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襄樊基地选址的幕后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汽襄樊基地选址的幕后故事
1983年9月1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重要建设项目——二汽襄樊基地破土动工,饶斌同志亲笔题写了“奠基纪念”四个大字;1984年10月5日,二汽襄樊基地正式举行开工典礼。
二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汽襄樊基地的创建有两个原因
国家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这是我国要大力加快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二汽要建成大型汽车集团的前提条件。
此为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则是“自筹资金,续建二汽”计划的顺利实施,使得二汽基本具备了进行全方位发展的条件。
二汽要大发展,但当时二汽的铸造能力不足,成了明显的瓶颈。
要扩大铸造能力,就必须兴建更大的、更具可持续发展条件的新厂区。
于是,第二基地的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设计革命”带来的铸造三厂
所谓“设计革命”,指在“文革,中不遵循基本经济规律,为了适应极左思潮和不顾实际的“节约闹革命”的口号,凭着想当然对科学设计乱改乱动的做法。
按照原来的设计,二汽的铸造能力可达20万吨以上,本来是完全够二汽自身产车之用的。
像二汽这样的特大型企业的工程设计,都是严格按照生产和设备所需的工程环境,经专家反复论证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计算得出的结论。
这是历经几级检查验证,最后由中央批准定案的。
但在实施中,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竟毫无道理地认为二汽的设计“贪大求洋”,不符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要求,是“修正主义”的设计方案,不问青红皂白,推翻了原来的许多正确设计方案:.本来国家计划要投资20多亿建设二汽.也被压缩成了9个多亿;很多工艺设备、水、电、路、桥、涵洞、防洪设施、动力设施、后方研发基地等被强行砍掉;特别严重的是.工厂的铸造能力被大幅削减,使二汽的铸件生产能力不能满足汽车生产的要求。
由于铸造设备被砍,铸造能力严重不足,二汽实现大规模正式生产后,铸造就成了影响生产能力提高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二汽领导们经反复研究,决定建设新的铸造厂以满足需求
1978年1月10日,李先念副总理视察二汽时,了解到二汽的实际困难后,一次批给了二汽5300万美元外汇,作为引进铸造及其他关键设备的经费。
有了计划,有了钱,这事情就好办了。
副厂长李子政专程赴日本、欧洲进行考察,经多方对比,最后引进了三条分别来自日本和瑞士的“高压造型线”。
1980年3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二汽的“铸造扩建工程”,当年10月29日,二汽成立了铸造三厂筹备组,开始选择厂址。
你们先去看看吧
铸造一厂、二厂都在十堰,那么铸造三厂《以下简称“铸三”)应该选址哪里?
建设铸三,厂址究竟是选在十堰还是外地,意见很不统一。
有人认为还是十堰好,离其他工厂近,也便于运输和调度,但十堰便于建设工业化大厂的平地已经不多了。
所以,就算铸造三厂能建在十堰,二汽未来的发展需要建设的新厂房还是要迁出去,到时候仍然存在运输和调度问题,不如未雨绸缪,先把铸三建在一个适合二汽更大发展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哪里,也是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在京郊的廊坊一带,有人提出应建在镇江,还有人说山东的发展条件好,应该去山东。
就在各种意见争执不下的时候,国家机械委的一位领导提出,江西九江有一个军工企业要下马,可以利用他们现成的厂房,九江附近还产铸造所需的造型砂,如果建在那里,还可以节省投资和造型砂的运输费用。
这时,二汽许多职工发表了意见:二汽在十堰,新建的铸造三厂应该和二汽在一起,不说建在十堰吧,起码也不应该很远,这应该是基本常识。
比如九江的那个方案就是典型,距离十堰太远,组织生产困难,长期运输费用高,地块也太小,没有发展余地,根本不适合建设大
型工厂。
综合考虑后,以黄正夏为首的二汽领导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和压力,坚决要求把铸造三厂建设在二汽周边。
为了给新建的铸造三厂选一个合适的厂址,二汽专门成立了选址小组。
选址小组开始决定在十堰白浪地区建设,可是当时主管基建的副总工程师马志诚据理力争,认为建在十堰,交通运输、地块、防洪都存在问题,只能离开十堰,向外寻找。
选址小组首先来到丹江,选了几处都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如果铸三建在丹江大坝的下游,一旦大坝出了什么问题,整个厂都会遭到“灭顶之灾”。
世界各国建设大的工程项目,一般都会回避紧挨着大坝下游的地方。
这个方案被否定了。
1982年,选址小组又去谷城一带察看,经勘察选定了黄康、胡家井等几个厂址方案。
可这些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地方太小!仅仅一个“铸三”是可以的,可当时二汽已经有了生产8吨民用载重车和把整体生产能力提升到20万辆的计划。
如果想在谷城建设一个大基地,这地方就不够用了,这样的话还不如就建在十堰。
马志诚认为,如果顺汉江而下,从丹江口向东,不过几十公里,就进入了一马平川的襄樊地区,为什么不把眼光放宽一点呢?到襄阳一带建厂,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可受国家三线建设战略思想的影响,一时不敢贸然向总厂领导提出。
思前想后,马志诚终于下定决心约了原铸造二厂党委书记段兴钊等几个人跑到了黄正夏厂长的家里,当面进行汇报:我们在十堰地区和谷城一带的选址都不理想,可否过江去襄樊?
