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立意与目标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
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
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 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专家解读等。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话题,设置历史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杰出的皇帝。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措施,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原因和意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一篇: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朝阳中学薛洪莉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
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补充和说明:
1.例题一: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政治措施的核心,学生需掌握其内容和作用,理解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意义。
2.例题二:均田制是汉武帝时期经济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了解其原则和意义,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影响。
举例:推恩令的实施细节,如何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以及这一政策如何体现了汉武帝的治国智慧。
2.教学难点:
-理解推恩令、均田制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共同作用巩固了中央集权。
-认识到汉武帝时期政策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3.例题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的代表,学生需掌握其背景、原因和影响,认识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4.例题四:通过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加深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5.例题五:综合论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题:让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检测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讲解
1.例题一:简述汉武帝推恩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案:汉武帝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推恩令的作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新人教版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如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
2.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大一统的内涵,明白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4.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历史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
2. 教学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内涵。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大一统这个概念可能比较抽象,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次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故事讲述法:给学生讲一些汉武帝时期的小故事,比如汉武帝如何巧妙地推行推恩令。
就像这样讲:“同学们呀,汉武帝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皇帝。
当时那些诸侯势力可大了,汉武帝就想出个好办法。
他让诸侯们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们,这样诸侯的势力就越来越小啦。
这就叫推恩令。
”2.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让学生们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小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汉武帝的措施对当时的国家有什么好处。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精彩导入师:“同学们,咱们今天先来一起看一段超厉害的影视片段。
”(播放汉武帝的影视片段,片段中展现汉武帝的霸气和睿智,以及朝堂上的紧张氛围)师:“哇哦,大家看了这个片段,觉得这位皇帝怎么样啊?”生:“很霸气!”“很有威严!”师:“没错,这位皇帝就是汉武帝。
今天呢,咱们就一起来走进汉武帝的时代,看看他是怎么巩固大一统王朝的。
”(二)生动知识讲解师:“同学们,打开咱们的历史课本,翻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
咱们先来看看汉武帝面临的问题。
在汉武帝之前呢,汉朝虽然经济发展得不错,但是也有很多麻烦事儿。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汉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思想和文化成就。
学习的知识点包括:1.了解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以及丞相、太尉、御史等重要官职的设置和职责。
2.了解汉武帝通过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儒家思想对国家统治的正统地位。
3.了解汉朝有哪些文化成就,包括《汉书》的编纂、《春秋左传》的注解和《焦氏易林》的整理等。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和热爱文化的情感。
2.让学生深入感受到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基,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源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汉武帝的治国思想。
2.掌握汉朝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3.培养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让学生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复杂性。
2.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三、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及时长安排第一部分导入(7分钟)1.教师引入本课题,让学生预习并回想汉武帝的一些重要事迹。
第二部分学习活动(35分钟)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三公九卿制度和丞相、太尉、御史等重要官职的设置和职责。
•学生深入分析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探讨其背后的深刻意义。
•学生研究汉朝的文化成就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总结(8分钟)3.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常识性的历史思考,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2.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群体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辩证分析法: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探讨某一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附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附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XXX“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XXX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XXX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启发学生回答:XXX最终打败XXX,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XXX就是XXX。
)师:XXX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师:俗语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昔时XXX面对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二、XXX的大一统1、XXX实现大一统的原因阅读文字”介绍了XXX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A、XXX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政、XXX等。
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XXX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XXX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XXX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2、XXX大一统措施联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XXX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1.原因客观:XXX后期的经济繁荣主观:XXX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头脑:免除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增强中心集权大一统2.措施3、XXX大一统意义XXX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材通过讲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儒学教育、开疆拓土、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决心和智慧。
教材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汉武帝及其时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汉朝的建立,对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名词和概念较为陌生,如“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武帝及其时代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背后的原因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准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相关的案例材料,如历史文献、故事等。
