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一、城市经济: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崛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使城市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接近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比重高达69.7%、65.8%和93.6%(2002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工业发达,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公司,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其中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具有世界级的规模。“九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都超过两位数,从各市近二年的实际增长和“十五”计划看,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如果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广东经济初步实现了工业化,那么未来二十年,广东经济发展将有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发展的主线将集中于城市化,城市化将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那些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具有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全球竞争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大都市区之间综合经济实力的较量,需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广东经济未来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或条件的形成,一是取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二是取决于这一城市群中产业
的合理分工,三是取决于这一城市群与港澳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而这些因素或条件的最终形成,则需要有明确的、清晰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以及科学合理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近几年来,欧美各国以及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发展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把城市功能定位及城市发展中产业结构的重新部署作为新一轮调整的重点。如美国的丹佛市就重新把该市的功能定位为“一高、二现代”(高新技术研发,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服务),把该市从“制造型城市”转型为“服务型城市”;日本的东京、大坂,韩国的汉城、釜山等城市也正在进一步地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城市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城市之间重新洗牌,扬长避短,重新打造和提升“城市特色竞争力”。这种动态和趋势,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注意。面对世界经济发展这些新的动态,面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厚积薄发、日益崛起的时候,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怎么发展?广东的城市发展及城市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广东能否保持并怎样保持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21世纪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部署,也直接影响到广东能否建设成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事关重大,涉及全局。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当今全球竞争从竞争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大都市之间综合经济实力的较量,二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这二者实际上代表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广东、珠三角的发展只有把目光投向城市中国的大背景,才有可能找到一条更为清晰的道路。
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称,国际上已经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带视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它们分别是:以波士顿和华盛顿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城市带;以多伦多、芝加哥为核心的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大湖城市带;以东京为核心的从东京、横滨到大阪的日本城市带,以伦敦为核心的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的英国城市带和以阿姆斯特丹、鲁尔区、巴黎为核心的西北欧城市带,还有就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带。目前,我国主要有三大都市圈,除珠三角、长三角外,“京津唐”都市圈已初具雏形(以北京、天津长约百余公里的辖区为轴心,以东西百余公里内的唐山、保定为两翼)。这样在我国沿海地区将形成三大都市区,相互竞争,并肩发展的格局。由这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中国经济起飞的态势正在形成。从近几年的发展看,虽然我省目前在经济总量上仍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在新一轮城市经济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城市体系内部的分工协作上,无论观念还是实践,珠三角都已经比长三角慢了半拍。珠三角城市带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国际都市圈雏形的经济群落,在整个发展思路和城市间的彼此定位上必须要有根本的变化。
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小国寡民、自给自足、自我循环的城市发展理念,必须重新洗牌。即使是香港,也不能总是就香港本身来谈香港。试想一下,如果香港没有广阔的内陆腹地,没有业已全面形成的与内地的经贸关系,没有与珠三角在产业结构上的互为补充,没有一个大华南经济圈的意识,香港能有发展空间吗?
改革以来,广东习惯于无为而治,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优势是很明显的,它体现了民间的创业特点,由此也形成了珠三角小城市的活力。但凡事都有两面,正由于政府是无为而治,虽然当初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起了很大作
思路了。上海的城市定位已经非常清晰,就是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上海的辐射半径非常广泛,整个城市规划根据车提出了四个半径的区域概念:一是半小时车程辐射区,二是一小时车程辐射区;三是两小时车程辐射区;四是四小时车程辐射区。所谓半小时车程辐射圈,就是以上海的人民广场为中心,辐射到上海各区的每个角落,上海市区之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交通网络的布局都以此为依据;一小时车程辐射圈已经到了周边的苏州、嘉兴等地区;二小时车程辐射到南通、常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四小时交通圈已经包括了南京。这10年,上海围绕着这么一个区域的概念做城市规划,结果把整个长江三角洲都给规划进来,把长江三角洲7000万人口都给覆盖了。
还有广州与香港这两个中心城市,能否走出自我循环,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把大上海的发展思路对比大华南,如果我们真的能按照华南经济圈和国际城市群的思路来进行功能配置的话,很多问题便容易解决了。这时候,谁能够成为城市经济时代的心脏起搏器,谁就能够占据制高点。上海已经起到了长江三角洲心脏起搏器的作用,但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广州还不行,“能量”还不够,比香港还差一点,香港单独也不行,而广州与香港结合起来,这个区域经济的心脏起搏器就能发挥作用。香港就相当于上海的陆家嘴,而深圳、珠海就相当于浦东开发区一样,至于沿线地区的港口码头就相当于上海的港口。广东其它地区如珠三角地区的加工产业,就相当于昆山、苏州,如此一来,就构置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关系,城市之间的功能定位都容易理清楚。
二、明确以经营城市为重点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