黄正夏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方案有前途!襄樊有可能会是二汽的未来!他略加思索,说道:“你们先去看看吧。
”
就这样,二汽的命运从此就和襄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定址油坊岗
襄樊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汉江南岸的古城襄阳和北岸的另一座古城樊城的合称,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李白在《襄阳曲》中写到:“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襄阳之美可见一斑。
不过二汽来到襄樊选址,主要看中的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襄樊古称“七省通衢”,“南船北马”,城市功能配套齐全,交通极为方便。
焦柳线(焦作至柳州)、汉丹线(武汉至丹江口),襄渝线(襄樊至重庆),三条铁路干线在市区交汇,同时还有铁路与京广线相连。
这就使得襄樊像郑州、徐州那样,成了中国著名的交通枢纽。
316国道、207国道、312国道从襄樊市通过,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更有长度和水量都足以和欧洲“母亲河”莱茵河媲美的汉江穿城而过.可以常年通航500吨级以上的船舶,既是襄樊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也完全可以满足大型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
1982年6月,选址小组来到襄樊开始勘探选厂址,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踏勘了十余处,通过分析比较留下了油坊岗、马棚和肖湾三处方案。
当时的襄樊地区领导极力主张建在肖湾,可肖湾首先就被选址小组排除了。
主要原因是此处土壤属于膨胀土,地基处理很困难,厂房质量无法保证。
马棚是第二个被排除的。
这里地势平坦,地方广阔,而且紧靠汉江,取水方便,铁路就在旁边,交通也不成问题,又紧挨着襄樊市,看起来是个建厂的好地方。
可它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就是地势较低,而铸造厂最怕的就是水,一旦被淹后果不堪设想。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大片的高产水稻田,要把这么多良田毁掉建厂房,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而且这与国家“大型经济建设要少占或不占良田好地”的方针政策也不相符。
那么就只剩下油坊岗了。
油坊岗地势既高且平.规模宏大,没有水淹之虞——襄阳新野一带是三国古战场.据说,就连当年关云长“水淹七军”的时候都没能淹到这里来。
看到眼前令人鼓舞的景象,黄正夏等二汽领导心中有了更大的设想,不止是铸造三厂,二汽将来的第二基地的厂址也找到了—就建在这里!
说干就干,黄正夏立刻向饶斌同志汇报了二汽铸造三厂选址在襄樊油坊岗的方案和建设第二基地,上8吨载重车的设想。
饶斌同志听完汇报,不仅完全同意,还主动帮助二汽躲开政策“雷区”,提了三条建议:第一,同意铸三建到襄樊,但最好不要提新建,提“易地扩建”为好,也不违背国家当时压缩基建的政策;第二,8吨车和第二基地的事情,可以先不必急于上报,等上级批准了铸三厂址,第二基地自然就确定了,以免节外生枝;第三,同意把襄樊确定为东风公司的第二建设基地。
1982年8月7日,二汽正式向湖北省委、中汽公司并一机部提交了(关于第二汽车制造厂扩建工程更改厂址的报告》,并获得批准,几乎同时国家建委也审批同意了二汽的建设计划。
同年9月18日,湖北省建委正式发文通知襄阳地区建委,落实国家建委同意二汽铸造三厂扩建工程在襄阳县境内选址建厂的批复。
二汽向省政府要求在油坊岗首先需要购买1万亩土地,同时还要预留5千亩以便下一步发展使用,所有要求均得到了湖北省和襄阳地区的全力支持,全部得到了满足。
1983年9月1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重要建设项目——二汽襄樊基地破土动工,饶斌同志亲笔题写了“奠基纪念”四个大字。
1984年10月5日,二汽襄樊基地正式举行开工典礼。
二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