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剖宫产的现状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剖宫产的现状与研究
剖宫产是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手术。剖宫产产妇术中出血、术后血栓形成率、再次妊娠发生前置胎盘和子宫破裂的几率远高于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同时剖宫产新生儿并发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及发生弱视的几率高于阴道分娩新生儿,其抵抗力远低于阴道生产新生儿[1].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剖宫产率在15%以下,而我国2008年统计资料显示剖宫产率为42.6%,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并且逐年升高,呈直线上升畸形发展。
标签:剖宫产;健康教育
剖腹产的优点:①可避免自然生产过程中的突发状况;②阴道不易受到影响;
③缩短产程。缺点:①出血量较多;②并发症较多,包括伤口感染、粘连及麻醉后遗症等;③产后恢复较慢;④住院时间较长4~7d;⑤哺乳泌乳晚。阴道分娩的优点:①产后恢复快;②产后可立即进食;③并发症少;④哺乳早;⑤经济,住院短。缺点:①产前阵痛;②阴道生产过程中突发状况;③阴道松弛;④骨盆腔子宫膀胱脱垂的后遗症。
1我国剖宫产现状
上海市报道,1978~1987年的剖宫产率为15.55%,1988~1997年为29.39%,我国剖宫产率从20世纪60 年代的5%左右上升到90年代初的20%,近20年来,持续上升,多数医院报道大约在40%~60%,个别医院甚至高达70%以上[2]。北京妇产医院报道,在上世纪60~70 年代剖宫产率为2%~5%,维持较低的水平;80年代达20%,剖宫产率明显增加;90年代高达40%以上[3]。四川2009 年全省医疗保健机构剖宫产率为49.83%,21个市州中剖宫产率最高的为67.96%,最低为22.80%[4]。WHO 对亚洲的母儿健康调查显示,我国的剖宫产率高达46.2%,其中无指征的剖宫产占11.7%,成为世界之最[5]。
2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①剖宫产技术的发展,麻醉技术的成熟,使手术安全性提高。②高龄初产的比例明显增加。③社会对妊娠”完美母婴结局”的高期望认为剖官产安全。④选定良辰吉日。⑤”一次剖宫产,次次剖宫产”的错误观念没有改变。⑥部分知识女性为保持自我形象多选择剖官产。⑦医护人员未能给予充分的试产而过早行剖宫产术;怕引发医疗纠纷,不得已而放宽剖宫产指征。⑧各种产前监护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导致”过度诊断”。⑨助产人力不足、技术退化和助产能力下降。
3如何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
3.1加强和完善健康教育,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大力宣传,使社区居民能知道自然分娩的好与剖宫产的弊,扭转剖宫产率。对育龄妇女加强孕育知识教育和孕期保健指导,同时强调随意剖宫产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保障母婴健康的前提下
开展前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者试行阴道分娩。
3.2争取社会和媒体支持和理解,政府部门也要通过当地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构发放有关的知识手册,营造良好的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的社会氛围。
3.3推广导乐,提倡陪伴分娩,将以医生为中心的医疗分娩模式转变为以产妇为中心的鼓励、支持自然分娩的服务模式。
3.4加强对产科医护人员的培训,不断学习、积极提高产科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助产士的阴道助产技术,推广适宜技术,加强助产人力资源的建设,合理配置,为产妇提供安全分娩服务,积极开展无痛分娩。
3.5制订和完善剖宫产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剖宫产手术管理,严格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
4通过健康教育,大大降低剖宫产率
吴海萍报道的产后42d后进行随访追踪,发现剖宫产38例,剖宫产率为46.34 ;低于亭湖区平均67.48 ,阴道产44例,阴道产率為53.66%[6]。蒋世琴,杨文东报道1275例干预组产妇中299例采用剖宫产,剖宫产率为23.45%(299/1275)。471例对照组产妇中252例采用剖宫产,剖宫产率为53.50%(252/471)[7]。彭鸿英报道观察组产妇中经阴道分娩97例,其中顺产89例,剖宫产23例,剖宫产率为19.17%;而对照组中经阴道分娩81例,其中顺产72例,剖宫产39例,剖宫产率为32.50%[8]。
5结论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在2010年10日在北京启动”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项目,旨在通过系列措施给剖宫产”降温”。广泛宣传,把孕妇学校办得更好,更具吸引力,大力推广自然分娩的好处.有效得降低剖宫产率,在我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爱母分娩”行动的实质-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刘新民,主编.妇产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57-159.
[2]朱丽萍,周冰华,秦敏,等.上海市20 年剖宫产产妇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3):153-156.
[3]郑平,黄醒华,王淑珍.35 年剖宫产率及适应证的变化[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3):142-145.
[4]吴方银,肖兵,熊庆,等.四川省剖宫产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
学,2012,39(12):2956-2957.
[5]Pisake Lumbiganon,Malinee Laopaiboon,A Metin Gülmezoglu,etal.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 the WHO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 perinatal health 2007 ~2008[J].Lancet,2010,375( 1) : 490 -499.
[6]吴海萍.探讨孕期妇女的社区健康教育[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436.
[7]蒋世琴,杨文东.孕期健康教育及产前干预降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7):592-593.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