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摘要:1996年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年之后美国进行了翻拍却没有再现日本版的辉煌。
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将东方文化直接嫁接到美国本土文化,使得东西方文化发生强烈碰撞而没有结出果实。
本文将把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舞》和中国的电影《一声叹息》中的男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比较两个主人公的中年危机时形成原因,两个主人公在不同国度却面临同样婚姻问题时怎么样化解危机。
因此探讨由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
关键词:翻拍背景;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年危机;财产分配电影《谈谈情跳跳舞》是日本导演周防正行在1996年拍摄的一部充满温情的喜剧电影,该电影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杉山在遭遇中年危机时,由跳舞而重拾直面人生的信心。
该电影在2004年由好莱坞进行翻拍,但是并没有想象中得到更多的好评。
美国式的商业电影制作模式加上东方男人的戏剧故事,并没有再现当年日本版电影的辉煌,其原因正式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直白的将东方故事进行嫁接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口碑。
电影《一声叹息》由张国立、徐帆和刘蓓主演的关于婚外恋题材的电影。
描述了中年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
两部电影都是对中年男子的中年危机问题的描述,本文将把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精神差异在电影中是如何表现。
一、美国版《谈谈情跳跳舞》拍摄背景分析好莱坞历来会翻拍他国成功的电影,因为在本国票房成功的电影可以成功的吸引他原有的观众。
在2000年之后,好莱坞更是经常翻拍亚洲的电影。
好莱坞的类型化电影换汤不换药或许会让许多观众觉得枯燥无味,于是好莱坞开始引进其他国家成功的电影。
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美国对他国进行文化移植的表现。
21世纪,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那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集装箱,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二、约翰和梁亚洲的中年危机的形成原因“中西方在基本精神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中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是对人的理解截然两样。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摘要《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可以认为是体现中西不同文化特征的代表性作品。
文章结合《中西文化比较》的作者徐行言对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分类及论述,从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内向与开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从这两部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的内容,详细探讨了这些差异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又有何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愚公移山》《老人与海》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无疑是人们熟知的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都描写了一个硬汉的形象,一位年过九旬,坚持挖高万仞之山;一位挑战身体极限,孤身一人在大海拼搏数日。
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差异之处也令人深思。
海明威笔下的桑迪亚哥虽然是古巴渔民,但也可以认为是西方普通渔民的缩影,而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代名词。
《中西文化比较》的作者徐行言就从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与崇尚力争,内向与开放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不同之处,本文将结合此理论进行阐述。
一、《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结合徐行言对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论述,《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内向精神与开放精神。
本文将根据这三个方面具体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
(一)《愚公移山》中群体认同与《老人与海》中个人本位的差异在《愚公移山》中,主要体现了群体认同原则。
群体认同是指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做群体的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为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会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希望举全家之力量进行移山,获得家人同意之后才去行动,而不是孤身一人担负起如此艰难的任务。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相关推荐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中华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
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篇1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华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华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华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华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华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华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华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华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华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华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第二讲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 康德:墓志铭: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 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 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 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一、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 秦始皇、成吉思汗、努尔哈赤 •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今天。
西方:从“一只鸡”到“两只鸡”
• 在西方人眼中,世界是可分的,分为现实 世界和抽象世界。(超越精神)
• 中国人则重点关注现实世界,对抽象世界 的不大关注。(现实精神)
• 泰勒斯
• 毕达哥拉斯:数
• 巴门尼德:唯一存在
•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logos)
第二讲 “和合”与“分争”—中西文
化基本精神比较
中国:“六尺巷”的故事
• 张英: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 安徽桐城 吴家 宅基地 争执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儒家: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人与自然:
•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一)中国: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 “天—地—人”整体宇宙观
(二)西方:物我二分,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一)中国:群己合一,中庸和平Leabharlann (二)西方:人我二分,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三、社会关系的差异四、社会礼仪的差异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六、结语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
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学习语法规则,学习语言形式。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应该围绕语言形式的学习来组织。
特别是外语写作方面,了解其语篇结构特点和母语的不同是很必要的(沈昌芬,2004)。
卡普兰(Kaplan)认为,与运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段落相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写出的段落以线型模式为主。
而我国中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通常只是一段式,无主次之分,条理不清楚。
这些都是不了解英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母语与目标语写作的不同而造成的。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外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内容的教学。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为交际服务的原则和通过多样化手段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
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导入适当的外语文化内容具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作出一定的总体规划,设计目标语文化的教学,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对文化内容进行逐步的扩展和深化。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
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
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
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
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
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
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精神即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它解决的人根本的生存根据问题。
中西文化精神比拟研究应持的根本态度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展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华,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底。
那么,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是什么呢?第一,宇宙观、世界观。
西方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二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在抽象逻辑思维根底上形成了机械论式的宇宙观,界限清楚,强调二元对立。
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对物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展探索和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成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西方人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更相信人的努力和力量,“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
东方文化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强调二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根本态度。
第二,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认为,个人生命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
他们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底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一切围绕自我为中心。
在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由于重商的传统,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而中国文化是封闭的农业社会产生的,以家族为本位,家是中国人的一切,是心灵的归宿。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美国人吃牛肉,中国人吃猪肉。 因为牛比猪 个儿大,所以美国 人大多比中国人个儿大。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 因素造就了不同的饮食 文明,因为有差异才有 了借鉴,中西方的文化 交融中不是为了比较出 谁优谁劣,重要的是吃 出健康,吃出快乐!
