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的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牡蛎种养殖技术

牡蛎种养殖技术

牡蛎种养殖技术牡蛎(Oyster)是一种世界上常见的贝类,极具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牡蛎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海鲜市场和餐桌上。

为了提高牡蛎的养殖效益和品质,养殖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牡蛎的种养殖技术,包括选址、水质管理、养殖方法等方面。

一、选址与场地准备1. 选择适宜的海域。

牡蛎适应性强,在适宜的海域中能够生长茁壮。

选址时应注意避开底质泥沙丰富、污染较重的区域,选择水质清洁、营养物质丰富的区域。

2. 场地规划和准备。

选定养殖场地后,需要进行场地规划和准备工作。

包括护岸建设、栈桥修建、养殖网架等,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二、水质管理1. 维持水质清洁。

清洁的水质是牡蛎的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要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控制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浓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2. 确保水体溶氧充足。

充足的溶氧是牡蛎进行呼吸和代谢的必要条件。

养殖者可以通过增加水流通量、增设曝气设备等方式提高水体溶氧含量。

3. 防治水生病害。

牡蛎易受到浓度较高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养殖者应定期进行病害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养殖方法1. 选种和引种。

选择健康、品种优良、生长速度较快的种贝进行引种养殖。

避免引入有害物种或者病原微生物,确保养殖种群的质量和健康。

2. 养殖设施搭建。

养殖设施主要包括养殖网架、养殖篓等。

养殖者应根据场地情况和养殖规模选择适合的设施,并进行稳固牢靠的安装。

3. 饲料投喂管理。

牡蛎是滤食性动物,养殖者应提供富含营养物质的饲料,如藻类、浮游生物等,保证牡蛎获得均衡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发育。

4. 定期翻篓和清除附着物。

养殖者应定期翻动养殖篓,防止牡蛎黏附在篓底上,影响其生长。

同时,需要清除附着在牡蛎壳上的海藻、生物膜等。

四、养殖过程管理1. 定期检查牡蛎生长情况。

养殖者应定期检查牡蛎的生长情况,包括贝壳的生长情况、外观健康状态等,在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大面积死亡或者损失。

牡蛎绿色高效养殖技术与实例

牡蛎绿色高效养殖技术与实例

牡蛎绿色高效养殖技术与实例牡蛎是一种重要的海洋养殖物种,其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牡蛎绿色高效养殖技术的原理和实例,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牡蛎绿色高效养殖技术的原理牡蛎绿色高效养殖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在保证养殖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环境友好型养殖设施牡蛎养殖通常采用浮筏或架子等设施进行,绿色高效养殖技术要求这些设施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干扰。

例如,可以选择可降解材料制作养殖设施,减少塑料垃圾对海洋生态的污染。

1.2 循环利用养殖废弃物牡蛎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粪便和残骸等。

绿色高效养殖技术鼓励将这些废弃物进行有效利用,例如作为肥料用于农田或蔬菜种植,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荷。

1.3 生态养殖管理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强调对牡蛎养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管理。

通过合理调控养殖密度、饲料投喂和水质监测等手段,保持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减少养殖过程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牡蛎绿色高效养殖技术的实例下面将介绍几个牡蛎绿色高效养殖技术的实例,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优势。

2.1 海洋循环水养殖系统海洋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养殖技术。

该系统通过循环利用养殖水体,减少对周边海洋环境的影响。

同时,该系统还可以有效控制水质,提高牡蛎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2.2 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在牡蛎养殖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

通过传感器和自动化设备,可以监测水质、温度、溶氧量等关键指标,并及时调整养殖条件,提高养殖效率和生产质量。

2.3 生物防治技术传统的牡蛎养殖中常常使用化学药物来防治病虫害,但这些药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一定风险。

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倡导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或者利用益生菌来增强牡蛎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牡蛎养殖技术

牡蛎养殖技术

牡蛎养殖技术1. 引言牡蛎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广受消费者喜爱。

牡蛎养殖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方法繁育、养殖牡蛎的技术过程。

本文将介绍牡蛎养殖技术的相关内容。

2. 牡蛎的生态特点牡蛎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温带至亚热带的海域。

牡蛎具有以下生态特点:•耐盐碱性强:牡蛎能够适应不同盐度的海水环境,能在较宽范围的盐度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耐寒能力强:牡蛎能够适应低温环境,在较低的水温下仍能正常生长发育。

•耐积性生活:牡蛎有一定程度的耐积性,在海水潮差大、水质较差的环境下也能正常生存。

•贻贝附着能力强:牡蛎贻贝可通过一侧壳片特化为筒状结构,使其能够牢固附着在硬质底质上。

3. 牡蛎养殖技术的步骤3.1 繁殖材料准备牡蛎的养殖首先需要准备繁殖材料,包括牡蛎种贝和种贝养护池。

种贝通常选用优质健康的个体,进行细致的养护,以确保种贝的健康繁殖。

3.2 牡蛎种贝的培育首先,将选好的种贝放入养护池中,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水质条件。

种贝在养护池中生长发育,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

期间要定期检查水质,保持适宜的饲养环境。

3.3 牡蛎孵化当种贝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可以开始孵化过程。

将养护池中的种贝放入孵化池中,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包括水温、盐度和养分等。

通常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如应用荧光素刺激孵化。

3.4 幼苗培育孵化出的牡蛎幼苗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育。

通常将幼苗转移到育苗池中,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养分供给。

幼苗的培育过程需要注意水质管理和食物供应,以促进牡蛎的生长发育。

3.5 牡蛎养殖当牡蛎幼苗生长到一定大小,并适应了养殖环境后,可以进行牡蛎的养殖。

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密度的控制、饲料的供给、水质的管理和常规的养殖操作等。

此外,还需要对牡蛎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管理,以预防疾病发生。

4. 牡蛎养殖技术的优势•高效益:牡蛎生长速度快,投资回报周期短,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怎么养殖牡蛎牡蛎的管理方法

