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仿佛只有那么一个独系演进论,大致按照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脉络。
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倘若硬要拘泥于此,就显得有些呆板了,有些不切实际了。
比如说中国,我们有奴隶社会吗?不能只因夏商周时代曾经有过的战俘这一类似的奴隶群体就断言有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类似古罗马和美国算是极突出的了,中国并没有。
再说封建社会,我们提此就必会和专制搭配,弄出个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岂不令人啼笑皆非?专制和封建,一合一分,我们却把本来矛盾的事物放在了一起,实在是不该。
我们确实有封建社会存在的,它止于战国。
周王室的衰微才造就了封建社会的诞生,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属于专制主义。
可是地主阶级是纵贯两千年的啊,梁漱溟老先生为什么还要这么讲呢?这就要引出经典的伦理本位的职业分途了。
中国人是伦理本位的,这一点决定了我们注重家庭生活,而不同于西洋的团体本位。
故而我们的团体生活实则是一塌糊涂的,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
还要说明一下的是,费孝通老先生对于此也有类似的看法,足可见其鞭辟入里之处。
这样一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有了理论支撑的依据,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事业,不论是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还是为官,各行各业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不像中古的欧洲界限之严,你祖上是手艺人,那么祖祖辈辈都别想跑,农民、奴隶、贵族也是一样。
中国则不
然,你这代是农民,但是通过你的努力,积累财富和土地,你就能变成地主。
相反,要是你懒惰或者游手好闲,你就可能变回贫农,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政策。
那么当官呢,是要考试的,所以你父亲是官员,你就不一定,虽说官宦家庭确实营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但大体上还是公平的,毕竟历史上出了不少寒门官人。
这点有赖于科举制度。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连专制主义都算不上。
这又是为何呢?皇帝在中国看似是一言九鼎的,其实不然,这里面有许多约束条件。
举个例子,皇帝想乱花钱就不行,他只能从内库里取,外库的要经过朝臣同意方可。
皇帝想提拔个大臣也不是一个人说了就一定算的,有祖制和纲法制约着他,还是得和朝臣们商讨。
要是赶上个天灾人祸,还得发罪己诏呢!总之,皇帝一个人虽然看似无比强大,但实则只能对大政方针上进行一个总体的把握,实不能事事巨细,归根结底还是要交给强大的文官集团来执行。
当然,个别王朝除外,比如清朝。
这一点可参见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故不在赘言。
前文说到我们是靠伦理本位的职业分途来维系社会的,这就奇怪了,怎么没有我们平时熟悉的那些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比如阶级、法律呢?因为根据梁公的看法,中国本就没有一个国家的概念。
我们是靠家庭生活来维系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同心圆构成,它没有团体生活的影子,用伦理进行约束,各自守着自己的底线,谁也不会侵犯谁。
政府侵犯农民,农民就会暴动,借机掀翻封建王朝,然后新政府上台就要轻徭薄赋,好好对待农民。
当农民自满不服从管教之时,政府就
会施行苛政重典,以期达到平衡,一旦暴政,农民依旧会起义。
中国的历史就在这一治一乱之中绕圈圈,永远没有改头换面之日。
所以说我们总是以家为单位的,扩大一级就是天下,这个天下就是把当今的联合国加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对异族的态度大抵如此,你认同我、学习我,我就接纳你、承认你。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天下大同的状态,偏就天下和家之间的国被我们省了去,这国也不是说绝对没有,它只存在于战国时期。
我们没有国家的概念之原因还不仅如此,没有宗教也当算一个。
须知,法律就是从宗教的教规中演变而来,宗教的存在正是给团体生活树起了强有力的支点,并培育了集体精神。
当多神教向唯一神靠拢之时,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便诞生了,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这儿,就得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宗教。
这是源于中国的理性早熟。
我们是向内用力的,讲求修身养性,修齐治平,早就用理性战胜了宗教。
至于那些自然科学无非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
因此,我们可以诞生伟大的匠人,可以把圆周率精确到多少位,但就是出不来影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
而西洋则不然,他是向外的,所以总是会遇到他不了解的东西,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对于自然的崇拜,以至于最后解释不了的东西都交给宗教这一精神寄托。
人类的文化形态大抵也就分这么三种: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
西洋文化是物质的文明,也是统治当今世界的文明,但是众所周知,伴随着人类的进化,我们不可能只满足于物质的享受,理所应当会去追求精神的升华。
这一点,就要数印度做得最好了,他大概一心强调出世,强调心灵的富足,而这对于现在的
人们来说,又未免太过乌托邦。
中国却是这二者最好的过渡,也是接下来文化中心东西交替的必然选择。
关于这一点参见季羡林老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此也无须赘言。
最后提一点,正是由于礼俗对于人的强大制约,致使我们养成了一种求安的文化,我们不愿意寻衅生事,只求祥和安逸,这一点说好了是促进世界友好和平,如唐;说不好就是不思进取,如清。
中国的兴衰祸福也就大致在这一句话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