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
1期

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

高海洋翻译整理
编者按 在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北京大学祝畹瑾教授、
曹志耘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

南京大学徐大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庆生研究员与著名社会语言学家约翰·
甘柏兹教授举行了一次座谈
,就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现状、方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言
语社区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根据座谈录音整理而成
,发表前未经谈话人审阅。

曹志耘
(以下简称曹
):今天我们很高兴借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邀请甘
柏兹教授与我们座谈
,感谢甘柏兹教授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请教问题。我想首先请在座的中
国学者分别介绍一下中国社会语言学有关领域的研究情况。

徐大明
(以下简称徐
):在中国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者主要分布在高校的中文系、少数民族
语言系和外语系
,以及社科院的语言所和民族所。今天很巧
,我们各方面的代表都有。祝畹瑾
教授和曹志耘教授分别代表外语系和中文系里的社会语言学者
,而周庆生教授是少数民族语
言系的代表。先请曹志耘教授介绍一下中文领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实际上我比较熟悉的还是汉语方言。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汉语方言的概况、汉语方言
研究的概况和汉语方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概况。

汉语方言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方言之一。从历时角度来看历史非常悠久
,从共
时角度来看目前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别非常大
,所以从纵的和横的两个角度来看
,汉语方言都是
极为复杂和特殊的。

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汉语方言开始于
20世纪初
,方法也是从西方引入的。当时的研究
目的主要是历史语言学的
,长期以来
,汉语方言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历史语言学的一
部分。直到最近一、二十年
,汉语方言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才有一些新的变化
,比如我们目前
在做的《汉语方言地图集》的调查研究属于地理语言学范畴。自从社会语言学引入中国以来
,
也有一些学者利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和汉语方言现象
,比如我本人曾做过济
南和北京这些城市的语音变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但总体上来看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汉
语方言进行的研究还是很少的
,可以说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不过我相信
,随着汉语方言学、
社会语言学、地理语言学这些学科的发展
,今后对汉语方言的研究肯定不会仅仅限于历史语言
学的目的
,这些不同的学科很可能会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甘柏兹
(以下简称甘
):那么关于城市语言和语

言的社会方面是否有很多研究
?

:实际上用传统的方言研究方法研究城市方言的成果是很多的
,以往的方言学研究对象
往往是省会城市或者是县城。但是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是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在中国
,
11



以方言作为对象的研究分成两种
:用传统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和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进
行的研究。两者好像是两回事
,毫不相干。一般从传统语言学角度研究方言时根本不顾社会
语言学的方法。不知在外国目前的研究中是否这两种方法都运用
?


:据我所知
,拉波夫的老师文莱奇甚至文莱奇的老师

———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马丁内
就已经开始想把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最初他们努力把方言的结构分析和对人口的社会描写
联系起来
言时,村民回答说:
,后来拉波夫的纽约方言研究可以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寻求语言变项和人口的社会
分布
,比如阶层、性别、经济地位等社会尺度之间的关系
,这是现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种途
径。我和查尔斯·弗格森
(Charles Fergson)等人在印度调查时
,我们力图寻找种族分布的特点
和语言分布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方言应该是调查资料显示的结果
,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概念。印度著名语言学家葛里森
,曾
讲过一个他经历过的故事
,当他到第一个村庄
,问这个村的村民另外一个村庄的村民讲什么语

“他们讲
J unglie”,当他到了第二个村庄时又问这个村里的人
,第一个村庄
的人讲什么语言
,村民告诉他
“:他们讲
J unglie”。没有人说自己的语言是
J unglie ,因而
J unglie
成了只有别人才说的语言。一些事先设定的范畴常常使我们感到困惑。


:现在看来
,拉波夫对方言的研究方法是最先进的。但从历史上看
,文莱奇和马丁内就
已经结合社会来研究语言了
,就像今天听到的曹志耘教授所做的珊瑚方言研究一样
,既做结构
分析又结合社会环境。但是甘柏兹教授和弗格森等人的研究途径与此不同
,基本是民族志的
研究
,就是实地描写和研究。拉波夫教授做的是微观的研究
,甘柏兹教授做的是宏观的研究。
拉波夫用社区中的社会分化来解释语言变异
,描述语言在社会中的分布
,甘柏兹用社会的结构
来解释语言变体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研究都不是从方言本身出发
,在调查之前并不
认为某个地方说某种方言
,而是根据调查的结果决定语言上的分界
,因为方言常常会变成一种
社会标签
,和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在印度调查时
,我在一个
5000人的村庄住了两年
,每天和他们坐着聊天
,以观察他们

的语言。当地有三个“可接触”种姓
,两个“不可接触”种姓。原来的说法是每个种姓各有自己
的语言。但是我们的调查发现
,三个可接触种姓说共同的方言
,两个不可接触种姓才是各讲自
己的方言。可接触种姓之间可以交往
,可接触种姓和不可接触种姓之间不能交往
,两个不可接
触种姓之间也不交往。我们发现布龙菲尔德所说的交际密度虽然很重要
,但是交际数量不能
决定语言的分布
,决定语言分布的社会因素是社会接触模式。


:您在印度做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和拉波夫在美国做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很不一样
,为什么
会采取这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呢
?是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还是因为个人兴趣不同
?