怎么养殖牡蛎牡蛎的管理方法

怎么养殖牡蛎牡蛎的管理方法牡蛎别名又叫蚝,是所有食物中含锌最丰富的,因此具有商业价值,那要怎么养殖牡蛎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牡蛎的养殖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牡蛎的养殖方法筏式养成选择潮流畅通、饵料丰富、风浪平静、水深在4m以上的海区可作牡蛎筏式养殖场地。

近江牡蛎应选择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牡蛎应选择远离河口、盐度较高的海区;太平洋牡蛎和褶牡蛎介于两者之间。

养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⑴吊绳养殖: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cm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cm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cm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

一般每绳长2~3m。

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⑵网笼养殖:利用扇贝网笼养殖。

将无固着基的蛎苗或固着在贝壳上的蛎苗连同贝壳一起装入扇贝网笼中,在浮绠上吊养。

筏式养成一般放养蛎苗为每667㎡10万粒,以贝壳作采苗器,每667㎡可吊养10000壳左右。

蛎苗从5、6月份开始放养,至年底收获,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00kg以上。

滩涂播养⑴场地选择:滩涂播养应选择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内湾,底质以砂泥滩或泥砂滩为宜。

潮区应选择在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附近。

⑵播苗季节: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

生产上最迟可在5月中旬播苗。

⑶播苗方法:1、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后滩面干露时播苗。

播苗前应将滩面整平,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

干潮播苗应尽量掌握播苗后即开始涨潮,以缩短蛎苗露空时间,避免中午日光曝晒时播苗。

2、带水播苗:就是涨潮后乘船播苗。

播苗前将滩面划成条状,插上竹竿、木杆等作为标志,待涨潮后在船上用锹将蛎苗撒下。

带水播苗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蛎苗的分布,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匀。

播苗密度应根据滩质好坏、水的肥瘦而定。

优等滩涂每667㎡播苗12万粒左右,中等的10万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万~8万粒。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育种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育种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育种技术研究引言:海水养殖牡蛎是一项利润丰厚且有广泛前景的养殖产业。

牡蛎种苗的育种技术研究对于提高牡蛎的产量和质量、增强牡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育种技术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牡蛎的繁殖方式牡蛎的繁殖方式有性别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法。

性别繁殖是指通过雄性和雌性个体间的交配产生后代,而无性繁殖则是指个体通过分裂、发芽或孢子等形式进行繁殖。

在牡蛎养殖中,通常采用无性繁殖,因为无性繁殖具有高效和可控性的优势,而且能够避免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

二、牡蛎种苗的培育1. 石灰岩基质培育石灰岩基质是一种常用的培育牡蛎种苗的材料,其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水通透性,能够为牡蛎提供足够的营养和生长空间。

石灰岩基质培育种苗的方法包括将适量的石灰岩碎块放入培养箱中,再将牡蛎幼体放入其中,并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

2. 蚝壳碎片培育蚝壳碎片是另一种常用的牡蛎种苗培育材料。

它们具有良好的光滑度和附着性,能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蚝壳碎片培育种苗的方法是将牡蛎幼体放入有蚝壳碎片的培养箱中,并确保蚝壳碎片的充足数量和适当大小。

3. 急速培育技术为了提高牡蛎种苗的产量和生长速度,科学家们还研究出了一种急速培育技术。

该技术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和胚胎培育等过程,并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和添加生长因子等手段来促进牡蛎种苗的快速生长。

三、牡蛎种苗的养护管理牡蛎种苗在育种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养护管理,以确保其健康生长和最终的成活率。

1. 水质管理适宜的水质对牡蛎种苗的生长至关重要。

必须监测并维持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和pH值等参数在适宜范围内,同时避免污染物的积累和有害物质的超标。

2. 饵料供应牡蛎是过滤性生物,靠摄取水中的悬浮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因此,在养护管理中,需要确保水中含有足够的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同时可以适当添加饲料颗粒来补充营养。

3. 疾病防治牡蛎种苗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比如泡苗病、软体动物寄生、细菌感染等。

牡蛎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牡蛎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牡蛎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牡蛎是一种珍贵的水产品,其养殖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但只要掌握几个关键要点,就能成功地进行牡蛎养殖。

本文将介绍牡蛎的养殖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高效、稳定地进行牡蛎养殖。

正文:牡蛎是一种优质的海鲜,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

相比野生牡蛎,养殖牡蛎不仅能够保证其品质,还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牡蛎的养殖虽然需要一定的技术,但只要掌握了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就能够顺利进行。

一、牡蛎的养殖方法1. 基地选择:选择适合养殖的水域是养殖牡蛎的第一步。

水质清澈、富含养分且无污染的海湾或渔场是理想的选择。

此外,养殖场的深度、底泥情况以及光照条件也需要考虑。

2. 牡蛎苗种购买:选择优质的牡蛎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牡蛎苗需要具备较好的生长潜力、耐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可以选择通过海洋渔业公司或其他合法渠道购买苗种。

3. 养殖筏建设:筏是牡蛎的养殖基地,应该合理设计并选择耐腐蚀、结构稳定的材料进行建设。

筏的大小需要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同时还需要考虑风浪、潮汐等因素。

4. 牡蛎养殖方式:目前牡蛎养殖常用的方式有浮标养殖和垂钓养殖。

浮标养殖是将牡蛎苗放在特制的塑料圆形网袋中,吊挂在养殖筏上。

垂钓养殖是将牡蛎苗固定在细长的悬挂物上,使其悬挂在筏下部。

选择养殖方式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5. 牡蛎日常管理:养殖牡蛎需要定期清理杂质,以确保良好的生长环境。

同时,还需要进行投喂和疾病防治工作。

定期观察牡蛎的生长状况,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二、牡蛎养殖的注意事项1. 水质监测:牡蛎的生长与水质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经常监测水质指标,例如溶氧量、温度、碱度等。

