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水循环评课稿

合集下载

【最新】水循环的评课-范文word版 (6页)

【最新】水循环的评课-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水循环的评课篇一:《水循环》评课稿水循环评课稿优点评价:从总体上看,本节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节课一古诗为导入,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直至结课。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从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比较明确的,并且落实得较好,做到了以下几点:①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自己阐述水循环的过程;②学生能够分析得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经过的圈层;③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总体平衡性,同时也理解了水资源的紧缺性,并且激发学生的节水意识。

2.从教学的内容与组织上来看:知识结构合理,课堂循序渐进,各环节过渡自然。

比如导入古诗导入,自然流畅。

然后自然地以黄河为例探究水循环,追踪黄河水完成海陆大循环,之后让学生对比完成整幅水循环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分析得出水循环的概念,从此看出水循环的更新性,为黄河断流问题埋下伏笔,最后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整节课的设计新颖,既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又不局限于媒体教学,充分让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比如在讲水循环的过程时,老师只分析海路大循环,让学生自主完成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再加上水循环动画的演示,使学生深刻滴理解水循环。

4.从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来看:教师的教态自信,课程以古诗导入,设置悬念;课堂提问和活动组织掌握得当,气氛轻松;课堂富于变化,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讨论,比如水循环的意义,只是分析出水循环保持了水体的更新和维持全球水体的平衡,并没有完全深入分析水循环的其他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自然界的水循环》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自然界的水循环》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现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将本节课内容进行“一二三四”
高度归纳,可以进一步规范、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
力。
(六)实战演练,学以致用:课上,教师利用通过
研究丹河获得的知识和方法,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前后
的变化入手,探讨了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课后,布置
了一个地理调查题,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查阅资料分
析“20 世纪 90 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的严重断流现
(二)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我们主要采用视频导 入法,丹河,作为晋城的母亲河之一,孕育了两岸文明 与繁华,丹河龙门湿地,位于泽州县金村镇水东村附近, 很多同学都去过,但也有没去过的,我们选取丹河湿地 的视频导入,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同时也 可以向学生普及乡土地理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爱晋 城、爱泽州的情感,并以此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
个方面考虑,对于导学过程部分,设计了预习自测、合 作探究两个层次,预习自测主要是引导学生全面初步了 解本节的基础知识,合作探究部分以丹河为背景,引导 学生分析了河流的补给类型、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水循 环的过程和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等内容,预习检 测和合作探究层层递进,落实了课标要求。应用学道自 主学习,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新课改理念。
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实际生
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其中渗透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
地理实践力素养。
课例研究综
反思《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课的教学,我们以丹

河为主线,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
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 知识、地理原理,并灵活地运用到水循环规律的认识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 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 维的创新,也落实了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培养了 学生的三大地理素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圈的构成》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圈的构成》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圈的构成》评课稿一、课程概述《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圈的构成》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材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水循环的过程与水圈的构成。

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情况;–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掌握水圈的构成及其功能。

2.能力目标:–能够使用地图等工具,分析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分析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能够探讨水圈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情况;–水循环的过程与影响。

2.教学难点:–掌握水圈的构成及其功能;–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情况;–水循环的概念、过程与影响;–水圈的构成及其功能。

2.教学方法:–视听法:通过展示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图、水循环的动态图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实验法:通过展示水循环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并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深入探讨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兴趣•导入:引入水资源的重要性,以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第二步:知识讲授1.分布与利用–介绍地球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出水资源的不平衡分布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讲解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包括农业、工业、生活和能源等方面。

2.水循环的概念与过程–定义水循环的概念,揭示地球上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评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评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评课稿一、课时概述本课程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五课,主题为《地球上的水循环》。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节课时(约45分钟),适用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掌握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蓄水等基本概念;–了解地球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学会观察和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分析和解释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作用;–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掌握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蓄水等基本概念;2.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3.分析和解释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例如,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雨滴,以及雨滴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5.2 学习新知(30分钟)5.2.1 呈现新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水循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然后,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水蒸发,水凝结,降水和蓄水。

在解释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示意图或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5.2.2 讲解水循环的过程教师详细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蒸发:当太阳能照射到地球上的水面时,水会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

2. 凝结:当水蒸气冷却时,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3. 降水:当云中的水滴变得足够大时,就会落下来,形成降水,如雨、雪、雾等。

