
教学活动具有教育性
? 因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各科教材内容、教学方 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品德言行等 因素, 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知识在增长、能
力在发展,而且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 质在接受熏陶,发生着变化。
㈡ 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⒈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传承人类文化的 基本途径。
⒉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 着核心作用。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它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培养能 力、促进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
(三)原因和实施
? 1、原因 ? ⑴这是由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的; ? ⑵我国学校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也表明了这一点; ? ⑶教学为主,不等于教学唯一。 ? 2、实施 ? 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 ? 首先,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树立以
⒊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统一的规律
⑴教学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的; ⑵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的 价值; ⑶教师的人格特点、思想修养必然反映在教学 中。
中国的教学: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 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
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
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 有…… 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 街上最多的是学生……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㈠ 教学的含义:是指学生在教师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 力,增强体质,形成一定的个性和 思想品德的过程。
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 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有一般能力 (智力)、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 能力、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等。
智力——又称一般能力,是指人认识事物 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能力,包括观察力、 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等。
㈢培养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 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 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⒈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⒉学生:学习的主体; ⒊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
要信息; ⒋教学手段:(包括物质设备、教学方
法等)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 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 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使学生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形 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3 .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 教学过程是在师生的互动和交往中 发展学生认 识能力 的过程,但又不限于认识过程。
? 因为教学是一种 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这种认识 活动是以学生的 整体心理活动 为基础的。
? 当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中的这种发展功 能,包括 促进学生智能、情感、品德、个性和 身体的发展,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可以说,师生的认知互动、交往与沟通,既是 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在,也是现代教学的突出特 点。
案例:《海上日出》
? 在上《海上日出》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太阳即将 跳出海平面的简笔画,一生马上起立道:“老师,你 这幅画,画得不对”。
? 师:“哪儿不对?” ? 生:“太阳冲破的不是海面,而是云霞。” ? 师:“是吗?我们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 在学生的建议下,我又在太阳下画上了一朵朵云彩,
教学为主的办学思想。 ? 其次,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把工作中心和重
点放教学上。
二、教学的任务
㈠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即双基 教学)
基础知识——指那些最基本、最主要的为 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工作与生活所必须的知 识,如基本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
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㈡发展学生能力,增强体质
1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 动过程。在教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和学都 是能动的因素,教师和学生都在发挥着自己的 主观能动作用。
?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构 成多重双向性的平面、立体交织的对流关系, 彼此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传递和往来反馈,促进 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发挥。
第六章
教学(上)
本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章
教学过程
主
要
内
教学原则
容
教学方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美国的教学: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
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
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 球调个头…… 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 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 认识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 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㈠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 识过程
㈡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过程
㈢ 教学过程是师生协同活动 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特点
?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 2.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 ? 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 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修改了原来错误的画法。让“质疑”变成学生的习惯, 于学生,于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学生一 个有价值的问题,也许就会变成整堂课开启知识的金 钥匙。也许比教师精心设计的任何一个问题、任何一 个环节都有价值。
2 .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
? 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认识的对象是以教材为主 的间接知识 。
?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学以满足参加社会生产和生活 的需要。
? 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获得 直接经验, 从而使他 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中增设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 ,就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 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