根据不同养殖阶段和季节性变化,调整合理的养殖策略,保证水质的稳定。

2. 防治疾病:牡蛎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同的病虫害威胁,需要注意预防与治理。

及时观察发现异常现象,并采取适当的药物或防治措施,保证牡蛎的健康生长。

3. 避免过度密养:密集养殖容易导致牡蛎之间竞争激烈,生长缓慢,甚至引发疾病。

牡蛎养护措施

牡蛎养护措施

牡蛎养护措施引言牡蛎是一种重要的海产品,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因而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保持牡蛎的良好品质和增加产量,正确的养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牡蛎的养护方法,包括合适的水质、适宜的水温和养殖环境等。

1. 水质1.1 淡水稳定供应牡蛎需要稳定的水质来维持其生长和发育。

水质过于混浊、富含有害物质或缺少氧气都会对牡蛎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养殖牡蛎的水源需要保持清洁而稳定。

1.2 合适的盐度牡蛎是以海水环境为生,因此盐度对其生长至关重要。

牡蛎适应盐度范围为20-35‰,过高或过低的盐度都会对牡蛎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养殖牡蛎时需要控制好水质中的盐度,并定期测试和调整。

1.3 适宜的PH值PH值是描述水溶液酸碱性的指标,对牡蛎的生长也有一定影响。

牡蛎适应PH值范围为7.5-8.5,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牡蛎的正常生长和养护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保持水源中的PH值稳定并适宜是养护牡蛎的关键之一。

2. 水温水温对牡蛎的生长和养护非常重要。

适宜的水温能够促进其新陈代谢和食物消化,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2.1 生长适宜的水温范围牡蛎的适宜生长水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都会对牡蛎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养殖牡蛎时需根据水温变化及时调整养殖环境,确保牡蛎在适宜的水温下生长。

2.2 防止温度快速变化快速的温度变化对牡蛎的生长及其养护也是不利的。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安装遮阳棚等,来避免阳光直射、减少温度的急剧波动。

3. 养殖环境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对牡蛎的生长和养护至关重要。

3.1 适当的光照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对海洋生物的生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牡蛎也不例外,适当的光照能够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3.2 养殖密度的控制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牡蛎的数量。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牡蛎相互竞争,影响其正常生长。

因此,在养护牡蛎时需要控制好养殖密度,保证牡蛎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牡蛎养殖技术标准

牡蛎养殖技术标准

牡蛎养殖技术标准
牡蛎养殖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但各个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自己的地区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牡蛎养殖技术标准:
1. 养殖环境:牡蛎养殖环境应该干净卫生,无污染,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 养殖设备:牡蛎养殖设备应该稳定可靠,能够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条件。

3. 饲料投放:牡蛎饲料应该符合渔业饲料标准,投放量和投放时间应该根据牡蛎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4. 病害防治:牡蛎病害防治应该按照渔业病害防治标准进行,禁止使用有害物质进行防治。

5. 收获和运输:牡蛎的收获和运输应该按照渔业收获和运输标准进行,保证牡蛎的新鲜度。

6. 养殖记录:牡蛎养殖场应该做好养殖记录,包括养殖环境、饲料投放、病害防治等情况的记录。

以上只是一般的标准,具体的养殖技术标准可能会根据牡蛎的品种、养殖方式、地理位置等因素有所不同。

牡蛎的养殖技术方法

牡蛎的养殖技术方法

牡蛎的养殖技术方法牡蛎的养殖技术方法牡蛎及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是海产贝壳。

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

面是小编带来的牡蛎的养殖技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苗种生产1.海区采苗我国牡蛎的天然苗源很丰富。

多采取半人工采苗的方法。

采苗是牡蛎养殖生产的关键,能否采到质量好、数量多的种苗,将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

种苗的发生有一定时间和条件,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对野生苗源的发生规律、幼虫的浮游习性和附着习性等,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1)采苗场的条件地形:在沿海的内湾选择湾套较深处的潮间带至水深2米之间的地带,流速缓、有洄流,且有淡水注入、地势平坦、沙泥底质的浅海滩涂作为采苗场较宜。

同时因牡蛎的采苗季节在夏季,一般多东南风或西南风,朝南的内湾牡蛎幼体密集,且不易流失,所以采苗场最好选在朝南的方向。

底质:插竹养殖,以软泥底质为好;投石养殖,以较硬的沙泥底或泥沙底为好;筏式养殖对底质要求不严格。

海水温度、相对密度:近江牡蛎、长牡蛎的采苗场应选择在海水相对密度较小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牡蛎应选择在离河口较远的海区。

同时要求海水温度为18—3012、相对密度为1.010—1.020,透明度0.5米,pH值8—8.4。

(2)采苗器选择采苗器要注意下列原则:取材方便,成本低,便于操作,坚固耐用,表面粗糙,固着面积大等。

可以作为采苗用的器材很多,如石块、瓦片、贝壳、陶瓷片、竹木棒、水泥制品等。

石头采苗器:以青白色的花岗岩和麻石为好。

石头采苗器可分为石块和石条两种。

石块的大小根据底质而定,一般5公斤左右为宜。

蛎壳采苗器:牡蛎表面粗糙,适宜幼苗固着,而且移动方便,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

水泥制品采苗器:有水泥瓦、水泥板、水泥棒等。

水泥板一般长80厘米、宽12厘米、厚5厘米。

水泥棒长40—80厘米、宽4—6厘米,附苗面大,但成本高。

(3)采苗期正确掌握采苗时间,适当投放采苗器,是采苗成败的关键。

若采苗器投放过早,将被藤壶等生物所占据,或附上一层浮泥,使牡蛎幼虫无法固着。

牡蛎养殖技术

牡蛎养殖技术

牡蛎养殖技术养殖牡蛎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农业养殖业务。

牡蛎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海产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牡蛎养殖的一些关键技术,帮助养殖者提高产量和质量。

