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2007-07-15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一、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容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三纲的废除必然招致封建社会秩序的崩溃。
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西政指西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
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在《循序》篇中论证了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
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在《会通》篇中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1)中体西用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应对守旧派的策略。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中体西用的内涵也不断调整。
中体西用的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
2)张之洞于维新变法前夕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3)中体西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二、维新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
1、维新教育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2、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人本院(0~3)
慈幼院(3~6):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小学院(6~11):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智次之
中学院(11~15):德智体兼重,但尤以育德为重
大学院(16~20):专以开智为主
(二)、梁启超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变科举,兴学校、师范学校,群学之基、倡导女子教育、改革儿童教育
2、论教育作用和宗旨:国势强弱随人民教育程度为转移,因此为兴民权而开民智。
通过“品行智识体力”本种基本要素的教育培养新民。
3、介绍西方学理,指点教育新政: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经费
(三)、严复
1、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针对中国所面临的愚贫弱三方面问题,提出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
2、指摘八股考试,比较中西学风
3、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观
1、揭露封建教育的奴化本质
2、革命与改良政治论争中的教育定位:先革命后教育
3、开展革命教育活动:中国教育会、爱国女社、爱国学社、大通师范学堂。
四、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关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军国民教育
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他认为"军国民教育者与社会主义背驰",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
但他认为当时"强邻交通,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即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用武力自卫,这就要实行军国民教育。
就国内而言,为了打破当时国内封建军阀拥兵妄为的局面,就要"行举国皆兵之制","以平均其势力",也要进行军国民教育。
后来,他把军事体育发展成为普通体育。
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重要环节,他说:"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如果
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精神上也必感痛苦。
他要求学生"各就所好,多多运动",以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
2、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实利主义教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
进行实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认为"今之世界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
且武力之半,亦由财力而孳乳。
"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甚多,而国甚贫。
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
"他把实利主义教育,当成富国强民、发展国家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他认为实利主义教育,不仅可以使人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还可以便人的思维"臻于细密",例如学习算学,既可以增加知识,又可以便脑力反复运用,使人的思维日趋细密。
3、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他认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
"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日自由、平等、亲爱。
道德之要皆尽于是矣。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他提倡这种道德观念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相对抗,并企图通过这种公民道德教育使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改变被封建道德束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提倡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意义。
4、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属于实体世界,是"超轶乎政治的"。
他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
"其现象世界间所以为实体世界之障碍者,不外二种意识,一,人我之差别,二,幸福之营求是也。
"通过世界观教育,就可以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人也就达于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也就变得更有价值。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并认为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这点是值得重视的。
当然,他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教育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观的基础上的。
然而,他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
"这表示了他对当时封建传统教育的否定,具有重大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5、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
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津梁。
他指出,引导人们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不能用"旦旦而聒之"的方式,也不是"枯槁单简之言说"就能实现的。
"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
他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
美育可以陶养憾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
关于"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他说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就象农家对待植物那样,"千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
"为此,他极力反对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
他指责旧教育"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间其性质之动静,资束之锐钝,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
"
为了能"尚自然、展个性",在教学方法上,他重视启发式教学,提倡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
他说教书并不象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
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自动的求学。
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功课时,再去帮助他。
他说"在学校不能单靠教科书和教习,讲堂功课固然要紧;自动自习,随时注意自己发见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
"他的"展个性、尚自然"的思想是一贯的,他任南洋公学教习时,就提倡"学生自己读书"以展个性。
他任北大校长时提出"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两个计划。
提出讲义只列大纲,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教师口授,或自己参考,以期学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