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发生PPT课件
神经生理课件.ppt

肌紧张(muscular tension):是 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 反射。
腱反射(tendon reflex):指短 暂快速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
三、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除嗅觉外,躯体各种特异性感觉传 来的神经冲动,再通过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其主 要机能是引起特定感觉,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u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
1. 胆碱能受体
M型受体 N型受体 N1受体
N2受体 2. 肾上腺素能受体
α受体
α1受体 α2受体
β受体 β1受体 β2受体
3. 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reflex) 反射弧(reflex arc)(图)
二、中枢内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聚合式(图) 辐散式(图) 链锁式(图)
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动物在一 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 经过多次反复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相当巩固地建立 起一整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并表现出一整套有规 律的条件反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整套条件 反射,称为动力定型。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三、神经活动的类型
(一)神经递质
1.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 (3)肽素 2. 中枢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 (3)氨基酸类 (4)肽类 肾上腺突触的递质化学
《神经系统介绍》PPT课件

精品医学
27
二、臂丛
(一)组成和位置 组成:
C5根 C6根
上干
前股
外侧束
C7根
中干 后股 后束
C8根 T1根
下干
位置:
斜角肌间隙
前股 内侧束 锁骨后方
中干 前股 上干
腋腔
后股 下干
精品医学
28
(二)分支
1、腋神经
臂丛后束
腋神经
三角肌
肌支: 三角肌、小圆肌
皮支: 肩和臂外侧皮肤
四边孔
损伤: 肩不能外展(肩部骨突起,三 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精品医学
14
(二)白质
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
后索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前索
精品医学
15
1、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传导同侧 躯干核四肢的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或辨别性触觉。
楔束
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 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 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出现站立 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 丧失。
对第1腰椎
精品医学
9
马尾: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 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马尾的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 尾 马 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精品医学
10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
的
后
延髓上部的顶为第四脑 室脉络丛和脉络组织
延髓下部的顶为后 索及薄、楔束核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课件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扣带回等结构。这些结构参与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 节等过程,同时也与行为决策和动机等密切相关。
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行为决策和执行,同时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情绪体验。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 的探索和创新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退缩和回避行为。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大脑皮层是学习与记忆的主要神经基础,尤其是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区域。此外,海马、杏仁核等结构也参与学习与记忆过程。
语言与认知
语言的定义和要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
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
语言处理涉及多个脑区,包括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听觉性语言中 枢)和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等。这些区域分别负责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书写等功能。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功能 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 内的神经元,负责将神经冲动传 导至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其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 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 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 最后共同通路。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应急反应,动员机体潜能,适应环境急骤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
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中枢控制
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ppt课件完整版

感受器的分类
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接受刺激 的性质,可分为外感受器、内感
受器和本体感受器。
传出神经纤维及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
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 令传导至效应器,包括运 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髓鞘 。
效应器
接受传出神经纤维传来的 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等生理效应的 结构,如肌肉、腺体等。
功能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外界刺激,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以适应 外界环境的变化。它具有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和运动等多种功能。
神经系统结构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 分,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神经元
是神息 的能力。
等,后者如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等。
02 03
神经再生过程
神经损伤后,远端神经发生华勒氏变性,近端神经轴突开始再生。再生 过程中,神经细胞需要克服多种抑制因素,如瘢痕组织、神经生长抑制 因子等。
神经修复策略
为了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细胞治疗等。其中,细胞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使用干细胞或 神经细胞移植来促进神经再生。
神经元结构
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其中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轴突则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类型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类型。感觉神经元负责接收外 界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运动神经元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中间神经元则负责在感觉和 运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突触传递机制
• 突触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①促代谢型受体:11种 ②促离子型受体:海人藻酸受体5种,AMPA-R4种 , NMDA-R6种。
46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的分类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生
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 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30
递质和调质的分类
分类 家族成员
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 胺
氨基酸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 类
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阿片肽、脑 -肠肽、血管紧张素II、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一氧化氮、一氧化碳
脂类 花生四稀酸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类)
糖尿病
6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②绝缘性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
7
(二)神经胶质细胞
1.在周围神经:
卫星细胞,又称被囊细胞 (Satellite cell;
Capsular cell)
施万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 (Schwann’s cell;Neurolemmal cell)
胞体
N元
树突
突起
轴突
4
神经元基本功能
接受刺激、传递信息 ①感受刺激 ②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③可将神经信息传给效应器
5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功能:传导兴奋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0.4~120m/s 影响因素: ①直径:正比; (有髓f)6×直径(m); ②有无髓鞘: 有髓Nf快(跳跃式传导); ③髓鞘厚度: 轴索/总直径=0.6时最佳 ④温度:一定范围内正比.
