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人物的塑造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采众生相讽喻芸芸生
-------试谈《围城》人物的塑造艺术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语言幽默风趣,思想深刻严肃,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无疑为中国当代小说立了一根标杆,尤其是当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本书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均表现出其应有的角色活力,给那个年代中西文化交汇下中国知识分子最大力道的抨击。也为后来的假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本文将从作者出神入化的比喻手法、讽刺艺术、心理描写等方面小谈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
关键词:《围城》人物形象比喻手法讽刺艺术心理描写
“可是张先生夫妇保有他们家乡的传统思想,以为女子到了二十岁就老了,过二十岁没嫁掉,只能进古物陈列所供人凭吊了。”这是方鸿渐回国后面对方、张两家安排的相亲时的一点看法。钱钟书先生在书中所表述的,不就和现代社会热播的婚恋节目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放眼望去这种讽喻众生的语言无处不在,无处不辛辣。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表现得更是酣畅淋漓。
钱钟书先生之所以对文中人物极尽讽刺之能事,是因为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情境下,知识分子上演了一系列让人诟病的多幕剧。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李梅亭、陆子潇、范小姐、鲍小姐等等各个登场都笑料百出。在窥探知识分子的窘态时,我们也不妨思索知识分子赴外交流学习的目的何在,今天众生赴外的意图又为何?别又是一场闹剧做罢!
《围城》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剖析。方鸿渐临回国,花40美金熬了一张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假文凭,暴露出的是他的虚伪、狡诈、软弱和对外部压力的无作为;李梅亭偷吃烤地瓜,暴露的是他的自私;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虚伪、外强中干等等,枚不胜举。
本文将从比喻手法、讽刺艺术、心理描写等方面小谈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
一、比喻手法与人物塑造
《围城》中人物肖像的塑造是非常有趣的。鲁迅先生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往往这样一个拼凑起来的人物却引得许多人对号入座。钱先生所写的方鸿渐是典型的“围城人”。他是一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他缺乏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幸运的是他还不是一个无耻的人,因此残存的那点自尊让他有时还保有做人的尊严。鲍小姐出场时间极短,但是这个被唤作“局部真理”的“熟食铺子”衣着暴露、行为放荡,符合当时情形下一些赴外镀金人的行为。这无疑也是最大的讽刺了。这样的描写文中很多,而当中的比喻手法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1.语言描写
在对话里运用比喻,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素养、生活情趣,也可以增强作品语言的感染力。如:
(1)(方鸿渐多点了菜,唐晓芙说)“这不是吃菜,这像神农尝百草了……”表现了方鸿渐对唐晓芙的大献殷勤,而唐晓芙却颇有点不以为然,方对唐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2)(方鸿渐说赵辛楣)“你像外国人所说的狗,叫得凶恶,咬起人来并不厉害。”
表现出方鸿渐说话用词的刻薄,把人比做狗,但他并无恶意,反是一种对赵为人厚道的赞扬,从中也可看出他们二人关系的亲密。
2.肖像描写
《围城》里的肖像描写,使用了不少的比喻修辞,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活。如:(1)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用“不顶新鲜”“干滞”两词写出苏小姐并不是水灵灵的美人,与后面写苏小姐的自以为是做了强烈的对比。
(2)紧靠讲台的记录席上是一个女学生,新烫头发的浪纹板的像漆出来的。将一个刻板的、未开化的女学生形象展示在众人眼前。这也才有了后文“仿佛听了鸿渐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了贞操。”
(3)(褚慎明)躬背高额,大眼睛,苍白脸,戴夹鼻金丝眼镜,穿的西装袖口遮没手指,光光的脸,没胡子也没皱纹,而看来像个幼稚的老太婆或者上了年纪的小孩子。以两个看似矛盾的喻体“幼稚的老太婆或者上了年纪的小孩子”来形容哲学家褚慎明相貌的不伦不类,语含讥嘲。
(4)鸿渐也要去,辛楣嫌他十几天不梳头剃胡子,脸像刺猬,头发像准备母鸡在里面孵蛋。形象地写出了方鸿渐流浪多日后的落魄相。
3.神态描写
恰当地使用比喻手法,有助于人物神态的描写更加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睹其人的表达效果。如:
(1)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通过比喻,把苏小姐那种害羞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说明现在的她还是个少经世事,感情比较单纯的书呆子。也正是这一刻让方鸿渐在被鲍小姐甩掉后在心底重新获得了一点温存。
