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病害学第1章绪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
原生动物:包括鞭毛虫、纤毛虫、孢子虫 等 吸虫:包括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 绦虫:如日本四吻绦虫的实尾蚴引起的囊虫 线虫:如鰤 鱼的嗜子宫线虫
棘头虫:如真鲷的长吻棘头虫 寄生蛭类:如鱼蛭 寄生甲壳类:如鱼虱、锚头蚤等
(二)非正常的环境因素
1. 水温(T水)
2. 盐度(S) 3. 溶解氧(DO) 4. 酸碱度(pH值) 5. 透明度
1) 质优:a. 鲜活饵料需新鲜
b. 配合饵料未变质(原料、保质期) c. 配合饵料营养应全面
2) 量适:少量多餐、适量、宁少勿多
5. 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1) 混合养殖 2) 使用水体改良剂和生物制剂。
6. 操作要细心: 以免受伤
7. 经常进行检查:早晚巡塘、检查饵料台
8. 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止病原传播
4. 人为因素:
1) 种苗放养密度不当; 2) 种苗搭配比例不适:
a. 加剧饵料竞争; b. 相互残杀 3) 饵料管理不当; 4) 药物使用不当。
(四) 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 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宿主
病原
宿主
病原
环境
环境
第二节 疾病的控制
b. 被动经皮感染:通过某些媒介将病原体带入宿主
如:鱼蛭吸血后对锥体虫的传播
4.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功能伤失; 继发炎症感染
2) 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肠道寄生虫
3) 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
(二)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 彻底清池
1) 清淤: (新池浸泡1月)旧池清淤 2) 药物消毒:水泥池:1/10000的kMnO4;含氯消毒剂等。
土池: a. 生石灰清池 用量:120-150kg/亩 (1m水); 50-60kg/亩 (6-9cm水) 作用:可杀死所有病原体、调节水体pH值、澄清水体、 施肥、增加底质通透性 用法:用水作用后尽快全池泼洒 用后 7-8d 放苗
c. 红色水体:原因?
d. 黑褐色(酱色)水体;原因?
e. 白浊色水体:原因?
f. 澄清色水体:原因?
以上水色哪些适合对虾养殖?
3) 水色的调节方法:
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
3. 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1) 种苗质量:健壮活泼、无致命病原 2) 种苗数量:密度适宜。过密? 过稀?
4. 饵料应质优量适

预防:四消 — 鱼种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 消毒
3.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
1) 经口感染:感染性的虫卵、幼体或胞囊等随食物经口吞
入而 造成的感染。如斑节对虾白斑病
2) 经皮感染:通过宿主的皮肤、粘膜、鳃、鳍及附肢等所
引起
的感染。
a. 主动经皮感染:病原主动钻入鱼的皮肤引起的感染
如:复口吸虫的尾蚴主动钻入皮肤进入肌体后发育成囊蚴
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
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病原
致病微生物
病毒:如WSSV、草鱼出血病的呼肠孤病毒 细菌:如 创伤弧菌、溶藻弧菌等 真菌:如 链壶菌、水霉等
单细胞藻类 :如 嗜酸性卵甲藻、赤潮藻类
因此,通过改变温度可以防治某些疾病的发生
2. 水质变化:
1) 有机质过多:DO下降; 2) H2S、NH3-N等物质超标:易发生中毒; 3) 水质污染: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 4) 盐度变化
3. 季节变化: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温度、湿度、光照等)直接相 关
如:水霉(2-4月);石斑鱼溃疡病(3-6月);红友溃疡病(7-9月)
水产动物病害学
概念: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 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 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
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病因的定义
病因就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病因的类别
(一)病原的侵害
1.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 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
2. 宿主对病原体的作用: 1) 组织反应:
a. 过程:病原 (侵入) 宿主组织反应 (形成) 寄生
部位胞囊 (引起) 组织增生、发炎
b. 结果:限制病原生长、降低附着牢固性、驱逐病原
2) 体液反应
a. 稀释有毒物质浓度; b. 含有溶菌酶等抗菌物质
(三)环境因素
1. 水温(T水):
1) T水不适:生物体抵抗力下降; 2) T水过高:易发生缺氧; 3) 与某些疾病发生有关:如水霉病(20℃)、白斑病?
