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组分性质及变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62
1.01
0.80
0.19
0.18
煤岩组分工艺性质
• 粘结性: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 • 气化反应性:镜质组>惰质组 • 活性/惰性:惰质组由于先期脱去小分子 物质而变成比较惰性的
煤化过程中煤岩组分性质变化
• 镜质组:变化较均匀 • 壳质组:变化不规则 • 惰质组:变化很小,惰质组在泥炭化作 用阶段已“先期煤化”
应用煤岩学概论第二讲
煤岩学基础(四)
煤岩组分性质及变化
煤岩组分的物理性质(一)
• • • • • 光泽:镜煤>亮煤>暗煤、丝炭 显微硬度:惰质组>镜质组>壳质组 耐磨硬度:惰质组和壳质组>镜质组 可磨性指数:丝质体>镜质组>壳质组 显微脆度: 镜煤和未矿化丝炭最脆,暗煤韧性大; 镜质组>半镜质组>半丝质体>丝质体; 强还原煤显微脆度大于弱还原性;
煤化过程中镜质组显微硬度变化
煤化过程中显微组分耐磨硬度变化趋势
• HGI指数:中挥发分阶段有一极大值
煤化过程显微脆度的变化
• 焦煤中镜质组 显微脆度最大
煤化过程中显微组分密度变化
• 随煤化程度增高, 各种显微组分密 度差异逐渐趋于 一致 • 在碳含量为87% 时,镜质组密度 有一极小值
煤化过程中显微组分反射率变化趋势
• 镜质组:变化均匀且 灵敏 • 惰质组:低煤级阶段 增长较快,煤化后期 增长较慢 • 壳质组:低煤阶阶段 增长缓慢,中煤化烟 煤阶段迅速增长,焦 煤阶段与镜质组一致
煤化过程中显微组分反射率变化趋势
煤化作用过程中镜质组孔隙率变化趋势
煤化过程中镜质组化学性质变化
80
150
Vdaf,%
Cdaf,%
60 40 20 0 0 2 4 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
100 50 0 0 2 4 R 6 8
8
1.5
Hdaf
6 4 2 0 0 2 4 R 6 8
H/C原子比
1 0.5 0 0 2 4 R 6 8
壳质组显微组分性质
• 含有较多脂肪族成分 • 壳质组的大多数馏分有类脂化合物生成 • 可溶的脂肪-蜡组以及不可溶的高度聚合 的木栓质-角质组
煤岩组分化学性质
• • • • • • 碳含量:惰质组>镜质组>壳质组 氢含量: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 O/C:镜质组>惰质组 挥发分: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 水分:镜煤>丝炭 矿物:暗煤和丝炭矿物含量较高
煤岩组分性质差异
样品 Mad % Ad % Vdaf % FCdaf %
原料煤
镜质组 惰质组
7.43
6.40 6.88
4.43
2.37 3.54
36.43
39.60 25.30
63.57
60.40 74.70
样品 原料煤
Cdaf % 79.77
Hdaf % 4.67
Odaf % 14.37
Ndaf % 0.99
Sdaf % 0.20
镜质组
惰质组
77.83
82.63
5.03
3.77
15.94
煤化过程中壳质组化学性质变化
150 50 0 0 0.5 R,% 1 1.5
Cdaf,%
100
100 80 60 40 20 0 0 0.5 R,% 1 1.5
Vdaf,%
15
2
H/C原子比
0 0.5 R,% 1 1.5
Hdaf,%
10 5 0
1.5 1 0.5 0 0 0.5 R,% 1 1.5
谢
谢!
