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11页word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批判性思维指通过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批判性思维是评价、探索和发展活动中最基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理性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习惯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是在传统教学思想下成长起来的,“是否听话”曾长期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据有关部门的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有不当之处,其中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家庭属于过分干涉型家庭。其特征是家长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只能按父母的意愿和要求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思想被禁锢,做事没主见,人云亦云,没有灵气和创造力,缺少思维的批判性。

在中小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大多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却不关心所传授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老师们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记住了相关的原理、定理、公式或结论,而较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其形成的过程;也有的老师为了维护其“师道尊严”,不允许学生提出出乎自己预想之外的批判性问题,结果挫伤了学生独立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谨尊师道”,一味地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觉得凡出自老师之口、作家之笔,凡白纸黑字印刷成书者,似乎

都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的。学生逐渐形成了和教师一样的思维模式,失去了怀疑和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如何把教育的本质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素质”,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客观世界,为创新打下基础,是基础教育的使命和责职,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批判性思维是上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创立的“批判理论”中所倡导的一种思维方式,70年代应用于教育领域后给教育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在英语中指的是一种日常思维活动:它基于严格推断,富于灵气,机智、果敢、敏捷;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准确、清晰。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 Ennis)通过认真分析,将批判性思维表述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于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非常必要的。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精神是有意识地进行批判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它能够激活个体的批判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向某个方向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策略。如果说前者的构成要素是“勇于批判”的精神和心向,那么后者的构成要素则是“善于批判”的策略和能力。

批判性思维主要有四个特点。

1.主动性。

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会对来自外界的、别人的观点不加批判地全部接受,不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简单地相信什么,而是主动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去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有选择地接受或排斥他人的观点。

2.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对任何观点都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的是自己的结论。

3.发散性。

具有良好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但要考虑他人已经思考到的各个方面是否正确,还要考虑他们没有注意到的其它情况或者因素,再加以充分的论证。若没有思维的发散性,仍旧按照观点提出者原有的思路来思考,得出的结论与他们往往一致,也就没有批判可言。

4.严密性。

思维的严密性主要表现在通过细致缜密的分析,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与关系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不单是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也会对自己形成的初步结论进行批判,然后提出一个更加合理的观点,相对来说,思维更加严密。

三、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我国的《礼记?中庸》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的论述,其中就提到了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虚心进行自我反思,坚持正确的观点,放弃错误的想法。这种人既善于从实际出发,又善于独立思考。而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自以为是,常把假设当作真理,主观自恃,骄傲自大;或人云亦云,没有主见,轻信寡疑,随波逐流。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营造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氛围和情境。

民主愉悦、激励进取的学习环境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自由的心理港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敢于独树一帜,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智。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所以营造适当的课堂环境氛围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根据学科特点,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

这里的问题情境不是一般地提出问题,而是创造质疑、诱思的环境,由教师设置问题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形成批判性思维技能。例如在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可以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从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而像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社科课程,可以更多地结合社会生活热点、高科技发展等来设置教学情境。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究、制造“悖论”、反思析题等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2)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批判性思维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地交换意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教师进行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因此,民主平等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具备现代的教学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切忌强压式地灌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多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对学生的见解要仔细思考,认真对待,营造一种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批判和敢于反思的学习氛围,从而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2.借助各类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曾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研究发现,通过提问、质疑、辩论、实验、练习等多种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鼓励提问质疑。

我国古代先哲孟子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盲从、不迷信、不固执、有主见,是一个人良好思维品质的体现。这种独立人格的形成与思维的批判性的成熟是同步的。正确的质疑是思维批判性的外在表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生疑、勇质疑,敢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书本和权威。

学习自质疑开始,疑则思,思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思考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具有鲜明个性、充满生机的个体,他们能否主动参与教学、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见疑)、提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