1. 基础设施建设牡蛎养殖需要合适的基础设施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选择适合牡蛎生长的场地,通常选择海滩或者河口地区,确保养殖水域具有适宜的水质和营养物质。

其次,建立养殖区域的围栏系统,用于保护牡蛎不受外界干扰和捕食者的侵害。

最后,在养殖区域内设置稳定的浮标系统,用于标记养殖区域的位置。

2. 种苗选择牡蛎的种苗选择对于养殖成功至关重要。

选择对当地环境适应力强的品种,并从可靠的养殖基地购买种苗。

确保种苗的健康和品质,以提高养殖的成功率和产量。

另外,定期检查种苗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保持牡蛎种群的健康状态。

3. 饲料供应牡蛎需要充足的饲料供应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

配制适合牡蛎生长的饲料,其中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营养元素。

饲料应该分散在养殖区域内,以确保每个牡蛎都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

此外,定期检查养殖区域的水质,确保水中没有过多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

4. 养殖管理对于牡蛎的养殖管理是保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定期清理牡蛎的养殖器具和围栏,防止污染物的积聚。

定期检查牡蛎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

另外,根据牡蛎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养殖区域的加固和扩展,提供更大的生长空间。

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和潮汐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不利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对养殖业务的影响。

5. 疾病防控牡蛎的健康状况对养殖业务至关重要。

制定科学的疾病防控计划,包括定期检查牡蛎的健康状况、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等措施。

定期监测养殖水域的水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传播。

6. 收获和加工及时准确地进行牡蛎的收获和加工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收获工具,确保牡蛎不受伤害,并尽量减少死亡率。

在收获后,及时进行杂质清理,洗净牡蛎表面的泥沙和藻类。

牡蛎海鲜养殖技术

牡蛎海鲜养殖技术

牡蛎海鲜养殖技术牡蛎是一种常见的海鲜,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使其成为众多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牡蛎养殖技术的掌握对于海鲜养殖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牡蛎海鲜养殖技术,包括选地、设备、养殖方法以及病害防治等方面。

一、选地牡蛎的养殖需要选择适宜的海域,一般来说,其适宜生长的海域具备以下条件:1.海域水质清洁、富含养分;2.水深适中,潮汐变化适度;3.水温稳定,适合牡蛎生长繁殖;4.海域地形复杂,提供牡蛎的附着基础。

二、设备牡蛎养殖需要一些基础设备,包括:1.养殖架:用于固定牡蛎,一般可以使用木材或金属制作,要确保坚固耐用;2.根据牡蛎养殖规模的大小,还需要配备一些辅助设备,如集水装置、水泵等。

三、养殖方法1.选种:选择健康、生长迅速的牡蛎种苗,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清洗和剪修。

2.附着:将选好的牡蛎种苗附着在养殖架上,可以使用特殊的胶水或线绳进行固定。

3.养护:定期检查和清洁养殖架,防止杂草和海藻等生物附着,影响牡蛎生长。

4.饲料供给:牡蛎的饵料主要来自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适量添加人工饲料。

5.病害防治:常见的牡蛎病害有感染细菌、寄生虫等,应定期进行病害防治,可以采用药物或生物控制的方法。

四、繁殖技术1.人工繁殖:通过人工控制牡蛎的生态环境和季节调节,以及适当的刺激措施,可以促使其繁殖。

2.自然繁殖:将合适的雌雄牡蛎放在合适的养殖环境中,利用自然交配的方式进行繁殖。

五、收获与储存技术1.收获:在牡蛎生长到一定大小和肉质饱满时进行收获,应使用合适的工具将其剥离养殖架。

2.储存:收获后的牡蛎要及时清洗,并存放在清凉保存环境中,注意通风透气,避免长时间沉水。

六、市场销售技巧1.市场需求:要了解当地市场对牡蛎的需求情况,确保养殖规模与市场需求相符。

2.产品包装:对于出售的牡蛎,应进行合适的包装,包括保鲜、防霉、防漏等措施。

3.营销渠道: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如市场、餐饮、网络等,进行销售推广。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养殖技术与养殖周期研究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养殖技术与养殖周期研究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养殖技术与养殖周期研究当前,海洋养殖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牡蛎作为重要的养殖物种之一,其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阐述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养殖技术和养殖周期的研究,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一、牡蛎种苗的培育技术1. 种苗来源:种苗来源是养殖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种苗来源主要有人工培育和野放两种。

人工培育可以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加强种苗繁殖等方式获得高质量的种苗;野放则是利用天然资源进行种苗的捕捞,但其种苗质量难以保证。

2. 繁殖方式:种苗的繁殖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天然受精和人工授精两种。

天然受精是指让牡蛎在特定条件下自然受精,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养殖方式;人工授精是将雄性和雌性牡蛎的生殖细胞分开,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人工授精,以提高受精率和养殖效益。

3. 种苗养殖环境:科学合理的种苗养殖环境对于种苗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养殖环境中的水质要求稳定,温度、盐度、溶解氧等指标要符合牡蛎生长的要求;培育池的设计和管理也要符合牡蛎的特性,如合理的池深、充足的养分供应、水流、光照等。

4. 饵料管理:种苗的饵料管理对于种苗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常见的饵料有浮游生物和微藻,可通过浮游生物增殖、人工投喂等方式进行管理。

合理的饵料管理可以提高牡蛎的生长速度和抗逆能力。

二、牡蛎养殖周期的研究1. 生长周期:牡蛎的生长周期一般分为幼苗期、壳高期、壳径期、成熟期和育苗期五个阶段。

幼苗期主要是指种苗出壳后的幼小牡蛎,此时对养殖环境和饵料品质要求较高;壳高期是指牡蛎的贝壳高度达到一定标准,此时牡蛎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壳径期是指牡蛎的贝壳宽度达到一定标准,此时牡蛎开始进入生长稳定期;成熟期是指牡蛎达到生殖成熟状态,可进行繁殖;育苗期是指成熟的牡蛎放养到自然环境中进行生长。

