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规划10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防控体系建设规划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又称危机管理、危机调停或危机介入,是针对危机中个体的一种短期支持和帮助过程,即随时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自伤、自杀或危害他人)的个体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切实有效的帮助,使之恢复被打破的心理平衡状态。在重大自然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大规模群体暴力(战争和恐怖主义事件)中,危机干预是指向受危害人员提供紧急心理照料,以帮助他们恢复适应水平,防控精神卫生损害或减轻心理创伤潜在的负面影响。危机干预不仅可以阻止心理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个体学会新的应对技巧,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身心功能水平。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受各地区和高校综合条件差异的限制而有所不同,但根本的工作方针、具体实施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体系覆盖内容等均大致相同。国内研究者曾就心理危机干预的机构、机制、支持系统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探讨该体系的建立;也普将危机管理模式分为“三级管理模式”,与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相结合,建立校级危机管理领导小组、院级危机预警、班级危机监测几个层次的模式。更有学者结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动态发展过程及与大学生心理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构建了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横切面,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和后期跟踪四个阶段为纵切面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生态体系。这些模式和体系具有不同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体系的日常化应用和举措的实效性方面,下面就本专项研究摸索的全新干预体系加以阐述说明。
一.具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心理危机防控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发展、校园适应、心理健康、职业辅导、性教育等内容之外,还应包含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危机的识别、处理和预防。通过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可包含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辅导;心理讲座、心理理念知识的宣传活动;心理热线、网站服务等。
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长期、丰富、有效”的原则,即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日常化指标、多样化指标和实效性指标”。
首先是工作的日常化,以往绝大多数高校仅对入学新生开展心理相关活动,包括有教育课程、心理测量和团队训练等。近年来,针对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现实,部分高校也对毕业生开展心理支持,但均未形成日常化的工作机制。我们在连续性的学年阶段(12个月)中,设立了每月一次大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每两周一次中型参与式心理互动;每学期一次年级心理测量的一级危机防控体系内容。
其次是工作的多样化,针对学生群体的危机防控举措,在多数情况下为非应急性措施。需要在形式的丰富多样方面加强力度,以适应青年学生特有的身心状
态和心理特征。一年以来的实施过程让我们总结出,以“成人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综合了知识传授、同辈支持、心理游戏、心理筛检等内容的参与式心理互动模式,或许在趣味性和操作性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在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着力推广。
再次是工作的切实有效性,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能引发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思考,并促进了人格的自我剖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并未能达成引导学生渐渐建立完善的心理抗压机制,也未能针对心理危机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架构。我们认为,把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是刻不容缓的,也是保证工作有效,防止极端事件再次发生的必要保障措施之一。
二.完备的危机识别体系建设
高校学生心理工作经验告诉我们,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仅仅停留在学校内部,从未尝试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即没有努力加强与心理卫生专业机构的大力合作。学校心理工作者也以教育心理学背景为主,辅以少量的应用心理学人员;特别在多数高校里,政治工作者兼任心理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就限制了危机干预专业团队参与高校心理工作建设的可能,使针对学生群体的危机识别工作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故我们推断,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防控体系的指标还应包括“专业人员构成指标和多部门联动指标”。同时,由于我国高校的行班色彩仍较为浓重,学校领导班子对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一项工作的前景,所以我们也要考虑“领导支持程度”这一重要指标。
分别加以阐述的第一步,让我们先来了解专业人员构成方面的建设实践经验。针对普通高校中教育工作者占主导地位,而应用心理学人员相对缺乏,同时临床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医生几乎没有的现状;和危机干预作为研究的独立领域仍不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人才资源,在高校心理危机专业应对团队的成立之初,就注重选拔和聘用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其中包括长期工作在自然灾难后群体危机干预的我市心理医院专家三名。从而使教育心理工作者(含政工人员)、应用心理学工作者及医学心理学工作者三者的比例接近2:1:1。进而加强和完善了危机干预团队的力量构成。
第二步,还要充分理解多学科、多部门危机处理联动机制的含义。高校虽然具备集中管理和组织学生的传统优势,一定程度上利于发现和处理心理问题;但对于危害较重的心理危机状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准备仍显不足。心理卫生专业机构从期从事危机状态的处理、治疗和康复活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青年人群体,故服务对象中有很高的比例本来就是在读大学生,故高校与医院的合作具有先天的互补性和时代要求的必然性。我们在工作中设立了高校危机干预工作联动流程,将群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别交付给高校和医院分担,各有偏重的方向;将心理危机的初步识别判断工作交给高校和学生组织;将危机的准确判断和危机干预工作主要交给医院来完成。并在实践操作中尝试与急救与公安部门合作,力争保证危机状态中的学生的最大安全和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