4.课堂讨论:准备与本课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阐述汉武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使汉朝达到鼎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措施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汉朝的建立,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深入理解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认识汉武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3.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采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这些措施具体是什么。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案例材料: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小组讨论题目:制定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汉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措施具体是什么。
3.操练(10分钟)针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操练。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 1 页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知道主父偃和董仲舒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将复杂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措施,用图片表达出来,使之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武帝巧妙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各项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使学生懂得国家统一是经济开展强盛的重要根底,进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难点:“推恩令〞的含义及其作用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概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盛世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课我们将学习地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二〕、讲授新课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他们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对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
资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 èng 〕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在发现的汉朝墓葬中,可以看到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说明他们无视朝廷,“拟同天子〞的史实。
2、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开展起来他们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生活秩序混乱。
颍川儿乃歌:“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田蚡:“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
〞 2、“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初一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初一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教学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突破方法通过材料展示理解措施及意义;通过讨论,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教学方法学生小组活动,师生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再现历史氛围,感知历史、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图片资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比归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思想措施的异同,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我们共同欣赏一首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和汉武帝图)过度: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共同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讲授新课教师:何谓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板块一:汉武帝继位后面临的危机首先,展示一段有关诸侯国问题的视频,再出示课后问题的一个图表材料,让学生了解到诸侯王势力的强大,理解汉武帝面临的政治危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程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上承《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下启《东汉的兴衰》。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说和盐铁专卖。
三者互为表里,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尤其是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古代政治趋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对本课汉武帝大一统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基础。
在此前提下,老师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汉武帝大统一措施的学生,深化西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央集权,并感悟其中的政治智慧了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刺史制度制度、盐铁、货币制度的史实,在大一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领悟汉武帝推行各项政策中的政治智慧,学会评价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小组,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演绎大一统措施的施行对历史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感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作用,学习政治家的智慧。
教学重点: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大一统措施,了解其历史背景、认识其历史作用,感悟其政治智慧。
教学过程:一、新课预习1、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下令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也可以获得土地,封为侯国,此后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在地方设置13个州部,每州部派遣刺史一人,监视地方官员、豪强地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16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优选PPT课件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冬天到了,兔子越来越少,猎人们的收成也一天不如一天。而那些服务时间长的老猎狗们老得不能捉到兔子,但仍然在无忧无虑地享受着那些他们自以为是应得的大份食物。终于有一天猎人再也不能忍受,把他们扫地出门,因为猎人更需要身强力壮的猎狗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 的。
猎人做了论功行赏的决定.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达到猎人规定的数量.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这时,其中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 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捉兔子去了骨头与肉兼而有之…… 五
第三单元 大一统 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导入
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 汉朝建立者是谁?哪一年?汉朝的 都城是哪里? 文帝、景帝的主要治国措施是什么?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前提条件
汉武帝
想一想,说一说
汉武帝召集各家学者,询问治国方法。 法家学者会说: 道家学者会说: 儒家学者会说:
到,小兔子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猎狗们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慢慢的,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猎人对猎狗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 动力 三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决定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兔子的数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的就越利 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主人,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措施、成果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素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4.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原因和背景。
2.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3.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汉武帝继位时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原因和背景,通过PPT展示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如设立郡国、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3.操练(15分钟)针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设计一些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材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巩固大一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的措施。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武帝措施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汉武帝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图表等资料,直观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案例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地位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的措施对于巩固大一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立意与目标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