2. 养殖周期管理:在牡蛎的养殖周期中,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牡蛎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牡蛎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牡蛎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牡蛎养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的方法,可以在保证牡蛎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

本文将介绍牡蛎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址、孵化、育苗、垂钓等环节,为养殖者提供了完整而实用的技术指南。

正文:1. 选址牡蛎养殖需要选择适宜的海域或河湖,水质清洁、富含营养物质的地方最为理想。

同时,还需要考虑周边环境,避免受到工业废水、污染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2. 孵化牡蛎养殖的第一步是孵化。

通常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选择优质种贝,将雌贝和雄贝放入同一容器中,并进行人工精液注入,然后开始孵化过程。

在孵化过程中,要注意水温、水质的稳定以及适当的光照时间。

3. 育苗孵化完成后,将幼苗放入育苗池中进行生长。

育苗池要保持清洁,适当增氧,提供充足的饵料。

定期检查池中的苗情,排除死亡和病虫害等不利因素。

4. 垂钓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牡蛎逐渐长成后即可垂钓。

选择适宜的密集度,将成熟的牡蛎放入悬浮网箱中通过吸附水中浮游生物获取养分。

垂钓时要注意牡蛎的密度和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捕捞和过密养殖造成的资源枯竭。

5. 注意事项(1)水质安全:注意水域的环境污染情况,避免养殖牡蛎接触到有毒物质。

(2)养殖密度: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适量添加有机肥料,保证牡蛎的健康生长。

(3)饲料与水质:定期检测水质,并提供适当的饲料给养殖的牡蛎,保持其营养均衡。

(4)防治病虫害:定期检查牡蛎是否有病虫害,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5)天气变化:注意天气的波动,适时对养殖环境进行调控,保护牡蛎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

总结:牡蛎养殖作为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正确选择海域、精心孵化、细致育苗和科学垂钓,并做好注意事项的把控,可以获得丰富的产量和良好的质量。

希望本文对牡蛎养殖者提供实用的方法和指导,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牡蛎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牡蛎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牡蛎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牡蛎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海鲜,其养殖方法多种多样,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得到了许多改进。

本文介绍了常见的牡蛎养殖方法,并提供了一些与养殖过程相关的注意事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实施牡蛎养殖。

正文:引言:作为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且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海鲜食材,牡蛎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种植和养殖。

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而且为养殖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会介绍几种较常见的牡蛎养殖方法,并重点阐述养殖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传统牡蛎养殖方法传统的牡蛎养殖方法主要是依靠天然环境的力量来完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水质清澈、富含养分和植物浮游生物资源丰富的海域,如沿海湾、海湾和河口水域。

养殖者只需将牡蛎种苗投放到适宜的水域中,通过天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来实现养殖。

二、深海牡蛎养殖方法深海牡蛎养殖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养殖方法,它利用潜水技术将牡蛎养殖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区域。

这种养殖方法具有环境稳定、水质清澈、富含养分和植物浮游生物资源等优势,可有效提高牡蛎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深海养殖还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拖网牡蛎养殖方法拖网牡蛎养殖是利用专门设计的拖网船在海域内进行的养殖方式。

养殖者将牡蛎种苗置于篮子或网袋中,随后通过拖网船将牡蛎种苗放入水体中,然后拖行船只进行牡蛎的养殖。

这种方法对养殖环境的要求不高,比较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养殖。

四、注意事项(一)选址方面:选择水质清澈、含氧量适中、植物浮游生物资源丰富的海域进行养殖。

(二)物种选择: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养殖的牡蛎品种。

(三)水质管理:定期监测水质指标,保持适宜的水温、盐度和PH值,避免牡蛎因水质异常而受到损害。

(四)饲料管理:根据牡蛎的需求和养殖水域的营养状况,选用合适的饲料进行投喂,保证牡蛎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五)疾病防控:定期检查牡蛎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疾病扩散和影响养殖效果。

牡蛎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

牡蛎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

牡蛎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摘要:牡蛎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海产品,其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保证牡蛎的质量和数量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牡蛎的养殖方法,包括选址、设施建设、育幼和养殖管理等方面,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帮助养殖者提高养殖效益。

正文:牡蛎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牡蛎(Ostrea gigas)、又称为太平洋牡蛎,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的贝类。

牡蛎以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备受人们喜爱,深受市场的青睐。

因此,掌握牡蛎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保证牡蛎的质量和数量至关重要。

一、选址与设施建设1. 选择适宜水质的地点。

牡蛎对水质要求较高,宜选取水质清澈、无污染的河口、湖海交界处或近岸的浅海区域进行养殖。

避免选择水流湍急或海浪较大的地方。

2. 建设牡蛎养殖基地。

在选定的地点,需进行风向、流向等气象地理分析,合理规划养殖区域。

根据规模和需求,建设养殖池、养殖架等设施,满足牡蛎的生长和繁殖需求。

二、牡蛎的育幼管理1. 选取优质种苗。

牡蛎的育幼过程决定了后期的养殖效果,因此,在选择种苗时应选择来源可靠、健康活泼的幼苗。

一般可通过专业养殖机构或认证苗场购买。

2. 合理的育幼环境。

重点关注水质条件,维持适宜的水温、盐度、溶氧等水质指标,并进行定期监测。

此外,养殖池或养殖架的排水系统也需要规划科学,以保证水体的流通与更新。

3. 适时投喂与稚蚤捕食。

对于幼苗期的牡蛎,要根据其生长需求进行适当的人工投喂。

可以选择优质的牡蛎饵料,如浮游生物或其它可食用的有机物。

同时,牡蛎幼苗也能主动捕食稚蚤等浮游生物,因此可适当调节饵料的投喂频率。

三、牡蛎的养殖管理1. 定期清理池底或架下水体。

牡蛎处于固着状态,其污染物会纳积在底部或架下水体中。

定期清理底部水体,以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有助于牡蛎的健康生长。

2. 控制养殖密度和饲养量。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影响牡蛎的生长和发育,容易引发疾病和感染。

