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特色饮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 0906 杨怡
• 天津传统的风味食品多种多样。有操作技艺精湛, 颇为广大群众和外宾称赞的“津门三绝”,即 龙 嘴大茶壶、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之后,耳 朵眼炸糕、猫不闻饺子于1997年被定为津门四绝 之一。在最佳食品中,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知名 度较高的还有:张记果仁、曹记驴肉、陆记烫面 炸糕、白记水饺、芝兰斋糕干、大福来锅巴菜、 石头门坎素包。此外,天津的小宝栗子格外有名, 其产品出口世界各国。
• 从江南返回紫禁宫,乾隆想起了在农 家的那顿美餐,就命令御厨制作。但 是,乾隆只看见饭菜是从一个锅里端 出来的,说不出贴饽饽熬小鱼的具体 名称,嚷着喊着吃“一锅熟”。这可 难坏了手艺高超的御厨们,翻遍宫里 珍藏的所有菜谱,也找不到“一锅熟” 的名字。有一位久居津城的京官,问 明情况,悟出其中的秘密,于是呈上 贴悖悖熬小鱼,博得龙颜大悦,加官 封爵自然不在话下。这大概是一则笑 话,可见贴 贴饽饽熬小鱼久有盛名, 其味道与山珍海味媲美 。
• 耳朵眼炸糕:
• 津门食品三绝之一。 因店铺紧靠耳朵眼胡 同而得名。距今已近 百年。外焦里嫩、细 甜爽口、香味芬芳。 1989年获商业部金鼎 奖。
•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1900年),第一代掌柜刘 万春(1874年一1962年)由推独鸵车走街串巷叫卖,到在 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积攒些资 本后,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了 一间八尺见方的脚行下处(搬运工办事和休息的地方)挂上 刘记的招牌,干起了炸糕店。由于刘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 作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 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 又因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上的染料庄、当铺、银 号、布铺、鞋帽店。富户、百姓人家 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取步 步高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 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 因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 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 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虽日伪时期曾改名 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铺则越叫越响。 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
棒槌果子
• 馃子(油条),是在天津市最流行、最受群众喜爱的 早点品种。 早年,在天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宋朝大奸臣、卖国 贼秦桧以及他的婆娘王氏害死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之后, 更加变本加厉地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为岳飞鸣冤的社会名 流活活折磨而死,激起子群众的愤怒。 有一叫施全的勇士,就因行刺秦 桧而被砍头示众;其兄弟施中夫 妇得知秦桧还要灭九族的消息, 便装扮成渔民从临安(现杭州)乘一小船, 经运河北上逃到天津,在三岔河口搭7 窝铺住下,改名叫朱钦惠(即诛秦桧的 谐音)。
桂发祥麻花(十八街麻花):
• 桂发祥什锦夹馅麻花是天津著名风味食品。金黄色像一根 棍形的麻花,夹着冰糖块,上面撒着青红丝和瓜条等小料, 散发着香甜的桂花味。买几根桂发祥麻花送人,成了天津 人一种习俗。十八街麻花什锦夹馅麻花酥脆香甜,风味独 特,且久存不绵,春秋季可存放三个月,夏季也可存放两 个月,令人叫绝。 •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桂才和范桂林兄弟,至今已有70 多年的历史。当时,兄弟二人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 开了一个麻花店,名叫"桂发祥"和"桂发成",他们比着干, 麻花越炸越好,俗称"十八街麻花"。1949年后,两店合一, 由国家投资重建店堂,定名桂发祥麻花店。
狗不理包子:
• 肉馅松散、包褶均匀、肥 而不腻、清香适口。1989 年获全国食品金鼎奖。
狗不理 传奇
•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 的遗憾。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 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 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狗 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 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 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 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 聚号”,已有百余年历史,店主叫高贵 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 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他的包 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 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 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 日久天长,喊顺了嘴。包子出名了,高 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狗不理包子 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 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
•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范 桂林,直隶(今河北省) 大城县人,9岁逃荒来 到天津。13岁开始入东 楼十八街的一个麻花铺 当伙计,1936年在十八 街自办桂发祥麻花铺。 由于他勤奋好学,生意 上敢于出新,炸出的麻 花酥脆香甜,味美适口, 深受欢迎。因桂发祥字 号坐落在十八街,所以 俗称“十八街麻花”。
wenku.baidu.com
贴饽饽熬小鱼
• 是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其实又是极普通的家常便饭。 •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上有白洋淀,下有渤海湾,低洼多 水,水产十分丰富,鱼虾一年四季不断档,天津人养成 了爱吃鱼的习惯。北方又盛产玉米,棒子面饽饽是家庭 的主食。不过,正宗的贴饽饽熬小鱼不是分开做,而叫 “一锅熟”,就是贴饽饽和熬小鱼同时在一锅里做熟上 桌。这里面还有个故事。且说乾隆皇帝便装下江南,途 经天津时,被一农舍家透鼻的清香勾住了腮帮子,顿时 饥肠刮肚。乾隆可是个吃过山珍海味、飞禽走兽的美食 家,但从未闻到过这样的香味,停住脚,往农舍里张望。 奴才最会理解主子的心意,敲门说明了来意。朴实的农 家夫妇热情地招待了皇帝老儿。此时,乾隆忘记了皇家 的体面,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越吃越爱吃,越吃味道越 鲜美,最后连鱼汤也喝干净。
• • • • • • •
• 为了糊口,他们夫妻二人由卖花生, 改咸卖油炸货,把和好的面切成小 块,再把两小块摞在一块,抻成长 条在油锅里炸熟炸透,取了个名字" 油炸桧",意思是炸死秦桧王氏这对 狗男女,让人们咬碎嚼烂,咽肚子 里。以解心头之恨。"油炸桧"一上 市,人们纷纷购买,夫妻虽累,但 卖"油炸桧"既解恨,又赚钱,心中 十分高兴。秦桧死了多年后,尽管" 油炸桧"脆香可口,但秦桧臭名远扬, 人们愤恨之下,索性将这一小吃叫 成"油炸鬼",叫俗了点就是"油鬼"、 "油桧",后来又被人们叫成"油条", 由于这个品种形状像棒槌,到了清 朝年间,人们又将它改名为"棒槌馃 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