《神经系统》PPT课件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6
1、脊髓的外形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7
2、脊髓横断面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8
3、马尾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9
4、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20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 大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 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 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 脑,脑细胞死亡越多)。 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 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
❖ 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占80%。它虽只占人体 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 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 液为2000升。大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 约相当于25瓦。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44
三、少年儿童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 老师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歧视有缺陷少 年儿童,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少年儿童,以保 证少年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愉快。
21
脊髓的功能
❖ 【传导功能】
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 其结构基础即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 面部外,全身的深、浅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 动,都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才能传到脑。由 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 才能调节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 如果脊髓白质损伤,将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 动和感觉的功能障碍。
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的发生

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管的边缘层演化而成,主要由神经元突起与神 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神经元轴突在脊髓内上行和下行,聚集形 成传导束。胚胎第3个月时,脊髓各节段与脑的各部分形成广泛 的联系,它们的突起组成脊髓的固有束、前索、外侧索和后索。 神经管的管腔狭细,形成脊髓的中央管(图3-6)。
图3-6 脊髓的发育
图3-1 人胚3周模式图
A.人胚3周的断面B.3周末的胚盘
图3-2 神经管与神经嵴形成示意图(横断面)
图3-3 神经管与神经嵴形成示意图(整体观)
二、神经管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织分化
在神经管发育过程中也伴随着细胞、组织的 分化。
(一)神经上皮的分化迁移
早期神经管的管壁是由一层假复层上皮组成(图3-4),称神经 上皮(neuroepithelium)。神经上皮只含一种细胞,称神经 上皮细胞。后来神经上皮细胞分裂增殖,部分细胞迁移至神经上 皮的外周,构成新的细胞层,称套层(mantlelayer),以后分 化为成神经细胞(neuroblast)和成神经胶质细胞 (glioblast)。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长出突起,并延 伸到套层的外周形成边缘层(marginallayer)。
随后,单极成神经细胞的内侧端又发出一些分支,为原始树突, 这时它就成为多极成神经细胞,将来形成成熟的多极神经细胞 (图3-5)。成神经细胞是分裂后细胞(postmitoticcell), 一般不再有分裂增殖的能力。
图3-5 神经上皮细胞的分化
(三)成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成神经胶质细胞先分化为各类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即成星形胶 质细胞(astroblast)和成少突胶质细胞 (oligodendroblast),成星形胶质细胞再分化为原浆性星形 细胞和纤维性星形细胞,成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发生较晚,其来源存在争议(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图3-5)。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CHAPTER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种信息,控制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根据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的分类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以及突触后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元与突触传递1 2 3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它们在突触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神经递质的种类根据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性可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和酶联型受体。
