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3018 焦明陕西关中地区春节禁忌主要形态的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关中地区春节禁忌主要形态的介绍

2011063018 焦明社会工作

大自然中日、月、星、辰周期性的显隐,花、草、树、木节令性的荣枯。吸引人们逐渐对时间性的变化、规律性的生产产生奇特的求知心理,在科技水平不够发达时期,自然现象不能解析时期,为了更安全的自我生存,人们不断对这些变化的关系进行求证,最终,形成了年、季、月、日、时、二十四节等时间概念,出现了时间信仰。在生产实践中,时间的重要性造成了一些时间方面的禁忌习俗和禁忌规约,这些习俗仅把某一时间段或某一时刻看成是一种神圣的禁忌物、一种危险的信号,灾难的征兆,在这些时间不适合做某种行为的禁制等,时间在这里成为唯一的禁忌根据。这样的禁忌被称为岁时禁忌。

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危险和具有惩罚作用是禁忌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人们为自身的功利目的而从心理上、言行上采取的自卫措施,是从鬼魂崇拜中产生的。在人们的生活中,无论是礼仪、节日、行业等,凡认为不吉利的,几乎都在禁忌之例。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近代开始,科学逐渐深入人心,禁忌开始自然消亡、转换。禁忌本是古代人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到了今天,许多禁忌随着人们对被禁物的神秘感和迷信观念的消除,已经逐渐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下来了,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春节禁忌的主要形态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春节”的意思是冬天即将终结,春天就要来了。也就是说新的一年就要来临了,所以过春节又称“过年”。《谷梁传--- 宣工十六年》中说:“五谷皆熟为年”。可见“年”与五谷丰收有关,那么在每年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便出现了以预祝农业丰收迎接新一年的生产的春节,大家欢聚一堂过大年。因为春节是旧历一年的开始,中国民间怀着“慎始、慎终”的观念,普遍相信在此期间发生的某些事情,预兆着新的一年的吉凶祸福。又由于春节时间最长----从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底,从而形成了十分繁琐的禁忌。春节期间的禁忌集中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丰收”的心理愿望。

1祸从口出的语言禁忌

语言是表达意愿的一种有效方式。民间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和它本身所表达的真实内容之间存在现实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效应。语言能够传递信息招来相关的“祸”与“福”。这样便产生了节日期间对不吉利语言的些许禁忌。春节期间,在所有场合,以“祥和、平安”为要旨,在言语表达方面苟求吉利,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如“鬼怪”、“死亡”、“背时”、“没钱”、“害病”、“破了”、“打了”、“完了”、“烧了”等。倘若真的非说不可,则需要禁忌系统以求禳解。在用语方面可改换为另一种说法,如将“死了”改称为“走了”、“老了”、“升仙了”,把饺子“破了”说成饺子“挣了”,将“完了”、“没有了”改为“起了”等。如听见小孩说了不吉利的话,要及时制止。由于小孩说话时大人不一定在场,说了犯忌讳的话无法及时制止,所以还要在家中贴上写有“童言无忌”的红纸条。不能吵架、骂人。第一次外出只能说“发财”、“有福”、“富”等吉利话。通过这些吉言、妙语无不在提醒着人们在春节这个非常时期更需谨慎的恪守着节日的禁忌,以求来年的吉祥如意。

2碎碎平安的器物禁忌

关中地区在每年春节前都会添置新的锅、碗、瓢、盆。以求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在春节期间忌打破碗、碟、盆及其它器物,忌丢失东西。如果发生这些事情,就认为是不祥之兆。假使不小心打碎了,就要以“岁岁(碎碎)平安”来求禳解。同时,在春节,忌洗衣服被褥,这样会被认为是懒人的招数,会懒一年。忌穿破旧衣裳。破旧衣裳是对新年的不恭,会对来年的祈福大打折扣。关中人在过年时要穿起新衣,家里的人要行拜年礼。大人小孩大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穿新衣,然后才能虔诚的从事其他活动。春节期间色彩尚红,忌白。因为丧事尚白,故为喜庆事所忌。今日,白色尤忌场合。倘若有人一袭白衣在喜庆场合出现,会立刻遭到旁人指戳提醒的。在节日器物的使用过程中,无不充斥着人们的慎言慎行,寄托着人们对来年财运亨通。

3招福纳财的行为禁忌

关于“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常在年三十晚上和初一出来吃人,神仙

都对他没毫无办法,任由它危害人间,人们为了躲避年,腊月三十关紧门窗,不敢睡觉,坐等天明,正月初一也不敢上街,躲在家中,等躲过三十、初一这两天,年兽消失后再出门。这时人们见面相互拱手作揖,祝福平安,庆幸没有被年兽吃掉。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相约形成三十晚上不睡觉守岁的习俗,初一不窜门,躲避(年兽)袭击,第二日幵始出门道贺,走亲访友,以报平安,求吉祥。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火、怕红、怕光、怕响,于是家家户户贴红纸、穿红衣、敲锣鼓、放爆竹,以求平安健康。

