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

简介:

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方法与程序:

①、请被试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强调要对照标准刺激调整变异刺激,并且注意左、中、右三键所对应的反应。

②、实验的顺序安排力求克服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和空间误差,因此采用如下安排,前后共测定

结果及讨论:

详细反应分为五列,第一列表明标准刺激的位置以及标准刺激相对于变异刺激的明暗;第二列是变异刺激的起始亮度,第三列是被试判断为两者相等的亮度,第四列是被试判断为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发生逆转的亮度,第五列是上(下)限。标准刺激是192。

请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下差别阈限及绝对与相对差别阈限。同时,也请计算并比较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和空间误差的克服情况及练习的效果。

公式:①、不肯定间距=X

上-X

(上限-下限)

②、DL(绝对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2

③、K(相对差别阈限)=DL/标准刺激

④、PSE(主观相等点)=(上限+下限)/2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7-23页

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59-69页

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

简介:

恒定刺激法也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5-10个),且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固定不变。每随机呈现一对刺激(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变异刺激),即请被试进行一次比较。

在测定时,也要注意消除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时,一般要求被试作三种回答:强、弱或相等。这样,在总的反应系列中就可以得到两个感觉上的转折点,由此可以得到上限和下限。有的测定中,只要求被试作出强或弱两种反应,这样能克服三种反应法所引起的阈限受自信程度影响的缺点。但要求两种反应,显得不太自然,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75%差别阈限。

计算机的内部扬声器能够发出0-65535Hz频率的声音。由于采用数字分频,音色和纯度的变化很小,本实验用它来测定音高的差别阈限,比普通的音频发生器要精确。

方法与程序:

①、预实验:一般在使用恒定刺激法之前,要先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试被试的阈限值,用以确定合适的变异刺激。在本实验开始,也采用试验的办法让被试自己选择合适的声音频率差别。本实验采用700Hz频率的声音为标准刺激,共7个比较刺激。刺激的频率差由被试经预实验选取,预试的初始频率差为3Hz。即:被试用700Hz的声音分别与频率差为3Hz的一组变异刺激中差异最大的691Hz及709Hz的声音各比较10次。若两组测试的正确率均>90%,选择间距差为2Hz的一组变异刺激;若两组测试的正确率均<70%,选取频率差为4Hz的一组变异刺激;其余情况下选取3 Hz的一组变异刺激进行正式实验。

②、请仔细阅读指示语,强调用第二个刺激去比第一个刺激。

③、共有7个变异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标准刺激,每对比较10次,共比较70次,完全按随机原则安排顺序。

结果与讨论:

数据分三列印出。第一列为实验顺序,从1到70;第二列为变异刺激,共有7种,第三列为被试的反应,为“+”、“=”或“-”三者之一,它们分别表示被试认为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高、低或相等。

注意:本实验标准刺激为700Hz,变异刺激依照被试选择的间隔而定。700Hz以下三种,700Hz以上三种,以及700Hz一种,共七种。

请分别统计被试对每种变异刺激判别为“+”、“=”和“-”的次数。计算出百分数,填入下表。由此表可以画出两类曲线(三条曲线和两条曲线),并可用直线内插法求出差别阈限。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3-30页

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69-78页

评价法-信号侦察论

简介:

信号侦察论不仅测定人对信号的反应,也测定人对噪音的反应,因而能够将人的感受性与其判断标准区分开,并且分别用不同的数量来表达,这是它优于古典心理物理法的地方。

信号侦察论有三个基础实验程序,即有无法、迫选法和评价法。其中,评价法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被试更多的信息。

在评价法中,不仅要求被试对有无信号作出判断,还要求按规定的等级作出评价,即说明每次判断的把握有多大。这样,被试就有了几个判断标准,因而用一轮实验的结果就可以绘制ROC曲线。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图片再认来做评价法实验。刺激有两套:一套是识记过的图片,共60张(每个图片内容不同)作为信号SN;另一套是没有识记过的图片,共60张(每个图片也不同,但与相应的第一套相似),作为噪音N。

第一步,先让被试识记第一套图片,计算机屏幕随机呈现每张图片2s,间隔1s,60张图片连续呈现;第二步,把这60张识记过的图片与第二套60张图片混在一起,仍按上述的方法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照规定的等级按键作出评价。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解释五等级评价的方法,并说明反应键的位置(数字键盘上的1、2、3、4、5键);被试明白后开始做实验。

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分别统计了信号和噪音的反应情况:

反应 1 2 3 4 5 合计

信号60

噪音60

请自行整理成下表:

反应1+2+3+4+5 2+3+4+5 3+4+5 4+5 5

信号

噪音

请对此表进一步处理到可以画ROC曲线,请分别画出两种ROC曲线(P坐标和Z坐标)。

交叉参考:再认能力测定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42-61页

平均差误法-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简介:

平均差误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另一种方法。其特点在于被试可以主动地并且连续地调整刺激量的大小,因此调动了被试的积极性。在用这种方法测量差别阈限时,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AE)就代表差别阈限值。公式为:AE=∑│Xi-S│/n,其中X表示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表示标准刺激;n表示测定次数。用此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最小变化法和恒定刺激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原因在于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它测得的阈限值只是阈限的近似值,不能与其他方法的结果相比较。

计算机的图形显示是通过象素完成的。象素大小相等且等距,因而对由象素组成的线段的长度测定是极为准确的。本实验就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方法与程序:

平均差误法会带来动作误差,应注意克服。在本实验中,有一半次数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简称“长”),另一半次数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简称“短”)。同时,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应将一半次数在右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右”),另一半次数在左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左”)。因此,组合上述4种方法,可得到“右短”、“右长”、“左短”、“左长”四种方式。实验中每种方式作10次测定,为了消除顺序误差,每种方式又分为两个5次进行,如下表:

①、键入被试姓名后,请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应向被试指明反应键(红键和绿键)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②、提醒被试分清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在标准刺激的下面印有“标准刺激”的字样)。

③、被试每次调整完毕后,按反应键盒上的黄键表示确认。

本实验的标准刺激是160个象素单位(每次变异为1个象素单位)。

结果与讨论:

