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广东省佛冈县人民医院(广东佛冈511600)雷志松温仙红张克勤彭华潘坚平黄裕成关键词心源性休克;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疗效
广义的心源性休克是内科常见的危重病症,由于患者都存在有比较严重的基础心脏病变,抢救比较困难,病死率甚高。
自1990年以来,我们试图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抢救3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病例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6~83岁。
其中风心病6例,冠心病、心肌梗塞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7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9例。
以上病例符合以下标准:⑴有严重的原发心脏疾患;⑵有休克的临床表现;⑶收缩压≤10.6Kpa,脉压差≤2.7Kpa,有高血压患者较基础收缩血压下降≥7.0Kpa;⑷排除心律失常及其它原因引起的血压下降。
其中6例入院时血压测不到。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除给予必要的对症应用镇静镇痛剂,吸氧、强心、利尿、纠酸,维持电解质平衡以及卧床休息外,暂禁用一切其它药物,仅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各100m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以初始量4~8µg/kg/min维持静脉滴注。
并根据血压变化情况随时调整用药量。
1・3观察指标在实施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h分别测血压、STI。
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心率以及尿量等变化。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误(-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用药后本组30例患者休克的临床表现全部改善,心率减慢、血压上升至病前水平或接近病前水平,尿量增加,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无1例死亡,详见表1。
表1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h SBP、DBP、STI变化(-x±s)
治疗前
SBP DBP STI
治疗后
第1h第2h
SBP DBP STI SBP DBP STI
6.50±0.78 3.80±0.480.55±0.0110.90±0.50 6.95±0.400.50±0.0113.45±0.348.85±0.230.46±0.01
治疗后第1、2h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3讨论
心源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重症,是由于心脏排血功能低下所致。
心输出量减少,周围血管代偿性收缩以代偿血压下降,这一代偿更加重心脏负担而招致恶性循环。
为此我们联合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其目的是针对心源性休克的动因及发生后的病理特征,阻断此恶性循环,达到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以纠正休克。
研究表明,多巴酚丁胺的主要特点是兴奋心脏的β受体有一定的选择性。
它能激动肾上腺能β1受体,增强休克动物的心脏功能,同时它又能激动血管平滑肌
β2受体,舒张外周血管,增加组织氧供及氧摄取量,改善组织氧合功能,降低系统外周阻力(SVR)和肺动脉楔嵌压(PAWP),发挥着抗休克作用。
实验证明,对实验性感染性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以及临床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1,2]。
其降低左室前后负荷
的效应,尤其适用于心源性休克的纠治,特别是对于左室的急性衰竭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泵衰竭,多巴酚丁胺具有较强的加强左室收缩但不增加心肌氧耗,为洋地黄所不能及,尤其对纠正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有利。
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同等小剂量应用时,由于两者都能兴奋心脏β受体,激活腺苷环化酶(adenylate cys-dase,AC),使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促进钙进入心肌内膜,选择性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量和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改善心功能[3]。
值得指出的是,与多巴酚丁胺相比,多巴胺的作用较为复杂而且依剂量而异。
在小剂量(4~8µg/kg/ min)时,它可作用于心脏β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同时又可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骨骼肌肉血管收缩而肾脏等内脏血管扩张使之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特别是针对心源性休克,它一方面可协同多巴酚丁胺加强心肌收缩,改善心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缺血,限制或逆转心肌梗塞。
但是,在中等剂量(8~16µg/kg/min)时,多巴胺则以兴奋
静脉胺碘酮和维拉帕米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对比江西省星子县人民医院(江西星子332800)熊熙华
关键词心律不齐;房颤,阵发性;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造成患者不适、血流动力学影响和心房血栓形成。
故对阵发性房颤应尽早和尽可能转复成窦性心律。
房颤的直流电转复虽然成功率高,但由于需要麻醉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多用于阵发性房颤合并明显心力衰竭或严重心绞痛等紧急状态下。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来转复或减慢心率。
本文对胺碘酮和维拉帕米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做一比较。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4例连续阵发性房颤病人,男15例,女9例,年龄18~72岁,房颤发作从有症状开始30min 到72h以内,并有12导联心电图证实。
平均心室率(125±27)次・min-1。
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13例,维拉帕米组11例。
两组间年龄、性别、心率、来院前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及心脏器质性病变均无统计学差异。
已知或疑有传导障碍(包括预激)、病窦综合症、甲亢、2周内服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和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心律失常导致低血压、有心功能不全、妊娠及哺乳患者均不在入选之列。
1・2试验方法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或维拉帕米组。
建立静脉通道和心电血压监测,用药前观察30min,记录12导联心电图、心率和血压。
胺碘酮组静脉给予胺碘酮15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10min注完。
维拉帕米组,维拉帕米5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10min注完。
给药后3h内复律视为转复成功。
如首次给药转复失败,则改另一药物。
观察3h,所有病人治疗期间作心电监护,每5min测量血压1次,有低血压者每分钟测血压。
2结果
首次给维拉帕米的11例患者2例转复为窦性心律。
胺碘酮组13例中有10例(77%)转为窦性心律。
9例用维拉帕米无效改用胺碘酮后7例复律。
先用胺碘酮无效的3例改用维拉帕米后1例复律,但无统计学意义。
胺碘酮给药后10~175min发生转复。
复律时观察到心电图表现有室性早搏,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过性房扑但均未显示出恶性特点或引起症状。
1例用维拉帕米治疗病人发生明显副作用,其心室率降至45次・min-1,血压由150/90mmHg降至90/65mmHg,并持续5min。
1例胺碘酮治疗病人在无心动过缓情况下,血压由140/90mmHg降至85/65mmHg,并持续4min。
3讨论
虽然胺碘酮和维拉帕米的电生理作用不同,但两药治疗阵发性房颤均用于减慢心室率或使之转化为窦性心律。
胺碘酮抗纤颤作用机制在于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延长传导。
维拉帕米能选择性阻滞心肌细胞Ca2+内流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心率、延缓房室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从而复律。
本试验表明,胺碘酮比维拉帕米复律更为有效,成功率达77%。
两药副作用均少,且不需停药或作其他处理。
[收稿日期:2002-04-27]
α受体为主,既增加心肌氧耗又增加左室射血阻抗,不利于心源性休克的纠正。
综上所述,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总的效果是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氧耗减少,心脏前、后负荷减轻,心肌血液供应增加从而达到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并阻断血流动力学的恶性循环达到治疗心源性休克之目的。
进而改善了心脏及全身各脏器的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Rudis M,Basha MA,Zarowita BJ.It is time to resposition vasopresors and in-otropes in sepsis[J].Crit Care Med,1996,24(3):525~537
2Berg RA,Donnerstein RL,Padbury JF.Dobutamine infusions instable,criti-cally ill children?Pharmacokinetics and hemodynamic actions[J].Crit Care Med,1993,21(5):678~686
3陈国伟,王鸿利.现代急诊内科学(第2版)[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179~193
[收稿日期:200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