d. 氨水清池 (少) 用量:12-13kg/亩(6-9cm水) 作用:调节pH值、增肥,杀病原体(螺蛳除外) 用法:冲水稀释后全池泼洒;用后4-5d 放苗
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养鱼先养水”
1) 水深的调节
2) 水色
a. 黄褐色水系:包括淡黄色、淡褐色、黄褐色水体;哪种藻占优?
b. 绿色水系:包括淡绿色、黄绿色水体;哪种藻类占优?
a. 环境严重缺氧:含N有机物分解产生NH3 ; b. 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之一
3) 防治:
a. 增氧; b. 降低pH值; c. 生物处理(光合菌)
8.余氯
1) 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毒剂,但过量会引起生物死 亡
a. 饮用水: ≤0.3 ppm(卫生部标准) b. 鲢、鳙幼鱼: ≥0.35ppm 即死亡 c. 室内实验常因自来水中余氯的影响而失败
a. 增加饵料数量; b. 提高饵料质量
(四) 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 (五) 机械损伤
在捕捞、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损伤,常造成病原生物的继 发性感染
小结
生物性病因 (病原侵害)
微生物性病原:包括哪四类? 寄生虫性病原 :包括哪七类?
病因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包括T、S、DO、pH 营养不良
非生物性病因 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性缺陷
二、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wenku.baidu.com治
(一)为什么水产病害要实施综合预防?
1. 发现难: 生活于水中,不易发现 2.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 3. 治疗难: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
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 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 d. 许多药物同时影响浮游生物; e. 药物影响养殖生物; f. 药物残留影响养殖生物品质
蚴在锥实螺,成虫在鸟类) 中华蚤只有雌体营寄生生活;雄体营自由生活
3) 数量多少:(许多病原菌都是条件致病菌)
2. 病原体的来源:
1) 原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发病的的动物或其尸体
(有的即使痊愈也是病原的携带者) 如:感染白斑病的病虾或其尸体 预防:及时捞出或隔离患病的个体
2) 次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带有病原的水体、饵料和工具
b. 漂白粉或漂白精清池 用量:漂白粉(有效含氯25-35%):20-40ppm;
漂白精(有效含氯60-70%) :10-20ppm
作用:与石灰类似,但无增肥效果 用法:泡水后全池泼洒;用后 4-5d 放苗
c. 茶饼(粕)清池 用量:40-50kg/亩(1m水) 作用:可杀鱼、增肥,但不易杀死病原体 用法:泡水后全池泼洒;用后 6-7d 放苗
6.H2S
1) H2S存在的形式: H2S、HS -、S 22) H2S的危害:使神经系统中毒,抑制某些生理功能
≥6.3 ppm: 鲤鱼死亡; ≥4.3 ppm :金鱼死亡; ≥1 ppm: 甲壳类死亡;斑节对虾: ≤0.05 ppm
3) H2S的转化:H2S HS- + H +、 HS- S2- + H + 4) H2S的来源:
1) 四消:种苗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 2) 隔离:病池、病体要隔离;死亡个体及时捞出深埋 3) 加强检疫: 患病或带病个体不能外移,以免病原传播
9. 制订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 (福建东山鲍病) 10. 定期药物预防
1) 进苗消毒:8ppm CuSO4、20ppm KMnO4等浸泡15-30min 2) 养殖时消毒: 养殖时定期消毒;疾病流行前及发生期间加强预防。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和治疗
一、疾病的诊断
(一)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
1. 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 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二)疾病的宏观观察诊断 1. 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鳃、鳍、皮肤)肌肉、内脏等