:这两者都不同。首先是研究目标不同
,才引起了研究兴趣的不同。拉波夫特别感兴趣
的是语言变化的实质
,他追踪进行中的变化
,以探寻这些变化到底怎样进行和为什么进行。或
者说他的研究兴趣在于短期内的发展过程。他研究的对象是大城市语言
,因而会用到抽样。
在大城市
,那里有多年积累的大量可靠的社会学研究资料可以参考
,所以他采用定量研究的方

,现在他还在这样做。而我们在印度调查时没有可利用的社会维度的依据
,许多有关语言方
面的说法大都是人云亦云
,不一定是语言事实
,因而我们侧重于人们之间的交际互动。不过
,
对拉波夫和我来说
,研究的基本单位都不是一种语言或者方言
,而是言语社区。我们最终的研
究目的是一致的
,就是研究人们的语言事实
,以验证语言的不同都是由于人际交际造成的
,都
是在一定范围内互动的结果。


12




:您知道
,中国的语言和方言情况与美国不同
,中国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
村是主体
,城市化刚刚兴起
,方言在地域上的差异非常突出。所以
,在中国进行社会语言学研
究是否应该考虑中国的特点
?在此想请教甘柏兹教授
,我们应该怎样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
究汉语方言
?

周庆生
(以下简称周
):我补充一下曹志耘教授的意见。目前在中国确实有人想用拉波夫
的研究方法研究城市语言
,但是中国社会分层还在进行中
,很难找到标记。
话的现象,觉得某种话是高雅的,另外的话很土气,这个绝对有。
祝畹瑾
(以下简称祝
):我觉得社会阶层分化已经出现了
,阶层里面的社会标记虽然不像美
国白人黑人之间区分得那么明显
,但是去调查的时候也会发现看得起某种话、看不起另外一种


:我觉得这两种研究都需要。我和拉波夫共同感兴趣的是有关变异的普遍理论
,语言的
分化是如何产生和形

成的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语言分化。虽然我们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对象不

,但我们都想建立社会语言学科学
,一种建立于语言变异基础之上的科学。

针对汉语方言的特殊情况
,比如推广普通话造成的语言变体分布的变化
,我觉得可以先通
过实地观察作出假设
,然后再采取定量研究方法来验证假设。
关于中国的研究我能说的只是尽量减少一般性的论断
,需要考察变异如何产生
,谈话的情
景如何影响语言
,还有意识形态的影响。


:您这里的意识形态是什么含义
?


:意识形态就是您对所说语言的看法和想法。


:请周庆生教授介绍一下民族语言学界有关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情况。


:我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不久之后这个所将改名为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一般来说
,中国的民族语言学界有关社会语言学
的研究主要包括语言状况、语言运用、语言和文化、语言政策、语言规划以及双语教育等方面。
1985年至今我主要研究社会语言学
,特别是民族语言方面的社会语言学。我十年来的研究成
果都体现在《语言与人类
:中华民族社会语言透视》这本书中。


:您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项目。不过对您的很多研究领域我不
太熟悉
,不在行
,因而很难加以评论。


:为什么您说
“不在行”呢
?


:我想说的是我对中国语言的研究是外行。


:那么作为人类语言学家呢
?


:作为人类语言学家
,我想我也只能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方面加以评论
,而不是所有的内
容。稍后我可以把它和我所熟悉的印度的情况做比较。对我来说评价方言学可能更容易一

,因为我熟悉方言学和地理语言学
,知道它们的问题所在。


:请问甘柏兹教授
,人类语言学、语言人类学以及社会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


:从历史上来看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是一个老的术语
,现在用得最多的是
ethno2
linguistics ,其次才是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另外还有些人认为我们是通过语言来研究人
类学
,所以应该叫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用“语言学”作定语修饰“人类学”。这是很牢固的传

,大家都这么做。现在语言人类学可以看成解释性的或者定性研究的社会语言学。但在过

,十年、二十年以前
,并非如此。那时大多数语言人类学家研究词汇语义学、词性变化、分类
学、建立词库。现在
,人类语言学家透过语言表面现象
,用实证方法探寻文化的意义。


13




:您认为言语民族志学
(ethnography of speaking)是人类语言学

的主要内容吗
?


