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问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956~1966年探索中指导思想有哪两种倾向?有何表现?十年探索留下那些经验教训?
两种倾向:⑴正确的探索:①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借鉴苏联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中处理好各种关系;②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论断,提出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和总方针;③1957年毛泽东发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④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的建设,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⑤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⑥.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⑦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⑵出现的失误: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成为后来但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②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③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不良倾向在党内发展;
1956~1966年十年探索留下的经验教训: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⑶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⑷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⑸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二、文化大革命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条件:⑴长期的左倾错误,使中国陷入严重的困境,必须尽快改变;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⑶中共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
探索历程: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在全国展开,十一届六中全会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迈开步伐,逐步深入;还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⑷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⑸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⑹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⑺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纲;
三、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党和政府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和变革?成效如何?存在什么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又是怎样针对城市经济体制出现的弊端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据此你得到哪些认识?
⑴调整和变革:①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以恢复和发展;③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破除旧制度的残余;
④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各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轨道,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⑵成效和弊端:建国初期的调整和改革,巩固了新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存在工作过急、过粗、简单化的问题;
⑶进一步调整和改革: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间接管理,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城市经济出现空前活跃局面;
②十四大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城市经济体制提出新的要求;
⑷认识: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四、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些主要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核心及结果是什么?据此你认为制定城市经济政策时应把握什么原则?
⑴步骤: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 )核心、结果:
①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
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建立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后,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废除旧的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③合理调整工商业: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发展;
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政策,和平过渡,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
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对外开放格局。
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⑶原则: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符合城市特点,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五、建国以来,中共制定过哪三条经济建设路线?每一条路线制定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⑴三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⑵背景、核心内容、结果: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共于1953年制定该路线。
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形势,中共制定该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结果: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此路线;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⑶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变革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探索的?探索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实现了怎样的转变?
⑴历史条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人们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世界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⑵探索: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⑶根本原因: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⑷转变:①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②闭关锁国到全方位开放;③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重视所有制公有化程度到重视生产力水平;④外交上,重视社会形态到和平发展论;⑤轻视知识人才到科技兴国。
七、回答新中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变化:
1新中国初期:“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旧中国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一边倒”。
即在两大阵营存在的情况下,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⑵20世纪60年代:中国采取“两只拳头回击”。
即由于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苏
关系恶化,中国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⑶20世纪70年代:形成“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突破。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善了同美日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
⑷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无敌国外交”。
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八、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党和政府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和变革?成效如何?存在什么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又是怎样针对城市经济体制出现的弊端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据此你得到哪些认识?
⑴调整和变革:
①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以恢复和发展;
③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破除旧制度的残余;
④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各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轨道,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⑵成效和弊端:建国初期的调整和改革,巩固了新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存在工作过急、过粗、简单化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和改革: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间接管理,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城市经济出现空前活跃局面;
②十四大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城市经济体制提出新的要求;
⑷认识: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九、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历次改革
1.1950年~1952年,土地农民私有制,1950年起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到1952年,全国范围内土改结束。
2.1953年~1956年,在保留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旨在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掀起大办农业合作社热潮。
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做法是:在允许社员有小块自留土地的情况下,社员土地必须交给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使用,合作社按照社员入社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获得土地收益。
3.1958年~1978年,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初,全国共有人民公社26572个,参加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1%。
原属于各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和社员的自留地、坟地、宅基地等一切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以及一切公共财产都无偿收归公社所有。
公社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4.1979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由农户家庭经营。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由农民自发兴起的包干到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普遍推行,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双包到户的生产队比重高达95%以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