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派时期的教会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乐派时期的宗教音乐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宗教音乐沃尔冈夫.阿马迪乌斯.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作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的音乐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前半生是在故乡萨尔斯堡度过的。对他来说,脑海里出现的教堂音乐的最初印象来自萨尔斯堡。那里有悠久的音乐传统,那里的教会音乐因约翰.迈克尔.海顿的到来而充满了生气。莫扎特也从这位前辈那里受益匪浅。

在第二次滞留维教音乐得意向。从最初的后期的威尼斯乐派弥撒曲的华丽风格、以后马蒂尼神父的影响,到应礼仪改革要求而创作的短弥撒曲中室内乐式的精巧主题的统一,他的早期作品反映出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约翰.阿道夫.哈塞、其父利奥波德.莫扎具备了这些主要特征。对于几个似乎毫无关联的部分,他的一贯做法是在理论上尽可能的赋予一个严密的形式,让歌词内容和音乐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

维也纳时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

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作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圣乐队首席、而后是管风琴师的莫扎特有许多写作教会音乐的机会,但实际上他的宗教音乐作品并不多,除了早期创作的几首之外,他早期的许多弥撒曲、经文歌及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作品都算不上是总要作品。有《孤儿院弥撒曲》(Waisenhaus-messe)(K139,1768),经文歌《欢腾喜悦》(Exsultate,jubilate)(K165,1773)以及当时的代表作《加冕弥撒曲(Kronungs-messe)(K317,1779)。一般人不太熟悉他的《加冕弥撒曲》然而正如他十二岁创作的《孤儿院弥撒曲》,在萨尔茨堡时期他的教会音乐中也不乏上乘之作。

移居维也纳的莫扎特所创作的教会音乐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于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和约翰.塞巴斯汀.巴赫的的音乐。在维也纳时期莫扎特仅有两部未完成的弥撒曲,即《c小调弥撒曲》(K427,1782-1783)和《d小调安魂曲》(K626,1791)。前者的《信经》和《羔羊经》未完成,但这部发自内心的作品堪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媲美,他所了解得巴洛克音乐的对位法在其中有直接的反映;后者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未完成的遗作,由他的弟子弗朗茨.泽维尔.苏斯迈尔续完。乐曲弥漫着深沉严肃的气氛,显然具有巴洛克的风格,可以说是他对维也纳宗教音乐传统的一个总结。

莫扎特的宗教音乐中最著名的是安魂曲,即《d小调安魂曲》、《C小调大弥撒》和《加冕弥撒曲》。这三部作品版本很少,基本都是原版进口的,大多数乐团不太敢轻易尝试那么大部头的作品,而且其中女高音和男中音的人选也是极其重要的。宗教作品本来就是靠唱的,要唱的脱俗,感人是很难的。

《d小调安魂曲》和《C小调弥撒曲》是我很喜欢的两部作品,完全的两种风格。《d小调安魂曲》和《C小调弥撒曲》从一开始就是那么不同,我感觉安魂曲中始终有一种压抑,整个音乐色调灰暗。而《C 小调弥撒曲》,从始至终色调明亮,是典型的莫扎特风格。莫扎特在写安魂曲时自己说:我感觉这首曲子就是为我自己写的。他已经感觉到自己可能无法完成这首曲子了,在这样的情形下,莫扎特的另一面爆发了,不再明亮,乐观,而是灰暗,悲悯,严肃。这是一个不一样的莫扎特,都说莫扎特具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安魂曲就是这颗纯真心灵在知道自己快离世时的最后一次告白,我想,没有人会不被感动。

事实上莫扎特的宗教音乐常常采用世俗音乐因素,然而后来的模仿者们却没能写出像他那样的杰作。暂且不说莫扎特的音乐是天主教艺术的典范,即便将他列入近代最大的宗教音乐作品家的话,我想这样也绝不过分。

1072405069

鞠晓慧

2008年5月20日星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