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

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

罗俊彬08应用心理学班

摘要目的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方法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结果相对差别阈限为-13.01%,绝对差别阈限为-24.99;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的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差别阈限明度

1 问题提出

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本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的实验方法,使用两个色块的变化来测定两名被试明度的差别阈限。初步寻找各被试对明度的差别阈限。

2 方法

2.1 被试

西昌学院教育系应用心理学班四名女生

2.2 仪器

实验仪器为lenovo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

2.3 实验材料

本研究的实验材料为两块明度不同的正方形色块

2.4 程序

2.4.1仔细阅读指示语

2.4.2 对照标准刺激调整变异刺激,并且注意左、中、右三键所对应的反应。

2.4.3实验的顺序采用如下安排,见表1。192作为标准刺激。前后共测定8次。

表1 实验顺序安排

标准刺激在左标准刺激在右标准刺激

在左

1 2 3 4 5 6 7 8

↑↓↓↑↑↓↓↑

2.4.3 每当被试的反应有一次转折时,即开始下一次测定。

详细反应分为五列,第一列表明标准刺激的位置以及标准刺激相对于变异刺激的明暗;第二列是变异刺激的起始亮度,第三列是被试判断为两者相等的亮度,第四列是被试判断为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发生逆转的亮度,第五列是上(下)限。

以下公式计算上、下差别阈限及绝对与相对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X上-X下(上限-下限)

DL(绝对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2

K(相对差别阈限)=DL/标准刺激

PSE(主观相等点)=(上限+下限)/2

3 结果

3.1明度差别阈限第一组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的第一组结果见2,通过公式可计算得出:相对差别阈限为-13.01%,绝对差别阈限为-24.99,上限为167.63,下限为217.94

表2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的第一组结果

3.2明度差别阈限第二组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的第二组结果见3,通过公式可计算得出:相对差别阈限为-0.51%,绝对差别阈限为:-0.99上限为189.75,下限为192

表3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的第二组结果

4 讨论

由于采用ABBA法控制习惯和期望误差,还控制了因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所造成的误差。以上实验由不同被试测出,实验误差较大,可见不同的人感觉阈限不相同。

5 结论

5.1最小变化法可以测出明度阈限

5.2不同人的感觉阈限不同

5.3最小变化法测得的阈限值更为简易,准确

5.4最小变化法能减少误差

6 参考文献

[1]杨博民. 心理实验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7-23

[2]朱滢. 实验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9-69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 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 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小结】 民居只是反映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一部分,而一个区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教师承接提问】 区域是人为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我们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间为两分钟)

比较分析的方法要点

比较分析的方法要点 比较分析方法是自然科学、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比较分析试图通过事物异同点的比较,区别事物,达到对各个事物深入的了解认识,从而把握各个事物。在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中,当需要通过比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或者对象的异同来达到某个事物的认识时,一般采用比较分析方法。 进行比较分析,应把握如下几点: 1.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横向比较是将同一时期的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既可在同类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两类事物或同类事物不同部分之间在某一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进行比较。纵向比较可以揭示认识对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 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各有其长短。横向比较的优点是现实性强,容易理解,便于掌握,它侧重从质与量上对认识对象加以区分;缺点是一种静态比较法,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势。纵向比较的长处在于能够揭示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认识事物之间的发展趋势;但它往往对事物之间横向联系注意不够。因此,需要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以达到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2.比较事物的相同点与相异点 比较可以在异类对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类对象之间进行,还可以在同一对象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分析社会调查资料,重视同类对象和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间的比较。 比较事物或对象的同和异是比较分析的两项内容。首先是共同点的比较。确定事物或对象的共同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出共同性质,即同类事物的“同类”性,如男女职工的比较分析,“职工”就是共同性质,表明具有共同的劳动性质,这就是比较分析的前提条件。二是找出调查对象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其次是差异点的比较。这是比较分析主要的和重要的工作。确定差异点,就是找出调查对象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3.要对可比的事物作比较,不要在不可比的事物之间作比较。 例如,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的比较常常应当弄清指标的可比口径问题,弄清指标概念的含义和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具有相同含义和相同计算口径的统计指标,都是可比,反之是不可比的,对于调查对象的比较来说,要选择可比的方面开展比较分析。 4.选择和制定精确的、稳定的比较标准 定量比较的计量单位应选择精确统一的标准,如长度基本单位使用米,重量基本单位使用公斤,容积基本单位使用升,等等。再比如家庭生活水平,主要看人均收入水平,用人民币为基本单位等。定性比较的标准应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全面普遍开展“五好家庭”的活动,其择定标准也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选择和制定精确的稳定的比较标准,比较分析才有章可循,得以坚持。 比较分析示例一:传统社会的家庭和现代社会的家庭基本特征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 (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 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 (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b两种类型的句子: (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 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 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 (6)[A]式→[C]式 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 (7)[B]式→[D]式 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8)[A]式→[C]式 [A]式→*[D]式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9)[B]式→[D]式 [B]式→*[C]式 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仔细观察下列句子:(10)a. 兰兰在屋顶上数星星。 b. 明明在钢笔上刻记号。 c. 冬冬在盘子里抓花生。 d. 芳芳在词典里查生词。 e. 园园在院子里倒垃圾。 f. 艳艳在商店里买文具。 g. 壮壮在操场上踢足球。 h. 佳佳在汽车上喷油漆。 i. 灵灵在池塘里钓鲫鱼。 j. 倩倩在小河里洗衣服。 再看一组例子: (11)我送一件衣服给她。