详细反应40行,表示40次测定,每行分3列印出。第一列为标准刺激的位置和相对于变异刺激的长短;第二列为变异刺激的初始长度;第三列为被试调节后的长度。

由此可以计算被试长度估计的平均误差(AE),也即是此被试长度估计的差别阈限(近似值)。

根据前面的实验顺序安排表,可以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区分,即前5次为右短,其后5次为右长,以此类推,最后5次为右短。据此,可以请被试计算“左”的AE和“右”的AE,以及“长”的AE和“短”的AE,以检验实验中的动作误差和空间误差的情况。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0-34页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简介: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n(n-1)/2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n(n-1)次。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橙(Mangetra)、黄(Yellow)、绿(Green)、蓝(Blue)、青(Cyan)和白(White)。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C/(2*(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65-82页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

简介:

过去的再现法实验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要求他尽量多地再现全部项目(全部报告法),以此确定其保存量,但此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毫秒级)。部分报告法的特点在于:它不要求被试再现全部项目,而只要求再现指定的一部分,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 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方法与程序:

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全部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

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2秒之后出现箭头。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一共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息。

结果与讨论:

记录被试的反应,计算被试的总保存量。在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中,将被试每一行的平均保存量相加,就得到了总的保存量。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42-144页

系列位置效应

简介:

根据信息被编码处理方式及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间隔不同,可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系统。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在头脑中储存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指一分钟以上甚至持续终身的记忆,是短时记忆经过加工和重复的结果。三个系统的流程如下: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形成感觉记忆;若加以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若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及时复述,便会遗忘,若复述便转入长时记忆储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取出来。

人们研究发现,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即顺序学习一组材料,其中每个项目学会的快慢以及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系列位置效应是短时记忆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一。以识记量为纵坐标,以项目所在位置为横坐标,可绘出系列位置曲线。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可以研究单字学习中的系列位置效应。共100个汉字,从低频到高频均有,分为五组,每组20个。从第一组到第五组,每组汉字笔画逐渐增多。

实验分4种情况,即1秒立即回忆,2秒立即回忆,1秒延迟回忆,2秒延迟回忆。1秒和2秒是指识记时每个汉字的呈现时间;立即与延迟是指识记完一组后,是立即自由回忆还是进行一会儿倒减3分心干扰后再回忆,可选择其中一种。

被试学完每一组汉字后,按要求回忆,输入到对应的输入框中。

实验时一共要学5组,学完之后,屏幕上将给出系列位置曲线。

结果与讨论:

详细结果中,列出了学习时字表的顺序。

交叉参考:短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参考文献: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7-50页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43页

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89-194页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10-314页

句子理解速度

简介:

研究表明,句子的形式会影响对它所表达内容的理解。McMahon 曾用匹配图形的方法来研究句子类型与理解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正确肯定的句子(TA)与图画匹配最快(约1s),正确否定的句子(TN)匹配最慢,错误肯定句子(FA)和错误否定句子(FN)居中,并有如下公式:

RT(TN)=RT(FA)+RT(FN)-RT(TA)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也采用匹配图画的办法来测定不同类型的句子的理解速度。

实验共有三幅图,分别是鸭子(Duck)、教师(Teacher)和卡车(Truck)。实验时从中选择一幅,呈现15秒钟,请被试认真观察,之后,随机呈现关于此图的16个句子(正确肯定、正确否定、错误肯定、错误否定各4句)。请被试判断是否符合图画的内容,并按红键(符合)和绿键(不符合)作出反应。句子之间间隔4秒,连续做完16个句子。备选句子为24句,每种类型6句。若有反应错误的句型,则同类句型补做一句,最多允许错2个同类句型。

为了消除反应错误引起的误差,每种句型有2个备选句子。实验时,某类句子反应错了,将在随后的实验中随机补做1个同类型的句子。同类型的错误最多允许有2个。错误次数也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为被试四种句子类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详细结果分四列印出:第一列是序号;第二列是句子类型;第三列是被试的判断以及是否正确;第四列为反应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整理结果,计算每种句子类型的反应时间(可求出数个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并据此画图。您可以尝试作出解释,也可以进一步求出本次实验中不符合实际含义的参数f、否定语句参数n和对句子的基本编码时间分别是多少。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71-373页

似动现象

简介: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方法与程序:

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距和空距条件下呈现。在每种空距的条件下按照,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这12个时距的升序和降序做24次判断。在每种时、空距条件下,演示1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

刺激1 →时距→刺激2

60ms 5~500ms 60ms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三种不同的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

顺序

1 2 3

甲 2 5 8

乙 5 8 2

丙8 2 5

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5ms开始,依次增加到500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500ms 开始,逐渐减少时距到5ms,同样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每个被试对每个空距判断24次,三个空距共判断72次。详细反应种将被试的判断记录在下表中:

5ms 10ms 20ms 60ms 100ms 150ms 200ms 250ms 300ms 350ms 400ms 500ms 2cm升序

2cm降序

5cm升序

5cm降序

8cm升序

8cm降序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31-235页

学习迁移

简介:

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进程发生影响叫做学习的迁移;如果前面学过的东西对后面学过的东西的保持发生了影响,则叫做前摄作用,而倒摄作用则是指后来学过的东西对前面学过的东西的保持发生的影响。

如果实验组甲的保存量大于控制组,则乙对甲有前(倒)摄助长作用,反之,有前(倒)摄抑制作用。

影响前(倒)摄作用的因素很多,如:材料相似程度、材料长度、学习程度及间隔时间等。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几何图形与数字对照翻译的学习任务来研究前摄抑制作用和倒摄抑制作用。共有两种对照关系(甲和乙),甲和乙的图形是一样的,但与数字(1,2,3,4,5,6,7)的对照关系不同。

本实验既可用于对照组,又可用于实验组。在实验开始时,要做出选择,其中:

①、单独学甲,表示对照组;

②、先学甲,后学乙,是倒摄作用的实验组;

③、先学乙,后学甲,是前摄作用的实验组。

注意:三组最后都是测量甲的保存量。

主试要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向被试讲清楚实验过程。学习时,连续翻译7个图形,只要有一个翻译错误就要全部重翻译,并计为学习了一遍。而且在翻译错误时,屏幕上会呈现正确答案。