受体的类型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改变受体的构象或激活相关酶,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CHAPTER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应、换能、编码等听觉传导通路耳蜗→ 听神经→ 脑干听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大脑皮层触压觉传导通路外周触压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痛觉传导通路外周痛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温觉传导通路外周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中枢及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感觉整合多种感觉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整体感知感觉剥夺与感觉过敏感觉剥夺指长时间缺乏某种感觉刺激,导致相应感觉能力下降;感觉过敏指对某种感觉刺激过于敏感,产生不适或疼痛等异常感觉。
CHAPTER03运动单位与肌纤维类型关系不同运动单位包含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影响肌肉收缩特性。
神经发生ppt课件

支持、保护和营养神经元的细胞。
神经发生的阶段
01
02
03
胚胎期
神经元前体细胞的生成和 迁移。
胎儿期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 分化与成熟。
新生儿期及以后
突触连接的形成和神经网 络的构建。
神经发生的重要性
神经发生是人类大脑发育的基础 。
神经元的数量和连接方式决定了 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
疾病,如脑缺血、脑外伤等。
抗抑郁药
03
一些抗抑郁药可以促进神经发生过程,有助于改善抑郁症患者
的症状。
神经发生与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与神经发生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调控神经发生过程,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 的手段。
脑机接口在神经发生中的作用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神经发生过程的变化,并利用电刺激等技术调 控神经发生过程,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生理和行为需求。
04
神经发生的调控因素
遗传因素
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的调控对神经发生具有 重要影响,包括转录因子、表观
遗传修饰等。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可能导致神经发生异 常,如唐氏综合征等。
遗传性疾病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影响神经发 生,如神经管缺陷、威廉姆斯综
合征等。
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
如辐射、磁场等物理因素可能影响神经发生。
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
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会 分化成成熟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以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脑损伤或神经系 统疾病,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可以移植 到受损部位,并分化成相应的神经细 胞,以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神经上皮的分化
当神经管形成后,管壁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上皮的基膜 较厚,称外界膜。神经上皮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部分细胞 迁至神经上皮的外周,称为成神经细胞。之后,神经上皮 细胞又分化出成神经胶质细胞,也迁至神经上皮的外周。 于是,在神经上皮的外周由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 构成了一层新细胞层,称套层。此时原位的神经上皮停止 分化,变成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称室管膜层。套层 的成神经细胞起初为圆球形,很快长出突起,突起逐渐增 长并伸至套层外周,形成一层新的结构,称边缘层。随着 成神经细胞的分化,套层中的成神经胶质细胞也分化为星 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有部分细胞进入边缘层 (图27-5)。
10
脑曲的形成