因此,根据地理环境、养殖设施的情况,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并根据牡蛎的生长状况进行饲养量的调整。

青岛地区海水养殖牡蛎养殖模式与技术研究

青岛地区海水养殖牡蛎养殖模式与技术研究

青岛地区海水养殖牡蛎养殖模式与技术研究牡蛎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海洋养殖业,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水产品,还可以改善海洋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

青岛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并且具备适宜的水质和环境条件,因此在牡蛎养殖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重点探讨青岛地区海水养殖牡蛎养殖的模式和技术。

一、牡蛎养殖的模式青岛地区海水养殖牡蛎采用的主要模式有浮式养殖和架式养殖。

1. 浮式养殖:浮式养殖是将养殖网箱固定在浮筒上,使养殖网箱浮在水面上。

这种养殖模式具有养殖周期短、投资少、管理方便等优点,适合于水体深度适中的地区。

此外,浮式养殖还可以利用海浪和潮汐等自然因素帮助牡蛎生长,提高产量。

2. 架式养殖:架式养殖是将养殖网固定在海岸或浅海地带的建筑框架上。

这种养殖模式适合于水深较浅的地区,例如青岛地区的部分海岸线。

架式养殖具有使用面积大、养殖密度高的优势,能够实现集约化养殖。

此外,架式养殖在设施上可以进行改进和装备,有利于提高牡蛎的存活率和产量。

二、牡蛎养殖的技术1. 种苗培育技术:种苗是养殖中的关键环节,种苗的质量决定了养殖的成败。

种苗培育技术包括选种、养殖、繁育等方面的内容。

在青岛地区,选择地缘优势明显的海域进行种苗养殖,采用有机肥料进行投放,控制水质和饲料的供给,提高种苗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2. 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养殖环境的控制对牡蛎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青岛地区具备温和的气候条件,但也需要注意防止极端天气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控制养殖区域的水温、盐度和养殖密度,合理进行水质处理和调控,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牡蛎的产量和质量。

3. 饲料管理技术:合理的饲料管理是保障牡蛎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青岛地区养殖牡蛎主要采用的饲料有浮游植物和微生物等。

通过调整养殖区域的水质,增加浮游植物的含量,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保证牡蛎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4. 病害防控技术:青岛地区的牡蛎养殖也会面临一些病害问题,例如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养殖技术比较研究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养殖技术比较研究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养殖技术比较研究牡蛎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海域的贝类动物,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人们喜爱。

在海水养殖行业中,牡蛎的养殖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现有的牡蛎种苗养殖技术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索最优的养殖技术方法。

1.常用的牡蛎种苗养殖方法常用的牡蛎种苗养殖方法主要包括天然种苗获取和人工培育两种。

天然种苗获取是指通过捞取或捕捞的方式,从天然河口、海湾或近海地区收集野生牡蛎种苗。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种苗数量多、种类多样。

然而,由于受到气候、水质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野生种苗的生长状况不稳定,产量也无法保证。

人工培育则是通过选育优良品种的繁殖、种苗生产和养殖等环节来获得牡蛎种苗。

这种方法在水质、环境和养殖条件的控制方面具有优势,可确保养殖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人工培育种苗主要分为水下培育、网箱培育和养殖池培育等几种方式。

2.比较研究不同养殖技术的优劣2.1 水下培育水下培育是将牡蛎种苗放置在海水中,让其自然依靠水流和浮游动物来获取养分和生长。

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养殖成功率。

然而,水下培育的养殖产量相对较低,因为种苗无法控制生长环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限制。

2.2 网箱培育网箱培育是将牡蛎种苗放置在适当规格的网箱中进行养殖,通过调整网箱的浮沉程度和定期清理等方式来控制种苗生长环境。

相比水下培育,网箱培育可以更好地控制养殖环境,提供更稳定的生长条件。

此外,网箱培育还可以减少入侵生物和捕食者对牡蛎的影响。

然而,网箱培育需要额外耗费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增加了养殖的成本。

2.3 养殖池培育养殖池培育是将牡蛎种苗放置在规模化的养殖池中进行养殖。

养殖池可以通过调控水质、温度和养分等因素,为牡蛎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养殖池培育相比其他方法更易于进行集约化管理,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量。

然而,养殖池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较大的场地和投资。

3.发展趋势和建议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牡蛎种苗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蛎的人工养殖技术特水142 王江 201413451牡蛎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牡蛎科。

是沿海最为常见的双壳贝类,种类繁多,据说全球有100多种,我国已报道的有20多种。

人工养殖主要是以下4种:即近江牡蛎、褶牡蛎、密鳞牡蛎和长牡蛎。

现将长牡蛎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长牡蛎也称真牡蛎、日本真牡蛎,太平洋牡蛎自然分布于日本的北海道至九洲沿海。

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内湾性贝类。

它附着在退潮时露空的岩石或建筑物上。

我国自1979年引进养殖。

牡蛎自附着开始终生营固着生活,不能脱离固着物而自行移动,仅有启闭壳运动。

左壳固着,只有右壳能启闭张合运动。

并依靠右壳启闭运动进行呼吸、摄食、生殖、排泄等生活活动。

在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紧闭贝壳以度难关。

长牡蛎为广温性贝类,在0-32℃水温中能生活,最适生长水温为15-25℃。

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在盐度为10-40‰范围内均有分布,盐度低的海区生长快。