:言语民族志学起始于
60年代
,海姆斯
(Dell Hymes)和我一起编了两本论文集
,当时还
不是人类语言学的主要方面
,但后来渐渐地越来越重要了。


:那么言语民族志学和交际民族志学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有什么不同吗
?


:现在我们把“言语
(speaking) ”和“交际
(communication) ”完全区分开来。言语只牵涉
到语言
,而交际不只是言语交际
(indexicality of sign)这一概念对人类语言学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还包括非言语交际
,比如体态
,您还可以通过服装穿着来达到
交际目的。当然言语仍然是很重要的方面。我们把索绪尔传统语言学的结构模型扩大了
,涵
盖了特征符号
(indexical signs)以及传统语言学中的象征符号。文化因素一般都可归为特征符
号。“符号的引得属性”


目前我们倾向于把有无标准语作为判断
nation的标准
,比如中华民族
,有标准语
,是一个
民族。nationality是
nation的下位概念
,也称作
ethnic group。事实上一旦有了标准语就有共
同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而政府也会通过教育、立法等手段干预语言使
用。这些因素在我们考察一个民族的语言时都应该考虑进来。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
,在美国
,人类学研究包括黑人研究和白人研究吗
?


:是。过去美国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黑人、印第安人等“另类”人群
,这样的学术研
究遭到很多的批评。现在也有不少学者研究白人
,研究白人中产阶级
,同样把他们当作一个种
族群体来研究。此外还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跨种族研究。现在我们也在试图扩大人类学
的研究范围。


:祝老师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前辈
,我们请她介绍一下外语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情
况。


:我来这儿主要的目的是听和学
,因为我知道的内容对诸位而言没有什么新鲜的。还是
请徐大明教授谈吧。


:我已经向甘柏兹教授多次介绍过祝畹瑾教授的研究
,包括她今天宣读的论文。这里我
再说一些以前没有提及的情况。祝教授已培养了很多社会语言学的学生
,她做的不少研究已
成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经典
,比如对称呼语“师傅”的研究。受祝教授的影响
,汉语称呼语的研
究发展很快
,不仅外语系的学生
,中文系也有不少学生在研究汉语称呼语
,甚至还有不少海外
学者也在进行类似研究。


:祝畹瑾教授的论文是发表于二十年前吧
?我记得我读过。关于称呼语的研究在许多
国家中都有
,其中有罗杰·布朗
(Roger Brown)以及他的学生所做的著名的研究。称呼语是社
会关系在

语言中的体现
,这不是单纯的语言称呼系统本身
,而是大家怎么使用它。这些研究我
非常感兴趣。

徐大明教授从美国回到中国
,对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应该有比较清楚的看法。


:我的研究兴趣在于语言变异。在我看来
,中国的变异研究还没有发展起来。我们没有
关于言语社区的调查
,部分原因是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曾经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停止发

,以至于我们研究语言变异和社会的关系时想找社会学的参考书都很难找到
,这是我们面临
的第一个困难。另外一个困难是
,我们关于言语社区的调查不够。祝教授
1985年翻译了您那
篇关于“言语社区”的论文
,从那时起您关于言语社区的理论就在中国广为传播了。


:五、六年前在为拉波夫教授祝寿的论文集里我又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讲言语社区的问

,从互动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言语社区很难界定。关于言语社区
,最近我又有了一些新
14



的想法。


:您说言语社区很难界定
,您觉得它是一个社会构想
(social construct)吗
?


:是
,我一直这样认为。我现在的新想法就是
,如果人们认为有这样的一个社会构想
,那
么就存在这样的一个言语社区。


:既然言语社区是一个构想
,但又很难界定
,我们在研究时是该从地域还是该从社会方
面着手呢
?


:我们界定所要研究的人群
,然后研究这个界限的两端。我在那篇文章里说到,言语社
区这一概念的问题是
,如果您一旦定义了某个言语社区
,那您就会局限在这个言语社区之中
,
就很难观察到外部的情况。两年前我和几个朋友重访我们以前调查过的地方
,发现原先那个
村庄变化很大
,非常多的外部因素影响着那个言语社区。学校、商店、市场都对当地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我们必须弄清楚影响语言的新力量来自哪里。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这是一个社会意义的社区。


:对
!是一个社会意义的社区。您不能假定事先划好了一群人
,把他们看成一个言语社
区。这和徐大明教授所作的那些定量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不同
,对定量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是先
界定要研究的对象。


:那么作为语言学的单位的言语社区
,仅仅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框架还是一个自然存在的
单位呢
?