检查时连续测试3遍,检查的错误次数指测试中的错误个数,而非错误遍数。

结果与讨论:

结果包括学甲所用的遍数、学乙所用的遍数及最后测验甲时,被试错误的个数。注意:学习遍数不包括最后翻译正确的那一遍。

根据下面公式计算前(倒)摄作用:

前(倒)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85-293,306-310页

STROOP效应

简介: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说颜色的干扰。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验证色词STROOP现象。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

1 1

2

3

4

5

6 7

2 7 1 2

3

4

5 6

3 6 7 1 2 3

4 5

4 5 6 7 1 2 3 4

5 4 5

6

7 1 2 3

6 3 4 5 6

7 1 2

7 2 3 4 5 6 7 1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要强调从头念到尾,再从尾念到头,错了要改正然后再继续。任务完成后,主试按“停止”键停止计时,屏幕下面给出反馈(总时间/2,即每念一遍所用时间)。

结果与讨论:

以任务类型为横坐标,被试反应时(ms)为纵坐标,作图。图表下面列出被试的实验顺序。

整理结果,填入下表

任务 1 2 3 4 5 6 7

被试

1

2

N

比较各种任务的不同,并做解释。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55-359页

河内塔

简介:

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信息加工观点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给出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n-1次,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

(1)循环子目标,又称目标递归策略: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一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2)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3)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一定规则来采取行动。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1->3->2->1->3->2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2->3的顺序移动。

(4)机械记忆策略:这种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

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如果加入口头报告任务,还可研究口头报告对思维的影响。

方法与程序:

实验时屏幕上呈现河内塔。

练习:使用三个圆盘的河内塔进行练习,可以用红、黄、绿键移动对应的柱子上的圆盘,或用鼠标直接移动盘片。练习阶段可以重复,并有自动演示。

正式任务:被试依次完成3到8个圆盘的河内塔问题。记录其移动次数、重复次数和时间。

每一水平最多可以重复的次数:30;每一水平最多可以移动的次数:800。

结果与讨论:

统计被试的结果,填入下表。

依据上表,系统作出相应直观的图示。

1. 请被试报告他是如何解决河内塔问题的,结合结果文件(结果文件中有被试移动步骤的记录)分析判断被试采用的是何种策略。

2. 让被试分析自己都犯了哪些错误,为什么犯这些错误。

思考题:

分析河内塔问题解决的四种策略在学习时间、对记忆的要求、事后回忆、迁移各方面的差别。参考文献: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76-303页

司马贺人类的认知科学出版社 61-70页

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简介:

反应时间是实验心理学最常使用的因变量之一。在对反应时间的研究中发现,反应时间是与刺激强度和辨别难度有联系的。本实验研究反应时间与判断次数的累积以及判断的信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两条刺激线段长短的判断中,当刺激差别产生100%正确判断时,甚至当判断有100%把握时,反应时间仍然在下降。这一结果反映了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它有可能用来为大于差别阈限的刺激差别找出等值,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反映物理量的变化对心理量的影响。

方法与程序:

在显示器屏幕中央呈现一条粗的黑色水平线,两端各有一条短垂直线,另一条短垂直线分水平线为两段。其中一段是50毫米,作为标准刺激;另一段是比较刺激,长度范围从40到60毫米,变化间隔为2毫米,所以共有11个比较刺激。11个比较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比较刺激共呈现10次,其中5次在左边,5次在右边。每次当水平线出现时,被试判断是左边线段长还是右边线段长,因此每个被试一共要做110次判断。反应时间以毫秒为单位记录。每次反应完毕,屏幕下方会出现一个滑动条,被试可以用鼠标拖动滑动指针在滑动条上移动。不同的位置表示被试对自己正确反应的不同程度的信心。中间位置表示完全没有信心,最左端表示完全肯定左边线段长些,最右端表示完全肯定右边线段长些,中间各点表示肯定的各种程度。

结果与讨论:

以比较刺激为横坐标,会得到三条曲线:反应时间曲线(TM)、自信度曲线(CM)以及把比较刺激判断为长于标准刺激的百分数曲线(%L)。把三条曲线放于同一图中,可以对所得的结果做分析比较。

第二部分是原始数据。格式如下:第一列是110次判断的比较刺激(按实验时的先后顺序给出),给出长度值(40-60mm)。第二列是比较刺激的呈现位置(左或右)。第三列是被试的判断,判断比较刺激长,记作“长”,判断标准刺激长,记作“短”。第四列是对每个比较刺激所做反应的反应时。第五列是对每个比较刺激所做判断的信心估计值,范围从-100到+100。其中+100表示完全肯定比较刺激长,-100表示完全肯定比较刺激短。

思考题:

1. 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2. 反应时间是否可以作为制作心理物理量表的一种度量? 为什么?

参考文献:

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等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218-219页

实验心理学实验:明度差别阈限

实验名称: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 一.问题 明度差别阈限存在性别差异吗?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吗? 二.假设 H0:明度差别阈限不存在性别差异,且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不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 H1:明度差别阈限存在性别差异,且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 三.预期 明度差别阈限不存在性别差异,且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 四.方法 1.被试: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学生33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总计男:8人,女:25人。 2.变量 2.1自变量:比较刺激的强度,性别。 2.2因变量:测出的上限和下限。 2.3控制变量:实验环境、个体差异、刺激的颜色、环境背景亮度等等。 3.实验设计:单因素组间设计 4.实验任务和流程 (1)双击桌面“心仪EP2009心理实验系统”,弹出登录窗口.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2)双击“电脑实验”,出现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3)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4)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指导语为:下面屏幕将并排呈现两个灰色方块,但明度有所不同。一个是标准刺激,另一个是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有时在左,有时在右。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对比。当你感觉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亮,就按“+”号键,按若干次后如你感觉两者相等就按“=”号键,再按若干次“=”号键直到你感觉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暗,就按“-”号键,则一次实验结束。同理,如果开始觉得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暗,就按“-”号键,接着是“=”号键和“+”号键。顺序正好与前面相反,而方法相同。实验要做很多次。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5)主试:先设置练习的参数设置,并向被试念指导语,要求他进行练习,询问被试是否明白实验流程及操作。若被试回答明白,设置实验参数,要求被试进行正式实验。 组别参数设置(练习)参数设置(正式) A组 明度初始值:200 实验次数:8次明度初始值:200 实验次数:24次 B组 明度初始值:50 实验次数:8次明度初始值:50 实验次数:24次 (6)被试完成实验后查看数据并保存。 (7)主试和被试互换身份,重复步骤(5)和(6)。 五.结果 1.单个被试的数据分析 表1-递增系列数据记录 上限下限绝对差别阈限 214.5 200.5 7 208.5 203.5 2.5 206.5 194.5 6 210.5 197.5 6.5 197.5 186.5 5.5 194.5 186.5 4 206.5 199.5 3.5 202.5 194.5 4