工作要素法的过程

第一章、选择合适的工作分析方法 一、两种备选方案 在前期的工作的中,我组进行的PAQ和JEM的工作分析方法研究,对这两种方法有着较其它方法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我组将在这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方法作为我组本次对班级班委工作分析的分析方法。并且,这两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PAQ和JEM都是人员导向型工作分析方法,对于我们这个大学生群体而言,其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相较于工作导向型的工作分析方法更加切合实际情况。 2、在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组织结构的背景下,人员导向型工作分析方法能为我们提供更加准确地分析数据和更加有效的分析手段。 二、选择合适的方案 在上述的两种工作分析方法中,我组组内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支持PAQ和支持JEM,两种意见不相上下。因此我组召开了多次长时间的讨论会议,会议中的观点如下: 1、JEM的优点 a、开放性程度高,可以根据特定工作提取个性化的工作要素,并能够比较准确,全面的提取出影响某类工作的绩效水平的工作要素。 b、与其他工作分子系统相比较,JEM的操作方法和数值的标准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c、JEM对于人员招聘过程中的人员甄选以及确定培训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JEM 分析结果中的选拔性最低要求要素为人员甄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培训要素为企业确定员工培训需求找到了重要的来源。 2、JEM的缺点 a、焦点小组成员在进行工作要素评价时,容易倾向于肯定回答,认为这些要素很重要,另一些要素也很重要,难以割舍。 b、评分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强有力的指导与控制。 c、焦点小组成员在工作要素评价时,容易偏向于肯定回答,认为这些要素很重要,另一些要素也很重要,难以取舍。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进行的是主观判断,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样做的后果是得出的分析结果,比如最低要求要素、培训要素等,数量太多,难以突出重点,大大降低了工作分析结果应用在其它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的操作性和最终效果。 3、PAQ的优点: a、同时考虑了员工与职位两个变量因素,并将各种职位所需要的基础技能与基础行为

两点阈实验报告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姓名:m 区队:三区队学号:0911003028 日期:2011.10.13 合作者:g、t、y、x、j、l 实验名称皮肤觉两点阈测量 摘要:恒定刺激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是指每呈现一个刺激就要求被试回答 “有”或“无”,即感觉到或感觉不到,然后按被试对不同刺激回答“有”或“无”的次数来计算阈 限值,因此又叫做次数法(the method of frequency)或正误法(the 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恒定刺激法中所用的刺激要事先选定,恒定刺激法既可以用于测量 绝对阈限,又可以用于测量差别阈限。两点阈便是我们可以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的感觉绝对阈 限之一。两点阈是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点时,被试刚刚能分出其为两点时的最小距离。它是 肤觉定位的一种方式,也是皮肤空间的绝对阈限。身体各部分的两点阈是不同的,活动较多 的部分两点阈较低,如大学生手指尖的两点阈为1-3毫米,手心的两点阈则为8-12毫米。 恒定刺激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有三种: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本实验采 用直线内插法,计算公式X=x1+(x2-x1)*(y-y1)/y2-y1。本实验目的: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阀的 方法,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阀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阀的影响。 关键词:两点阈恒定刺激法正误法次数法 1 前言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身体的部位不同,各种点的分布及其数目也不同。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两点阈是指能两个刺 激点同时作用于皮肤时,皮肤能感觉到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它可以代表人的皮肤对触觉 刺激的分辨能力。用恒定刺激发测量两点阈。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是心理学中 最准确、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是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一般为5~7个)恒定的刺激, 通过被试对每个刺激觉察到的次数来确定阈限。恒定刺激法最符合阈限“50%觉察概率”的 操作定义。实验中最大刺激应为每次呈现几乎都能被被试感觉到的强度(被感觉的的可能性