:我想这和西方科学史有关。您可以追溯到人类学的创始人洪堡特关于民族的概念
,实
际上他是从人种学角度定义的。
200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非常稳定
,所以他可以用
“nation”这
个词来界定一个群体。现在由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
,特别是大量的移民
,使得任何一个单

都不是封闭的。我想我们应该把言语社区看成一个开放的概念。实际上
“社会网络”这个概
念相比之下更容易界定
,您可以通过人们共享的事物来定义一个社会网络
,处于同一网络的人
们往往有着特定的目的
,比如您参加贸易协会
,是出于商业目的。因此社会网络一词非常有
用。

您问我言语社区是不是一个构想
,我说是。这是意识形态上的定义。所谓意识形态是指
人们的行为如何以及他们说自己的行为是怎样的。他们说他们来自同一言语社区
,但实验结
果能不能证明是另外一个问题。


:关于您说的意识形态有实证性的研究吗
?


:现在已经有了几本这方面的研究论文集
,稍后我可以给您一个书目。


:在汉语中
,五年前还没有“互动社会语言学”这个词
,大家把“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2
tics”翻译成“交际社会语言学”
,您觉得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和“communicative sociolin2
guistics”这两个术语是什么关系
?


:如果把交际定义成互动
,实际上交际总是互动的
,那么这两个概念就没有太大区别。
细小的区别在于交际总是有意图的
,是为了表达什么。但有的行为并不是有意的
,比如不由自
主地大哭
,你并不想交流
,但是有“动”。这个术语并不是我的发明
,是我的朋友史蒂芬·莱文森
(Steven Levinson)的太太潘妮·布朗
(Penny Brown)发明的。
1981年我们的著作要出版的时

,她建议我使用这个术语。我觉得这个术语很好
,出版社也喜欢
,所以就采用了。


:现在除了您
,这一领域有影响的社会语言学家还有谁
?


:还有密歇根大学的迈克尔·塞尔弗思坦
(Michal Silverstan)。他提出了大量新的理论
,

15



出版了很多有影响的论著。他是人类语言学家
,但做了不少有关标准语的研究。他还对文化
语用理论做了不少研究。他重新阐释的查尔斯·皮叶斯
(Charles Sandens Purse)的语用理论
,
已经被广泛接受。另外苏·盖尔
(Susan Gal)和朱蒂斯·厄文
(Judith Irvine)也都是优秀的人类
语言学家。他们研究语言边界的本质
,用历史证明界限的产生是由于欧洲殖民政策造成的
,甚
至语言的界限也是由殖民者造成的。他们做了人类语言学中非常关键的研究。我老了
,现在
这些人在这个领域很有影响。


甘:我很高兴看到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我们从单纯地批判结构主义、
:很少有人像您有这么长的职业学术生涯
,能审视您所开拓的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我
很想知道您对互动语言学总的发展趋势的看法。
功能主义社会学理

以更多地了解语言,我很开心。
,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做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贡献。通过我们所开创的语言学模式
,人们可


:时间过得很快
,我们的谈话已过去两个小时了。我们衷心感谢甘柏兹教授回答了我们
这么多问题
,而且介绍了您的最新研究。我们相信甘柏兹教授的意见对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发
展一定大有帮助
,希望今后再有机会请教。再次表示感谢。


(高海洋
100083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
)
(责任编辑 高晓虹
)

重要启事

为了进一步规范编辑部工作程序
,提高刊物质量
,与国际学术界接轨
,本刊从
2003年起实
行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
(作者
-专家双向匿名
)。除约稿外
,所有来稿均以匿名的
方式交有关专家审阅
,不论采用与否
,专家审阅意见将会以匿名的方式反馈给作者。

因此
,来稿时务请注意以下事项
:

1.供审稿用的论文上勿署作者姓名和单位名称、联系地址
,文中勿出现暗示作者身份的相
关信息
(例如与附注、参考文献相呼应的
“笔者”“、拙作”等)。
2.在另纸上写明
:作者姓名
,学历学位
,职称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电话
,E2mail地址。
3.来稿一律请用电脑打印
,一式两份。接到本刊的采用通知后
,请寄电子文件。
4.来稿一律请径寄编辑部
,切勿寄给个人。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来稿
,本刊有权不予受理。
本刊处理稿件的时间为
4个月
,不论稿件采用与否
,编辑部均会在
4个月内通知作者。
谢谢广大作者的支持与合作
!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2003年
1月
1日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