恒定刺激法差别阈限

恒定刺激法测定频率差别阈限 郭于瑶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育系心理学1401班,山西临汾,0410000) 摘要本实验采用恒定刺激法来测定频率差别。以测定的频率差别为自变量,以频率的差别阈限为因变量,采用被试内单因素ABBA的试验设计,探究恒定刺激法测定声音频率的差别阈限。本次实验被试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育系心理学1401班的女生一名,年龄:21岁,听觉、视力均正常。研究发现:恒定刺激法可以测定频率的差别阈限。 关键词恒定刺激法差别阈限 1前言 费希纳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和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或次数法。是测量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其他一些心理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方法是让被试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比较刺激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确定,一般选5~7个作为比较刺激,随机呈现每对刺激(一个标准,一个比较)。用此方法测定差别阈限时,要求被试以反应按键来表示“高于”、“等于”和“低于”,分别对应于“+”、“=”和“-”键。这样就得到一个是从感到比较刺激低到相等的差别阈限下限,一个是从感到相等到高的差别阈限上限。一般是用直线内插法求得上下限,再求出差别阈限DL。 差别阈限是指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即被试辨别两种刺激强度不同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量,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由于实验中可能会产生练习效应,因此采用ABBA的实验设计消除实验误差。然后利用直线内插法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 2研究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育系心理1401班一名女生,年龄:21岁,听觉、视力均正常。 2.2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被试内单因素ABBA的实验设计,自变量为给定的标准刺激声音频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 (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 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 (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b两种类型的句子: (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 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 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 (6)[A]式→[C]式 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 (7)[B]式→[D]式 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8)[A]式→[C]式 [A]式→*[D]式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9)[B]式→[D]式 [B]式→*[C]式 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仔细观察下列句子:(10)a. 兰兰在屋顶上数星星。 b. 明明在钢笔上刻记号。 c. 冬冬在盘子里抓花生。 d. 芳芳在词典里查生词。 e. 园园在院子里倒垃圾。 f. 艳艳在商店里买文具。 g. 壮壮在操场上踢足球。 h. 佳佳在汽车上喷油漆。 i. 灵灵在池塘里钓鲫鱼。 j. 倩倩在小河里洗衣服。 再看一组例子: (11)我送一件衣服给她。

错觉的实验报告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书 实验一 错觉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知识,证实最典型的缪勒-莱伊尔(muller--lyer) 视错觉现象的存在和研究错觉量大小。 2、实验器材: 错觉实验仪 3、成员:某某 4、实验内容: (1)仪器有三种不同箭羽线夹角的线段,实验时选择一种做实验,其余的二种用挡板挡 住。 (2)仪器直立于桌面,被试位于一米以远,平视仪器的测试面。主试移动仪器上方的拨 杆,即调整线段中间箭羽线的活动板,使被试感觉到中间箭羽线左右两端的线段长度相等为 至。可以验证箭头线与箭尾线的长度错觉现象,并读出错觉量值。 5、实验数据: 6、实验小结: 本实验中,通过对错觉实验的实施,我们测试了小组成员的长度错觉,差值数据普遍在 3mm左右,我们了解到了人体错觉的基本测量方法。 实验二 大小常性测量器实验 1、实验目的: (1)用比对法验证视觉大小常性现象;(2)学习测定大小常性的方法;(3)讨论距 离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4)讨论标准刺激大小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2、实验用具: ep510大小常性测定仪两台。 3、小组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1)选择长度为2m以上的场地,让被测者站在距离实验仪器1.5m位置。(2)测试员 调节手边大小常性测量仪,改变两个测量仪三角形大小,使其不同,注意应有时从大到小调, 有时从小到大调,采用abba的序列。指导语如下:“请你注意正前方屏幕上三角形的大小, 并照此大小指挥测试员调节手边的测量器,直到你主观感知到一样大小为止。”报告记录员记 下你调节后图形的数值。 (3)记录员将读得的数据记入大小常性记录表。实验中,记录员不得将测量数据告知被 试。 5、实验数据:(单位:mm) (1)根据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实际差别计算大小常性系数。 kb=(r―s)/(a―-s)或 kt=(lgr―lgs)/(lga―lgs)式中,a:标准三角形 高;r:被试匹配的三角形高; s:完全没有常性时三角形应有的高 s= d /(a* d) (式中d:被试与标准刺激的距离,d:被试与比较刺激的距离) (2)我的测量数据(差值,单位:mm) 6、实验小结: 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标准刺激下还是在标准距离下,人对物体的大小直觉恒常性系 数都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结果说明:物体远近会导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变化,而在人的知觉中仍然能较正确地 反映不同物体的实际大小。