Duncan法进行多组样本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在SPSS里用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进行多组样本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1. 软件SPSS v17.0 2. 方法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3. 适用范围 比较两组以上样本均数的差别,这时不能使用t检验方法作两两间的比较(如有人对四组均数的比较,作6次两两间的t检验),这势必增加两类错误的可能性(如原先a定为0.05,这样作多次的t检验将使最终推断时的a>0.05)。故对于两组以上的均数比较,必须使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当然方差分析方法亦适用于两组均数的比较。方差分析可调用此过程可完成。本过程只能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即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4. 数据格式 X是每组实验每次重复的数值,factor是实验分组

5. 实现方法 Analyze->Compare Means->One-Way ANOVA

点击PostHoc...选择方法,设置显著水平

6. 查看结果 看Post Hoc Tests部分的表格 按照显著性水平P<0.05分成3列,三者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factor1,factor2,factor3和factor4),factor3和factor4之间差异不显著。

7.在表格中标明差异显著性 根据这一结果即可做表格,四组分别以a,b,c,c标明其显著性差异。 小写字母代表是在0.05水平下比较,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代表在0.01水平下比较,差异极显著。 26.24±3.07a 表示:26.24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值,3.07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方差(excel中用STDEV公式得出) 先做0.05水平下的显著性分析,用小写字母,如果都不显著,可以不用标示,在文字里面有说明即可;在做0.01水平下的显著性分析,如果不显著,可以不用标示,在文字里面有说明即可。 上图标注有误,abcd的标注由值的大小决定,a表示最大,因此从上到下应为:cbaa 参考资料 SPSS FOR WINDOWS简明教程

岗位分析之工作要素分析法

岗位分析之工作要素分析法 美国人事管理事务处的 E.S.普里默夫(E.S.Primoff)遵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提出的“在没有对最简单的东西熟悉之前不可能了解其复杂现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以工作要素为基础的工作分析方法。 工作要素法(Job Element Method,简称JEM)是一种从工作本身出发,研究组成该工作的各种要素并对成功完成该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人员特征进行分析的工作分析系统。 JEM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式的人员导向性工作分析系统,一般由专家级别的岗位任职者或者由任职者的上级组成主题专家小组对工作有显著影响作用的个性化要素进行筛选、确定、描述,界定其含义并进行评估。JEM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确定对成功完成特定领域工作有显著作用的行为以及此行为的特征。JEM试图识别成功任职者所展现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工作要素,一旦被识别出来,这些要素将被应用在招聘与甄选的测试中。JEM 研究的对象不是某一个岗位而是具有某一相似特征的工作。 JEM涉及的要素非常广泛,但只有对完成岗位工作有重要影响作用和价值的要素才能被列为需要分析的要素,这些要素不应包含任何与具体工作相关的任何信息。JEM常见的要素有以下几个。 (1)知识。例如: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层次和水平;产品知识;外语水平;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以及知识面的宽窄等。 (2)技术。例如:计算机操作技术;汽车驾驶与维修技术;特种车辆驾驶技术;医疗设备操作与使用技术等。 (3)能力。例如:数学运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判断能力;目标控制能力;社交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观察力;理解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 (4)工作习惯。例如: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工作计划性;超负荷工作意愿;敬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性等。 (5)个性特征。例如:自信;自律;独立;内向与外向;敏感;坚持以及直率等。 由于JEM涉及的要素具有广泛性,在选择要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必要性。必要性是指工作要素是否是任职者必须具备的。 (2)代表性。代表性是指工作要素是否能够区分出优秀员工,是优秀员工必须具备的。 (3)缺失性。缺失性是指工作要素是否是落后员工所缺乏的但却是必须具备的。 一、JEM的实施步骤