煤化过程中壳质组性质变化
• 亚烟煤阶段之前,由于对氧不敏感,壳质组前 身不受腐植化作用和凝胶化作用的影响 • 亚烟煤和烟煤分界线上(Romax=0.6%),壳质 组开始出现不规则变化 • 中挥发分烟煤阶段( Romax=1.3% ),壳质组 中氢和挥发分急速逸出 • 高煤阶炼焦煤阶段( Vdaf=22~18% ),壳质组 与镜质组光学性质趋于一致 • 无烟煤阶段,壳质组在形态上又可识别,但反 射率甚至会高于镜质组
煤岩组分的物理性质(二)
• 密度:惰质组>镜质组>壳质组 • 孔隙: 丝炭的总孔容比镜煤大3-4倍; 丝炭孔隙以大孔为主,镜煤孔隙以微孔为主 • 反射率: 显微组分反光强度与垂直入射光强度的比值 惰质组>镜质组>壳质组 • 导电性:镜煤电阻率高于丝炭,但煤的导电性 质主要取决于其它成因因素(煤级、矿物)
1.01
0.80
0.19
0.18
煤岩组分工艺性质
• 粘结性: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 • 气化反应性:镜质组>惰质组 • 活性/惰性:惰质组由于先期脱去小分子 物质而变成比较惰性的
煤化过程中煤岩组分性质变化
• 镜质组:变化较均匀 • 壳质组:变化不规则 • 惰质组:变化很小,惰质组在泥炭化作 用阶段已“先期煤化”
应用煤岩学概论第二讲
煤岩学基础(四)
煤岩组分性质及变化
煤岩组分的物理性质(一)
• • • • • 光泽:镜煤>亮煤>暗煤、丝炭 显微硬度:惰质组>镜质组>壳质组 耐磨硬度:惰质组和壳质组>镜质组 可磨性指数:丝质体>镜质组>壳质组 显微脆度: 镜煤和未矿化丝炭最脆,暗煤韧性大; 镜质组>半镜质组>半丝质体>丝质体; 强还原煤显微脆度大于弱还原性;
煤化过程中镜质组显微硬度变化
煤化过程中显微组分耐磨硬度变化趋势
• HGI指数:中挥发分阶段有一极大值
煤化过程显微脆度的变化
• 焦煤中镜质组 显微脆度最大
煤化过程中显微组分密度变化
• 随煤化程度增高, 各种显微组分密 度差异逐渐趋于 一致 • 在碳含量为87% 时,镜质组密度 有一极小值
煤化过程中显微组分反射率变化趋势
• 镜质组:变化均匀且 灵敏 • 惰质组:低煤级阶段 增长较快,煤化后期 增长较慢 • 壳质组:低煤阶阶段 增长缓慢,中煤化烟 煤阶段迅速增长,焦 煤阶段与镜质组一致
煤化过程中显微组分反射率变化趋势
煤化作用过程中镜质组孔隙率变化趋势
煤化过程中镜质组化学性质变化
80
150
Vdaf,%
Cdaf,%
60 40 20 0 0 2 4 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
100 50 0 0 2 4 R 6 8
8
1.5
Hdaf
6 4 2 0 0 2 4 R 6 8
H/C原子比
1 0.5 0 0 2 4 R 6 8
壳质组显微组分性质
• 含有较多脂肪族成分 • 壳质组的大多数馏分有类脂化合物生成 • 可溶的脂肪-蜡组以及不可溶的高度聚合 的木栓质-角质组
煤岩组分化学性质
• • • • • • 碳含量:惰质组>镜质组>壳质组 氢含量: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 O/C:镜质组>惰质组 挥发分: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 水分:镜煤>丝炭 矿物:暗煤和丝炭矿物含量较高
煤岩组分性质差异
样品 Mad % Ad % Vdaf % FCdaf %
原料煤
镜质组 惰质组
7.43
6.40 6.88
4.43
2.37 3.54
36.43
39.60 25.30
63.57
60.40 74.70
样品 原料煤
Cdaf % 79.77
Hdaf % 4.67
Odaf % 14.37
Ndaf % 0.99
Sdaf % 0.20
镜质组
惰质组
77.83
82.63
5.03
3.77
15.94
煤化过程中壳质组化学性质变化
150 50 0 0 0.5 R,% 1 1.5
Cdaf,%
100
100 80 60 40 20 0 0 0.5 R,% 1 1.5
Vdaf,%
15
2
H/C原子比
0 0.5 R,% 1 1.5
Hdaf,%
10 5 0
1.5 1 0.5 0 0 0.5 R,% 1 1.5
谢
谢!
煤化过程中壳质组性质变化
• 亚烟煤阶段之前,由于对氧不敏感,壳质组前 身不受腐植化作用和凝胶化作用的影响 • 亚烟煤和烟煤分界线上(Romax=0.6%),壳质 组开始出现不规则变化 • 中挥发分烟煤阶段( Romax=1.3% ),壳质组 中氢和挥发分急速逸出 • 高煤阶炼焦煤阶段( Vdaf=22~18% ),壳质组 与镜质组光学性质趋于一致 • 无烟煤阶段,壳质组在形态上又可识别,但反 射率甚至会高于镜质组
煤岩组分的物理性质(二)
• 密度:惰质组>镜质组>壳质组 • 孔隙: 丝炭的总孔容比镜煤大3-4倍; 丝炭孔隙以大孔为主,镜煤孔隙以微孔为主 • 反射率: 显微组分反光强度与垂直入射光强度的比值 惰质组>镜质组>壳质组 • 导电性:镜煤电阻率高于丝炭,但煤的导电性 质主要取决于其它成因因素(煤级、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