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活动情况; 肉眼检查有无异物或刮取黏液或组织涂片或水浸片检查有无病原。
机械损伤
三、病原、宿主和环境的关系
(一) 病原
1. 决定病原体致病的因素: 1) 病原体的毒力大小
a. 不同病原毒力不同:有荚膜的细菌毒力大,无荚膜毒力小 b. 同一病原反复传代后毒力存在一定变化:减弱或增强
2) 存在状态:
某些寄生虫或真菌只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才具致病性 如:白鲢的复口吸虫病:只在囊蚴阶段感染鱼类(毛蚴和胞
1. 细菌性疾病的诊断: 过程如下:
病原分离 → 纯化培养 → 人工感染 → 病原种类鉴定 1) 病原分离:准确从病灶部位取材,无菌操作 2) 纯化培养:单菌落纯化培养 3) 感染实验:包括注射感染、浸泡感染和口服感染
感染材料要求:健康且无患病史 感染结果:表现出相同症状、分离出同样菌种
4) 种类鉴定:细菌及菌落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细菌自动鉴定仪
蛋白分解酶等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二)宿主
1. 宿主因素:
1) 与宿主的大小与性别有关:
a. 大小:如草鱼出血病:一般发生在1 龄以下个体 b. 性别:如对虾特汉虫病(雌)、大眼鲷匹里虫病(雌)
2) 与宿主的遗传因素有关:(不同物种、不同个体) 3) 与宿主的营养状况有关:如缺Vc、缺钙等 4) 与宿主的免疫能力有关: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2. 调查饲养管理情况:
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 投饵种类、数量和质量; 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3. 调查水体环境因子:
包括:水源、水温、盐度、DO、pH值、 H2S、NH3-N、池塘周围 的环境条件等
4. 调查发病史及以往采取的措施:避免抗药性
(三) 疾病的微观观察诊断
通过镜检(放大镜、显微镜和电镜)查找病原及宿主的病理变化
a. 环境严重缺氧:含S底泥无氧分解产生H2S; b. 水体或底泥中硫酸盐或含S有机质丰富,还原产生 c. 水体偏酸:HS -和S 2-等硫化物转化产生
5) 水体H2S的消除方法
a. 升高水体的pH b. 曝气氧化法:使含S物质氧化成氧化物
(充氧) 水体DO升高后H2S的溶解度降低 c. 底质耕耘法:使底质含S有机质氧化分解 d. 化学固定法:使H2S生成无毒的沉淀
11. 人工免疫 12. 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1) SPR的选育 2) 杂交育种: 如:
团头鲂 × 草鱼 → 鲩鲂 (对草鱼老三病有良好抗性) 家鲤 × 野鲤 → 后代 (对鲤赤斑病有良好抗性)
三、疾病的治疗
1.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2.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why?
2.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过程如下:
1) 病毒的特点:
a. 极其微小(~100nm), 可通过细菌滤器,EM才能见到; b. 无细胞结构,只有Pr. 和核酸; c. 细胞内寄生,离开细胞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
2) 病毒的检测方法: a. 组织学检测:只适于具有包涵体的病毒种类 包涵体: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出现的LM下可见的大小、形 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b. 电镜检查; c. 试剂盒等快速诊断:PCR、DNA探针、酶标抗体等
2) 补救办法:
a. 用陈水(自来水过夜) ; b. 用药物:加入 7ppm 的Na2S2O3
(三) 营养不良
1. 具体表现形式:
1) 饵料的数量不足: 2) 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全:蛋白含量不够;某些维生素、必
需氨基酸或矿物质的缺乏等
2. 危害:
生长发育不良、身体瘦弱、免疫力下降、致病甚至死亡
3. 防治:
如:加入含Fe2+的底质改良剂: Fe2+ + S 2- = FeS(沉淀)
e. 生物处理法:加光合细菌等。
7.NH3-N
1) NH3-N存在的形式:
a. NH3 (游离态):毒性大 b. NH4 +(离子态):毒性小 c. 两种形式的转化: NH3+H2O OH- + NH4 +
2) NH3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