(2)子潇说话低得有气无声,仿佛思想在呼吸……机密得好象四壁全挂着偷听的耳朵。通过两个比喻,生动地描绘出陆子潇为人的偷偷摸摸,阳奉阴违。
4.动作描写
在动作描写里运用比喻,可增强读者的感知效果,并且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会刻画得更加形象生动。如:
(1)(苏文纨)她站起来,提了大草帽的缨,仿佛希腊的打猎女神提着盾牌。比喻表现了苏文纨的故作清高
(2)(苏文纨)伸手让柔嘉拉一拉,姿态就仿佛伸指头到热水里去试试烫不烫,脸上的神情仿佛跟比柔嘉高出一个头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头上。表现了苏文纨的盛气凌人。两个例子都刻画出苏文纨在情敌孙柔嘉面前故意表现出的胜利者姿态,反映出她的高傲虚荣心理。
二、讽刺艺术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讽刺”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
被困围城,屡出围城,又屡进围城的方鸿渐,懦弱无能,虽勉强混在学界,但在情场却无计可施;争强好胜的大家闺秀苏文纨;唯利是图,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
严,其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还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手段来博取男人感情的女生指导,也有由教员蜕变成"资本家走狗的走狗"的女大学生,有自称为“老古董”而打扮得妖形怪状,所写东西搬来搬去,几十篇如同一篇,宣言不问政治却随同已受伪职的丈夫离职遁去的报馆女编辑,也有认为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寻,换情人像换衣服一样随便,出洋学医而学到了不致怀孕的性开放女郎,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真的是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除了对人物的讽喻,书中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嘲弄讽刺,他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的生活,作品也涉及到江南的小县和由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又表现了旅途的艰难,抗战中的混乱,各种感人心的暴露,小说又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意识落后,教育界的败类、投机政客、伪君子充斥了校园,写出了"为人师表"们逐利倾轧、蝇营狗苟的肮行径与灵魂,"学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作者更是站在哲理的高度,来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从而表现他对中国西式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和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所讽刺的实已远远超出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
《围城》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勾画出人物那可笑的嘴脸,形象地暴露出人物的卑下的灵魂,让作品收到很好的喜剧效果。如对方鸿渐留洋归来后的一段描写得就十分精彩: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颇为惊动了家乡那个小小的县城,先是报上登出新闻,后应母校邀请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学术报告”,方鸿浙是这样说的:“海通几百年,只有两件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诗人在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从鸦片里得灵感。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废,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对方博士这一宏论,作家未作任何品评,但方博士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通过这一情节的描写,那种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令人滑稽可笑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钱锺书就是通过方鸿渐那通篇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帝国主义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钱锺书还善于抓住讽刺意味的细节,自称一生最恨女人的褚慎明,眼睛近视而不配眼镜是因为怕看见女人的脸,并且声称自己的人性里只有天性而没有兽性。但当他一和苏文纨交谈,却激动得“夹鼻眼镜‘泼刺’一声,直掉到牛奶杯里”。这一细节的生动描绘,无疑传神地描绘出褚慎明那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
又如写侍者阿刘,因在方、鲍同居时去索钱不成而怀恨在心,见到方鸿渐被鲍小姐抛弃后但又和他亲近,不禁诧异,便“啐”的一声,向痰盂里射了一口浓浓的吐沫”。一个“啐”字,足以表明怨恨之深,一个“射”字,表现了速度之快且有力量,把阿刘那久蓄的复杂而且情感强烈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皆备。
高松年和方鸿渐的初次对话,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师,先是利用抗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