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

120714103 高瑞东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斗栱逐渐减少。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斗栱的形体变小,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2.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

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3. 独特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4. 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

5.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1.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构图、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不可理解的形象。

2.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3.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三、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

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等级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无论是中国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还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级制度参与作用的痕迹。

1.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

在中国奴隶社会早期,服务对象不同的建筑就有了不同,不仅在规模上有差别,还有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装饰等区别。这种差别昭示了日后建筑等级制度的发生。

到了周代,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之一,并且以“礼”的形态表现出来。

战国是一个“礼法堕地”、“天下无道”的时代,但却并没有废弃周的建筑等级制度。这时,建筑等级制度由礼制形态向亦礼亦法形态转变,并得到了相应的执行。

2.建筑等级制度的文化内核——追求善与美的统一

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的内容、形制和标准,都是由“礼”这个基本规范衍生出来的。古代建筑布局,是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构思,所谓“前朝后寝”,“前堂后室”等。

2.1城市、聚落的等级和城市内各居住区的等级。《春秋典》:“(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

2.2住居空间的等级和秩序化。“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2.3各等级住居空间结构和装饰标准的区别。对屋架、藻井、斗拱、门、装饰等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

3.等级制度对建筑形式演变的影响

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又为儒家所推崇,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严厉的规定限制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出于对自身目的的满足和显示,在认同它的基础上又不断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变被新的等级制度的规定所承认,使建筑等级制度本身也发生变化。从而使建筑变得更复杂、更华丽、更细致,特别是与人的感知密切相关的部分,如斗拱、藻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