谢 谢!
童子鸡 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life” (没有性生活的鸡)
一,饮食观念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 中国人注重美味。
二,饮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 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
三,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
四,饮食环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 中国人注重排场
如果两位同性进餐,那么靠墙的位置应让给其中的年 长者.西餐还有个规矩,即是:每个人入座或离座,均应 从座椅的左侧进出.
举行正式宴会时,座席排列按国际惯例:桌次的高低 依距离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右高左低,同一桌上席位 的高低也是依距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西方习俗是 男女交叉安排,夫妻也是如此.
西餐的出菜顺序
供应红茶,可依各人喜爱选择.
饮食文化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种美性 的饮食观念,从 来都是把追求美 味奉为进食的首 要目的。
在中国的烹调 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 达到极致,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 段,
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 ,弄出特色来, 这点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
扬州名菜 狮子头
川菜 宫爆鸡丁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 化的信息。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 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 然 少了艺术性,但是多了实用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敛性与开放性1.中西方内敛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要向对方表达意见时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会直接地说出来。
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一邻居夜晚唱歌的声音很大打扰大家睡觉,他的中国邻居就会去敲门然后委婉地说:我也不睡觉,来听你唱歌。
而他的外国邻居则会开门见山地说:对不起,你的歌声太大打扰我们睡觉了,请你小声一点。
这样对比看来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直接和开放显而易见。
2.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园林建筑风格上的体现中国在园林建筑风格上贵曲折,讲究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如苏州园林就以盘环曲折闻名世界,中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
而西方建筑则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张扬,注重表现自我,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国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上的体现中国文学在表达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为美。
而西方则比较奔放,会很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为胜。
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题材的诗歌上。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是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本文由收集整理,当我们把某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狼狈不堪。
因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来,数明白,不免显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说话一般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还有如你来了,我走看看吧等简练的语言都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思想意念的心领神会,不强求语言形式,注重直观感受和形象概括。
相对来说,西方的语言就较为严谨,例如这个英文句子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乍一看语言表达比较繁琐,要一层层分析才能明白意思,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严谨性。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031D09129 毛鑫鑫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加速前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经济政治活动中,跨文化交往日益增多,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们不自封巨人,也不甘当侏儒;我们先要认知异域文化,必要时也要力行;我们要自强不息,正视危机;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并吸收其有益成分。
我们通过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与比较,使我们的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中国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其得到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当今世界,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流,将各个民族纳入到“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和重要。
但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可以探索两者之间的基本精神。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饮食重艺术和感性,追求“美味”是中国人对饮食的最高要求。
人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也在这个“味”上。
然而,西方人关注的是科学和理性,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追求“营养”是西方人对饮食的最高要义。
这一饮食观念是同西方的文化体系是相适应的,这是由于西方文化追求“形而上学”——对事物之理的研究。
还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但是,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西方文化:西方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纽带 切断得比较早,个体觉醒的独立意识也比 较早。商品经济社会使得每个人都有争取 自己利益的权利,强调每个人独特的存在 价值,这种个人本位主义成就了西方崇尚 竞争的文化精神。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没有脱离肉体的灵魂,灵 与肉是合二为一的,灵魂与精神仅仅是肉 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真正 旨趣并不在于彼岸世界中的鬼神,而在于 此岸世界中现实人生的幸福。
西方文化中,精神可以游离于物质之外, 灵魂可以与肉体对立。从柏拉图开始以 “纯洁”、“永恒”、“不朽”的理念世 界来蔑视感性世界,到基督教认为肉体是 灵魂障碍,这种以灵魂厌恶肉体的倾向正 是西方文化的传统。
在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上,中国人一般不会 走火入魔,进入宗教迷狂的状态,中国人 的理性紧紧与感性结合在一起,中国的理 性既不是世界的本体,也不是科学分析的 工具,而是与感性的人情水乳交融 。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使人 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和谐统一,将物我两 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文化的追求。
西方文化强调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崇尚 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使人与自然处于一 种紧张、冲突的关系之中。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虽然承认 等级秩序,但分出等级差异并且用礼仪加 以规范后,不是进一步让文化整体走向分 化,而是以“致中和”来消除这种差异, 使整个文明进入一种水乳交融、和乐融融 的文化状态,在礼乐当中使天下一切达到 和谐。
西方文化无论是希腊还是中世纪,理性与 情感的巨大分裂是一致的 。酒神代表的是
感性的沉醉与情欲的放纵,日神代表的是 理性审慎的节制使得西方文化充满 了冲突和斗争。
Apollo And Dionysus
太阳神阿波罗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大红灯笼:万恶淫为首
爱神和爱情
西方神话:爱神满天飞 中国神话:爱神在哪里 西方文学:爱情是永恒主题 中国文学:爱情是零星点缀 亲情友情乡情恩情忠君之情
儒家不讲夫妇有爱
冯友兰:儒者论夫妇关系时,但言 夫妇有别,从未言夫妇有爱也.