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恒定刺激法测音高的差别阈限 10教科1 第9小组 余华、黄文静、吴芸、王红娥、钟健有 摘要 随机选取上饶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年龄均为19岁的男女生各一名,通过给被试相继呈现两个声音让被试判断后者的音高是比前者高还是低,来学习用恒定刺激法来测定音高的差别阈限。 关键词:恒定刺激法、差别阈限 1引言 本实验是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音高差别阈限,以此来学习恒定刺激法。 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其操作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恒定刺激法也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5-10个),且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固定不变。每随机呈现一对刺激(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变异刺激),即请被试进行一次比较。一般在使用恒定刺激法之前,要先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试被试的阈限值,用以确定合适的变异刺激。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时,一般要求被试作三种回答:强、弱或相等。这样,在总的反应系列中就可以得到两个感觉上的转折点,由此可以得到上限和下限。有的测定中,只要求被试作出强或弱两种反应,这样能克服三种反应法所引起的阈限受自信程度影响的缺点。但要求两种反应,显得不太自然,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75%差别阈限。 计算机的内部扬声器能够发出0-65535Hz频率的声音。由于采用数字分频,音色和纯度的变化很小,本实验用它来测定音高的差别阈限,比普通的音频发生器要精确。 2方法与程序: 2.1被试 随机选取上饶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男女各一名同学,年龄均为19岁,听力正常。 2.2仪器和材料 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耳机 2.3程序 1)登陆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 度差别阈限”。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按钮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 者可进行参数设置,选择实验次数,也可直接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2)本实验的指导语是:这个实验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声音刺激的频率差别阈限。当屏幕上 出现“注意”的指示时,您应注意听随后出现的一前一后两个声音。请比较它们的音 高。如果您觉得第二个声音比第一个声音高,就请按“红”键;如果您觉得第二个声 音比第一个声音低,就请按“绿”键;如果您觉得第二个声音和第一个声音一样高, 就请按“黄”键。这样一共要做几十次,每次都必须做出判断,判断的标准要尽量保 持前后一致。请注意,要始终判断第二个声音比第一个声音是高、是低、还是相等。 3)预实验:一般在使用恒定刺激法之前,要先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试被试的阈限 值,用以确定合适的变异刺激。在本实验开始,也采用试验的办法让被试自己选 择合适的声音频率差别。本实验采用700Hz频率的声音为标准刺激,共7个比较刺 激。刺激的频率差由被试经预实验选取,预试的初始频率差为3Hz。即:被试用700Hz 的声音分别与频率差为3Hz的一组变异刺激中差异最大的691Hz及709Hz的声音各

平均差误法测差别阈限

感觉阈限的测量报告一 弓欣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育系心理1401班,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本实验是通过平均差误法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被试采用心理1401班48名同学,平均年龄20岁。全部同学按学号分为单双号组。实验由电脑呈现两条直线,被试需根据个人感觉判断线段的长短并进行调整,使线段在其感觉上长度相同,20次实验之后记录差别阈限,单号组的标准刺激为200mm,双号组为300mm。随后收集全部同学实验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单号组的平均差别阈限为5.83,双号组为7.29。实验结果验证了韦伯定律,差别阈限随标准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 1.前言 感觉阈限,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为了对实验心理学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并培养学生在心理实验方面的能力和做实验主试的意识,本实验用平均差误法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平均差误法是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试验方法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复制、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在自我感觉上相同。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的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其差别阈限。 2.方法 2.1 被试 选用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1401班48名同学为被试,平均年龄20岁,男7人,女41人。并按照学号单双分为单号组与双号组。 2.2 仪器与材料 仪器采用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包括计算机),和与其配套的1号反应盒。实验材料为电脑呈现的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单号组被试的标准刺激(线

段)长度为200mm,双号组为300mm,其余参数设置相同。 2.3 实验过程 被试将1号反应盒安装好后进入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的实验。进入试验后,屏幕将并排呈现两条线段,分别标注着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被试需按反应盒上的“+”“-”按钮来调节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在自我感觉上有相同长度。由于被试在试验中可能产生练习效应,所以实验采用ABBA的方法,使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的位置左右发生变化。首先,每位被试进行10次练习,防止因不熟练操作与视觉不适应而导致的误差。练习之后,每位被试均进行20次试验,实验过程被试需集中注意于屏幕中的线段。实验结束后,记录每位被试的差别阈限数值。 3.结果 统计全部差别阈限,得出单号组(200mm)的平均数≈5.83,双号组(300mm)的平均数≈7.29。并将其除以标准刺激量,单号组k=0.02915,双号组k=0.0243。 4.结论 实验结果证明了韦伯定律,差别阈限随着标准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除以标准刺激所得常数k不变。 本次试验所得常数k基本一致,但未完全相同,原因可能在于被试的个体差异以及实验中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参考文献: 郭秀艳,杨治良.(2015).感觉阈限的测量.实验心理学,231-240.

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

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16 教育心理蒋苏蓉31号 摘要:通过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手背触压觉两点阈,以盐城师范学院教育心理 的两名同学为被试,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观察记录被试对对刺激做出的“一点”或“两点”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被试的感觉阈限有差别。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感觉阈限 1 前言 最小变化法(The method of minimal change)是费希纳(G.T.Fechner,1860)提出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我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最小差别的变化值。 最小变化法又称为极限法,最小差异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序列探索法。其特点是刺激按“渐增”和“渐减”两个序列采取ABBA法交替变化组成,且每次变化的数量是相等的。每一个序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够大的范围(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2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刺激强度的变化应保持相等。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有可能发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为了排除这两种误差,在渐增和渐减序列的实验顺序上,按“增减减增”的平衡模式进行。 2 方法 2.1 被试 两名在校女大学生,均为20岁。教育学(心理教育)专业。 2.2材料 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规、记录纸 2.3步骤 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试验台被试座位,将左手伸入操作台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规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两点”则记“+”。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

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 姓名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上海,201418) 摘要本实验中包含两个分实验,运用最小变化法分别对男生,女生的明度的差别阈限进行测定。本实验中,使用电脑显示明度的办法,同时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两种不同明度的色块,被试通过比较标准刺激与变异刺激之间的差别,作出判断,以此来测量差别阈限。在试验中,采用ABBA的方法,结果显示,有效控制了期望与练习误差。在明度的性别差异方面,实验结果显示,明度的差别阈限无明显性别差异。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差别阈限 ABBA法标准刺激变异刺激 1导言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是一种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该法通过交替呈现递减或递增的刺激序列——每个序列均由若干个强度不同而强度间隔相等且较小的刺激构成——来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位置。[1]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候需要两类刺激,一个是固定不变的,叫做标准刺激,一个是可变的,叫做变异刺激。被试比较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的差异,做出大于,小于,等于反应,直到两个转折点都出现为止。在测定差别阈限的时候,被试要从变异刺激中找出一个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的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变异刺激时按递增还是递减变化,都有两个转折点。递增系列中是从感觉到变异刺激稍弱到感觉到两者相等(从—到=),再从相等到感觉到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稍强(从=到+);递减系列中是从感觉到变异刺激稍强到感觉到两者相等(从+到=),再从相等到感觉到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稍弱(从=到—)。 每个系列的差别阈限上限(T+)和下限(T-)按以下规则定位,在递减系列中,第一次从+到非+的改变,这两点的中值为差别阈限的上限;从最后一次非—到—的改变,两点间的中值为下限。在递增系列中,第一次从—到非—的改变和从最后一次非+到+的改变,分别是上限和下限。上下限把比较刺激分为了三个部分,上部和下部都分别有+和—反应占优势,而中部不占优势,这个中部称为不肯定间距(IU)。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PSE),理论上PSE=标准刺激,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间存在常误(CE)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DL)的最好估计量,DL=IU\2或者:上差别阈限=(T+)--标准刺激,下差别阈限=标准刺激-(T-)DL=(T-)-(T+)。[2]

