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次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因为课堂的本质在“学”不在“讲”,教师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教师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的潜力才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流。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语文新知识,习得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题组教师特别注重把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努力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精神饱满、自信专注的神情,真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效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教师的积极引导、适时点拨、热情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学习知识,习得方法,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探索、思考、想象、质疑、创新的天地,也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提出的一些建议,我结合学校推行的“导学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只有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1、预习导读,注重学法指导,养成预习习惯。

“学法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他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提出:“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

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只有授之予渔,学生才能终生受益。

“预习热身”包括读全文,疏字词,了作者,明大意,质疑惑等几方面,设计上尽量体现学生自主阅读,激发主动探究的问题意识,如预习时请学生谈谈初读文章感受和对作品的疑惑(“导学案”中设计为:把你的疑惑写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到课堂。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导学案”中设置了“了解作者”版块,激发学生对作家及作品背景资料的主动查阅搜集,以利于课堂教学时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碰撞,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2、课堂导学,注重对话交流,学会自主学习。

以导促学,让师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和碰撞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随时补充导学案中自己的缺漏,匡扶偏差,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疑惑。预习中的不解,新生成的疑点,导学案中的重要版块“质疑问难”就是专为此设立的,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引导组织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3、拓展延伸,注重内外结合,开拓文学视野

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课改理念下,须“用足教材”,后拓展课外,课外拓展可补充作者相关资料或相关主题的文章或相关的文章解读,让学生对作家作品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更有助于对课文深层次的解读和把握。如我在设计《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的导学案时,便拓展了马克思的生平,补充了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节选部分,以便于学生全面地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气概,同时对进一步理解悼词的语言特点也有很大帮助。

二、变“注入式学习”为“探究学习”。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

怎样实施这种学习方式呢?如上《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时,我设置以下问题:[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写给家人的一句诗,体现了他什么精神?[2]知道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吗?[3]一人对万人,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如此之大吗?通过设置以上几个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到渠成地进入“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先由学生在预习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由我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补充,提出其他方面的问

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或者互相讨论,让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应放手让学生探讨,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学生;待全部问题解决后,可让学生自评自结。最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完成:[1]佚之狐真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2]从烛之武身上你想到了什么?[3]通过网络找寻“三寸不烂之舌”的辩士,给大家讲讲。

“探究学习”并不局限于整篇课文的学习,局部问题也可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如:《荷花淀》是一篇传统性的课文,历来的课文分析都认为本文描写的战争具有诗情画意。分析完整篇课文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战争都会像文中描写的这么美吗?你认为战争可以避免吗?”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看到了战争是很残酷的,而且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变“个体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性的人与人的互动是一种重要动力,是推动学习过程的重要资源。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成为共同活动,其成败关系团体的荣辱”,从而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促成小组同伴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务尽其所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每学期可将学生分成男女生两大组,按自然排分成ABCD4个小组。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拟出若干问题,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大类,在男女生两大组、ABCD4个小组之间交叉进行;或者只在ABCD4个小组之间进行。当堂记分,每周、每月、每学期累积分数一次,让学生在“比”中进步。除此而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适当地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临时组成几个小组,互相开展竞赛。如何实施这种合作学习呢?以学习《归去来兮辞》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时,可先在男女生之间进行竞赛。在预习基础上,男女生先各自派一名代表通读课文,看谁读得最好;然后男女生两个大组进行朗读比赛。疏通课文句意时,由ABCD4个小组先根据课文注释和利用工具书,讨论疏通句意;讨论完毕后,在我的引导下,由四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以竞赛的方式来疏通全文句意,我及时订正错误之处。这种学习方式也可根据自然段的多少,把任务分到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参与竞争,在疏通句意时,如果有疏漏或错误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假如不行,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