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的新方法.docx

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的新方法 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包括直接材料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对于产品变动 成本差异的分析,目前使用的是标准成本分析法,然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只能计算出产品 变动成本差异的绝对数,因此它为企业产品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提供的信息是不全面、不 完整的。本文采用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一方面,可以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总差异,不仅 能够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绝对数,而且能够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相对数;另 一方面,还可以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平均差异。因此,它可以为企业产品成本计划和成本 控制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信息。一、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标准成本分析法根据标准 成本分析法,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为:变动成本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实 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二、产品变动成本差 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1、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指数 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总指数分解成各构成因素连乘积的指数体系,它假定其它因素 不变,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对总指数或总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若干因素指数乘积等 于总量指标变动的总指数,若干因素影响值之和等于总量指标之差。从实质上看,标准成 本分析法把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分为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这两种类型,其理论根据是数量 和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变动导致变动成本偏离标准而产生产品变动成本差异,这说明标 准成本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事实上,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比标准成本分 析法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总差异,不仅能够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而且能计算出产品变动 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相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只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 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其二,企业可以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通过调整价格指标和数量 指标来调整成本差异指标,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目标成本控制计划,使产品成本有利差 异尽量增加,不利差异尽量减少。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对企业目标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没有 多大帮助,它容易使企业仅以标准成本为目标,缺乏超越标准,增加有利差异的动力;其三,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平均差异,并可以计算出由于成本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差异 与由于成本水平变化而产生的水平性差异的相对数与绝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无此功能;其四,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方便、易懂。限于篇幅,本文仅通 过分析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来对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和标准成本分析法 进行比较。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中,产品总变动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有个体现象成本差异分 析模型与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两种类型,为了不失一般性,这里建立总体现象成本 差异分析模型。为了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我们把产品变动成本的实际成本与 标准成本之比作为成本差异总指数,并用q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用量、人工实际工 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所耗实际工时,p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价格、人工实际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q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用量、人工标准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p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价格、人工标准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这样,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相对数:成本差异总指数=数量差

人力资源工作要素分析

人力资源处的工作要素: 1、公司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报批、完善和执行。 2、人力成本的核算、报批和汇总。 3、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宣讲和完善。 4、公司干部的选拔、调配和管理。 5、公司薪酬体系的设计、报批、完善和执行(包括薪酬战略的参与 制定)。 6、公司职工评价体系的制定、报批、完善和执行。 7、公司人事档案的建立、完善和管理。 8、公司劳动纪律的制定、执行。 9、公司劳动合同的编制、报批、修订及签订。 10、公司劳动争议的复议、赔偿案件及诉讼的应诉代理工作。 11、其它有关制度的制定、完善和监督管理。 12、公司职工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办理和管理。 13、公司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报批及执行。 14、公司领导交代的其它各项工作。 15、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做好参谋。 16、本部门的机构和团队建设。 17、协调内外部、上下级的关系;处理突发事件。 18、做好保密工作。

1、组织制定本部门工作发展规划、计划与预算方案。 2、承上启下,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3、组织好来客接待和相关的外联工作。 4、掌握市场动态、收集行业信息,为公司决策提供咨询,当好参谋。 5、监督、检查对各项方针、政策、上级指示和重要决定及各项规章 制度的执行情况。 6、组织、协调公司年会、员工活动、市场类活动及各类会议,并负 责检查会议决定事项的执行情况。 7、组织起草有关报告、总结、请示、通知等函件。 8、组织审查签发前的文稿并负责发放。 9、搜集、整理公司内部信息,及时组织编写公司大事记。 10、制定、监督、执行公司行政规章制度。 11、处理往来公文。 12、建立和管理办公档案。 13、管理公司各项证照、印章。 14、对控制成本的方法提出建议。 15、公司领导交代的其它各项工作。 16、本部门的机构和团队建设。 17、做好保密工作。