实验 最小变化法

实验最小变化法 目的要求: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探索身体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等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教学重点: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学习使用极限法(最小变化法);了解练习效应与疲劳效应。 教学难点:学习使用极限法(最小变化法);了解练习与疲劳等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教学课时:2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为主,教师辅以指导 教学内容与步骤: 用两个刺激点作用于人皮肤,人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时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阈。肤觉两点阈是人皮肤的触觉空间感受性。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的肤觉两点阈的值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身体的暴露部分,如手指和头面两点阈小,身体的掩盖部分,如肩、背、大腿、小腿部分两点阈大。练习与疲劳因素可以影响两点阈的大小。 一、实验目的: 1.本实验用两点阈从一个侧面表示触觉绝对阈限。 2.测定手背等部位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极限法(最小变化法) 3.了解练习与疲劳等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二、仪器与材料: EPT506型两点阈测量器,EPT713型迷宫。 三、方法与程序 1.主试事先拟定好实验顺序,制作实验结果记录表。刺激两点距离从0~15mm,渐减系列和渐加系列的每次起点不同,增减序列按ABBA法排列,共做20个序列。(实验时间如果完不成,可适当减少实验序列。) 2.主试选定被试的右手手背、前臂背面、背部为测量区,分别为A、B、C区。测量前,做好标记,刺激在标记区内进行。 3.在实验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时报告说‘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也需报告(仅两种报告结果)。”被试报告“两点”则记录“+”,报告“一点”则记录“-”。 4.被试坐在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右手绕过迷宫挡板,手心向下平放(主试调节挡板角度,以使被试看不见刺激点),然后据刺激报告。 5.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两脚垂直地、轻轻地、同时落在被试手背上,对被试试测几次。正式实验前,主试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按事先拟好的刺激序列,顺序呈现刺激,每步变化1 mm。在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在做渐减系列时,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停止,再进行下一系列测试。主试每次刺激前发出“注意”口令,测量计与皮肤接触不要超过2秒,两刺激间隔不得少于5秒,做4个序列休息2分钟。 6.进一步选定被试的前臂背面、背部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四、结果处理 1.计算个人手背及其它部位触压觉绝对阈限,求出各部位两点阈的平均值。 2.检验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的肤觉两点阈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检验本实验中是否存在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五、讨论 1.练习和疲劳对肤觉两点阈的变化有何影响? 2.两点阈与触觉部位、神经分布密度是否有关、试分析之。 3.实验时每次起点为何不能一样?

恒定刺激法与差别阈限

一、引言 值定刺徽法是费希纳提出的三种测定感觉阔限的方法之一,它们虽被称为三种古典方法,但现在仍被普遍地运用它们来研究心理量和物理最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由于此方法运用数学方法和测盘技术,所以它给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以及精确表达提供了有利条件。 差别阈限是心理学的羞本概念之一。在一些心理学教科书上,把差别阈限定义为刚刚能感觉出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在实验心理学中.又把它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间的差别.本实验试图验证哪种定义更具体、易于操作,同时,比较恒定刺激法与最小变化法在侧定差别阈限方面各自的优势;最后考察心理学教师在重量变异刺激下差别阈限值是否符合韦伯定律,哪些因素影响差别阈限的变化。 二、方法 (一)对象:本实验的被试是自愿的两位被试均是师专的心理学教师,男女各一人。主试一人,记录一人。 (二)材料:高2cm、直径8cm的铁合一套.除标准刺激一合(100克)外,其它七个变异刺激的重量依次是:88克、92克、96克、100克、104克、108克、112克。另外,每位被试者各备遮眼罩一付。 (三)方法: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未径预备实验而直接进行正式实验。实验开始前主试排出各对刺激呈现的顺序,使七个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各比较10次,为了消除时间误差,其中有五次先给标准刺激,五次先给变异刺激,全套重量共比较70次。七对刺激呈现的顺序,按

随机原则排列。被试坐在桌边,戴上遮眼罩,当被试听到“开始”后,主试把标准刺激放在桌边约20cm处正对被试的地方。被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铁合,慢向上提,使它离开桌面约2cm左右,2秒后就放下。然后主试再呈现变异刺激,被试仍然用右手提起后并报告第二个重量比第一个重量是轻、重、还是相等。记录人分别用“-”、“+”、“=”三种符号记下来。以下按排好的顺序进行。当标准刺激后呈现时,仍要求被试用第二个重量去比第一个重量,记录同前,但在整理记录材料时,则把它转换一下,每比较10次,休息2秒。主试呈现重量时保持同一位置.第一个重量被放下后,主试立即换上第二个重量,时间不超过1秒,两次比较至少间隔5秒。整个实验主试的指导语只有“开始”、“这个”、“休息”,其它只是手的操作。 第二个被试实验的材料、方法同上。 三、结果与讨论 表l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的结果 根据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的对比中,即判断次数的百分之几一纵的方向;还有横的方向----七种变异刺激,然后用直线内插