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
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秦亡汉兴”,以及“汉高祖”“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图片。
设计意图:回顾汉朝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捋出西汉前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便于引出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习。
讲授新课一、少年天子雄心教师讲述: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继承皇位,即汉武帝。
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朕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想要将这些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
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材料原文: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朕!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
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实、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们大胆告诉我,绝不会泄露出去,朕亲自拆看,希望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
大夫们尽管说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隐瞒,朕要亲自看的!材料原文: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
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
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
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教师提问:(1)汉武帝想将什么永久传下去?其实质是什么?(2)材料中,汉武帝为了现实这一目的,是怎么做的?设计意图:通过说明汉武帝继位时的年龄,凸显汉武帝少年天子的本色。
展示《汉书董仲舒传》中部分内容的译文,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少年天子汉武帝所展现的雄心壮志、对国家的责任感及其表现出来的饱满干劲。
学生不仅能看到一个鲜活的汉武帝,也能顺畅引出汉武帝与董仲舒的“三问三答”。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教师课件出示“汉武三问”与“董仲舒三答”材料。
汉武帝:朕想要让祖宗的基业永久传下去。
为什么前面的朝代会兴盛?最后又会灭亡?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学生得出认识:汉武帝如果想要使汉王朝“传之万世”,就必须顺应天意。
汉武帝:如何才能顺应天意,使国家政治开明、天下祥和,让天下百姓都受到恩泽?董仲舒: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学生得出认识:正心,指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汉武帝如果想要顺应天意,就应该为天下百姓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汉武帝:如何才能“正心”?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民知所从矣。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学生得出认识:董仲舒给汉武帝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建议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在课本内容中,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原因并没有给出说明。
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难以理解汉武帝采取该措施的初衷,也不利于理解这一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为此,本设计增添汉武帝选择儒家思想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一措施出现的缘由。
同时,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转化原本干涩难懂且缺少教材支撑的史料,使之变得形象、易懂。
2.如何才能独尊儒家思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汉武帝是如何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同时,课件出示“焚书坑儒”图片,思考秦始皇统一思想的做法。
提出问题:秦始皇的措施有没有实现统一思想?汉武帝能否借鉴秦始皇的做法?汉武帝的做法:(1)任用精通儒家之人为官——以官禄的方式利诱天下人。
(2)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教育的手段感化天下人。
汉武帝通过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倡导与推崇儒学思想的氛围,实现儒家思想在社会的普及,进而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价值取向。
由于这一措施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利于封建王朝统治,所以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设计意图:列举秦始皇与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从效果对比上看到汉武帝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而理解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缘由。
三、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1.封国问题的由来:汉高祖——郡国制课件出示三则材料:(1)汉高祖在地方管理上采取有些地区沿用秦朝所设置郡县制;有些地区采取分封制,册封子弟为王侯,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2)展示斑马的形象:因为郡国制的统治模式与斑马的形象非常类似。
(3)展示郡国制下汉朝地方管理分布图。
通过讲述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制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抛出疑问:郡国制出现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郡国制的含义,为接下来的“推恩令”做好铺垫。
2.郡国制的危害开展活动:“我思故我在”阅读课本第61页第3小段,思考以下问题:(1)郡国制中,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2)严重威胁皇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效果怎么样?课件出示材料:(1)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使用的“金缕玉衣”。
(注:金缕玉衣在汉朝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2)郡国制封国诸侯王的叛乱情况: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乘汉文帝去太原阻击匈奴之机,发动武装叛乱。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
吴王刘濞更是凭借地利之便,富比天子,早有篡夺皇位之心。
(3)“七王之乱”图片。
通过问题的设置和解疑,使学生了解郡国制中封国势力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表现,汉景帝强制“削藩”带来国家的动乱,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封国势力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封国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汉景帝“削藩”政策的不足之处,为颁布“推恩令”作铺垫,同时也为将汉景帝“削藩”与汉武帝“推恩令”进行对比做好准备。
3.主父偃——“推恩令”课件出示材料: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提问:汉朝初期,分封王国的王位由谁继承?其他子弟能否分得部分封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来源:学+科+网]教师提问:颁布“推恩令”,真的能满足每个人的愿望吗?谁会抵触?新封侯国的管理权归属于哪方?教师课件出示材料,图解“推恩令”的做法,以及推恩令实施前后汉朝地方管理区域的变化。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教师讲述:“推恩令”巧妙之处:将原本皇权与封国势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子弟之间的矛盾,而且新册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不用拿出土地和动用武力就成功缩小了封国的势力范围,扩大了中央统辖的范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推恩令”的做法是根据郡国制下封国继承特点所设计的,“推恩令”的目的是将原本诸侯王与皇权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子弟之间的矛盾,进而不费武力和寸土就成功削弱封国势力,从而使学生在对比汉景帝“削藩”与汉武帝“推恩令”效果上,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治国智慧。
4.“推恩令”的影响通过列举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汉高祖时期的“郡国制”,可以看出,在我国历史上对于地方管理模式的变化是围绕“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展开的。
到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封国势力并进一步强化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做法。
在此后两千多年时间里,我国地方管理基本采用以地域划分为主的管理模式,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对比汉武帝与前人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对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巩固和发展,从而理解“推恩令”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四、强化集权的措施教师过渡:汉武帝在解决同姓诸侯给皇权带来的威胁之后,又着手解决外姓的威胁。
提问:(1)外姓威胁皇权的表现有哪些?(2)汉武帝是如何解除这些威胁的?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相关内容,解决上述问题。
1.强化监察制度为了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了司隶校尉。
提问:司隶校尉的职权类似于秦始皇时期的哪一个官职?两者又有不同之处?为了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
每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刺史可以将所发现的情况直接奏报皇帝。
课件出示“十三州部”“刺史印章”图片等补充材料。
通过对比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监察制度所采取的措施的不同,认识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更加完善。
2.削弱相权汉武帝通过任用身边的侍从、宦官,形成具有决策权的“中朝”,以制约丞相权力过大的状况,并使得以丞相为首的朝廷成为只有执行权的“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