4. 蓄水:地面上和地下的水会被陆地和海洋蓄存起来,并循环重新参与到水循环中。

5.2.3 解释水循环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解释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阅读相互联系的水体,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四、教学过程一、相互联系的水体【自学】结合图 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3、水圈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板书)【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观察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评课稿范文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评课稿范文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评课稿范文
优点:
1、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分清,统篇都围绕着教学目标逐层展开,教师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年年下雨、小雪,天空中的水怎么降不完?” 出发,使枯燥乏味的自然课变得生气勃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一步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老师安排的拓展训练:“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题目非常新颖别致,正是水在自然界里的各种循环的缩影,安排得十分巧妙,古今结合,教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缺点:
此篇教学设计没有更多地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各抒己见情况,是灌输式教学的.设计,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天性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建议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去争辩、去证明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初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第—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猎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完成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开展。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阅读相互联系的水体,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依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援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完成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开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1.商量法通过组织学生商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机。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四、教学过程一、相互联系的水体(自学)结合图3.1,自学第—局部内容答复以下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3、水圈有哪些特点?学生答复,老师补充总结〔板书〕(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观察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商量〕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X。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局部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自然界水循环评课稿

自然界水循环评课稿

自然界水循环评课稿目注明确的指导和培训——评李文文老师的《自然界水循环》单元自然水循环讲座教师课时敬爱的评委和老师:大家好!今日清晨,我们听了我们学校xxx老师讲解的“自然界水循环”一课。

让我议论一下这一课在讲堂上,李文文先生奇妙地运用现代教课方法,创建了丰富生动的教课情境,设计了新奇生动的学生活动。

师生在讲堂上的互相合作充足表现了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沟通展现、教师启迪”的讲堂教课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踊跃参加整个班级,老师实时指导,成功地填补了学生的学习差距,获得了优秀的教课成效。

所以,我以为李小姐的课特别成功。

我对这一课的整体议论是“指导与实践相联合,目注明确”。

亮点以下:-有效创建教课情境,增强教课活力孔子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

”这就要求创建有效的教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我想学”转变为“我想学”依据这节课的内容和要求,李老师奇妙地创建了一个情境:经过一个对于水循环的卡通视频来介绍这节课,并用法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水循环广告来介绍。

导言特别新奇风趣。

有了音乐和卡通,学生们看的时候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时时地唱“我们会我们会摇滚你”,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在水循环的状况放学习知识,有效地增强教课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它也向学生传达了艺术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理念!鼓舞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察看更多,踊跃发展思想,实现感情目标。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活动能力。

有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以为“个体认知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体智力和认知的发展中起侧重要作用”只有当个人投身于各样活动时,他们的主体性才能获得充足发展。

“所以,学生应当在活动中提升自己,培育自己的能力。

这是李老师上课时小组议论-白板展现-代表讲话的场景图。

从图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学生踊跃议论,分工明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使了表达能力、画图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各样能力的提升。

自然界水循环评课稿

自然界水循环评课稿

自然界水循环评课稿目标明确的指导和培训——评李文文老师的《自然界水循环》3.1单元自然水循环讲座教师课时尊敬的评委和老师:大家好!今天早上,我们听了我们学校xxx老师讲授的“自然界水循环”一课。

让我评论一下这一课在课堂上,李文文先生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创造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生动的学生活动。

师生在课堂上的相互合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启发”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积极参与整个班级,老师及时指导,成功地弥补了学生的学习差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认为李小姐的课非常成功。

我对这一课的总体评价是“指导与实践相结合,目标明确”。

亮点如下:-有效创造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活力孔子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

”这就要求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我想学”转变为“我想学”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和要求,李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情境:通过一个关于水循环的卡通视频来介绍这节课,并用法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水循环广告来介绍。

导言非常新颖有趣。

有了音乐和卡通,学生们看的时候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时地唱“我们会我们会摇滚你”,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水循环的情况下学习知识,有效地增强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它也向学生传达了艺术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理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观察更多,积极发展思维,实现情感目标。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体智力和认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个人投身于各种活动时,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学生应该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

这是李老师上课时小组讨论-白板展示-代表发言的场景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积极讨论,分工明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了表达能力、绘图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自然界的水循环 5分钟说课稿 正版

自然界的水循环 5分钟说课稿 正版

大自然的水循环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X。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此节分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上五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说明。