最小测量法测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科目:实验心理学 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心理学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专业 年级 2009级班级辅修班实验时间2011-10-26 实验名称:最小变化法测量明度的差别阈限 摘要:本实验为心理物理学实验,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使用明度为192的标准刺激,用最小变化法测量一被试的明度差别阈限,并考察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效应、疲劳效应以及空间位置效应。结果表明,该被试的明度绝对差别阈限为4.375,并存在着习惯误差和空间位置效应,而不存在期望误差和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差别阈限,明度,心理物理学 1 前言:心理物理学的先驱是G.T.Fechner(1801-1887)。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始终关心心理与物理的关系问题,千方百计的企图在物理刺激与感觉之间发现某种定量的关系。他通过对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长期研究,发展出了测量感觉的基本方法。1860年,他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给心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它的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感情、行为、注意等等。一百多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不断发展,但它的中心问题仍然是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与心理量(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1] Fechner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提出, 心理物理学包括外部的心理物理学和内部的心理物理学。他认为: 人的感觉过程涉及外部物理世界的物理刺激,内部物理世界的脑活动过程,以及内部心理世界的感觉体验。外部物理世界

对人的感官有各种外部物理刺激, 它们引起人的内部物理世界的活动, 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并且产生内部心理世界的感觉体验。他认为,外部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外部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强度之间的关系, 而内部的心理物理学则研究内部物理世界即脑活动过程强度和感觉体验强度之间的关系。外部物理刺激的强度可用物理量I来表示。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脑活动过程(脑区激活)的强度可用生理量A表示。感觉体验的强度,即外部物理刺激通过脑活动过程产生的感觉体验的强度可用心理量S表示。因此, 外部的心理物理学着重讨论外部物理刺激的物理量I和由外部物理刺激产生的感觉体验的心理量S之间的关系; 内部的心理物理学着重讨论脑活动过程的生理量A和由内部物理过程产生的感觉体验的心理量之S间的关系。[2] 在心理物理学中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和恒定刺激法。其中,最小变化法是最早被用来研究感觉阈限的方法。人们曾使用过最小变化法来测量音高的感觉阈限,视觉长度的差别阈限等。最小变化法是把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作为阈限,因此,它曾被认为很好的表达了感觉阈限的概念:在阈限以下人们一无所知。但是,阈下知觉的存在表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而且由于在用最小变化法实验时,被试可能会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使实验结果不可靠,因而,最小变化法已被淘汰,现在人们使用阶梯法来进行感觉测量。[3] 作为教学实验,本试验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心理物理学的理解,同时掌握最小变化法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本实验使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明度差别阈限,一共进行8个系列,预期被试可能会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同时也可能出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以及空间位置效应。 2 方法: 2.1 被试: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女生一名,21岁,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右利手,以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恒定刺激法测差别阈限

感觉阈限的测量报告二 弓欣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育系心理1401班,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本实验是通过恒定刺激法测量被试对声音频率的差别阈限。被试采用心理1401班48名同学,平均年龄20岁。实验时被试需头戴耳机,在及其安静下环境下,对电脑给出的声音频率进行分辨。之后记录个人数据,用直线内插法算出单个被试的差别阈限。 关键词:恒定刺激法差别阈限 1.前言 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是费希纳提出的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主试依照理论以及前人经验选出5-7个比较刺激,所选定的刺激最大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95%,最小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5%。刺激随机呈现50-200次不等。根据实验要求被试可以做出的回答有两种,二类回答与三类回答。两类回答,要求被试做出判断后回答高或低。三类反应则是要求被试回答高、低与相等。 结果需要用直线内插法来计算。直线内插法,是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然后再从纵轴的50%或75%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a点,从a点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两点阈,其值就是绝对阈限。 2.方法 2.1 被试 选用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1401班48名同学为被试,平均年龄20岁,男7人,女41人。 2.2 仪器与材料 仪器采用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包括计算机),和与其配套的1号反应盒与耳机。实验材料为电脑播放的频率为1000Hz的声音为标准刺激,分别与985Hz、990Hz、995Hz、1010Hz、1015Hz进行比较。刺激出现的顺序随机。其

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

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 传统心理物理法中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极限法(limit method)又称最小变化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极限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极限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或绝对差别阈限时,首先要确定刺激强度的最小变化值。一般最小变化值越小,越精确,测得的结果越可靠。在测量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变异)刺激。标准刺激的值始终不变,只有比较刺激的值会变化。 影响明度差别感受性的因素主要有: (1)刺激的波长或颜色变化, (2)环境背景亮度的影响, (3)被试的身心因素,如疲劳、心理状态等。 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应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控制,排除上述各种误差。常用的方法有ABBA或BAAB 法,拉丁方设计等。 一、目的 学习掌握用极限法测量明度差别阈限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屏幕呈现不同明度的两个灰色方块。 三、方法 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 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右边呈现实验说明。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 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 下面屏幕将并排呈现两个灰色方块,但明度有所不同。一个是标准刺激, 另一个是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有时在左,有时在右。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对比。当你感觉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亮,就按“+”号键, 按若干次后如你感觉两者相等就按“=”号键,再按若干次“=”号键,直到你感觉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暗,就按“-”号键,则一次实验结束。同理, 如果开始觉得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暗,就按“-”号键,接着是“=”号键和“+”号键。顺序正好与前面相反,而方法相同。实验要做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4-8章)

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学 、概念 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期望误 差、习惯 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差别阈限法、 数量估计法、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斯蒂文斯幂定律 、选择 1.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 显著时, 可以断定被试存在( )。 A. 练习误差 B. 习惯误差 C. 期望误差 D. 疲劳误差 2. 与阈限的操作定义不符的阈限测量方法是( )。 A 极限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恒定刺激法 D 以上都不是 3. 在平均差误法中,测量分布的标准差大,说明被试的辨别能力( A. 好 B. 中等 C.差 D.等于零 4.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三类反应会导致 A 期望误差 B 习惯误差 5. 智力量表与温度量表一样,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6. 数量估计法是制作(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7. 宋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 A. 对偶比较法 B. 数量估计法 三、填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其代表作为 ( )。 )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4. 极限法实验后半部分测得的阈限值小于前半部分且差别显著,表明存在( )误差 5. 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用于估计阈限值的常用简便方法是( 6.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两类反应测得的阈限称为( 7. 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引起被试兴趣,减少枯燥感的阈限测定法是( 的方法是 ( )。 8. 恒定刺激法实验中,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 ),刺激的最小强度要 小到它被感觉概率的有( )。 9. 量表的属性包括差别、( )、( )和( )。 制作等比量表的方法有分段法和( )。 C 猜测误差 D 时间误 属于( )。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 表 )的方法之一。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 表 )。 )误差。 1.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 2. 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是 ( )。 )差别阈限。 );而实验效率 10. 制作顺序量表的方法有( )和( );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有感觉等距法和( ); C. 差别阈限法 D. 等级排列

