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十堰市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9-01-07

作者简介:陈瑞雪(1982—),女,汉,河南开封人,汉江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及区域经济。刘晓东(1988—),

男,汉,河南开封人,新乡市第一中学,中教二级,硕士,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及地理教育。

一、十堰产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初步成效(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7年,十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2.3亿

元,是2011年的1.92倍,年均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7亿元,是2011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1.2%。第二产业增加值783.4亿元,是2011年的1.73倍,年均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666.3亿元,是2011年的2.20倍,年均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91.4亿元,是2011年的1.61倍,年均增长8.3%。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1.4:53.1:35.5调整为

2017年的11.2:48.0:40.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比重上升5.3个百分点。2017年,汽车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07.4亿元,增长19.6%,占全市规模工

业的64.2%。其中,生产专用车13.2万辆,增长7%。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3万辆,增长33.13%,产值

突破1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实现产值301亿元,增幅超过35.6%,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13.7%。

(三)产业布局不断集中

开发区产业平台建设不断加快,通过多年的创

建,截止2017年底,十堰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共7个,批准规划面积29.16平方公里,其中

国家级开发区1个,即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全市开发区入驻企业共6336家,其中,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620家,高新技术企业162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2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2.7亿元,同比增长9.7%,占全市的54.7%。实现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429.6亿元,增长10%,占全市的

8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5.5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市的55.4%。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

件、新能源、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规模化产业集群。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流动、企业向园区聚集的大格局正在形成,园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主战场。

(四)产业集聚不断加强

全市汽车主导产业(整车及零部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达600余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具有年产各类商用车90万辆、专用车25万辆、新能源汽车5万辆的能力。十堰商用车产业集群、十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十堰竹房城镇带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丹江口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郧阳区铸锻产业集群、竹山绿松石产业集群等6个产业集群纳入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正在全力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2017年,6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规模企业总数达600家,营业收入、税收总额分别实现1489亿元、72亿元,分别增长14.5%和

18%,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81%。

新常态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研究

———

以十堰市为例陈瑞雪,刘晓东1

(1.汉江师范学院,湖北十堰442000;2.新乡市第一中学,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十堰作为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以汽车产业为重点的老工业基地,虽然长期以来

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等问题十分突出,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明兴市是一个新的发展战略,对于推进十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十堰;新常态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116

DOI:10.13395/ki.issn.1009-0061.2019.03.030

二、产业发展不足及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一是总量不大,实力不强。2017年6月,在中共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正式将十堰市等6个城市纳入全省多级发展大格局中。在六个多级城市中,2017年十堰市GDP总量位居第5位(高于黄石153亿元,低于荆州、黄冈近3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第5位(高于荆门6.4亿元,低于孝感、黄冈20多亿元)。工业产值居第5位,低于第1名荆门130多亿元。二是区县经济实力普遍偏弱。2017年,全市完成GDP总量为1632.3亿元,除张湾区531.38亿元、茅箭区319.44亿元、丹江口市225.1亿元外,其余的五个县区GDP总量均在百亿元及以下水平。其中,郧阳区112.2亿元、竹山县96.9亿元、房县86.3亿元、竹溪县78.4亿元、郧西县72.6亿元,县域经济块头不大,基础薄弱,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明显。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一是农业规模化集中度不高,特色、高效、高端产业少,深加工滞后。十堰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6家,占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800家的3.6%,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1家,占全省644家的6.3%。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占全省48家的2%。过10亿企业1家,占全省67家的1.4%。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比重不足20%,低于省先进地区60%以上水平,大部分农民处于分户经营、低组织化状态。

二是工业增速慢,方式单一,结构不优。一方面,长期以来十堰工业存在的“轻工业过轻”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化解。2015—2017年重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85%以上,轻工业占比虽然逐年提高但始终没有超过15%。汽车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始终在60%以上,若包括与之配套的橡胶、塑料制品等达80%以上。东风板块的产值和汽车产量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近8年虽有所下降,但一直高于30%。且传统产业占主导,高技术占比低。另一方面,汽车制造业以外的重点行业不强,对全市工业保持平稳增长未能起到有效支撑。从2017年全市工业前五大行业看,除汽车制造业以外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四大行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未超过5%。

三是现代服务业规模小,结构欠优。2011至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4.8%提升至40.8%,但仍分别低于全国10.8、全省4.4个百分点,处于全省靠后位置;传统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仍占据主导地位。电子商务、软件信息、互联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于制造业。研发、设计、创意等服务业供给明显不足,尽管家庭服务、游乐和休闲观光、体育文化等新兴服务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企业数量规模均存在明显不足。电子商务、互联网资讯等研发创新领域较为滞后。

(三)产业层级偏低

一是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处于初加工阶段多,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不长、集聚度偏低。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慢,新型产业规模小,支撑力不强,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三是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偏少,支撑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四是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品牌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薄弱。五是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产业发展面临优惠招商、举债融资难度增加、环保要求提高等系列挑战,融资难、人才紧、技术优势难以形成,要素服务跟不上成为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三、关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的发展路径探索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紧迫感、责任感。一要充分认识产业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涵之一,经济体系的基础,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健康发展的基础。二要深刻认识产业体系是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然。随着我国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产业动力减弱,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在新的动能转换中,必须构建现代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三要认识产业体系是应对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新一轮产业在国际分工的格局正在重塑,随着“高端回流”“低中端分流”双向挤压,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应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纳入工作目标,抓实抓细抓出成果。

2.致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要突出重点加快构建产业体系步伐。立足推动全域GDP产业意识,立足资源优势转化,通过行之有效战略谋划、精准设计引导及政策扶持引导,项目推进、技术改造、

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