正月初一,忌扫地,忌将灰土向外倒。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将新的一年间的“财气”或“运气”扫掉和倒掉。人们认为春节期间,家里有各方神灵庇护,随便的清扫会冲撞神灵,同时认为这时家里的一切都是上天嘉奖的财物,不能随意破财,而应该小心聚财。此外,初一,忌蒸馍,因为蒸馍会生汽,以免在新的一年间“生气”。

忌打浆糊、搅团,古俗认为初一是鸡的生日,打浆糊和搅团会糊住鸡的眼睛。今天许多人解释为,打浆糊会使小孩变糊涂,不聪明。打搅团会使家中是非增多。还忌动刀剪、针线。忌剃头,人们认为:“刹头死舅。”忌讨账,认为此时讨账对债主与欠债人都不吉利。忌请医生看病,否则认为一年内经常要害病,经常找医生。忌外出遇见出殡者,如遇见,认为一年问诸事都会不顺心。忌孝子拜年。孝子忌贴红纸春联。忌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过年。忌食圆形锅巴,忌破“团圆”之故。小孩不准哭。人们在春节中自觉的遵守着这样的行为禁忌,以求来年平安健康。

4长幼有序的礼仪禁忌

中国古代秉承孝道,讲究尊卑。在春节这样的民间大节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成为岁时禁忌中不可抹杀的一笔。清晨早起,祭祀祖先成为第一件隆重的节日大事。祭祖由族长或家长率男女老幼,全族人依照辈分,长幼向祖先行隆重而严肃的致敬。在祭祖仪礼中还要陈设表示恭敬的供果,同时焚香、放鞭炮,以求得祖先享用。

关中各地都有此讲究。整个祭祀过程庄严而肃穆,每位成员都要怀敬如神在心里,至诚至敬向祖先行祭礼。接受全族人的监督,严禁任何人触犯布置有序的仪礼禁忌,否则会触犯整个家族的忌讳。

“拜年”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拜年是长辈接受晚辈的祝贺,平辈之间的道贺称“贺年”。"正月一日为“元旦节”。清晨早早起床,人们穿上新衣服,祭祀家神及祖先,然后拜父母、伯叔,分拜各族神主及里中长老,名曰“拜年”。第二日,亲属各谒门拜节。拜年活动中次序有别是十分清晰地,先本家再舅家后岳家,由亲及远不可违背。

5特定日子的特殊禁忌

正月初五,叫“破五”。忌向邻居借东西,如不得已,要以物易物。水与火不可外借,因为失去水、火就等于失去生命。不可向地下拨脏水,因为诸神在家,以免站污了他们。

正月初七,也叫“人日”、“人胜节”,陕西也称之为“人齐节”,相传此日是人类的生日,忌阴。忌来客,忌远行,有“七不出,八不入”之说。

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元宵节”。由于此日夜间有观灯活动,故又称“灯节”。一些地区有让新婚女子躲灯的习俗。俗谅云:“正月十五不躲灯,瞎了婆婆双眼睛。”得这样连躲三年。元宵节期间,关中各地均用麦面蒸制面茧。面茧之形,以酵面蒸制鼠形之饼,名曰茧儿。饼中包有枣糖,外以黑豆点鼠眼。大约是因为鼠类繁殖力强所以以鼠为形制作面茧,在关中不仅有祈祝丰收之意,而且民间也用此作为人口繁盛的象征,关中地区元宵节还在家中四处点灯,元宵之夜把蜡烛在家中各处点燃,“供于家神先主之案,并捧置家墓以及寝室、院落,前后炫耀,灿若繁星。”这种用面制灯盏的习俗成为关中元宵节最独特的景观。

正月二十日,叫“天穿节”或“补天补地节”,是陕西关中地区特有的民间节日。这一节日是由女家长主持,将烙成圆形的薄饼抛到屋顶,谓之补天, 妇女在这一天停针一日。有时还扔在地上、井里,称为补地,男性在这一天忌用刀斧,恐给家人带来伤害, 以此象征女娲补天地。

岁时禁忌是我国社会风俗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显性的民俗文化现象,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社会习惯,这种习俗性决定禁忌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岁时禁忌习俗常常显得荒诞不经,有时在一定场合下显得不合情理、冗繁复杂、浪费资源,但在另一种条件下就转换成合乎人情、顺应人心、严谨慎重的群体操守,受人膜拜。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时刻感受着禁忌的作用。即使不知其意也会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根据习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遵循它、执行它。因为人们相信老祖宗传承的东西能约定习俗,肯定会有其道理可循。“存在即合理”,通过岁时节日中的行为禁忌,可寄托人们对新生活的的美好心愿,这些禁忌事项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