心理学论文,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最小变化法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10心理 21号 @@@ 摘要对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上限和下限四个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均发现在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上限和下限四个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女生在上限的变化上大于男生。 关键词明度,差别阈限,最小变化法 1、前言 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作为教学实验,本试验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心理物理学的理解,同时掌握最小变化法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本实验使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明度差别阈限,一共进行8个系列,预期被试可能会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同时也可能出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以及空间位置效应。 2、实验方法 2.1实验材料计算机一台,Psykey心理教学系统软件,配有红黄绿按键板一个。 2.2被试10心理学参与实验男女同学各15名,无色盲或色弱。 2.3实验步骤 ①、实验开始时,被试首先阅读屏幕上呈现的指导语: “实验开始时,请你紧盯注视点并判断屏幕上呈现的两个灰色方块的亮度,如果你认为左边的方块亮,则按红色键,如果你认为一样亮,则按黄色键,如果你认为右边

以最小变化法测定肤觉两点阈限

以最小变化法测定肤觉两点阈限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结果表明手心的绝对阈限虽然确定但是还是会受其他周围许多因素的影 响。 关键词: 绝对感觉阈限、触压觉两点阈、最小变化法、 引言: 最小变化法是费希纳提出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 阈限,指我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最小 差别的变化值。 最小变化法又称为极限法,最小差异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序列探索法。其特点是刺激按“渐增”和“渐渐”两个序列交替变化组成,且每次变化的数量是相等的。每一个序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够大的范围,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刺激强度的变化应保持相等。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有可能发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为了排除这两种误差,在递增和递减序列的实验顺序上,按“增减减增”

的平衡模式进行。 实验目的: 1、测定手背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2、学习计算绝对阈限。 实验仪器与材料: JGB—B 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计。 实验操作程序: 被试:名应用心理系学生,男,20岁 1、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ABBA)。测定的两点距离从3-12毫米, 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递增系列的 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察觉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即选择;递 减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可以察觉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 即选择。各系列从起点开始,按递增或递减方向,一次呈现给被试。 2、被试坐在心理试验台被试位置,将被试手伸入套袖是测试口,手 背向上平房在测试板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垂 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 同时落在被试的手背上,并且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 等。若被试能明确感觉倒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 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3、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的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 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纸上记“-”,“两点”则记作“+”。要求 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或“两点”这两种报告,做渐增系列

最小变化法对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实验报告

最小变化法对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

最小变化法对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 *** *** *** ***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长春 130000) 摘要:以最小变化法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通过对***应用心理学(4) 班 11届的2名学生肤觉的感觉阈限测定,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观察记录被试对对刺激做出的“一点”或“两点”的反应,说明手心的感觉的阈限范围在3—20mm,结果表明不同被试在肤觉感觉阈限上有差别。研究结果通过t检验处理,得到的数据证明了本实验中存在练习误差和期望误差。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感觉阈限 1 引言 最小变化法(The method of minimal change)是费希纳(G.T.Fechner,1860)提出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我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最小差别的变化值。 最小变化法又称为极限法,最小差异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序列探索法。其特点是刺激按“渐增”和“渐减”两个序列采取ABBA法交替变化组成,且每次变化的数量是相等的。每一个序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够大的范围(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6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刺激强度的变化应保持相等。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有可能发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为了排除这两种误差,在渐增和渐减序列的实验顺序上,按“增减减增”的平衡模式进行。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名在校女大学生,分别为20岁和21岁,***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2.2 方法 2.2.1 分组两女生为被试一和被试二。 2.2.2 材料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 两点阈测量计,记录纸。

西华师大讲义实验心理学习题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 选择题 1、关于某种特殊条件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结果的可检测的预测叫作: a)推论 b)数据 c)外化解释 d)假设 2、三原色理论无法解释下列那种现象? a)补色 b)负后象 c)颜色融合 d)颜色替代 3、意识控制感觉输入过程不涉及下列那种现象? a)提取过去记忆 b)分解经验为客体和事件 c)限制注意的内容 d)压抑与恐惧性刺激相伴随的体验 4、长期服用药物造成的效果减退叫作: a)退行反应 b)耐受性 c)上瘾 d)依赖 5、 Sternberg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检索方式的实验证明该检索方式为: a)平行加工 b)自动终止序列检验 c)完全序列检验 d)无法证明为何种方式 6、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下列哪些特最为理想( ) A.阶段性 B.可行性 C.有效性 D.累积作用 7、短时记忆研究的彼得森方法是,让被试学习英文字母后( )。 A.立即回忆

B.延迟5分钟后回忆 C.立即心算简单减法一定时间,然后回忆 D.立即学习其他有意义材料,然后回忆 8、在平均差误法中,测量分配的标准差大,说明被试的辨别能力( ) A.好 B.中等 C.差 D.等于零 9、1885年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是( ) A.韦伯 B.费希纳 C.斯蒂文斯 D.艾宾浩斯 10、过高估计抑郁病人自杀的可能性是错误地利用了哪种策略( ) A.样本大小 B.可利用性 C.代表性 D.轻信 11、大多数象棋大师只看棋谱5秒,就能几乎百分之百地重新把棋子按原位置摆好,这是由于他们利用了(多项选择) A.组块 B.听觉信息 C.下棋经验 D.数字编码 12、下列方法哪些是非实验方法(多项选择)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相关法 D.个案法 13、下列方法哪些是研究长时记忆的方法(多项选择) A.自由回忆法 B.再认法 C.节省法 D.知觉辩认 14、更与感觉剥夺类似的情况是(多项选择) A.住医院1个月 B.在宇宙飞船中生活一年 C.在南极考察一年 D.在少年管教所生活一年 15、当要求儿童重复成人说的每句话时,儿童几乎总是重复() A.冠词 B.名词 C.形容词 D.虚词 16、口宋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 A.对偶比较法 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17、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把记忆分为( ) A.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B.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C.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D.动作记忆和形象记忆 18、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 A.枕叶 B.额叶 C.顶叶 D.颞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