首先看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说教材,它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分析通过研读教材我发现,自然界的水循环是本章第一节,它是对后面知识的铺垫,也是培养学生抽象分析能力的重要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也是本章乃至整个自然地理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争取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了教学目标,紧接着要设定教学的重难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是常考的考点,因此把他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

我把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设为本节课的难点。

(过渡: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教法和学法。

下面,说第二部分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结合情境教学法,点拨法,参与教学。

(过渡:在课堂中,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还离不开学生的学法。

)根据高一学生的学习特征,本节课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那这样一节课要如何进行呢?我们来看一下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

首先是新课导入。

)三、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2m)通过诗歌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

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过渡)朗诵完诗歌后提出问题,我再通过以上两个环节来进行这节课的新课讲授。

2.讲授新课(1)概况:讲概况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结合水圈示意图和水循环过程示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出图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等。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课型:高一新课课时: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共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是运动变化的。

第二个知识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该节的教学重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2、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的组成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水循环三种类型的比较,河流补给类型的比较,强化比较法的使用,同时感受地球各圈层、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学习陆地淡水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二、教学思路设计1、用宁夏南部山区人口迁移导人新课.一来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来可以增强学生对身边地理问题的关注,对乡土地理的学习。

2、“相互联系的水体”处理方案。

该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作要求,内容容易理解,让学生自主活动,自学完成,但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认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资源观、价值观。

《水循环》说课稿

《水循环》说课稿

《水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循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水循环》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上水的运动规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主要环节。

接着,教材探讨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如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地球上水的动态变化,为后续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水的三态变化、河流和海洋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动画和实例,帮助学生构建水循环的概念,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2)学生能够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标注主要环节。

(3)学生能够解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念,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全球视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1)海陆间循环的过程。

(2)水循环地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片、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过程。

【最新文档】循环结构评课-实用word文档 (8页)

【最新文档】循环结构评课-实用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循环结构评课篇一:《水循环》评课稿水循环评课稿优点评价:从总体上看,本节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节课一古诗为导入,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直至结课。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从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比较明确的,并且落实得较好,做到了以下几点:①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自己阐述水循环的过程;②学生能够分析得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经过的圈层;③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总体平衡性,同时也理解了水资源的紧缺性,并且激发学生的节水意识。

2.从教学的内容与组织上来看:知识结构合理,课堂循序渐进,各环节过渡自然。

比如导入古诗导入,自然流畅。

然后自然地以黄河为例探究水循环,追踪黄河水完成海陆大循环,之后让学生对比完成整幅水循环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分析得出水循环的概念,从此看出水循环的更新性,为黄河断流问题埋下伏笔,最后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整节课的设计新颖,既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又不局限于媒体教学,充分让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比如在讲水循环的过程时,老师只分析海路大循环,让学生自主完成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再加上水循环动画的演示,使学生深刻滴理解水循环。

4.从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来看:教师的教态自信,课程以古诗导入,设置悬念;课堂提问和活动组织掌握得当,气氛轻松;课堂富于变化,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讨论,比如水循环的意义,只是分析出水循环保持了水体的更新和维持全球水体的平衡,并没有完全深入分析水循环的其他意义。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及反思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及反思

2.4《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是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循环的水》第四课的内容。

本单元前三课认识雾与云、雨与雪、霜与露等天气现象的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系统认识。

而对水循环影响与意义的分析推断又为学习下一课《水与地表形态》做了很好的铺垫,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基于之前的学习经验,借助一些关键词语和箭头在示意图中标注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梳理信息、得出结论,建立水循环的概念。

同时,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2)科学思维: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

(3)探究实践: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教学准备】材料准备:与水循环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水循环示意图纸,笔。

【教学过程】(1)头脑风暴:自然界中的水。

师:(课前在黑板上用水写字)同学们,黑板上的水怎么不见了?生:蒸发了。

师:黄河里的水怎么蒸发不完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

首先让我们玩一个头脑风暴游戏,请大家说一说,自然界中的水都分布在哪里呢?(板书:自然界中的水)生1:海洋、湖泊、河流。

生2:云里、空气里。

生3:雪山、冰川、地下。

生4:水果里、身体里……师:大自然中有着形形色色的水——液态的、固态的,还有气态的。

它们有的分布在江河湖泊、冰川和海洋中,有的藏在水蒸气和空中的云、雨、雪里,等等。

除此之外,土壤中也渗有大量的水,地表下还有我们平时看不到的地下河,连生物体内也含有水。

水的存在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生命世界。

师:你知道谁的贮水量最大吗?生:海洋?师:对,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为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课标的要求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1、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教材分析1、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