牡蛎主要摄食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

摄食无特殊的规律性,一般水温在10-25℃时摄食旺盛,但在繁殖期,摄食强度相对减弱。

一、牡蛎的养成方法:(一)投石养成法此法适用于底质较硬的潮间带和潮下带,选用拳石或较大的石块作附着基,均匀分散或成堆、成行在养成场里分散养成。

目前该法已逐步被淘汰。

(二)水泥条养在法此法是我国目前开展的最为广泛的一种牡蛎养殖方法,其主要养殖技术为:待水泥条附苗结束后,正确掌握移养日期。

为缩短养成期,移养工作应在10月1日以后开始,因10月1日后,海区基本无藤壶苗附着。

争取在11月底前结束。

养成区应选择在低潮区为宜,这样能增长摄食时间。

在多泥沙海区,要避开潮流过急处插养,这是因为牡蛎在涨、退潮时贝壳张开,泥沙灌入体内导致窒息死亡。

养成形式选定,硬底质可用单插式,软涂底质宜用簇堆养成,因其可增强抗风力,避免底脚软倒,且可节省劳力。

养成方法:排列要顺潮向,行距间要开沟排水,这样可减轻促淤和下陷。

(三)垂下养成法垂下牡蛎养殖法是目前国内外牡蛎养殖的先进技术,且有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等优点,是我国牡蛎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现分别介绍如下:1、筏式养殖法:此法适用于干潮时水深4米以上,风浪平静的内湾。

筏的结构大小因地而异,没有统一规格,筏子通常用圆木和毛竹扎成有5×10米的,也有10×10米。

每台筏用6-9个浮桶或其他浮子作浮力,并以锚或桩固定在海底。

将已附好苗的蛎壳串、橡皮条悬挂在筏子上进行养成,也可在筏上吊挂装有单体牡蛎的笼子进行牡蛎的笼养。

2、延绳养殖法(宁波市曾用本法养过):延绳系由1500股聚乙烯单丝绞制而成,全长96米,两端打桩于海底,两头各为30米长桩缆(具体应以满潮时水深2倍以上定桩缆长度),中间36米为浮绠,每隔1.5米缚一个直径32厘米玻璃球,附着器吊距为橡皮条0.4米、贝壳串0.5米,一根延绳前者可吊91条、后者可吊73串。

延绳间距为当地潮养的1-1.5倍。

浮绠应与主流方面成50-60度偏角,形成拉流现象。

该法优点是有较大抗风浪能力。

3、棚架式养殖:此法养殖海区要求潮流畅通,流速20-25厘米/秒,有适量淡水注入,海区饵料生物、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适宜牡蛎养成。

养殖区域选择在低潮区或小潮汛时能保持2-3米水深的区域,海水透明度在0.5米以上,涂面平坦,不能过软,涂质为沙质或泥沙质。

棚架为两行或多行对应平行的树桩(毛竹、石均可)及水平敷设的聚乙烯绳(或毛竹)组成,标桩行顺流设置,桩行中两桩距离为3-4米,行与行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米左右,桩行长度根据养殖场地确定桩的长度,一般为3米,也可视滩涂底质软硬而定,桩头大部分垂直打入涂中,上端露出滩面0.6-0.8米,在桩头的顶端,用240丝(股)以上的聚乙烯绳或毛竹把桩按行串连起来,桩行的两端用斜桩将聚乙烯绳固定,构成一个固定的低棚架。

当采苗后40-45天,采苗达到生产要求后,将采有牡蛎苗的采苗器分散,移到低潮区的棚架上养成。

将蛎壳采苗器的两端分别吊挂在养殖棚架的聚乙烯绳或毛竹上,苗串平挂略呈抛物型,串与串之间距离20-25厘米,并行挂养,苗串最低点离滩面20厘米以上。

(四)其他养殖方式:目前国内开展的牡蛎养殖方法还有底播插滩养殖、滩涂播养等等方法。

二、养成管理牡蛎养殖中经常性管理有:经常巡视、观察,特别是在台风过后,应及时下海整理好附苗器,在水泥条养蛎过程中要减轻促淤和下陷,一般每月一次顺簇脚耥沟扒泥。

在垂下式养殖中,应及时清除附在筏上及附苗器上的杂质及过多附着物,发现壳串断绳掉入泥中要及时挂好,特别要注意防止筏、绳被冲走,棚架倒塌,在台风季节前均要及时加固。

高产立式养殖法一、选好采苗海区牡蛎是一种营固着生活的海产贝类,各地养殖用的蛎苗都是海洋中的自然苗。

采集蛎苗宜选择风浪小、流速慢并有淡水注入的泥沙质中低潮海区(潮水干露时间3~4小时)。

采苗期间的海水盐度以17‰~20‰最为适宜,因在此盐度范围内牡蛎幼体所分泌的胶黏物质最多,一旦在采苗器上附着就不易脱落,采苗效果好。

另外,采苗区要有丰富的亲贝资源(即二龄、三龄牡蛎),在采苗高峰期,每立方水体的牡蛎幼体达到250~300只才能采到足够的蛎苗。

二、采苗器的规格和制作1. 采苗器(水泥柱)的规格。

水泥柱规格各地不一,但一般多呈扁平形,宽78厘米、高5~6厘米、长60~80厘米。

水泥柱过大会给操作和搬运带来不便,过小也会影响附苗和单位产量。

2. 水泥柱的制作。

将水泥(高标号)、黄沙、小石子用水搅拌均匀,倒入木质水泥柱模框,捣实,磨平,抹光即可。

在加工制作时,应在水泥柱中间平行放置2根细钢丝(两端不外露),以增加其抗断强度。

三、采苗季节与采苗方式1. 采苗季节。

牡蛎种类和海区环境不同,采苗季节也不同。

就浙江沿海地区所养殖的褶牡蛎而言,其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其中以“夏至”至“小暑”所采集的蛎苗质量最好,俗称“霉苗”,具有体质健壮、个体大、附苗均匀、生长快的优点;而在8月份采集的蛎苗,俗称“荞麦乌”,其苗体质弱、个体小、附苗密度过大,不符合生产要求。

在亲贝(指二龄以上的牡蛎)首次产卵高峰的半个月内应适时向海区投放采苗器,投放过早容易沉积淤泥和附着藤壶、水芸等一类固着生物,侵占蛎苗的附着地盘,影响附苗数量;投放过迟则往往附苗过密或错过采苗季节。

