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精神和躯体是人的生命系统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活动。

关键词社会心理因素;疾病

我们所有的内心生活是我们心灵最隐秘的部分,但是身体本身却可以将它真实的表达出来,由于我们对自己的疏忽或者我们无视自己的心理状态,疾病就会侵袭我们。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种疾病都能找到其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系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和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与人们熟知的病毒、细菌、遗传一样也能引起躯体疾病。那些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被我们称为身心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身心疾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受社会因素和病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因此,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病人就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因素,以及造成这种心理改变的社会因素。

1应激与身心疾病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者观察到环境的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反应。应激过程是一种强烈的能量代谢过程[1]。目前,将常见的应激源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即生活中重大变故;第二类为日常生活中的困扰;第三类是来自工作相关的应激源,如劳动条件、职业性人际关系等;第四类为自然环境应激源,如大地震、洪水等。无论哪一种应激源,若长时间或过强地刺激人体而又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时,均可能诱发身心疾病[1]。

2情绪与身心疾病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而情绪对一个人健康的影响在很早以前就被注意到了,在我国的古医书《皇帝内经》就有“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相关联,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情绪虽然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但强度过大或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些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引起长期或过度的精神紧张,还可产生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病变,从而导致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

3性格与身心疾病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其对现实的认识、看法、情感反应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决定着个人对生活事件的易感性差异;性格健全者,对生活事件的易感性低,即使有较重大的生活事件也对其影响不明显;性格不健全者,对事件的易感性高,虽有轻度的生活事件即可以导致身心疾病[2]。

综上所述,身心疾病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于患者自身对外界各种因素的易感性有关。所以预防身心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一个健康而良好的心态,降低自己对外界各种刺激的易感性。对于心身疾病患者,我们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给予心理治疗,才能使患者尽快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侯永梅. 心理社会因素的心身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 20(3): 216.

[2] 董亮、潘芳、岳文浩. 哮喘患者行为特征初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2): 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