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①了解水圈水体的组成和各水体彼此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用意表示水循环的进程,把握其要紧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阻碍,明白得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④正确熟悉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进展。

二、进程与方式①课前阅读彼此联系的水体,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熟悉。

②依照所提供的资料,同窗间合作探讨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缘故,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熟悉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进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进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进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彼此补给关系。

教学方式1.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讨学习的机遇。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四、教学进程一、彼此联系的水体【自学】结合图 3.1,自学第一部份内容回答以下问题:一、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二、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3、水圈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板书)【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类水体之间具有水源彼此补给的关系。

观看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彼此关系”大伙儿试探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份组成,可是他们都处于彼此转换、彼此阻碍的进程,他们是彼此联系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一、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说明新课程中强调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二、教材分析:本节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小组合作,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但也初步具备的一定的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练结合目标明确
——对李文文老师《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的点评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上午我们听取了我校xxx老师讲授的《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下面由我来对本节课作一下点评。

本节课上,李文文老师熟练应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助合作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点拨”的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整节课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时点拨,成功地弥补了学生的学习漏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我认为李老师的这节课非常成功。

我对这节课的总体评价就是“导练结合目标明确”,亮点如下:
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活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节课李老师依据本课的内容与要求,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一段有关水循环的动漫视频来引入本节课,采用法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关于水循环的广告的方式导入,该导入非常新颖、有趣,伴随着音乐与动漫,学生在观瞧时双眼炯炯有神,不时还跟着哼唱“we will we will rock you”,让学生置身于水循环的情境之中学习知识,有效增强教学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给学生传达出这样一个理念: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激励学生要在生活中多发现、多观察,积极开拓思维,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活动之中培养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起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人智力与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发展。

”因此,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我,培养能力。

这就是李老师上课时学生们小组讨论-白板展示-代表发言时的场景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瞧到学生积极讨论、分工明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促进表达能力、做图画图能力、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知识运用、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
图示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图形为教学的手段,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的一种方法。

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出地球上水存在的不同形态,丰富学生们对水的认识,比如:了解到冰川水以水固态的形式存在,突破学生们对水只就是液态与气态方面认识的局限性,通过水的三态变化,非常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第一个重点——河流的补给类型。

其中,河流与湖泊水、地下水的相互补给比较抽象,通过相关示意图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对河流补给的抽象认识;随后,李老师通过一张动态的水循环示意图,一边播放一边讲解,直观地展现了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将本节课重点知识高度概括,浓缩在一张地图上,将知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充分体现了地理学图文结合的理念。

四教法新颖,注重师生交流
李老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学法指导因素,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内容。

通过典型题训练法,思考解疑法、读图法、析图法等一些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师生感情交流比较融洽,双边活动协调、自然,尤其就是小组交流与展示环节。

充分体现新课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

让学生改变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养成自学、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苏霍嫫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可见师生之间平等、与谐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就是李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场景,以及学生在白板上展示小组成果的场景,通过图片就可以瞧出课堂氛围宽松、与谐,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分工与合作,既体现了学生个人能力,又体现了小组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教学就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

我们更要重视这节课需要反思与提升的地方,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提高与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时间,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教师要做到课堂的宏观把控,去繁为简、去粗取精,基础知识部分还可做适当精简,将重点放在河流补给类型及其水循环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分配时间,把握教学进度,避免拖堂。

2、在学生展示环节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缺乏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就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表现、畅所欲言或者老师有效提出疑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创新精神。

第二组同学在讲到河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时,出现了错误,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不同意的态度或者言语;而我所在那组同学小声嘀咕说:有
不同瞧法,但可能基于腼腆没有表现。

因此针对此类情况,老师课适当鼓励与表扬,让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积极思考开拓思维、敢于质疑、切记死学。

3、语言力求精练,注重知识提升
不过总的说来,在这节课中,李老师能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讨论的气息。

确确实实地体现出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今后要总结不足,扬长改短,不断的提高自我、超越自我。

最后,非常感谢这次赛课活动,它让我们更充分的去体验课堂教学,去交流课堂教学,去思考怎样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我的点评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与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评课人:xxx xxxx
2016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