2. 采苗方式。

一是簇立式,即将几根水泥柱斜插入泥,相互搭成“人”字形的棚架或搭成一簇。

二是横枕式,即在滩涂上平行铺设2根水泥柱(间隔60厘米左右),然后在其上并列横放几根水泥柱。

采用上述两种方式采苗,既可减慢潮流速度,减少淤泥沉积,有利幼苗附着,又可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幼苗烫死,因而附苗率和成活率较高。

四、移养和育肥1. 移养。

蛎苗经3~4个月的培育后,应及早进行“深移稀养”,就是将采苗区密集的水泥柱移往低潮区进行稀疏养殖,以延长其摄食时间,获得充足的饵料;同时,为下年采苗腾出空地。

早移与迟移相比,早移蛎苗生长快、个体大、肉质肥美,当年10月份移养的牡蛎与翌年4月移养的相比较,产量可增加30%左右。

2. 育肥。

牡蛎收获前5~6个月将养成区的水泥柱再移往水质肥沃、流速较大的泥质海滩进行育肥,这是提高牡蛎质量和产量的有效措施。

经过育肥的牡蛎壳厚色浓、颗粒饱满,单位产量可提高一倍左右。

为便于操作管理,水泥柱的排列形式以“单株直插”为好,两株之间的横距为40厘米、纵距为70厘米,每4行为一小区,各小区之间的距离为4米。

同时,所插的水泥柱要求横直整齐,入泥牢固,潮流通畅,便于船只通行。

五、加强涂间管理牡蛎养殖期间要加强涂间管理,若发生水泥柱倾斜,应及时扶正或提起重插,并清除黏附在蛎壳上的淤泥、杂藻,使其恢复正常生产。

同时,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夏秋季节台风、暴雨常会将大批水泥柱冲倒,使牡蛎陷入泥中闷死,因此要突击下涂抢修蛎滩,扶直倒伏的水泥柱,以减少灾害损失。

另外,还要清除各种敌害生物,如鳐、海鲫等食肉性鱼类,可用钓具钩捕或在其出入处扦插软竹、树枝等物,籍潮流震动发出的响声将其吓退;还有各种螺类,如荔枝螺、红螺、斑玉螺等,其主要食害幼蛎,可在其盛发期突击捕捉或同卵群一起铲除。

六、牡蛎的采收牡蛎养殖18~20个月即可采收,收获主要在牡蛎最肥壮(撬开贝壳乳白色的蛎肉很饱满)时进行。

浙江地区采蛎大多集中在冬季至翌年春季,这时采收有3大好处:蛎肉肥壮、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气候寒冷,温度较低,产品容易保存,一般一周内不会变质;适逢农闲时节,可调动大批劳力进行采收。

采收牡蛎的方法较为简便,首先用船或竹筏将水泥柱运往海边,然后用水泵将黏附在蛎壳上的淤泥、杂质洗刷干净,便可用蛎刀撬开贝壳,挖取蛎肉,随手放入水盆即可。

但是,在挖取蛎肉时切不可将蛎肉的表皮(即外套膜)割破,否则会使牡蛎体内的水份外流,影响产品质量和产量。

养殖时应该注意的敌害牡蛎的敌害1.鱼类以肉食性鱼为主,包括河豚、黑鲷、海鲫及鳐鱼等。

鳐鱼用其强硬的齿咬破近江牡蛎的贝壳再吃之。

对付鳐鱼的办法是在水中插有可移动的竹木等物,以达到恐吓或预防其游近之目的。

害鱼对蛎苗的危害更为严重,防范方法只有在苗区围网或诱捕之。

2.贝类(残食生物)以肉食性腹足类动物为主,包括红螺、荔枝螺、蚵螺、香螺、玉螺、纺缍管蛾螺及土嘴瓜等。

(1)蛎敌荔枝螺的螺壳面具结节或棘状突起。

隐居于潮间带及低潮线下之岩石下。

春末至5月产卵,5000~10000个/只。

酸液穿孔贝壳,麻痹养殖如牡蛎等贝类,并使之开壳再食其内脏团。

对幼蛎,其穿孔本领很大,危害更重,严重时可使一半遭殃。

有报道的受害区如闽粤一带沿海养蛎场。

(2)玉螺,侵害方法是先以外套膜包围被害对象,再从穿孔腺分泌液汁溶贝壳后即可伸吻入贝壳内食肉之。

危害时间是4~11月份。

(3)属壳菜蛤科的土嘴瓜营底上或水中固着生活,在蛎场大量生长后即将蛎串包满,使蛎难以摄食和呼吸而至死去,这在台湾西海岸的内湾或潮沟处时有发生。

(4)红螺栖息地在砂泥或砂砾底质的低潮线下。

它夏季繁殖,其卵附于蛎壳或石块上。

它对近江牡蛎的危害很大。

(5)此外一些贝类动物产生麻痹性贝毒致牡蛎死亡,这在日本也常见。

对付方法:找准出现时机和现象以捕捉之。

每年10~11月份左右玉螺排出形似无顶笠帽的卵,这样可以拾除之。

0.2~0.3ppm的石灰水液喷洒养殖池,可迫使玉螺出土而捕之。

以10g/m 2的用量在涨潮前泼洒五氯酸钠溶液,可使大部分玉螺死去。

3.棘皮动物,包括海燕、海盘车、海星等。

危害大连湾牡蛎和密鳞牡蛎。

一个海盘车吃坏20只牡蛎。

不过有的人认为,海盘车可蚕食藤壶及螺,从而为牡蛎除害。

这类棘皮动物生活在高盐海区。

海星损坏牡蛎:20只/天/个海星。

4.甲壳动物甲壳类可使牡蛎生长不良而死去。

危害牡蛎的甲壳类动物还有锯缘青蟹等蟹类。

它们以其强大的螯足钳破蛎壳而食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