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

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16 教育心理蒋苏蓉31号 摘要:通过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手背触压觉两点阈,以盐城师范学院教育心理 的两名同学为被试,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观察记录被试对对刺激做出的“一点”或“两点”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被试的感觉阈限有差别。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感觉阈限 1 前言 最小变化法(The method of minimal change)是费希纳(G.T.Fechner,1860)提出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我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最小差别的变化值。 最小变化法又称为极限法,最小差异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序列探索法。其特点是刺激按“渐增”和“渐减”两个序列采取ABBA法交替变化组成,且每次变化的数量是相等的。每一个序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够大的范围(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2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刺激强度的变化应保持相等。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有可能发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为了排除这两种误差,在渐增和渐减序列的实验顺序上,按“增减减增”的平衡模式进行。 2 方法 2.1 被试 两名在校女大学生,均为20岁。教育学(心理教育)专业。 2.2材料 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规、记录纸 2.3步骤 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试验台被试座位,将左手伸入操作台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规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两点”则记“+”。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

两点阈实验报告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姓名:倪萌学号:1111001029 区队:11级应用心理学一区队 合作者:吴华玉张天舒黄小霞敖波郭龙李孟徽孙良伟黄亚楠(一组) 实验日期:2013年10月29日日期:2013年11月2日 实验名称皮肤觉两点阈测量 【摘要】目的:为了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阈的差别以及讨论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方法:将第一小组9名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其中对6名同学三男三女用两点阈量规和遮光眼罩进行恒定刺激法的实验操作;结果: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制作了在不同三个域下报告两点频率的分布表以及频率分布的曲线图,并计算出阈限值。结论:人身上不同部位的皮肤觉两点阈的值是不同的,练习与疲劳效应影响两点阈的大小。 【关键字】:两点阈恒定刺激法差别阈限 1 引言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身体的部分不同,各种点的分布及其数目也不同。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肤觉能够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人们丧失痛觉和冷觉、温觉,就不能够回避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也不能实现对体温的调节。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它可以代表人的皮肤对触觉刺激的分辨能力,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而皮肤的不同部位,两点阈也不相同。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前者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后者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恒定刺激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它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5~7个)刺激,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是不变的。找50%的点:一个刺激经常出现在感觉到和不感觉到的中间地带,即它能感觉到的次数仅是其全部长时次数的百分之几。当是50%时,即阈限位置。它具有以下优点:(1)刺激数量较少,而且不需调整刺激强度。所以用这种方法测量不容易改变强度的刺激比较方便。(2)刺激呈现顺序随机,被试不知道,这样就不会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但是也同时存在着缺点,当用

岗位分析之工作要素分析法(内含评价表)

岗位分析之工作要素分析法(内含评价表)

岗位分析之工作要素分析法 美国人事管理事务处的 E.S.普里默夫(E.S.Primoff)遵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提出的“在没有对最简单的东西熟悉之前不可能了解其复杂现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以工作要素为基础的工作分析方法。 工作要素法(Job Element Method,简称JEM)是一种从工作本身出发,研究组成该工作的各种要素并对成功完成该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人员特征进行分析的工作分析系统。 JEM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式的人员导向性工作分析系统,一般由专家级别的岗位任职者或者由任职者的上级组成主题专家小组对工作有显著影响作用的个性化要素进行筛选、确定、描述,界定其含义并进行评估。JEM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确定对成功完成特定领域工作有显著作用的行为以及此行为的特征。JEM试图识别成功任职者所展现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工作要素,一旦被识别出来,这些要素将被应用在招聘与甄选的测试中。JEM研究的对象不是某一个岗位而是具有某一相似特征的工作。 JEM涉及的要素非常广泛,但只有对完成

岗位工作有重要影响作用和价值的要素才能被列为需要分析的要素,这些要素不应包含任何与具体工作相关的任何信息。JEM常见的要素有以下几个。 (1)知识。例如: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层次和水平;产品知识;外语水平;财务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以及知识面的宽窄等。 (2)技术。例如:计算机操作技术;汽车驾驶与维修技术;特种车辆驾驶技术;医疗设备操作与使用技术等。 (3)能力。例如:数学运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适应能力; 判断能力;目标控制能力;社交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观察力;理解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 (4)工作习惯。例如: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工作计划性;超负荷工作意愿;敬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性等。 (5)个性特征。例如:自信;自律;独立;内向与外向;敏感;坚持以及直率等。 由于JEM涉及的要素具有广泛性,在选择要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两点阈实验报告