孔子:小子何莫学夫诗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国骂案例分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人权与义务 西方理性精神:人人都有普
遍人格,因此都有人权 儒家血亲情理:人人都是特
殊角色,因此应尽义务
平等与奴性
西方理性精神:人人理性平等,我 思故我在——独立即自主
儒家血亲情理:有父有君是人,我 孝故我在——动不动下跪
不是共时平等,而是历时平等 鲁迅:做稳了奴才与做不稳奴才
情的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情为人之根本 基本概念:情性、性情
西方哲学:知为人之根本 基本概念:理性、知性
天下之大本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情字语义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情字本指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 情字可指客观事物的真实状况 日常用语:事情、详情、情形、
理性与情感总是处于冲突之中: 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
中国哲学也是理性精神
西风东渐:按照西方模式诠释中 国哲学
马 克 斯 ·韦 伯 : 中 国 哲 学 是 实 践 理性主义(practical rationalism)
冯友兰、牟宗三、泽厚等:道德 理性、实践理性、实用理性
面向中国哲学自身
先秦哲学的中心问题:有为无为 为——上爪下象:役象以助劳其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从学科上看 从国别上看 从成份上看 从效果上看
3、中学西传
文明西传:如道德文化、科举文化、文学艺术等。 思想西进:如儒家思想、道教哲学、中国禅宗等。 方法论西渐:如整体思维、古代兵法、阴阳思想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 文化选择及启示
文化选择是指文化交流中采借不同文化因子的过程。
1、当代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新趋势 (1)文化传播全球化趋势
(1)历程
启蒙时期: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 探索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苏联文化影响 曲折时期:封闭与半封闭——几乎中断与悬搁 开放时期:复苏与传播——冲突与重构
——借鉴与创新
(2)内容
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 科学文化被普遍接受 人文文化有选择接纳
(3)特点
——江泽民
2、文化选择的原则和模式 主要原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几种模式:
“全盘西化论” “复兴儒学论” “中西互补论” “以我为主论”
3、推进文化交流,发展中华文化 (1)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对未来社会的贡献
文化整合: 文化母体+文化异体+文化主体
谢谢大家!
