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人与环境和谐原理【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一、名词解释
1.人与环境和谐
答:人与环境和谐是指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的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大致可以包括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和环境欣赏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和谐程度上,是逐级递增的。

2.生态适应
答:生态适应是指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3.环境灾害
答:环境灾害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恶化,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自然环境的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毁灭性破坏,以使部分或全部失去其服务于人类的功能,甚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并因此反作用于人类,造成人类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自然社会现象。

4.环境风险
答:环境风险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或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运动过程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人类社会及其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事件的发生概率。

5.人文景观
答:狭义的人文景观是指富有艺术感的建筑景观。

广义的人文景观是指一切人工所创造的具有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

人文景观即人工化的景观,包括两层含义:①人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中创造出的景观;②人类按照审美理想和文化观念精心构思设计的艺术化的景观,它带有突出的艺术感染效应。

二、简答题
1.生态适应现象的规律性有哪些?
答: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的趋异性,造就了世界上不同的人种。

但作为世界上不同的人种来说,对相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趋同适应的表现。

而且,这种生态适应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生物生态适应性,不论其种族和民族的属性如何,都会在同样的方面表现出来。

(2)人类生态适应的反应性,即人类特征的变化,是在某种族所固有的界限范围内实现的,这是人类对地理环境适应的自然遗传性。

(3)人类对极端环境的生态适应具有补偿性的特征。

例如,在人群处于极端环境下,人的体重减轻、胸围和身体肌肉块减少,以及在人群体质下降时,其血液中制造免疫体的α球蛋白含量呈增加的趋势,从而提高了人体对极端环境的生态适应能力。

(4)人类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最普遍和明显的特征,在于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与其所处环境的化学元素本底值的相关性。

环境本底的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往往决定其居民体质形态的某些特征。

例如,在含有大量的促进骨骼生长的化学元素的地区,居民都在自己所属人种的体质范围内,显得身材相对高大而魁伟,头较长而颅骨显得优美;而在含抑制成骨过程元素(硅)较多的地区,居民的特点恰恰相反,身材相对矮小,脸形较大,颅骨宽而短。

(5)人类的食物结构是人对环境中生存资源的一种文化生态适应,而人的生物生态适应又与这种文化生态适应息息相关。

例如,人类血清内胆固醇含量与食物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及热量成正相关,而与食物内糖的含量成负相关。

环境中的动植物及人的食性,也是人类生物生态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2.简述适应生存的状态及其量度。

答:适应生存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基本要求是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保障相对充足的资源供给。

(1)适应生存的状态
在适应生存的条件下,人们仅能够勉强维持基本的生命需求,需要时刻提防危险动物的攻击及一些危及生命的灾难的降临,生存状况基本上和其他动物没有太大的差别。

(2)适应生存的量度
适应是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变迁的方式产生与环境有利关系的过程。

①生物生态适应
人类的生存、进化和发展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点,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社会生态适应
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生物种群,人类种群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环境的限制。

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最广布的一个生物种群,是因为人类除了具有生物生态属性,还具有社会生态属性,能够创造文明,从而改变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生存居住。

3.简述环境安全的状态及其量度。

答:环境安全是指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安全免于环境问题的威胁,其基本要求是不断
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和环境灾害的能力。

(1)环境安全的状态
可以环境安全的状态不断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和环境灾害的能力,即自然灾害安全和环境灾害安全。

(2)环境安全的量度
①自然灾害安全量度
自然灾害的危害方式和破坏效应主要表现为危害人群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破坏各项产业设施,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破坏资源、环境,削弱区域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

自然灾害安全量度主要取决于自然灾害活动程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承受能力。

②环境灾害安全量度
环境灾害安全的度量正是通过环境风险评价进行的。

环境风险评价是通过环境灾害不确定性理论的探索和环境灾害危险的认识及预测,探讨环境灾害危险的孕育、发展和环境灾害产生的规律,为环境灾害防御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风险评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定和社会评估三个部分。

其中风险识别是对环境灾害风险构成因素的识别和剖析,是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风险评定是对已识别环境灾害风险的度量和预测,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社会评估是对环境灾害风险管理决策的评价,是一种比较分析法。

4.影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的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使人群或生物种群受到威胁或损害的现象。

自然灾害活动程度主要包括3方面因素:
(1)自然灾害种类,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为洪涝、旱灾、地震、台风、风暴潮,其次为风雹、低温冻害、雪灾、沙尘暴、生物病虫害、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再次为海冰、海浪、赤潮、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

若一个地区多种自然灾害并发,其危害则尤为严重。

(2)自然灾害活动的强度或活动的规模,是指洪涝灾害的水量和重现期规模、旱灾的持续时间及降水量异常减少的程度、地震震级和烈度、风暴潮的增水值等。

自然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规模越大,其造成的危害也越严重。

(3)自然灾害活动的频次,是指自然灾害活动的次数和密度。

5.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的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使人群或生物种群受到威胁或损害的现象。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危害程度是根据受灾人口、损毁房屋、受灾农作物面积和经济损失等进行综合评价的。

由于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具有多方面的危害,因此其评价指标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特点的指标体系。

根据自然灾害的主要破坏效应和我国灾情统计现状,选取如下指标来评价社会经济系统受灾程度:(1)受灾人口,包括因灾死亡人口、失踪人口、伤残人口、因灾围困和转移人口,以及因房屋遭受破坏、农作物园灾减产或收入因灾减少而出现较严重生活困难的人口。

(2)损毁房屋,包括因灾倒塌的房屋、被淹房屋、被灌埋的房屋,以及结构、构件、功能遭受破坏的房屋。

(3)受灾农作物面积,包括因灾绝收或减产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以及经济作物。

(4)经济损失,是指因灾造成的以货币形式反映的直接经济损失,主要包括因人口伤亡、牲畜死亡、粮食损毁,及各种物资、房屋、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减产等造成的经济损
失。

6.简述环境灾害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答:环境灾害是指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活动作用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致使自然环境的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毁灭性破坏,以至部分或全部失去其服务于人类的功能,甚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社会现象,它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

(1)环境灾害的基本特性
①被动诱发性和群聚性
a.被动诱发性是指环境灾害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一些自然灾害诱发的;
b.群聚性是由于致灾因子与承灾体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了环境灾害在时空上相对聚集与分散的特点。

②突发性与影响的持续性
环境灾害对承灾体影响的持续性表现为环境灾害的影响历时较其他灾害长,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不是几年内就可以恢复的。

③多样性和差异性
环境灾害是多种多样的,其成因及机理、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以及影响所涉及的时空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④可控性与不可完全避免性
环境灾害与自然灾害相比,包含极大的人为因素,人类不能抗拒自然规律,但可约束自身行为。

(2)环境灾害的分类
①全球性环境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