2007----2008第一学期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任课教师: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手背触压觉的两点阈 引言 传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自感觉阈限的测量开始。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简称阈限,包括两方面: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其中,绝对阈限(Reiz Limen,简称R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而两点阈(two-points limen)是指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成一个点。能辨别的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两点阈是对触觉空间辨别能力的度量。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其规律是,运动能力越高的部位两点阈越低。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不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本实验用两点阈从一个侧面表示触觉绝对阈限,其目的是:测定手背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两点阈的测定方法之一:最小变化法;掌握EPT506型两点阈测量器的使用;学会对整理实验数据。 2、方法 2.1 被试 XXXXX在校大学生1名,女性,21岁,身体健康。 2.2 仪器和材料 EPT506型两点阈测量器、记录纸。 2.3、实验程序: (1)在正式实验前,主试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以确保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保证两点阈测量计两脚能够垂直地、轻轻地、同时落在被试手背上。 (2)要求被试在实验位置就坐,支起挡板,确定被试不能看到刺激点。主试向被试陈述指导语,要求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情况下根据感觉报告“两点”或“一点”,分不清可以猜测(仅两种报告结果)。在被试的非实验区试测几次后,进入正式实验。 (3)主试按事先拟定好的刺激序列呈现刺激,实验总的刺激变化范围为2~50mm,每次变化的距离为固定数值2mm。为控制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递增和递减系列应数量一致,20个系列中应包含10个递增系列和10个递减系列;为平衡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为防止被试形成预测,每一系列起始位置随机变化。主试将两点阈测量器两脚垂直的、轻轻的、同时落在被试手背上,每次变化2mm。当被试报告“两点”时则记录“+”,报告“一点”则记录“-”。在做渐增序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在做渐减序列时,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停止,再进行下一系列测试。主试每次刺激前发出“注意”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 一、指标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是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有关的指标对比来反映事物数量上差异和变化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单独看一些指标,只能说明总体的某些数量特征,得不出什么结论性的认识; 指标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分析。静态比较是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指标比较,也叫横向比较;动态比较是同一总体条件不同时期指标数值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这两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单独使用总量指标或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也可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比较的结果可用相对数,如百分数、倍数、系数等,也可用相差的绝对数和相关的百分点(每1%为一个百分点)来表示,即将对比的指标相减。 二、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是总体上的对比,但组成统计总体的各单位具有多种特征,这就使得在同一总体范围内的各单位之间产生了许多差别,统计分析不仅要对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还要深入总体的内部进行分组分析。分组分析法就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要求,把所研究的总体按照一个或者几个标志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加以整理,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 统计分组法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值和划分各组界限。 三、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法, 时间数列是将同一指标在时间上变化和发展的一系列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

列。时间数列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速度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动态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如果只有孤立的一个时期指标值,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如果编制了时间数列,就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反映其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进行动态分析,要注意数列中各个指标具有的可比性。总体范围、指标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都应该前后一致。时间间隔一般也要一致,但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间隔期,如按历史时期分。 四、指数分析法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指数所研究的范围不同可以有个体指数、类指数与总指数之分。 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因素,把研究对象的总体看成是各因素变动共同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对象总变动中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定。因素分析按其所研究的对象的统计指标不同可分为对总量指标的变动的因素分析,对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固定费用成本差异分析方法巧记

成本差异(两差异) 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的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混合差异通常归入价格差异)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数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 际工时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 工时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记忆方法:价实标实(价格实惠)--价格差异=(实际-标准)*实际 量实标标(粮食标准)--用量差异=(实际-实际下标准)*标准 都是“实际-标准”价格后面*实际用量后面*标准所谓的“价实量标”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三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预算产量×工时标准×标准分配率

根据陈老师方法,记住1、2、3、4。 练习一下吧: 计算题:A产品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为12元/小时,工时标准为1.5小时/件。假定A产品的预算产量为10400件,实际生产A产品8000件,用工10000小时,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为190000元。要求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并分别采用两差异和三差异分析法计算相关各项成本差异。『正确答案』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190000-8000×1.5×12=46000(元) ①=190000(元) ②=10400×1.5×12=187200(元) ③=10000×12=120000(元) ④=8000×1.5×12=144000(元) 两差异分析 耗费差异=190000-10400×1.5×12=2800(元)(超支) 能量差异=10400×1.5×12-8000×1.5×12 =43200(元)(超支) 三差异分析 耗费差异=190000-10400×1.5×12=2800(元)(超支) 产量差异=10400×1.5×12-10000×12=67200(元)(超支) 效率差异=(10000-8000×1.5)×12=-24000(元)(节约)