历史上文化传播的三代模式
第一代是语音文化传播:属于农业文化的“井圈型” 第二代是文字文化传播:属于工业文化的“河流型” 第三代是电磁波文化传播:属于信息文化的“海洋型”
责。 图片访问出处: (欧洲
(接)
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
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样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 定空间特征。
(3)主要特征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执两用中,以和为贵 德能统观,以德为重 诸家兼容,以儒为主 多神并敬,无神为常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贵和尚中
4、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5、“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 度,也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 态度,既不“狂”,也不狷”。
7
不及 1 2 3 懦怯 吝啬 低下
适中 勇敢 慷慨 高尚
过度 血气之勇 奢侈 虚浮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5 6
麻木不仁
伪谦 无耻
和蔼
诚恳 谦抑
情感激烈
夸耀 羞涩
7
8 9
冥顽
小气 争攘
节制
宏度 友爱
荒淫
俗气 谄媚
10
11 12
无味
奸诈 同
雅谑
义愤 和
滥谑
嫉妒 乱
8
四、刚健有为
1、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 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 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2、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他十分重视 “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 要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2
一、天人合一
3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 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 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 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4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
3
二、以人为本
1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 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 天地之间人为贵。 3、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 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 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12月23日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赵林主讲人简介赵林: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
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2001年8月率武汉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获亚军。
在教学方面被武汉大学师生公认为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每次上课均使用武汉大学最大的教室(300多座位),且堂堂课爆满。
在武汉大学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年上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上武汉大学。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内容简介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中西文化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创造过辉煌。
一般而言,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
中国文化也具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
中国文化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条所谓“以夏变夷”的路线发展下来的,各种异质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面前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拒,从而使儒家文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唯我独尊的纯粹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夏变夷”始终就是主导,当然也曾经有过以夷乱夏的情况。
二、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表现中国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越,学以致知。
这种差异早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就初现端倪,在中西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协调的现实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三、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前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超越精神常常提醒西方人注意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理性本身的缺陷,这种缺憾意识导致了西方哲学中的怀疑论,说到底就是不断地反省自身和批判现实。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优质课件
(一)中国文化的特质
1.人文传统
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 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这使中 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 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 重的人文色彩。
“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
中国文化三大精神—— 天、地、人三才之道:
• “天”的精神——自强不息 • “地”的精神——厚德载物 • “人”的精神——为群体的利益而奋斗
人是什么。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集中体
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西方 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与自然分离开来, 他们认为人同自然除了与欲望有关的 方面以外,没有什么相同之处,自然 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利用而已。而东 方人则十分注重整体性与和谐性,他 们强调自然界的统一,强调顺应宇宙 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主张人与自然的 和谐。
在此后数千年间,诸文明民族创造的 文化,生灭消长,此起彼伏。
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埃及文化、巴比仑文化于两千年前 趋于黯淡;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被来自中亚的亚利安人扫灭; 创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化,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 光芒万丈的希腊文化,则被罗马所取代; 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毁灭殆尽,…… 唯有东亚大陆崛起的中国文化,却于坎坷跌宕中延绵
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的主要表现 是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权利、个人 的独立性,而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 和义务。
个人本位主义在西方近代不仅是人们处理
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非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准则。 在中国古代,家族本位主义则被引伸发展 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本位主义。
在当代,我们不能也不必要把个人本 位主义引进来,但西方那种重视个人权利、 个人自由、个人独立性的传统仍值得我们 借鉴。我们应当把这种传统与中国家庭本 位主义中重视个人职责和义务的传统结合 起来,形成新的社会本位主义,用以调节 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别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精神即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它解决的人根本的生存根据问题。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研究应持的基本态度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髓,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那么,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别是什么呢?
第一,宇宙观、世界观。
西方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二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在抽象逻辑思维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式的宇宙观,界线分明,强调二元对立。
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对物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行探索和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承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西方人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更相信人的努力和力量,“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
东方文化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强调二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基本态度。
第二,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文化传统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认为,个人生命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
他们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一切围绕自我为中心。
在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由于重商的传统,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而中国文化是封闭的农业社会产生的,以家族为本位,家是中国人的一切,是心灵的归宿。
中国人认为“父母在,不远游”。
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
中国文化以整体作为价值基础,认为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保持稳定,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中国伦理强调家国同构,“忠”而后“孝”、先公后私,天下一家。
西方人强调个体本位,崇尚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及成功感;他们注重个人自由、尊重个性发展、自我创造;善于开拓创新,标新立异。
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崇尚集体荣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谦虚谨慎,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第三、认识论、方法论
中国文化注重整体直观,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和逻辑推演。
西方文化重细节,东方文化重整体。
如:在地名、时间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按照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乡镇、村逐级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忽然顿悟而得出的概念,这些概念往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气功的理解,对一幅书法作品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
中国人思维的特点是形象性,事物直接作用于人脑未经推理而产生映象,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徒弟学烹饪,并不靠什么定量描述或逻辑推理,而是通过模仿,直觉地把握师傅的烹饪技术。
佛家修行,也不注重长篇累牍的讲经说教,而更讲求静思顿悟。
中国画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而不恪守大小比例的精确。
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和分析为主,将逻辑思辨和实验证明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在西方
哲人看来,只有思辨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美的。
西方文化的丰硕成果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构筑的大厦。
西方文化科学技术较发达,理论著作较丰富,与西方人见长于抽象(逻辑)思维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化有某种惊人的对称性,两种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两种文化只是历史上形成的习惯不同,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既要对自己的本位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又要充分尊重异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坚持采取平等对话的姿态去相互沟通和理解。
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既然能创造震惊世界的古代文化,今天也不会甘于昏睡、沉沦,而是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迎难而上、返本开新,再造辉煌,建设起让全世界更为震惊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