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关系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之迥异
西方文化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
仰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
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
都不可能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探讨中西文化的总体差异,目的是促进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加强“地球村”的联系,谋求
共同发展。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
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
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
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
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
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
陆的侵略为代表。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
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
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
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
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
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
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
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
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
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
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
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西方
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
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
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
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
中国历史悠久,西方世界也有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
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
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
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注重“天人合一”并不像西
方那样过分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中国在烹饪时注重色,香,味俱全。所以中国的菜色千变万化,多种多样。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而在西方,烹饪则是一种劳动。这和西方人讲求实际的观
念不谋而合。美味佳肴放在一桌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
情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相互加菜,在美好的食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
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中国人在起菜名时也颇有诗意,强调以和为贵,例如“花好月圆”“四喜丸子”都颇为喜气,也有祝福的意思在其中。“和”字贯穿了中国五千年,不仅仅体现在菜式上,在用餐的餐具选择上也有所体现。在红楼梦中,黛玉初到贾府,贾府举办宴席,宴席中一家人围坐在圆桌前,既和气又热闹。中国人喜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了
一团和气;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使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
之前有提到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我们可以
从语言上来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汉字,作为文明古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最原始的甲
骨文,但今天大家普遍采用的简化字,汉字时刻影响着百姓的生活。中国的汉字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所以有象形字,形声字之说。而汉字的用法则更是变化莫测。并且,汉
字的书写也拥有自己的特点,或许是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汉字是四四方方的,规规
整整。但是作为一个古老民族的特征,它的独特还不仅限于此,但是仅仅是这两个特点就
深刻的影响着千百年来的中国人民了。首先是汉字的变,,正是因为汉字可“变”,故使得
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及劳作中不断地创新,因而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
然而汉字这种“变”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来自于千百年的
积淀。其次是汉字的“正”。汉字“正”的思想,使得千百年来的中国人时刻都在以君子的标
准要求自己,同时也在其的生活中不断地体现出来。例如中国的古今建筑、庭院包括皇宫
爵府在内基本上都是方方正正的。然而也正是这种“正”的思想,使得广大中国人在求变的
过程中又有一些保守性,进而使得汉字“变”的思想受到抑制。但是这正也符合了马克思的
矛盾论。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
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
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这也是我们在研究文化问题时必须
紧记的东西。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
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
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面对着我们中国文化,在这个时候就面临着这样从西方来的一种威胁,中国文化在
中世纪非常繁荣。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崛起,中国文化开始相形见绌,开始显得相对落后,那么其结果就使得中国人,进一步地深思、进一步地反思,最后得出结论,最根本的问题,中国根本的问题,既不是主要在于器物,也不是主要在于制度,而在于中国人的观念,在
于国民性。这样一个方面我们承认,西方的很多东西是比我们中国更优秀的。另一个方
面我们中国人毕竟有一种自己做人的尊严,有中国的人格,有中国的国格。所以一个民族
要想强盛,固然不可夜郎自大,但是也不可妄自菲薄,这两种极端都是要避免的。因此在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人经过长期的文化反思,经过我们近代以来的惨痛的经验教训,
我们终于悟出一条道理。未来中国文化它的发展必须首先是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基
本的精神资源,作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一个根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广泛地吸收西方的各
种先进的文化,吸收各种精华,然后在这样的一种自身的这种融合更新的基础上,形成自
我完善、自我更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跻身于世界
强大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