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 姓名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上海,201418) 摘要本实验中包含两个分实验,运用最小变化法分别对男生,女生的明度的差别阈限进行测定。本实验中,使用电脑显示明度的办法,同时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两种不同明度的色块,被试通过比较标准刺激与变异刺激之间的差别,作出判断,以此来测量差别阈限。在试验中,采用ABBA的方法,结果显示,有效控制了期望与练习误差。在明度的性别差异方面,实验结果显示,明度的差别阈限无明显性别差异。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差别阈限 ABBA法标准刺激变异刺激 1导言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是一种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该法通过交替呈现递减或递增的刺激序列——每个序列均由若干个强度不同而强度间隔相等且较小的刺激构成——来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位置。[1]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候需要两类刺激,一个是固定不变的,叫做标准刺激,一个是可变的,叫做变异刺激。被试比较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的差异,做出大于,小于,等于反应,直到两个转折点都出现为止。在测定差别阈限的时候,被试要从变异刺激中找出一个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的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变异刺激时按递增还是递减变化,都有两个转折点。递增系列中是从感觉到变异刺激稍弱到感觉到两者相等(从—到=),再从相等到感觉到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稍强(从=到+);递减系列中是从感觉到变异刺激稍强到感觉到两者相等(从+到=),再从相等到感觉到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稍弱(从=到—)。 每个系列的差别阈限上限(T+)和下限(T-)按以下规则定位,在递减系列中,第一次从+到非+的改变,这两点的中值为差别阈限的上限;从最后一次非—到—的改变,两点间的中值为下限。在递增系列中,第一次从—到非—的改变和从最后一次非+到+的改变,分别是上限和下限。上下限把比较刺激分为了三个部分,上部和下部都分别有+和—反应占优势,而中部不占优势,这个中部称为不肯定间距(IU)。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PSE),理论上PSE=标准刺激,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间存在常误(CE)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DL)的最好估计量,DL=IU\2或者:上差别阈限=(T+)--标准刺激,下差别阈限=标准刺激-(T-)DL=(T-)-(T+)。[2]

工作评价分析方法之要素比较法

要素比较法 要素比较法(Factor Comparison)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工作评价数量方法,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种评价方法。 具体办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提供工作信息。该方法需要细致和完备的工作分析。包括:对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的各要素进行描述和说明,这些要素可以称之为要素指标。通常包括:智力要求、体力要求、技能要求、责任和工作条件等方面。 第二步:选择标准工作。有工作评定委员会选择15~25个关键的、有代表性的工作(工种)。以这些工作作为工作分级和排序的依据。 第三步:把工作要素指标排序。例如,把选择出来的5个要素指标排序。排列的依据是对工作的描述和工作种类。实施中,每个评为单独对工作要素进行评分和排序,然后将所有评委的结果综合起来。(见下表) 工作要素评价 各工种对各要素指标的要求不同,权数也不同。例如,一般操作工的体力要求较高,但智力要求较低;而一些工作人员的责任重大,体力要求相对较低。 第四步:分要素的配置工资率。工资率确定是依据5个要素值确定的,一般来讲,一些关键性工作,要素值高,工资率相对也高,下表是西方国家一般性劳动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要素小时工资率: 工作要素与小时工资率 第五步:按照配置给每个要素的工资值进行工作分级,见下表: 不同工种工资率及其要素构成单位:美元 第六步:将所有的步骤综合在一起,就构建成一张工资要素级别比较表。该表显示不同种类工作,因为工作要素的地位不同,或者说要素值和价格相同,会有同样的工资率,如下表所示: 工资要素级别比较表

本文档可编辑,内容仅供参考,需要结合您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调整。 编辑技巧: ctrl+z是office软件撤回的操作,但是一般计算机默认只可以撤几步就不能撤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word选项-高级,来设置可取消操作数即可 编辑文档时如果想要快速插入时间可以按shift+alt+d,时间显示的方式以天为单位,比如2018/3/22,按着shift+alt+t,时间显示以当天分钟为单位:08:31