在脑泡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同时出现了几个不同方向的 弯曲。首先出现的是凸向背侧的颈曲(cervical flexure)和 头曲(cephalic flexure)。前者位于脑与脊髓之间,后者位 于中脑部,故又称中脑曲。之后,在脑桥和端脑处又出现 了两个凸向腹侧的弯曲,分别称脑桥曲和端脑曲。
9
三、脑的发生
(一)脑泡的形成和演变
胚胎第4周末,神经管头段形成三个膨大,即脑泡(brain vesicle),由前向后分别为前脑泡、中脑泡和菱脑泡。至 第5周时,前脑泡的头端向两侧膨大,形成左右两个端脑 (telencephalon),以后演变为大脑两半球,而前脑泡的 尾端则形成间脑。中脑泡变化不大,演变为中脑。菱脑泡 演 变 为 头 侧 的 后 脑 ( metencephalon ) 和 尾 侧 的 末 脑 (myelencephalon),后脑演变为脑桥和小脑,末脑演变为 延髓。随着脑泡的形成和演变,神经管的管腔也演变为各 部位的脑室。前脑泡的腔演变为左右两个侧脑室和间脑中 的第三脑室;中脑泡的腔很小,形成狭窄的中脑水管;菱 脑泡的腔演变为宽大的第四脑室(图27-9,图27-10)
第27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Nervous System
1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和早期分化
1. 神经管的发生和分化
人胚第3周初,在脊索突和脊索的诱导下,出现了由神经 外胚层构成的神经板。随着脊索的延长,神经板也逐渐长 大并形成神经沟。在相当于枕部体节的平面上,神经沟首 先愈合成管,愈合过程向头、尾两端进展,最后在头尾两 端各有一开口,分别称前神经孔(anterior neuropore)和 后神经孔(posterior neuropore)。胚胎第25天左右,前神 经孔闭合,第27天左右,后神经孔闭合,完整的神经管形 成(图27-1,图27-2)。神经管的前段膨大,衍化为脑; 后段较细,衍化为脊髓。
5
5. 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神经胶质细胞的发生晚于神经细胞。成神经胶质细胞首先 分化为各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即成星形胶质细胞 (astroblast)和成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blast)。然后, 成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为原浆型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成 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图27-6)。
2
2. 神经嵴的发生和分化
在由神经沟愈合为神经管的过程中,神经沟边缘与表面外 胚层相延续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游离出来,形成左右两条 与神经管平行的细胞索,位于表面外胚层的下方和神经管 的背外侧,称神经嵴(neural crest)(图27-1)。神经嵴分 化为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和神经胶质细胞、肾上腺髓质 的嗜铬细胞、黑色素细胞、滤泡旁细胞、颈动脉体I型细 胞等。另外,神经嵴头段的部分细胞还可变为间充质细胞, 并参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根部管壁组织和头颈部部分骨、 软骨、肌肉及结缔组织的形成。因此,这部分神经嵴组织 又称为中外胚层(mesoectoderm)(图27-3,图27-4)。
8
发育过程中脊髓与脊柱关系变化
胚胎第3个月之前,脊髓与脊柱等长,其下端可达脊柱的 尾骨平面。第3个月后,由于脊柱增长比脊髓快,脊柱逐 渐超越脊髓向尾端延伸,脊髓的位置相对上移。至出生前, 脊髓下端与第3腰椎平齐,仅以终丝与尾骨相连。由于节 段性分布的脊神经均在胚胎早期形成,并从相应节段的椎 间孔穿出,当脊髓位置相对上移后,脊髓颈段以下的脊神 经根便越来越斜向尾侧,至腰、骶和尾段的脊神经根则在 椎管内垂直下行,与终丝共同组成马段分化为脊髓,其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套 层分化为脊髓的灰质,边缘层分化为白质。神经管的两侧 壁由于套层中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的增生而迅速增厚, 侧壁的腹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基板(basal plate),背侧 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翼板(alar plate)。神经管的顶壁和 底壁都薄而窄,分别形成顶板(roof plate)和底板(floor plate)。由于基板和翼板的增厚,在神经管的内表面出现 了左右两条纵沟,称界沟(sulcus limitans)(图27-7)。
4
4. 神经细胞的成熟
成神经细胞一般不再分裂增殖,起初为圆形,称为无极成 神经细胞(apolar neuroblast),以后发出两个突起,称为 双极成神经细胞(bipolar neuroblast)。双极成神经细胞朝 向神经管腔一侧的突起退化消失,称为单极成神经细胞 (unipolar neuroblast);伸向边缘层的一个突起迅速增长, 形成原始轴突。单极成神经细胞内侧端又形成若干短突起, 称 为 原 始 树 突 , 称 为 多 极 成 神 经 细 胞 ( multipolar neuroblast)(图27-6)。
7
脊髓的分化
由于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的增多,左右两基板向 腹侧突出,致使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条纵行的裂隙,位居 脊髓的腹侧正中,称前正中裂或腹侧裂。同样,左右两翼 板也增大,但主要是向内侧推移并在中线愈合形成一隔膜, 称后正中隔。基板形成脊髓灰质的前角(或前柱),其中 的成神经细胞分化为躯体运动神经元。翼板形成脊髓灰质 后角(或后柱),其中的神经细胞分化为中间神经元。若 干成神经细胞聚集于基板和翼板之间,形成脊髓侧角或中 间角,其内的成神经细胞分化为内脏传出神经元。至此, 神经管的尾端分化成脊髓,神经管周围的间充质分化成脊 膜(图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