对比分析法.doc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comparative analysis approach) 什么是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研究对象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合适的对比标准是十分关键的步骤,选择的合适,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选择不合适,评价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对比分析法的形式 对比分析法根据分析的特殊需要又有以下两种形式: 1、绝对数比较 它是利用绝对数进行对比,从而寻找差异的一种方法。 2、相对数比较 它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计算的,用以反映客观现象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由于研究目的和对比基础不同,相对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结构相对数:将同一总体内的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对比求得比重,用以说明事物的性质、结构或质量。如,居民食品支出额占消费支出总额比重、产品合格率等。 2)比例相对数:将同一总体内不同部分的数值对比,表明总体内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如,人口性别比例、投资与消费比例等。 3)比较相对数:将同一时期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数值对比,说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如,不同地区商品价格对比,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某项指标对比等。 4)强度相对数:将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用以说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元

/人"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也有用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的,如,人口出生率用‰表示。 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对比,用以说明计划完成程度。 6)动态相对数:将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对比,用以说明发展方向和变化的速度。如,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等。 对比分析法的标准 对比标准存在以下几种选择: 1、时间标准 时间标准即选择不同时间的指标数值作为对比标准,最常用的是与上年同期比较即“同比”,还可以与前一时期比较,此外还可以与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的时期或历史上一些关键时期进行比较。 2、空间标准 空间标准即选择不同空间指标数据进行比较。 1)与相似的空间比较,如本市与某些条件相似的城市比较。 2)与先进空间比较,如我国与发达国家比较。 3)与扩大的空间标准比较,如我市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3、经验或理论标准 经验标准是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归纳总结而得到的标准。如衡量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理论标准则是通过已知理论经过推理得到的依据。 4、计划标准 计划标准即与计划数、定额数、目标数对比。市场经济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计划,因此,计划标准对统计评价仍有一定意义。 对比分析法的原则

最小测量法测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科目:实验心理学 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心理学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专业 年级 2009级班级辅修班实验时间2011-10-26 实验名称:最小变化法测量明度的差别阈限 摘要:本实验为心理物理学实验,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使用明度为192的标准刺激,用最小变化法测量一被试的明度差别阈限,并考察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效应、疲劳效应以及空间位置效应。结果表明,该被试的明度绝对差别阈限为4.375,并存在着习惯误差和空间位置效应,而不存在期望误差和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差别阈限,明度,心理物理学 1 前言:心理物理学的先驱是G.T.Fechner(1801-1887)。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始终关心心理与物理的关系问题,千方百计的企图在物理刺激与感觉之间发现某种定量的关系。他通过对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长期研究,发展出了测量感觉的基本方法。1860年,他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给心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它的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感情、行为、注意等等。一百多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不断发展,但它的中心问题仍然是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与心理量(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1] Fechner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提出, 心理物理学包括外部的心理物理学和内部的心理物理学。他认为: 人的感觉过程涉及外部物理世界的物理刺激,内部物理世界的脑活动过程,以及内部心理世界的感觉体验。外部物理世界

对人的感官有各种外部物理刺激, 它们引起人的内部物理世界的活动, 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并且产生内部心理世界的感觉体验。他认为,外部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外部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强度之间的关系, 而内部的心理物理学则研究内部物理世界即脑活动过程强度和感觉体验强度之间的关系。外部物理刺激的强度可用物理量I来表示。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脑活动过程(脑区激活)的强度可用生理量A表示。感觉体验的强度,即外部物理刺激通过脑活动过程产生的感觉体验的强度可用心理量S表示。因此, 外部的心理物理学着重讨论外部物理刺激的物理量I和由外部物理刺激产生的感觉体验的心理量S之间的关系; 内部的心理物理学着重讨论脑活动过程的生理量A和由内部物理过程产生的感觉体验的心理量之S间的关系。[2] 在心理物理学中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和恒定刺激法。其中,最小变化法是最早被用来研究感觉阈限的方法。人们曾使用过最小变化法来测量音高的感觉阈限,视觉长度的差别阈限等。最小变化法是把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作为阈限,因此,它曾被认为很好的表达了感觉阈限的概念:在阈限以下人们一无所知。但是,阈下知觉的存在表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而且由于在用最小变化法实验时,被试可能会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使实验结果不可靠,因而,最小变化法已被淘汰,现在人们使用阶梯法来进行感觉测量。[3] 作为教学实验,本试验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心理物理学的理解,同时掌握最小变化法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本实验使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明度差别阈限,一共进行8个系列,预期被试可能会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同时也可能出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以及空间位置效应。 2 方法: 2.1 被试: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女生一名,21岁,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右利手,以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